自动施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46485发布日期:2019-01-02 21:25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自动施肥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动施肥机构。



背景技术:

在水稻等秧苗种植时,合理施肥对作物的增产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对种植田地的施肥操作主要通过人工撒肥实现,地表撒施肥料不仅容易因为水土流失而导致肥料被冲走,并且会由于作用于秧苗根部的化肥较少,而导致化肥利用率较低、施肥精度差;同时,传统施肥操作还大大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施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施肥机构,可以将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一次性深埋入泥土中,增加了秧苗根部的肥料浓度,能有效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导致肥料易被冲走,使得肥料利用率较高、施肥精度准确,并且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施肥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施肥机构,包括动力转轮、从动转轮、框架、肥料箱、施肥管、活塞杆;动力转轮与框架活动连接,使得框架水平移动时会带动动力转轮转动;动力转轮和从动转轮通过第一连杆连接,第一连杆与动力转轮的交点到动力转轮的轴线的距离,与第一连杆与从动转轮的交点到从动转轮的轴线的距离相同,使动力转轮可以通过第一连杆带动从动转轮转动。

施肥管为“Y”形中空结构,包括落肥侧管和施肥侧管。框架上固定连接支架,支架上设有滑轨,滑轨为上下贯通结构,施肥管的施肥侧管贯穿于滑轨的滑道中侧,施肥侧管的上端开口处外侧设有裙边,当施肥侧管下降到一定高度时,裙边被卡在滑轨上侧而不能再继续下降。通过滑轨的限位作用,使施肥侧管只能沿着滑轨前后或上下运动,且施肥侧管的上端开口一定位于滑轨上侧。

落肥侧管的上端开口处与肥料箱连接,肥料箱里的肥料可以顺着落肥侧管下滑至落肥侧管和施肥侧管的岔口处,并进而落到施肥侧管的下端;

活塞杆通过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连接从动转轮,从动转轮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通过铰点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三连杆通过铰点连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活塞杆通过铰点连接;第三连杆与框架通过支点连接,第三连杆可围绕支点在竖直平面上转动;

活塞杆的内径小于施肥侧管的内径,活塞杆远离第三连杆的一端插入施肥侧管上端开口;活塞杆上设有2-4个凸起,施肥侧管上对应设有孔道,每个凸起对应穿插于施肥侧管在一个孔道内,凸起可以沿着孔道上下滑动;活塞杆的下端设有活塞,活塞的外径与施肥侧管的内径一致,活塞位于孔道下方;

施肥侧管下端处为锲形截面开口,施肥侧管在锲形截面开口侧设有挡肥部,挡肥部包括挡肥板、活动杆、弹簧、支杆,挡肥板与活动杆固定连接,挡肥板的面积等于或略大于落肥侧管的锲形截面开口,使挡肥板可以完全盖住锲形截面开口;活动杆通过弹簧与落肥侧管连接,支杆一端固定于施肥侧管外侧,支杆的另一端与活动杆接触但不固定。

工作时,动力转轮为落地轮,动力转轮的外圆周与地面接触,拖拉机等动力装置牵引框架向前移动,通过框架的移动可以带动动力转轮转动,动力转轮利用第一连杆带动从动转轮转动。

若动力转轮顺时针转动:当第二连杆与从动转轮的铰点位于下点时,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铰点位于最低点,第三连杆与活塞杆的铰点位于最高点,活塞杆上的凸起位于孔道最高点,并通过凸起的支撑作用使施肥侧管位于最高位置。

当第二连杆与从动转轮的交点由铰点顺时针运动到上点时,第二连杆通过铰点抬高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连接端,第三连杆围绕交点将压低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进一步向下推动活塞杆,施肥侧管在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也将同步下降;当施肥侧管的裙边接触到支架时,施肥侧管不再下降而保持同一高度不变,活塞杆将单独继续下降,并且活塞杆上的凸起可以沿着孔道同步下降,同时,活塞相对施肥侧管发生向下的位移;当活塞到达落肥侧管和施肥侧管的岔口处时,活塞堵住肥料不再从落肥侧管进入到施肥侧管,并且活塞带动施肥侧管下端原有肥料下降;当活塞抵达挡肥板时,通过向下推挤挡肥板,使活动杆围绕支杆旋转,弹簧发生压缩弹性形变,挡肥板与锲形截面开口分离,肥料从施肥侧管的锲形截面开口处落下并压埋进泥土里。

此后,第二连杆与从动转轮的铰点由上点继续顺时针运动到下点时,活塞杆不断被向上抬起,活塞重新缩回施肥侧管内部,挡肥板在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重新闭合;活塞高于肥侧管和施肥侧管的岔口处后,肥料将继续通过落肥侧管进入到施肥侧管下端;活塞杆上的凸起位于孔道最高点后,通过凸起的支撑作用施肥侧管又将离开支架位向上抬升。由此,完成一个周期的施肥运动。

同理,动力转轮也可进行逆时针转动。

作为优化,支杆远离框架端设置一圆球,活动杆围绕支杆的圆球更便于旋转。

作为优化,落肥侧管与肥料箱连接处设置雨水防护套,雨水防护套能盖住落肥侧管上端开口处,防止雨水天气施工时,雨水通过落肥侧管进入到施肥管而使肥料潮解

作为优化,挡肥部两侧设立挡泥板,防止稻杆、杂草等异物塞入挡肥部,保障挡肥板顺利开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自动施肥机构的施肥侧管和活塞杆可以将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一次性深埋入泥土中,增加了秧苗根部的肥料浓度,能有效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导致肥料易被冲走,使得肥料利用率较高、施肥精度准确,并且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施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雨水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挡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自动施肥机构,包括动力转轮1、从动转轮2、框架3、肥料箱4、施肥管5、活塞杆6;动力转轮1与框架3活动连接,使得框架3水平移动时会带动动力转轮1转动;动力转轮1和从动转轮2通过第一连杆7连接,第一连杆7与动力转轮1的交点到动力转轮1的轴线的距离,与第一连杆7与从动转轮2的交点到从动转轮的轴线的距离相同,使动力转轮1可以通过第一连杆7带动从动转轮2转动。

施肥管5为“Y”形中空结构,包括落肥侧管51和施肥侧管52。框架3上固定连接支架31,支架31上设有滑轨311,滑轨311为上下贯通结构,施肥管5的施肥侧管52贯穿于滑轨311的滑道中侧,施肥侧管52的上端开口处外侧设有裙边521,当施肥侧管52下降到一定高度时,裙边521被卡在滑轨311上侧而不能再继续下降。通过滑轨311的限位作用,使施肥侧管52只能沿着滑轨311前后或上下运动,且施肥侧管52的上端开口一定位于滑轨311上侧。

落肥侧管51的上端开口处与肥料箱4连接,肥料箱里的肥料可以顺着落肥侧管51下滑至落肥侧51管和施肥侧管52的岔口处,并进而落到施肥侧管52的下端;

活塞杆6通过第二连杆8和第三连杆9连接从动转轮2,从动转轮2与第二连杆8的一端通过铰点200连接,第二连杆8的另一端和第三连杆9通过铰点102连接,第三连杆9的另一端与活塞杆6通过铰点103连接;第三连杆9与框架3通过支点100连接,第三连杆9可围绕支点100在竖直平面上转动;

活塞杆6的内径小于施肥侧管52的内径,活塞杆6远离第三连杆9的一端插入施肥侧管52上端开口;活塞杆6上设有2-4个凸起61,施肥侧管52上对应设有孔道522,每个凸起61对应穿插于施肥侧管52在一个孔道522内,凸起61可以沿着孔道522上下滑动;活塞杆6的下端设有活塞62,活塞62的外径与施肥侧管52的内径一致,活塞62位于孔道522下方;

施肥侧管52下端处为锲形截面开口523,施肥侧管52在锲形截面开口523侧设有挡肥部11,挡肥部11包括挡肥板111、活动杆112、弹簧113、支杆114,挡肥板111与活动杆112固定连接,挡肥板111的面积等于或略大于落肥侧管52的锲形截面开口523,使挡肥板111可以完全盖住锲形截面开口523;活动杆112通过弹簧113与落肥侧管52连接,支杆114一端固定于施肥侧管52外侧,支杆114的另一端与活动杆114接触但不固定。

工作时,动力转轮1为落地轮,动力转轮1的外圆周与地面接触,拖拉机等动力装置牵引框架3向前移动,通过框架3的移动可以带动动力转轮1转动,动力转轮1利用第一连杆7带动从动转轮5转动。

若动力转轮顺时针转动:当第二连杆8与从动转轮2的铰点200位于下点201时,第三连杆9与第二连杆2的铰点位于最低点,第三连杆9与活塞杆6的铰点103位于最高点,活塞杆6上的凸起61位于孔道522最高点,并通过凸起61的支撑作用使施肥侧管52位于最高位置。

当第二连杆8与从动转轮2的铰点200由下点顺时针运动到上点203时,第二连杆8通过铰点抬高第三连杆9与第二连杆8的连接端,第三连杆9围绕交点100将压低远离第二连杆8的一端,进一步向下推动活塞杆6,施肥侧管52在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也将同步下降;当施肥侧管52的裙边521接触到支架31时,施肥侧管52不再下降而保持同一高度不变,活塞杆6将单独继续下降,并且活塞杆6上的凸起61可以沿着孔道522同步下降,同时,活塞62相对施肥侧管52发生向下的位移;当活塞62到达落肥侧管51和施肥侧管52的岔口处时,活塞62堵住肥料不再从落肥侧管51进入到施肥侧管52,并且活塞62带动施肥侧管52下端原有肥料下降;当活塞62抵达挡肥板111时,通过向下推挤挡肥板111,使活动杆112围绕支杆114旋转,弹簧113发生压缩弹性形变,挡肥板111与锲形截面开口523分离,肥料从施肥侧管52的锲形截面开口523处落下并压埋进泥土里。

此后,第二连杆8与从动转轮2的铰点200由上点203继续顺时针运动到下点201时,活塞杆6不断被向上抬起,活塞62重新缩回施肥侧管52内部,挡肥板111在弹簧113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重新闭合;活塞62高于落肥侧管51和施肥侧管52的岔口处后,肥料将继续通过落肥侧管51进入到施肥侧管52下端;活塞杆6上的凸起61位于孔道522最高点后,通过凸起61的支撑作用施肥侧管52又将离开支架31位向上抬升。由此,完成一个周期的施肥运动。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支杆114远离框架端设置一圆球115,活动杆112围绕支杆114的圆球115更便于旋转。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落肥侧管51与肥料箱4连接处设置雨水防护套41,雨水防护套41能盖住落肥侧管51上端开口处,防止雨水天气施工时,雨水通过落肥侧管51进入到施肥管而使肥料潮解。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挡肥部11两侧设立挡泥板116,防止稻杆、杂草等异物塞入挡肥部11,保障挡肥板111顺利开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