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生态景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5439发布日期:2019-09-12 08:5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生态景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景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生态景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生态装置只是在缸底部铺些碎小石头、在里面粘贴山水画,放置一些普通的水草作为装饰,其主要的水循环结构在缸体内放置水泵,在缸体上架装过滤盒和气泵构成过滤装置,这些装置一般都裸露在外,会对景观缸的整体美观构成影响,另外,现有的景观缸的水只进行单一的循环,循环周期周期较短,在景观缸内没有构建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微景观生态环境,水蒸发后需要频繁补水、换水;

因此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景观缸从欣赏的角度来讲,缺乏动态的效果,更缺乏具有微景观的生态效果。

同时,当前的景观缸均采用传统的水培方式及装饰方式,过于传统,还无法达到智能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生态景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生态景观装置,所述智能生态景观装置包括一个座体及一个固定在所述座体上的景观载体;

所述景观载体包括一个具有内凹腔结构的透明壳体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内凹腔结构内的过滤体;在所述内凹腔结构内除所述过滤体的空间内设置有生态景观结构及循环水;

在所述过滤体内设置有提供循环水进行流动的循环动力源及对循环水进行过滤的过滤结构,所述循环动力源电性连接在所述座体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座体包括一个水平底座、一个竖向连接板、及一个顶板,所述水平底座通过竖向连接板连接所述顶板,所述景观载体同时与所述水平底座及所述竖向连接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底座的一侧边上连接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下端,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上端铰接所述顶板,并所述水平底座与所述顶板均连接在所述竖向连接板的同一方向上,所述水平底座与所述顶板相互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体整体呈方形结构,并所述过滤体在水平方向的过滤体第一侧壁与所述景观载体的内侧壁固定设置;

在所述过滤体水平方向上与所述过滤体第一侧壁相连并相对的过滤体第二侧壁及过滤体第三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滤体贯穿通孔,所述过滤体贯穿通孔将所述过滤体内部与所述景观载体内设置生态景观结构的空间连通;

并所述循环水由过滤体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进入过滤体内,由循环水装置形成水流从水管流出所述过滤体。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体内部界定一个过滤空间,在所述过滤空间内设置有具有通水结构的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侧壁及所述第三侧壁相互平行;

所述隔板将所述过滤空间界定为有多层过滤结构,所述多层过滤结构包括一个设置在两个隔板之间的主过滤层,及设置在所述主过滤层两侧的副过滤层,并所述副过滤层分别设置在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侧壁或第三侧壁之间;

所述循环动力源设置在所述主过滤层内。

进一步地,所述副过滤层内设置有过滤材料,在所述主过滤层面向循环水进入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初滤层,在所述主过滤层面向循环水排出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细滤层,所述循环动力源设置在所述细滤层内;

所述初滤层由碎石堆砌而成,所述碎石采用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的碎石,所述细滤层由细砂及火山石堆砌而成,在堆砌过程中,部分细砂及火山石进入初滤层的缝隙之中,填补初滤层的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初滤层与所述细滤层的宽度比例为1:2-3;

所述副过滤层与所述主过滤层的宽度比例为1:2-3。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过滤体固定通孔,并在所述座体上面向所述第一侧壁的位置处上开设有与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相互适配的座体固定通孔;

所述循环动力源通过滤体固定通孔及所述座体固定通孔在所述座体内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过滤体内还设置有一个喷淋动力源,所电性连接述喷淋动力源通过过滤体固定通孔及所述座体固定通孔电性连接在所述座体内部;

同时所述喷淋动力源通过一个水管连接至所述透明壳体内凹腔结构的顶部。

进一步地,一种智能生态景观装置,所述智能生态景观装置包括一个座体及一个固定在所述座体上的景观载体;

在所述座体上延伸形成一个过滤体;

所述景观载体包括一个内凹腔结构的透明壳体,在所述透明壳体的底侧或周侧或连接底侧及周侧的位置上开设有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过滤体截面形状相互适配,在所述景观载体固定接在所述座体时,所述过滤体通过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内凹腔结构内;

在所述内凹腔结构内除所述过滤体的空间内设置有生态景观结构及循环水;

在所述过滤体内设置有提供循环水进行流动的循环动力源及对循环水进行过滤的过滤结构,所述循环动力源电性连接在所述座体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个能够模仿生态圈进行物质循环的景观装置,且该装置可实现自动控制及净水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景观载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景观载体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过滤体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其他类似场景;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语并非特指单数,也可以包括复数。一般来说,术语“包括”或“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智能生态景观装置,所述智能生态景观装置包括一个座体1及一个固定在所述座体1上的景观载体2,所述座体1包括一个水平底座11、一个竖向连接板12及一个顶板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底座11的任意一边侧连接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底部,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顶部铰接所述顶板13的任意一边侧,所述水平底座11的上侧面与所述顶板13的下侧面相互对应,并在所述水平底座11与所述顶板13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所述景观载体 2,所述景观载体2的水平方向一侧壁与所述竖向连接板12抵触固定,所述景观载体2的竖直方向的底侧壁与所述水平底座11抵触固定;

所述景观载体2包括一个内凹形成有一个容置腔20的透明壳体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容置腔20顶部的滤网板21;

在所述容置腔20内部设置有景观体,所述景观体包括微型假山、植被、循环流水等,所述景观体为人为布置在所述容置腔20内部;

所述景观载体2顶部为所述内凹形成的容置腔20的开口,所述滤网板21设置在所述开口上方;

在所述容置腔20内设置有一个过滤体3,所述过滤体3整体呈方形结构,所述过滤体3设置在所述景观载体2面向连接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载体第一侧壁201上,具体为所述过滤体3设置在载体第一侧壁201面向所述容置腔20的一侧上;

在所述过滤体3面向所述载体第一侧壁201的过滤体第一侧壁 30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并在所述竖向连接板12 面向所述载体第一侧壁201的位置处上开设有与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 3010相互适配的座体固定通孔,并在所述景观载体2对应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的位置上开设有与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相互适配的载体固定通孔2010;

在所述过滤体3水平方向上与所述过滤体第一侧壁301连接的两个侧壁分别为过滤体第二侧壁302及过滤体第三侧壁303;

在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所述载体固定通孔2010、及座体固定通孔处120,应用一个中空结构的螺栓41及螺母42将所述过滤体3、景观载体2及所述座体1进行固定,在固定后预留有能够连通过滤体3内部及所述竖向连接板12内部的中空结构,在装配完成后,可将所述中空结构的螺栓41进行密封处理;

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所述载体固定通孔2010、及座体固定通孔1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在所述过滤体3内部界定一个过滤空间300,在所述过滤空间300 顶部设置有一个过滤体顶盖304,在所述过滤空间300内设置有具有通水结构的两个隔板35,两个所述隔板35与所述过滤体第二侧壁302 及所述过滤体第三侧壁303相互平行;

所述隔板35将所述过滤空间300界定为有多层过滤结构,所述多层过滤结构包括一个设置在两个隔板35之间的主过滤层31,及设置在所述主过滤层31两侧的副过滤层32,并所述副过滤层32分别设置在所述隔板35与所述过滤体第二侧壁302或过滤体第三侧壁303 之间;

所述主过滤层31内设置有循环动力源33设置;

所述主过滤层31及所述副过滤层32沿着垂直所述竖向连接板12 的方向布置,同时垂直所述过滤体3的底侧面;

在所述副过滤层32的沿着平行连接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过滤体第二侧壁302及所述过滤体第三侧壁303上均开设有若干个过滤体贯穿通孔30,所述过滤体贯穿通孔30实现循环水的通过;

所述的两个侧壁可以理解为:在所述过滤体3水平方向上与所述载体第一侧壁201相连并相对的过滤体第二侧壁302及过滤体第三侧壁303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滤体贯穿通孔30;

在所述副过滤层32内设置有过滤材料,在本实施中,过滤材料优选为过滤海绵,在所述主过滤层31面向循环水进入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初滤层311,在所述主过滤层31面向循环水排出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细滤层312,所述循环动力源33设置在所述细滤层312内;

所述初滤层311由碎石堆砌而成,所述碎石采用传统一般由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组成的石头即可,并所述碎石的尺寸采用2cm3-12cm3之间即可,并所述碎石采用传统的堆砌方法进行堆砌即可;

所述细滤层312由细砂及火山石堆砌而成,堆砌过程中,部分细砂及火山石进入初滤层311的缝隙之中,填补初滤层311的缝隙,所述细砂及火山石体积比例为2:3-4,其中细砂采用粒径在 0.5mm-0.25mm范围的碎屑颗粒,所述火山石采用粒径在5mm-10mm 范围之间;

所述火山石因为吸水并且结构多孔,面积很大,能够为硝化细菌提供较好的繁殖场所,其中的硝化细菌是净水的主要根据,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添加的细砂,其目的用于将循环水流进行快速分散,并让循环水流更加充分的与火山石进行较多的接触,提供更优良的净化效果。

所述初滤层311与所述细滤层312的宽度比例为1:2-3;

所述副过滤层32与所述主过滤层31的宽度比例为1:2-3。

同时在所述过滤空间300内的主过滤层31内设置有一个喷淋动力源34;所述循环动力源33与所述喷淋动力源34均为微型水泵,两个所述微型水泵埋设在所述细滤层312内,其中一个作为循环动力源 33的微型水泵的入水端及出水端的布置方向沿着横向布置,实现将所述容置腔20内的循环水自过滤体3的竖向一侧面吸至过滤体3内部,并由过滤体3的竖向另一侧面排出,亦可以理解为所述循环水由过滤体第二侧壁302进入过滤体内,由过滤体第三侧壁303流出所述过滤体,或所述循环水由过滤体第三侧壁303进入过滤体内,由过滤体第二侧壁302流出所述过滤体;

并该两个竖向侧面为相对的两个侧面,同时该两个竖向侧面为垂直于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两个侧面,所述循环动力源33的微型水泵用于所述景观载体2内部循环水提供循环动力;所述循环动力源33 通过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及所述座体固定通孔120电性连接在所述座体1内部。

其中另一个作为所述喷淋动力源34的微型水泵的入水端置于所述过滤体3内部,并该所述微型水泵的另一端通过一个水管连接至顶板13处;并所述水管依次通过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所述载体固定通孔2010、及座体固定通孔处120、及竖向连接板12连接至所述顶板13上,并在顶板上设置喷淋头132,所述水管连接在所述喷淋头 132上,所述喷淋动力源34提供所述喷淋头132喷淋循环水的动力;所述喷淋动力源34通过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及所述座体固定通孔120电性连接在所述座体1内部。

所述顶板13上设置有LED灯组131,及所述喷淋头132,具体设置在所述顶面面向所述容置腔20的一侧面上,并所述喷淋头132 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微型水泵所连接的水管;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唯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竖向连接板12面向设置所述景观载体2的方向上设置有一个过滤体3,所述过滤体3 与所述竖向连接板12一体成型,在所述过滤体3内部界定一个过滤空间300;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体3底侧可以与所述水平底座11接设,所述过滤体3的一侧面与所述竖向连接板12接设;

所述景观载体2底部固定在所述水平底座11的上侧面上,并所述景观载体2面向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一侧面开设有一个贯穿开口5,所述贯穿通孔包括一个竖向贯穿开口51及一个横向贯穿开口52,所述竖向贯穿开口51与所述横向贯穿开口52相互连通,并所述横向贯穿开口52与所述竖向贯穿开口51相互结合适配所述过滤体3,实现所述壳体卡接在所述过滤体3上,并在卡接处进行密封处理,所述密封处理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够进行密封处理的技术均可,因此此处并不做具体限制;

其中所述竖向贯穿开口51用于配合卡接在所述过滤体3与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连接处,所述横向贯穿开口52用于配合卡接在所述过滤体3与所述水平底座11的连接处;并在所述卡接连接处进行相应的的密封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仅需要开设有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即可,亦不需要相应中空结构的螺栓41及螺母42。

值得说明的是,在所述底座11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外接市电的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电性连接所述智能生态景观装置内的用电单元,所述用电单元为本领域人员所熟知,在此不进行赘述。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大部分相同,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所述载体固定通孔2010、及座体固定通孔处120设置在所述所述载体第一侧壁201的同一高度位置处;

在所述过滤空间300内设置所述循环动力源33、及喷淋动力源 34,所述循环动力源33、及喷淋动力源34的电力线可以通过同一个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及所述座体固定通孔120电性连接在所述座体1 内部;

或者是所述循环动力源33、及喷淋动力源34的电力线分别通过各自的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及所述座体固定通孔120电性连接在所述座体1内部,在此仅以实现所述循环动力源33、及喷淋动力源34 的电力线电性连接至所述座体1内部即可;

所述喷淋动力源34的出水端连接一个水管,所述水管依次通过过滤体固定通孔3010、所述载体固定通孔2010、及座体固定通孔处120、及竖向连接板12连接至所述顶板13上的喷淋头132上,提供所述喷淋头132稳定的喷淋水压;

所述循环动力源33出水端连接另一个水管,所述水管穿过所述过滤体顶盖304上的通孔埋设在所述景观体内部,实现景观循环水流造景,提供一个能够模仿生态圈进行物质循环的景观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