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86429发布日期:2019-04-03 03:36阅读:15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野生菌人工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



背景技术:

鸡枞菌是四大名菌之一,在食用野生菌中为珍品。鸡枞菌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含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鸡枞菌可单料为菜,还能与蔬菜、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味道都很鲜,为菌中之冠。鸡枞菌内含有一种稀有的成份叫麦角固醇,若人体适量补充这种物质,能调节人体激素的平衡,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鸡枞菌仅西南、东南几省及台湾的一些地区出产,因其野生产量低而价格较高。

鸡枞菌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益胃、清神、治痔及降血脂等作用,还具有养血润燥、健脾和胃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久泻不止、痔疮下血诸症,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真菌之一。

鸡枞菌和绝大多数野生菌类的生长机理有极大差异,生理特性很特殊,鸡枞菌自身不会繁殖,整个繁殖和生长周期都要依靠土栖性白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和白蚁进化为共生生态系统,白蚁传播鸡枞菌的担孢子和菌丝体,培养菌丝体,也取食培养出来的鸡枞菌菌丝球体作为食物,另一方面鸡枞菌菌丝球体的生长发育也离不开白蚁的分泌物,离开了白蚁的分泌物鸡枞菌就难以生存,两者互惠互利,共栖于一个环境,群体都得到了共同发展,此种生态环境造成了鸡枞菌对生长条件的特性要求,也正因为这样,鸡枞菌繁殖、生长规律到现在还没有公认的研究结果,鸡枞菌的人工种植也就无从谈起。白蚁的菌圃据测定含二十多种氨基酸,鸡枞菌正因为在这种基质上生长,才会表现出独特的风味,而用传统的食用菌培养方法人工培植出来的鸡枞菌,由于其生长基质和生长环境的改变,鸡枞菌营养价值、风味、药用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通过最大限度还原鸡枞菌的野生环境,并进行合理化密植和管理,达到了实现鸡枞菌人工种植,在保证原有质量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其产量。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取培养器具,向培养器具底部铺设一层培养土(培养土不宜压得太实和太松),培养土含水率为15.5%-19.5%,在所述培养土上方铺设一个多孔板,所述多孔板上同轴设置多圈且呈环形分布的板孔,对应每个板孔位置的营养土掏穴深5-10mm、直径4-5mm;在所述多孔板的上方还同轴设置多个环形隔框,所述环形隔框位于不同圈板孔的间隙中间;位于同一圈的相邻板孔之间的距离相等,位于同一圈的多个板孔到相邻环形隔框的距离均相等;

(2)在不同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对繁殖白蚁进行脱翅处理,得到脱翅后的繁殖白蚁;

(3)在培养器具上方、向位于两个相邻环形隔框之间的环形界面上,抖动均匀投入脱翅后的繁殖白蚁,所述繁殖白蚁的投入量是所述环形界面上板孔数目的两倍,保持所述培养器具内的空气湿度为80%-90%,所述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5%-19.5%,温度在25-28℃,培养繁殖白蚁直至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将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的穴腔蚁窝分别移植到多个独立的器具内进行培养,并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投放布满鸡枞菌菌丝球的蚁巢,在管理过程中,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还添加备用的干蚁巢,育种完成后,形成多个成形的蚁巢菌窝;

(4)在混凝土地板上铺设一层培养土(培养土不宜压得太实和太松),在所述培养土上均布开挖蚁窝,之后将步骤(3)所述蚁巢菌窝分别整体挖出,并分别移植入所述蚁窝中,用5-15cm厚的培养土覆盖所述蚁窝,培养出菇;出菇管理过程中,蚁窝内的温度先控制为13-20℃,保持3-4个月后,再控制温度为15-28℃直至管理出菇,保持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2%-19.5%。

步骤(1)中,培养器底部铺设培养土的厚度为2-20cm。

步骤(1)中,所述多孔板上的板孔均匀分布,所述多孔板上每个板孔的孔径均为4-5mm,相邻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5m,所述多孔板的厚度为1-20mm;所述围框侧壁上的围框孔的孔径为4-5mm。

在相邻两个环形隔框之间设置若干竖隔框,每个所述竖隔框的中心均设置串孔,相邻两个竖隔框之间布置两个板孔,且两个板孔位于不同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避免繁殖蚁在环形界面内长时间和远距离活动。优选的,所述竖隔框设置在相邻两个板孔的中线上。

步骤(1)中,所述培养土先进行高温消毒;

每相邻两个环形隔框之间设置两圈板孔,所述多个环形隔框的厚度均为0.006-1mm。

步骤(2)中,在所述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的具体操作如下:向所述鸡枞菌窝洞口注入湿度为80-90%的压缩气体,控制光照强度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气压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温度在25-28℃。采用设备收集诱导,控制光照和气压强弱作用为最佳状态,促使繁殖白蚁从洞内爬出并收集。

步骤(3)中,进行所述育种培养的独立器具为培养瓶。所述布满鸡枞菌菌丝球的蚁巢的直径为0.5-1cm。

步骤(3)中,所述布满鸡枞菌菌丝球的蚁巢的直径为1-1.5cm。

步骤(3)中,所述育种的时间为30-45天。

步骤(4)中,所述培养土的厚度为1-1.5m。

步骤(4)中,所述蚁窝的窝深45-55cm,直径30-50cm。

步骤(4)中,培养出菇的管理过程中,还向对应所述蚁窝位置的培养土上方投放细木屑和干杂草。

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扩大环形隔框的大小或延长相邻板孔的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当所述多孔板上每个板孔的孔径均为4-5mm、相邻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3cm、每相邻两个环形隔框之间设置两圈板孔时,位于两个相邻环形隔框之间的环形界面上投放繁殖白蚁的数量为是所述环形界面上板孔数目的两倍,每个板孔位置的营养土掏穴深5-10mm、直径4-5mm;环形隔框的外壁面以及多孔板的外壁面设为光滑不利于繁殖白蚁爬行。

需要说明的是,从收集繁殖白蚁到脱翅处理,再到投放到培养器具里培养,时间越快越好,环境空气湿度为80%-90%,温度在25-28℃,有2-3级的风级的气流环境会使繁殖白蚁更舒适,有利它们正常活动,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太低会使繁殖白蚁烦躁不安发生争咬,脱翅处理或脱翅后的投放处理时间间隔越长它们活动能力越低。

另外,还可以将繁殖白蚁分群繁殖:将同一鸡枞菌窝的繁殖白蚁收集在一个瓶内培养成蚁王和蚁后再放入培养器具内培养。具体为:瓶子的瓶壁设有多个繁殖白蚁不能爬出的小孔,以防止繁殖白蚁逃走。小孔用来调控瓶内泥层水分含量,使用时小孔内应用泥土把小孔填满,瓶子一端设有直径3cm的瓶口,瓶口备有瓶塞,瓶子另一端设有多个能使兵蚁、工蚁爬出的条形小孔,瓶内壁镶有多个厚度2cm、直径15cm的玻璃片,所述多个玻璃片摆成环形,每个玻璃片与瓶内壁呈90°角,玻璃片的边缘要求不留刃口,所述玻璃片平面相互平行,相邻玻璃片平行面之间的竖直距离为1.5cm。

收集繁殖白蚁时,打开瓶子的备用瓶塞,在瓶内涂入适宜白蚁利用的水分含量在50%的酸性红土泥浆,把瓶口靠在鸡枞菌窝的蚁孔上,瓶成竖立,逐渐缩小鸡枞菌窝的蚁孔的体积,每三天缩小一次,将鸡枞菌窝的待飞有翅繁殖白蚁泥穴每次减少1/5,以促使繁殖白蚁爬进瓶内并在瓶内形成繁殖白蚁的中心穴蚁,瓶上设有用于观察瓶内繁殖白蚁的窗口,直至所述窗口的内部被繁殖白蚁用泥堆积,或在天气适合时,繁殖白蚁就会从洞口处爬出飞走,或是从所述窗口看到繁殖白蚁翅膀有破损,就表明繁殖白蚁发育成熟,这时把繁殖蚁人工脱翅处理后或使它们自然脱翅后再次放入此瓶内,以培养成蚁王和蚁后,完成所述分群繁殖过程。

添加投放培养的繁殖蚁发现多只成群在一个孔打洞的可用已消毒毛刷轻轻驱散达到雄雌各一只的蚁群繁殖提高繁殖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述的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通过选用优质品种,还原鸡枞菌的野生条件,充分利用鸡枞菌和白蚁的共生关系,实现鸡枞菌大规模种植,在科学的管理下,为鸡枞菌白蚁创造了繁殖和生存的优良条件,提高了鸡枞菌繁殖白蚁的繁殖率,为人工栽培鸡枞菌解决了关键问题,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品质稳定且统一,种植出的鸡枞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风味口味佳,从而获得大规模繁殖鸡枞菌的方法,实现人工栽培鸡枞菌。通过人工调节鸡枞菌生长的小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使其在少产期也能出菇,实现反季节上市,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使得鸡枞菌生长在有机环境中,保证了产品品质,也降低了种植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多孔板上环形隔框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2是设有竖隔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多孔板上板孔呈交错式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多孔板,2-环形隔框,3-板孔,4-环形界面,5-竖隔框,6-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取培养器具,向培养器具底部铺设一层厚度为2cm的培养土(培养土不宜压得太实和太松),培养土先进行高温消毒,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5%,在所述培养土上方铺设一个多孔板1,如图1所示,所述多孔板1紧贴所述培养器具的外框设置,所述多孔板上同轴设置多圈且呈环形分布的板孔3,所述多孔板1上的板孔3均匀分布,所述多孔板1上每个板孔3的孔径均为4mm,相邻板孔3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cm,所述多孔板1的厚度为1mm;

对应每个板孔位置的营养土掏穴深5mm、宽4mm;在所述多孔板1的上方还同轴设置多个环形隔框2,所述环形隔框2位于不同圈板孔3的间隙中间;每相邻两个环形隔框2之间设置两圈板孔3,位于不同圈上的板孔错开设置,以使得板孔与板孔之间的距离拉大,所述多个环形隔框2的厚度均为80μm;位于同一圈的相邻板孔3之间的距离相等,位于同一圈的多个板孔3到相邻环形隔框2的距离均相等;

(2)在不同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对繁殖白蚁进行脱翅处理,得到脱翅后的繁殖白蚁;在所述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的具体操作如下:向所述鸡枞菌窝洞口注入湿度为86-88%的压缩气体,光照强度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气压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温度在26-27℃;

(3)在培养器具上方、向位于两个相邻环形隔框2之间的环形界面4上,抖动均匀投入脱翅后的繁殖白蚁,所述繁殖白蚁的投入量是所述环形界面4上板孔3数目的两倍,保持所述培养器具内的空气湿度为80%-90%,所述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5%-19.5%,温度在25-28℃,培养繁殖白蚁直至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将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的穴腔蚁窝分别移植到多个独立的培养瓶内进行育种培养,并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投放直径为1cm布满鸡枞菌菌丝球的蚁巢,在管理过程中,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还添加备用的干蚁巢,经30天育种完成后,形成多个成形的蚁巢菌窝;

(4)在混凝土地板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m的培养土(培养土不宜压得太实和太松),在所述培养土上均布开挖蚁窝,所述蚁窝的窝深45cm,直径30cm;

之后将步骤(3)所述蚁巢菌窝分别整体挖出,并分别移植入所述蚁窝中,用5cm厚的培养土覆盖所述蚁窝,对应所述蚁窝位置的培养土上方投放适量的白蚁食用的细木屑和干杂草,培养出菇;出菇管理过程中,蚁窝内的温度先控制为13-20℃,保持3-4个月后,再控制温度为15-28℃直至管理出菇,保持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2%-19.5%。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取培养器具,向培养器具底部铺设一层厚度为20cm的培养土,培养土先进行高温消毒,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9.5%,在所述培养土上方铺设一个多孔板1,所述多孔板上同轴设置多圈且呈环形分布的板孔3,所述多孔板1上的板孔3均匀分布,所述多孔板1上每个板孔3的孔径均为5mm,相邻孔3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cm,所述多孔板1的厚度为20mm;

对应每个板孔位置的营养土掏穴深10mm、宽5mm;在所述多孔板1的上方还同轴设置多个环形隔框2,所述环形隔框2位于不同圈板孔3的间隙中间;每相邻两个环形隔框2之间设置两圈板孔3,所述多个环形隔框2的厚度均为200μm;在相邻两个环形隔框2之间设置若干竖隔框5,所述竖隔框5的中心均设置串孔6,不同竖隔框5上的串孔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相邻两个竖隔框5之间布置两个板孔3,且两个板孔3位于不同圈(如图2所示),所述串孔的孔径为4-5mm,以使繁殖蚁能在竖隔框隔开的相邻区域来回活动;

位于同一圈的相邻板孔3之间的距离相等,位于同一圈的多个板孔3到相邻环形隔框2的距离均相等;

(2)在不同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对繁殖白蚁进行脱翅处理,得到脱翅后的繁殖白蚁;在所述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的具体操作如下:向所述鸡枞菌窝洞口注入湿度为88-90%的压缩气体,光照强度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气压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温度在26-28℃;

(3)在培养器具上方、向位于两个相邻环形隔框2之间的环形界面4上,抖动均匀投入脱翅后的繁殖白蚁,所述繁殖白蚁的投入量是所述环形界面4上板孔3数目的两倍,保持所述培养器具内的空气湿度为80%-90%,所述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5%-19.5%,温度在25-28℃,培养繁殖白蚁培养繁殖白蚁直至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将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的穴腔蚁窝分别移植到多个独立的培养瓶内进行育种培养,并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投放直径为1.5cm布满鸡枞菌菌丝球的蚁巢,在管理过程中,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还添加备用的干蚁巢,经45天育种完成后,形成多个成形的蚁巢菌窝;

(4)在混凝土地板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5m的培养土,在所述培养土上均布开挖蚁窝,所述蚁窝的窝深55cm,直径50cm;

之后将步骤(3)所述蚁巢菌窝分别整体挖出,并分别移植入所述蚁窝中,用15cm厚的培养土覆盖所述蚁窝,对应所述蚁窝位置的培养土上方投放适量的白蚁食用的细木屑和干杂草,培养出菇;出菇管理过程中,蚁窝内的温度先控制为13-20℃,保持3-4个月后,再控制温度为15-28℃直至管理出菇,保持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2%-19.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取培养器具,向培养器具底部铺设一层厚度为10cm的培养土,培养土先进行高温消毒,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7.5%,在所述培养土上方铺设一个多孔板1,所述多孔板上同轴设置多圈且呈环形排列的板孔3,所述多孔板1上的板孔3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同轴设置的环形排列的板孔3与相邻的环形板孔3呈交错式设置(如图3所示),以使得相邻板孔3之间的距离拉大,从而使在培养土里繁殖的繁殖蚁穴腔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腔相互连接合并的现象发生。所述多孔板1上每个板孔3的孔径均为4.5mm,相邻板孔3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cm,所述多孔板1的厚度为1.5mm;

对应每个板孔位置的营养土掏穴深8mm、宽4.5mm,在所述多孔板1的上方还同轴设置多个环形隔框2,所述环形隔框2位于不同圈板孔3的间隙中间;每相邻两个环形隔框2之间设置一圈板孔3,所述多个环形隔框2的厚度均为6μm;位于同一圈的相邻板孔3之间的距离相等,位于同一圈的多个板孔3到相邻环形隔框2的距离均相等;

(2)在不同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对繁殖白蚁进行脱翅处理,得到脱翅后的繁殖白蚁;在所述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的具体操作如下:向所述鸡枞菌窝洞口注入湿度为84-88%的压缩气体,光照强度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气压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温度在26-28℃;

(3)在培养器具上方、向位于两个相邻环形隔框2之间的环形界面4上,抖动均匀投入脱翅后的繁殖白蚁,所述繁殖白蚁的投入量是所述环形界面4上板孔数目的两倍,保持所述培养器具内的空气湿度为80%-90%,所述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5%-19.5%,温度在25-28℃,培养繁殖白蚁直至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将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的穴腔蚁窝分别移植到多个独立的培养瓶内进行育种培养,并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投放直径为1.2cm布满鸡枞菌菌丝球的蚁巢,在管理过程中,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还添加备用的干蚁巢,经40天育种完成后,形成多个成形的蚁巢菌窝;

(4)在混凝土地板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2m的培养土,在所述培养土上均布开挖蚁窝,所述蚁窝的窝深50cm,直径40cm;

之后将步骤(3)所述蚁巢菌窝分别整体挖出,并分别移植入所述蚁窝中,用10cm厚的培养土覆盖所述蚁窝,对应所述蚁窝位置的培养土上方投放适量的白蚁食用的细木屑和干杂草,培养出菇;出菇管理过程中,蚁窝内的温度先控制为13-20℃,保持3-4个月后,再控制温度为15-28℃直至管理出菇,保持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2%-19.5%。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取培养器具,向培养器具底部铺设一层厚度为10cm的培养土,培养土先进行高温消毒,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7.5%,在所述培养土上方铺设一个多孔板1,所述多孔板上同轴设置多圈且呈环形分布的板孔3,所述多孔板1上的板孔3均匀分布,所述多孔板1上每个板孔3的孔径均为4.5mm,相邻板孔3中心之间的距离为4cm,所述多孔板1的厚度为1.5mm;

对应每个板孔位置的营养土掏穴深6mm、宽4.5mm,在所述多孔板1的上方还同轴设置多个环形隔框2,所述环形隔框2位于不同圈板孔3的间隙中间;每相邻两个环形隔框2之间设置一圈板孔3,所述多个环形隔框2的厚度均为1mm;位于同一圈的相邻板孔3之间的距离相等,位于同一圈的多个板孔3到相邻环形隔框2的距离均相等;

(2)在不同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对繁殖白蚁进行脱翅处理,得到脱翅后的繁殖白蚁;在所述鸡枞菌窝洞口处收集繁殖白蚁的具体操作如下:向所述鸡枞菌窝洞口注入湿度为80-85%的压缩气体,光照强度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气压由强逐渐变弱或由弱逐渐变强,温度在25-26℃;

(3)在培养器具上方、向位于两个相邻环形隔框2之间的环形界面4上,抖动均匀投入脱翅后的繁殖白蚁,所述繁殖白蚁的投入量是所述环形界面4上板孔数目的两倍,保持所述培养器具内的空气湿度为80%-90%,所述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5%-19.5%,温度在25-28℃,培养繁殖白蚁直至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将出现发育成熟的白蚁的穴腔蚁窝分别移植到多个独立的培养瓶内进行育种培养,并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投放直径为1.2cm布满鸡枞菌菌丝球的蚁巢,在管理过程中,在所述穴腔蚁窝的穴腔内还添加备用的干蚁巢,经40天育种完成后,形成多个成形的蚁巢菌窝;

(4)在混凝土地板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2m的培养土,在所述培养土上均布开挖蚁窝,所述蚁窝的窝深50cm,直径40cm;

之后将步骤(3)所述蚁巢菌窝分别整体挖出,并分别移植入所述蚁窝中,用10cm厚的培养土覆盖所述蚁窝,对应所述蚁窝位置的培养土上方投放适量的白蚁食用的细木屑和干杂草,培养出菇;出菇管理过程中,蚁窝内的温度先控制为13-20℃,保持3-4个月后,再控制温度为15-28℃直至管理出菇,保持培养土的含水率为15.2%-19.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