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层状堆砌铺设的人工鱼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9315发布日期:2019-06-18 23:54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于层状堆砌铺设的人工鱼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治理中关于水体环境修复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于层状堆砌铺设的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怎样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怎样进行修复和保护,成为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的行为。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也可以是河流、江湖等其他水体环境)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有的人工鱼礁使用时,一般就是直接铺设在水体环境中,但随着人工鱼礁的应用越来越广越来越多,逐渐会出现一些需要人工鱼礁堆砌成所需形状的使用场合。但现有的鱼礁没有专门设计,当应用于部分场合需要堆砌较高厚度时,存在堆砌稳固性较差,容易滑坡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具有利于堆砌,提高堆砌稳定性的人工鱼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利于层状堆砌铺设的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本体,鱼礁本体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块状结构,且外表面具有和内腔连通的开孔,其特征在于,鱼礁本体在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外凸的插接部,另一端具有内凹的凹陷部,且所述插接部水平方向上尺寸小于凹陷部水平方向尺寸使得前者能够插入后者内部。

这样,鱼礁在堆砌使用时,能够依靠插接部和凹陷部的配合实现成排的堆砌,并提高稳定性,使其更方便在一些斜坡等需要堆砌的场合应用时,能够快速稳定地堆砌使用。

作为优化,鱼礁本体为土体材料烧结得到或者水泥材料浇注得到。

这样,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方便鱼礁本体的制备以及方便金属块在制备时嵌入。

作为一种优化,鱼礁本体为由四个斜顶板和一个水平底板围成的水平柱体结构,四个斜顶板围成截面呈倒W形且两个尖端部构成所述插接部,水平底板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两个斜顶板下端内部,两侧的两个斜顶板下端向下超出水平底板两侧位置并形成所述凹陷部,所述开孔设置在斜顶板上。

这样,鱼礁本体形成沿轴线贯通的两个三角体结构,结构简单,利于制造,方便提高堆砌稳定性,且形成的内腔和开孔等尺寸贯通,方便形成较大水生物的躲藏空间。

作为另一种优化,鱼礁本体整体呈矩形体结构,其上端具有和内腔贯通的矩形开口并形成凹陷部,其下端具有多个向下的插接柱构成所述插接部,其周向侧面上设置开孔。

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制备时脱模,方便堆砌时排列整齐,提高堆砌稳定性。

进一步地,插接柱为矩形布置的四个,插接柱下端围成的矩形小于鱼礁本体上端矩形开口的尺寸。

这样,可以方便堆砌排列时,上下鱼礁之间对正堆砌或者错位堆砌均可实现,更加方便堆砌排列使用。而且堆砌排列时上方鱼礁的插接柱插入下方鱼礁的内腔后,进一步分隔鱼礁的内腔形成更多狭小的躲避空间,可供较小的水生物躲藏之用。

进一步地,插接柱整体长度小于鱼礁上端矩形开口到内腔底部的深度,所述插接柱由根部到外端依次由同轴设置且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柱段、锥台段、第二圆柱段和圆锥段构成,四个插接柱的第一圆柱段外周所围成的矩形尺寸大于鱼礁本体上端矩形开口的尺寸。

这样,使得堆砌时,上方的插接柱插入下方鱼礁上端开口后,上方插接柱根部和下方鱼礁之间隔出和下方鱼礁内腔贯通的狭小间隙,同时下方鱼礁内腔底部留出较大的间隔空间,可形成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形成可以更好地供小型水生物活动和躲藏的空间。

进一步地,鱼礁本体整体高度为0.5-1.5m左右。这样,更加方便制造,搬运,投放以及堆砌使用。

作为优化,鱼礁本体上还嵌设有若干金属块,金属块具有露出于鱼礁本体表面的部分。

这样的人工鱼礁,使用时,金属块在水体环境中会逐渐锈化,进而作为部分嗜好金属的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的营养源,能够很快繁殖形成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群落,并进而吸引水体生物入住栖息,利于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并利于提高生态修复的生物多样性。

进一步地,金属块可采用铁块或铜块等,成本低廉,且利于锈蚀形成营养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能够提高生态修复效果,且利于堆砌,堆砌稳定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侧视图。

图3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第一种实施方式:参见图1-2,一种利于层状堆砌铺设的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本体1,鱼礁本体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块状结构,且外表面具有和内腔连通的开孔5,其中,鱼礁本体1上还嵌设有若干金属块2,金属块2具有露出于鱼礁本体表面的部分。

这样的人工鱼礁,使用时,金属块在水体环境中会逐渐锈化,进而作为部分嗜好金属的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的营养源,能够很快繁殖形成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群落,并进而吸引水体生物入住栖息,利于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并利于提高生态修复的生物多样性。实施时,金属块可采用铁块或铜块等,成本低廉,且利于锈蚀形成营养源。

其中,鱼礁本体1为土体材料烧结得到或者水泥材料浇注得到。

这样,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方便鱼礁本体的制备以及方便金属块在制备时嵌入。

其中,鱼礁本体1在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外凸的插接部,另一端具有内凹的凹陷部,且所述插接部水平方向上尺寸小于凹陷部水平方向尺寸使得前者能够插入后者内部。

这样,鱼礁在堆砌使用时,能够依靠插接部和凹陷部的配合实现成排的堆砌,并提高稳定性,使其更方便在一些斜坡位置堆砌使用。

其中,鱼礁本体1为由四个斜顶板3和一个水平底板4围成的水平柱体结构,四个斜顶板3围成截面呈倒W形且两个尖端部构成所述插接部,水平底板4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两个斜顶板下端内部,两侧的两个斜顶板下端向下超出水平底板两侧位置并形成所述凹陷部,所述开孔5设置在斜顶板上。

这样,鱼礁本体形成沿轴线贯通的两个三角体结构,结构简单,利于制造,方便提高堆砌稳定性,且形成的内腔和开孔等尺寸贯通,方便形成较大水生物的躲藏空间。

其中,鱼礁本体1整体高度为0.5-1.5m左右。这样,更加方便制造,搬运,投放以及堆砌使用。

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3,一种利于层状堆砌铺设的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本体1,鱼礁本体1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块状结构,且外表面具有和内腔连通的开孔2,其中,鱼礁本体上还嵌设有若干金属块3,金属块3具有露出于鱼礁本体1表面的部分。

这样的人工鱼礁,使用时,金属块在水体环境中会逐渐锈化,进而作为部分嗜好金属的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的营养源,能够很快繁殖形成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群落,并进而吸引水体生物入住栖息,利于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并利于提高生态修复的生物多样性。实施时,金属块可采用铁块或铜块等,成本低廉,且利于锈蚀形成营养源。

其中,鱼礁本体1为土体材料烧结得到或者水泥材料浇注得到。

这样,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方便鱼礁本体的制备以及方便金属块在制备时嵌入。

其中,鱼礁本体1在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外凸的插接部,另一端具有内凹的凹陷部,且所述插接部水平方向上尺寸小于凹陷部水平方向尺寸使得前者能够插入后者内部。

这样,鱼礁在堆砌使用时,能够依靠插接部和凹陷部的配合实现成排的堆砌,并提高稳定性,使其更方便在一些斜坡位置堆砌使用。

其中,鱼礁本体整体呈矩形体结构,其上端具有和内腔贯通的矩形开口4并形成凹陷部,其下端具有多个向下的插接柱5构成所述插接部,其周向侧面上设置开孔2。

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制备时脱模,方便堆砌时排列整齐,提高堆砌稳定性。

其中,插接柱5为矩形布置的四个,插接柱下端围成的矩形小于鱼礁本体上端矩形开口的尺寸。

这样,可以方便堆砌排列时,上下鱼礁之间对正堆砌或者错位堆砌均可实现,更加方便堆砌排列使用。而且堆砌排列时上方鱼礁的插接柱插入下方鱼礁的内腔后,进一步分隔鱼礁的内腔形成更多狭小的躲避空间,可供较小的水生物躲藏之用。

其中,插接柱5整体长度小于鱼礁上端矩形开口到内腔底部的深度,所述插接柱由根部到外端依次由同轴设置且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柱段、锥台段、第二圆柱段和圆锥段构成,四个插接柱的第一圆柱段外周所围成的矩形尺寸大于鱼礁本体上端矩形开口的尺寸。

这样,使得堆砌时,上方的插接柱插入下方鱼礁上端开口后,上方插接柱根部和下方鱼礁之间隔出和下方鱼礁内腔贯通的狭小间隙,同时下方鱼礁内腔底部留出较大的间隔空间,可形成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形成可以更好地供小型水生物活动和躲藏的空间。

其中,鱼礁本体1整体高度为0.5-1.5m左右。这样,更加方便制造,搬运,投放以及堆砌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