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海滩涂退化湿地灌草种子捕获及促发芽生长的构建体系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9418发布日期:2019-08-03 10:18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滨海滩涂退化湿地灌草种子捕获及促发芽生长的构建体系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滩涂湿地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滨海滩涂退化湿地灌草种子捕获及促发芽生长的构建体系及其应用。

(二)

背景技术:

泥质海岸带的滩涂地带,由于地势平坦、海水冲刷严重,造成种子难以在地表附着,发芽生长困难,导致滩涂湿地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部分区域裸露严重。为改变滨海滩涂湿地植被覆盖率较低的状况,构建植物种子捕获贮存的微生境,达到引进植物种子库建立先锋植物群落的目的,以加快植物群落的恢复进程。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生产力强的滨海滩涂退化湿地灌草种子捕获及促发芽生长的构建体系及其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滨海滩涂退化湿地灌草种子捕获及促发芽生长的构建体系,以滨海滩涂退化湿地的裸露地段为处理对象,其特征在于:在裸露地段合理构建若干捕获体,捕获体以10-20m2的方形面积为一个单元体,该单元体由内向外分别设置有中央蓄水槽、内部收集体和外围穴体;其中,中央蓄水槽为位于单元体中央位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蓄水槽,内部收集体为在单元体的“┼”线型上均匀分布的四个“ㄇ”收集体,外围穴体为在单元体对角线上设置的对称分布的四个“∩”穴体;内部收集体的位置对应两相邻外围穴体的空隙处,两相邻内部收集体与外围穴体的间隔为2.0-2.5m,且内部收集体的收集口朝外。

本发明构建体系可形成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凹凸对应的捕获体微区域,并在外围穴体和内部收集体的内外两侧均构建捕获区,中央处形成低洼水槽,综合考虑耐盐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发芽生长区。捕获体面积以10-20m2左右为一个单元体,具体可依据裸露地段的面积合理设置。

本发明的更优技术方案为:

所述外围穴体定位于所在单元体对角线初始外端的1.5-2.0m处,其长度为1.0m、宽度为50-100cm、内部为由外到里5-15cm深度的斜坡状穴体;外围穴体的外侧设置有高度5-10cm、宽度20cm的围捻,围捻外侧设置有宽度60-70cm、深度10cm的穴坑。

所述斜坡状穴体及围捻外侧的穴坑内均设置有15cm深的耕翻,这样可形成内外两侧共两处灌草种子捕获位置。

所述内部收集体定位于所在“┼”线型交叉点的2.0-2.5m处,内部收集体外侧设置有长度为1.0m的围捻,围捻中间宽度为20cm、高度为15cm,两侧宽度为20cm,高度为5-15cm逐步增高的弧形构型。

所述围捻内侧包围的土体为深度为10cm的穴坑,穴坑内设置有15cm深的耕翻;围捻外侧设置有深度10cm、宽度10cm的沟体,沟体内设置有15cm深的耕翻,同样可形成内外两侧共两处灌草种子捕获位置。

所述中央蓄水槽的直径为1.0-1.5m、深度为50-80cm,周围土埂高10cm,土埂顶宽10cm。

所述中央蓄水槽四周、在对角线位置的土埂处,分别开设有宽15-20cm、与地表面持平的低漏口,利于散播种子进入中央蓄水槽内。

上述构建体系的应用,所述构建体系的构建时间为秋季的9-10月份,其中,外围穴体内外以及内部收集体内外分别生长灌草幼苗,中央蓄水槽内部生长芦苇,边缘生长芦苇和盐地碱蓬。

优选的是,所述外围穴体的内部,灌草幼苗密度为5-10株/m2,外围穴体的围捻外侧,灌草幼苗密度为10-15株/m2;内部收集体的内部,灌草幼苗密度为11-18株/m2,内部收集体的围捻外侧,灌草幼苗的密度为6-13株/m2;中央蓄水槽内部级边缘的平均草本密度为12-15株/m2

本发明通过调节地表粗糙度,改变微地形条件,调控水盐运移规律,捕获灌草植被种子,为湿地种子库带入新个体;构建的微生境可促进种子发芽生长,有效提高滩涂湿地的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生产力。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ⅰ外围穴体,ⅱ内部收集体,ⅲ中央蓄水槽。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便于对本发明的理解。

1.实施地段的生境特征

滨海滩涂灌草群落内部及周围的裸露地带,因海风较大,地势平坦,地表粗糙度低,灌草种子难以在地表附着、贮存,植被覆盖率在5%以下,潜水埋深为1.0-2.5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5%-40%,土壤含盐量在0.35%-0.42%之间。总体表现为地势平坦,潜水埋深浅,土壤处于中度盐碱状态,植被覆盖率低,灌草种子难以在地表贮存,发芽生长困难。

2.本发明构建体系的主要组成

(1)该灌草种子捕获体构建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见附图1),分别为捕获体外围穴体ⅰ,捕获体内部收集体ⅱ,以及捕获体中央蓄水槽ⅲ。整个构成可形成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凹凸对应的捕获体微区域,并在外围穴体ⅰ和内部收集体ⅱ的内外两侧均构建捕获区,中央处形成低洼水槽,综合考虑耐盐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发芽生长区。捕获体面积以10-20m2左右为一个单元体,具体可依据裸露地段的面积合理设置;构建时间可在秋季的9-10月份进行;

(2)捕获体外围,在单元体对角线上设置对称分布的4个“∩”型穴体;

(3)捕获体内部,在“┼”线型上,设置4个对应外围穴体空隙处均匀分布的“ㄇ”型收集体,收集口需对外;

(4)捕获体中央处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蓄水槽;

(5)每个“∩”型穴体与“ㄇ”型收集体的间隔均在2.0-2.5m。

3.灌草种子捕获体外围穴体ⅰ的研发技术

(1)灌草种子捕获体外围,在对角线上设置4个“∩”型穴体(图1-ⅰ处),每穴体位置定位于所在对角线初始外端的1.5-2.0m处;

(2)从外到里挖深度为5-15cm不等的、斜坡状捕获穴,长度为1.0m,宽度为50-100cm;捕获穴内土壤需再做15cm的耕翻;

(3)挖出的土体堆砌为5-10cm高度不等、宽度为20cm的半圆形围捻;

(4)穴体的围捻外侧挖深度10cm的对应弧度的穴坑,宽度为60-70cm,穴坑内的土壤需再做15cm的耕翻。这样可形成内外两侧共两处灌草种子捕获位置。

4.灌草种子捕获体内部收集体ⅱ的研发技术

(1)灌草种子捕获体内部,在中间的“┼”线型上设置4个“ㄇ”型的收集体(图1-ⅱ处),每收集体位置定位于所在“┼”线型交叉点的2.0-2.5m处;

(2)每一“ㄇ”型围捻的长度均为1.0m,“ㄇ”型中间围捻边宽度为20cm、高度为15cm;两侧的围捻边宽度为20cm,但高度设置为5-15cm逐步增高的弧形构型,以形成较好的风力区;

(3)围捻内侧所包围的土体均需挖深度为10cm的穴坑,穴坑内的土壤需再做15cm的耕翻;“ㄇ”型围捻外侧对应外深度10cm、宽度为10cm的沟体,沟体内的土壤需再做15cm的耕翻。这样可形成内外两侧共两处灌草种子捕获位置。

5.灌草种子捕获体中央蓄水槽ⅲ的研发技术

(1)灌草种子捕获体中央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蓄水槽(图1-ⅲ处),主要用于灌草种子捕获,以及雨季蓄积降雨,利于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

(2)蓄水槽直径为1.0-1.5m,深度为50-80cm,周围土埂高10cm,土埂顶宽10cm;

(3)蓄水槽四周,在对角线位置的土埂处,各留有宽15-20cm,与地表面持平的低漏口,利于散播种子进入蓄水槽内。

6.效果及应用分析

(1)土壤水盐条件得到改善

通过对微地形的改造,盐分主要聚集在灌草种子捕获体的凸起部分,即各部分堆积体的顶部,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穴坑内捕获种子耕翻后的土壤含盐量降低20%-30%。灌草种子捕获体耕翻后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显著改善,有效饱和贮水量提高25%-40%,有效涵蓄降雨量提高40%-45%。

(2)灌草种子截留效果好,灌草幼苗保存率和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灌草种子捕获体构建后,显著改善了微地形条件,调节了地表粗糙度,改善了土壤水盐微生境。依靠水流、风力形成的作用力,可较好滞留、贮存周围地带的灌草种子,形成以泥质海岸带典型耐盐植被盐地碱篷、青蒿、芦苇和柽柳等乡土灌草植物的种子捕获器;

灌草种子捕获体外围“∩”型穴体的内部,灌草幼苗密度在5-10株/cm2,“∩”型穴体的围捻外侧灌草幼苗密度在10-15株/cm2

灌草种子捕获体内部“ㄇ”型收集体的内部穴坑处,灌草幼苗密度在11-18株/cm2,“ㄇ”型围捻外侧的灌草幼苗密度在6-13株/cm2

灌草种子捕获体中央蓄水槽ⅲ内部以芦苇生长为主,边缘以芦苇和盐地碱蓬为主,平均草本密度在12-15株/cm2

整个灌草种子捕获体的灌草幼苗保存率在75%-82%,第一年植被覆盖率在8%-12%,第二年植被覆盖率可达15%-1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