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菌棒芯柱进行无害化生产黑木耳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27941发布日期:2019-06-28 22:20阅读:8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菌棒芯柱进行无害化生产黑木耳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生产方法,特别是一种黑木耳进行无害化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在我国南、北方代料黑木耳栽培的传统方法,是将菌棒倾斜一定角度直接排放在田畦上出耳的办法,这种出耳方式的缺陷和问题有:1)位于菌棒底端近1/4长度的木耳生长情况很差,出现较多的烂棒;2)即是没有出现烂棒的,也经常出现耳片肿胀发生脱落的现象;3)受到害虫、杂草的危害,不但造成产量损失,而且易发生因农户除虫、除草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现象;4)因栽培过程中需经常喷水,易发生泥沙粘附底端耳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菌棒芯柱进行无害化生产黑木耳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采用菌棒芯柱进行无害化生产黑木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基配制、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耳袋培养、刺孔催耳、排场出耳培养和采收干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培养基配制:1)物料配方:杂木屑79%,麦皮5%,棉籽壳5%,砻糠10%,食用菌专用碳酸钙1.0%;2)配制方法:杂木屑用2—3目的铁筛过筛,剔除小木片,小枝条及其他易刺破菌袋的有棱角的硬物;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55%-60%,根据物料的比例称好干料,计算好所需的水分,用机械拌料装袋,边搅拌边加入所需的水分,要求料比准确和水分均匀;

所述的排场出耳培养方法中,使用带有排水槽的菌棒芯柱插入木耳菌棒的底端,将木耳菌棒托起架离畦床。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这样实现:所述的排场出耳培养方法:1)耳场选择: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排灌方便、远离污染源的田块作耳场;场地在使用前进行翻耕、暴晒、杀虫、杀菌;2)耳场建设:畦床整成龟背状,宽120厘米,长度不限;畦床整理后,在畦床上撒上一层生石灰消毒,再将打过孔的黑白膜覆盖在畦床上;用木杆和铁丝搭成支架,横杆行距0.25-0.30米;畦间开深25-30厘米,宽30厘米的排水沟;在耳床内架设一条喷水带,用于木耳菌棒喷水;3)排场气候选择:选择晴朗或多云天气,气温稳定在25℃以下时进行排场;4)菌棒芯柱插接:将菌棒芯柱预先浸泡在1%的石灰水或漂白粉配制消毒液中,将菌棒芯柱带定位鳞片一端直刺入木耳菌棒的一端,直到菌棒挡板紧贴菌棒端面,再将木耳菌棒与地面成60~70度角斜靠在支架上,菌棒芯柱的另一端地签伸入畦床内,起固定菌棒的作用;支架的每条横杆放置6~7个木耳菌棒,间距10~15厘米,均匀排布;每亩排放8000-10000个木耳菌棒;5)出耳期间环境温度和水分控制:出耳期间耳场环境温度控制在15℃到23℃之间,排场后耳基形成前不直接朝菌棒喷水,遇连续多风干燥天气时,采用喷雾增湿畦床或排水沟内灌水的方式增加空气湿度;耳基形成到长成小耳片及以后,每天喷水1~2次,随耳片的长大,加大喷水量,大耳多喷,小耳少喷;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或不喷。

一种用于无害化生产黑木耳的菌棒芯柱,其特征在于:菌棒芯柱为一两头尖的签,上段为多楞形状,带有倒钩形定位鳞片,楞与楞之间形成增养排水槽,中段为架空棒,上段与中段由菌棒挡板分隔,下段为地签,中段与下段由地面挡板分隔。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菌棒下部四分之一左右部分耳片肿胀脱落和腐烂问题,显著提高了黑木耳的质量和产量。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插接菌棒芯柱的木耳菌棒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菌棒芯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目前黑木耳低质量、低产量的原因分析:

申请人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黑木耳生产中长期存在菌棒下部(约四分之一左右部分)木耳肿胀脱落和腐烂,是造成目前黑木耳低质、低产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黑木耳袋装菌棒长度达53-55厘米,袋内培养基水分高达55%-60%,并且在排场后需要经常向菌棒喷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袋内的水向下沉降,由于袋的底部为封闭的,这就造成沉降下来的水集聚在袋的下部,使得下部四分之一左右长期处于超标状态,甚至该处的培养基完全处在水泡中,这就造成菌棒下部黑木耳生长不良、耳涨脱落,甚至烂棒,不仅造成产出的一部分黑木耳体形小、质量差,而且当出现脱落烂棒时,造成减产。

二、解决上述问题出路:

申请人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控制菌棒下部的水分,即是在排场后频繁喷水的情况下,也要保持菌棒上下部分的水分均衡,尤其是下部水分不超标。为此,申请人曾经实验将菌棒下部扎孔,但是由于菌棒底部直接压在地面,排水不畅不能解决问题。为此,申请人设计了一种带有排水槽的菌棒芯柱,使得菌棒架离地面,并且当菌棒内水分集聚下沉到菌棒底部时,能够顺利的从菌棒芯柱的排水槽排除,从而维持了菌棒上不下部的含水量均衡,及时在频繁喷水时亦是如此。经几年来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黑木耳的质量和产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具体生产方法、步骤

(一)、生产季节安排:制棒接种时间阳历8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排场催耳期9月下旬——11月上旬。

(二)、培养基配制

1、配方:杂木屑79%,麦皮5%,棉壳5%,砻糠10%,食用菌专用碳酸钙1.0%。

2、配制方法:(1)、过筛:木屑用2—3目的铁筛过筛,剔除小木片,小枝条及其他易刺破菌袋的有棱角的硬物。(2)、水分添加与测定:培养料含水量为55%-60%。用感官测定,即用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但不下滴,松开手指,料能成团,落地即散比较适合。(3)、拌料装袋:根据所需的量称好干料,计算好所需的水分,用机械拌料装袋,边搅拌边加入所需的水分,要求料比和水分均匀。

(三)、装袋灭菌:

1、装袋:装袋松紧度以人中等力抓住培养袋,料袋表面有轻凹陷指印为佳。用53cm(或55cm)*15cm聚丙烯塑料袋装袋,一般每支标准耳袋(15厘米×53厘米规格筒袋)的料棒重为1.4~1.6公斤。

2、料袋搬运:料袋搬运过程要轻拿轻放,最好用周转架。装袋场所和搬运工具需铺放麻袋或薄膜,防止料袋被刺破。

3、灭菌:(1)料袋堆放要合理。每灶灭菌料棒数量控制在5000袋以内,中间墙式堆放,四边井字型堆放,要求:一要确保蒸汽畅通,温度均匀,灭菌彻底;二要防止塌棒,一般采用一字形叠法。(2)温度调控要合理。采用常压灭菌法。开始时,猛火攻头,力求在4小时内使灶内温度上升至98℃,维持14-16小时。

(四)、冷却接种:

1、冷却:冷却场所事先做好清洁工作,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杀菌剂进行杀虫、灭菌处理。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自然下降至80℃以下再开门或掀膜。趁热把料袋搬到冷却室冷却。待料温降至28℃以下,用手摸无热感时即可接种。

2、接种:(1)接种时,在料袋正、背对应两面均匀打4-5个接种穴,穴径1.5厘米,深1.5~2.0厘米。(2)接种时取菌种柱,用手分块塞入接种穴。要求种块与穴口膜接触紧密。(3)逐孔接好后,套好套袋、扎好袋口。

(五)、耳袋培养:

1、黑白膜大棚养菌。竹木结构,棚高2.5m以上,宽11cm,棚长随地型,拱型,棚顶黑白膜覆盖,棚顶装水带,四周遮阳膜悬挂遮阴。2、培养管理要求:(1)耳袋堆放:接种初期采用“墙”型堆放,后期“井”型堆放,每行或每组间留50厘米的走道。(2)温度管理:耳袋接种后前10天,保持室内温度25~28℃;培养中期保持室温22℃~25℃;采取棚顶喷水、晚上掀膜的方法通风降温。(3)湿度管理:空气湿度控制在65—70%,湿度高时,可在地面撒生石灰吸湿,降低湿度,防止杂菌孳生。(4)通风管理:耳袋培养过程中要确保空气流通良好。一要加强通风换气,二要结合翻堆(一般每隔10-15天翻堆一次)确保耳袋正常发菌。(5)光照控制:耳袋培养时不需光线,除检查外,室内应保持黑暗条件。

(六)、刺孔催耳:

在适宜条件下,菌棒经过45~60d,耳袋已长满白色的菌丝,并有少量黑色耳基形成,可进行刺孔。每袋刺150-180个孔、孔大3-4mm,深约0.5-1cm。采取棚内催耳法:刺孔后,疏散菌棒,降低堆放密度,采用“△”型或“井”字型堆放。白天放下遮阳网遮阴降温,如遇连续五、六天大风无雨天气,采取在地面喷水的办法增加空间湿度到85%以上,但喷水后要马上通风1.5~2小时,再盖上遮阳网保湿,经过7—10天养菌,刺孔菌丝恢复,可进行排场出耳管理。

(七)、排场出耳管理:

1、耳场选择: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排灌方便、远离污染源的田块作耳场。场地在使用前应进行翻耕、暴晒;要杀虫杀菌(杀菌剂可用石灰,杀虫剂用高效低毒农药)。2、耳场建设:耳场四周开排水沟,深30厘米;畦床整成龟背状,宽120厘米,长度不限;畦床整理后,在畦床上撒上一层生石灰消毒,再将打过孔的黑白膜覆盖在畦床上防止杂草生长;用小木(竹)杆或铁丝搭成支架,横杆行距0.25-0.30米;畦间开25-30厘米,宽30厘米的排水沟;在耳床内架设一条喷水带,用于耳棒喷水。3、排场管理:根据海拔高度不同,选择在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气温稳定在25℃以下时进行排场。选择晴朗或多云天气进行排场。

使用本发明专用的无害化生产黑木耳的菌棒芯柱,菌棒芯柱为一两头尖的签,材质可以是金属或硬质工程塑料等无害材质。上段为多楞形状,可以设计为三棱或四棱,楞上带有倒钩形定位鳞片1,楞与楞之间形成增养排水槽2,中段为架空棒4,上段与中段由菌棒挡板3分隔,下段为地签6,中段与下段由地面挡板5分隔。

(1)排场法:排场时,将黑木耳菌棒芯柱预先浸泡在1%的石灰水或漂白粉配制消毒,将菌棒芯柱上段(稍长一端)直刺木耳菌棒的一端,直到菌棒挡板紧贴菌棒底端,再将木耳菌棒与地面成60~70℃角斜靠在支架上,菌棒芯柱地签(稍短的另一端)插入畦床内,起固定菌棒的作用。每条横杆放置6~7棒,间距10~15厘米,均匀排布。每亩可排放8000-10000支菌棒。使用菌棒芯柱生产黑木耳方法,与以往直排方式相比:一是实现了清洁生产。黑木耳菌棒未端架离地面,避免喷水时泥沙飞溅菌棒底端的耳片上;二是增加了通气性。木耳菌棒架离地面,增加了下端菌棒的通气性,避免了菌棒下端的耳片由于通风不良,含水量高,耳片肿胀发生脱落现象;三是降低了含水量。通过菌棒芯柱伸入菌棒内,使沉积在菌棒下端的水分通过菌棒芯柱的增养排水槽排出,降低了含水量,避免下部菌棒发生腐烂现象。四是减少了虫、草危害。将菌棒直接排放在畦上,易受到害虫、杂草的危害,不但造成产量损失,而且易发生农户除虫、除草造成农残超标现象,使用木耳菌棒芯柱,底端架离了地面,可以使木耳菌棒避免受到爬行类昆虫和杂草的危害。(2)环境水分控制:催耳温度在15℃到23℃之间,加大昼夜温差,有利刺激耳芽形成。排场后耳基形成前不直接朝菌棒喷水,遇连续多风干燥天气,采用喷雾器畦床增湿或排水沟内灌水的方式增加空间湿度;耳基形成后到长成小耳片时,每天喷水1~2次,随耳片的长大,加大喷水量,掌握“干干湿湿”的喷水原则,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或不喷,大耳多喷,小耳少喷。

(八)、采收干制:

1、采收时间:当耳柄变细、耳瓣舒展并略下垂、色泽转浅(由黑变褐)、腹面孢子未大量发生时,即可分批采收。2、采收前24-48小时不喷水,采耳时,一手拿耳袋,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耳根,稍加扭动向上一拉。3、采后处理:采收后的成耳应立即除去杂质,丛生的朵形按耳片状掰开成单片。晴天可直接凉晒于竹片或遮阳网上;晾晒时耳面朝上,耳根朝下;未干时不要随便翻动,以免造成拳耳;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将采收后的木耳放置在4℃以下的冷库内贮藏,待晴天晾晒。

四、本发明对本行业带来的技术促进作用

本发明研发的菌棒芯柱及使用该菌棒芯柱生产黑木耳的方法,即大大提高了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实现了黑木耳的清洁无害化生产。具体优点是:

1、降低了菌棒下部的含水量:通过楞型的带有排水槽的菌棒芯柱伸入菌棒内,使沉积在菌棒下端的水分通过排水槽渗出,降低了含水量,避免下部菌棒发生腐烂现象。

2、增加通气性:木耳菌棒架离地面,增加了下端菌棒的通气性,避免了菌棒下端的耳片由于通风不良,含水量高,耳片肿胀发生脱落现象;

3、实现了清洁生产:使黑木耳菌棒下端架离地面,避免喷水时泥沙飞溅到位于底端的耳片上;

4、减少了虫、草危害:将菌棒直接排放在畦上,易受到害虫、杂草的危害,不但造成产量损失,而且易发生农户除虫、除草造成农残超标现象,使用菌棒芯柱,菌棒底端架离了地面,使木耳菌棒避免受到爬行类昆虫和杂草的危害。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技术效果,申请人设计了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表1普通方法生产的木耳品质(每1000棒大田生产结果)

表2本发明方法生产出的木耳品质(每1000棒大田同比试验结果)

表3普通方法生产的木耳产量(每1000棒大田生产结果)

表4本发明方法生产的木耳产量(每1000棒大田同比试验结果)

表5普通木耳生产方法耳片肿胀脱落量(每1000棒大田同比试验结果)

表6本发明木耳生产方法耳片肿胀脱落量(每1000棒大田同比试验结果)

表7普通木耳生产方法耳片泥沙粘附量(每1000棒大田同比试验结果)

表8本发明木耳生产方法耳片泥沙粘附量(每1000棒大田同比试验结果)

从以上试验数据可知:

本发明比普通方法特级品产率最高提高8%,最低提高5.3%,平均提高6.35%;一级品产率最高提高17.5%,最低提高4.1%,平均提高10.4。特级和一级品合计最高提高22.8%,最低提高12.1%,平均提高16.75%。品质提升显著。

从产量看,最高提高64.3%,最低提高18.5%,平均提高37.8%,产量提升显著。

从耳片肿胀脱落量和耳片泥沙粘附量均显著下降。因此本发明取得了意想不到技术效果,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进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