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鹰嘴豆诱集棉田棉铃虫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82009发布日期:2019-10-15 19:46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大田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鹰嘴豆诱集棉田棉铃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棉田棉铃虫是棉花主要害虫,19世纪90年代初发生猖獗,给棉花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控制棉铃虫危害,大量剧毒农药在田间使用,给环境造成了难于估量的污染。随后转基因抗虫棉应运而生,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进入20世纪初,转基因抗虫棉应用面积逐渐扩大,棉铃虫得到了有效控制,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但是,这也造成了非转基因棉花品种失去了市场,那些品质优良的非转基因棉花的推广受到了制约。

研究发现,棉铃虫成虫对寄主有很高的选择性,对于适宜其后代生存的寄主才会去产卵,对于越有利的寄主越喜欢在其上产卵。这样就给种植植物诱集棉铃虫带来了可能性。而鹰嘴豆(cicerarietinum)为豆科草本植物,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植物蛋白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粗纤维及钙、镁、铁等成份,营养成分完全能够满足棉铃虫的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因此,如何通过除非转基因或化学防治外的方法,有效控制棉铃虫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鹰嘴豆诱集棉田棉铃虫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鹰嘴豆诱集棉田棉铃虫的方法,每隔3块地膜种一行鹰嘴豆;当单块地膜上的棉行距为0.6-0.8m时,在行间隙中央种1行鹰嘴豆;每穴2-3粒种子,穴距0.5-1m,穴深3-5cm。

具体的,在棉田中,每块地膜上可以种植2-6行不等的棉花,间隙过窄无法种植鹰嘴豆,间隙过大浪费土地资源,由于地膜为机械化铺设,地膜之间紧密相连,铺设的地膜宽度规格为1.5-2.5m,每隔3块地膜种1行鹰嘴豆起整体布局优化诱集效果的作用,此外,至于每块地膜上,根据棉行的宽度,筛选0.6-0.8m间隙中央种植一行鹰嘴豆,降低对棉花种植的影响。

优选的:鹰嘴豆应选择生长期与棉花生长期相近的品种。

目的在于棉花生长期的棉铃虫不同代发生期都有生长中的鹰嘴豆植株用于诱集。

与棉花生长期相近的品种较多,例如新疆鹰嘴豆,应提前筛选出与所种棉花对应的鹰嘴豆品种,市售品种即可。

优选的:鹰嘴豆种植后50-60d除草。

鹰嘴豆生长50-60d除草,有利于鹰嘴豆的生长,保证营养吸收。

优选的:地膜棉田,每块棉田外围还种植一行鹰嘴豆。

如此种植鹰嘴豆可以起到多重引诱棉铃虫的效果,第一重,棉田边界引诱,在棉铃虫进入棉田时优先截获,第二重,每铺设3块地膜后,南北向或东西向种植的1行鹰嘴豆,第三重,每块地膜上,棉行间距0.6-0.8时,间隙中央种植的鹰嘴豆。

优选的:种植所述鹰嘴豆的水肥管理和棉花同步,便于田间管理。

一种将鹰嘴豆种植于棉田的棉行间诱集棉铃虫的应用。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鹰嘴豆诱集棉田棉铃虫的方法,取得的技术效果为棉花同期播种的鹰嘴豆和棉花同期出苗,在棉田滴水施肥时,鹰嘴豆既获得了肥料又能获得需要的水分,能够正常生长。若收获鹰嘴豆还可以作为食品加以利用。棉田棉铃虫发生时,由于棉田内有鹰嘴豆植株,棉铃虫优先选择了在鹰嘴豆上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在鹰嘴豆上取食生长,而临近棉花上很少甚至没有棉铃虫产卵和幼虫发生,从而达到了诱集棉铃虫到鹰嘴豆上取食,避免或减少了棉铃虫在棉花上的取食危害,进而保护了棉花正常生长,减少了因棉铃虫危害对棉花造成的损失。鹰嘴豆上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平均是临近棉花的90倍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鹰嘴豆诱集棉田棉铃虫的方法

一种鹰嘴豆诱集棉田棉铃虫的方法,当地膜上的棉行间隙为0.6-0.8m时,在行间隙的中央种1行鹰嘴豆,此外,每隔3块地膜种一行鹰嘴豆;每穴2-3粒种子,穴距0.5-1m,穴深3-5cm。

具体的,在棉田中,地表覆盖有地膜,每块地膜上种植2-6行不等的棉花,间隙过窄无法种植鹰嘴豆,间隙过大浪费土地资源,由于地膜为机械化铺设,地膜之间紧密相连,每隔3块地膜种1行鹰嘴豆起整体布局优化诱集效果的作用,至于每块地膜上,根据棉行的宽度,筛选0.6-0.8m间隙中央种植一行鹰嘴豆,降低对棉花种植的影响。

鹰嘴豆应选择生长期与棉花生长期相近的品种,目的在于棉花生长期的棉铃虫不同代发生期都有生长的鹰嘴豆植株,例如新疆鹰嘴豆。

鹰嘴豆种植后50-60d除草,有利于鹰嘴豆的生长,保证营养吸收。

鹰嘴豆的水肥管理和棉花同步,便于田间管理。

全生育期不进行化学防治。出苗后抽样调查鹰嘴豆和临近棉花上的棉铃虫幼虫发生量。调查方法为:

每点分别调查10株棉花、鹰嘴豆,分别记载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并随机调查3点,每5天调查一次,再数据分析。

按上述方法,2018年在新疆奎屯130团棉田进行试种。

实施例1

棉田下铺有地膜,每块地膜上中又依据地势种有2-6行棉花,地膜上的棉行间隙为0.6m时,在行间隙的中央种1行鹰嘴豆,每隔3块地膜种一行鹰嘴豆;每穴2粒种子,穴距0.5m,穴深3cm。鹰嘴豆种植后50d后除草,鹰嘴豆的水肥管理和棉花同步。

实施例2

棉田下铺有地膜,每块地膜上中又依据地势种有2-6行棉花,地膜上的棉行间隙为0.7m时,在行间隙的中央种1行鹰嘴豆,此外,每隔3块地膜种一行鹰嘴豆;每穴2粒种子,穴距0.7m,穴深4cm。

鹰嘴豆种植后55d后除草,鹰嘴豆的水肥管理和棉花同步。

实施例3

棉田下铺有地膜,每块地膜上中又依据地势种有2-6行棉花,地膜上的棉行间隙为0.8m时,在行间隙的中央种1行鹰嘴豆,此外,每隔3块地膜种一行鹰嘴豆;每穴2粒种子,穴距1m,穴深5cm。鹰嘴豆种植后60d后除草,鹰嘴豆的水肥管理和棉花同步。

实施例4

棉田下铺有地膜,每块地膜上中又依据地势种有2-6行棉花,地膜上的棉行间隙为0.7m时,在行间隙的中央种1行鹰嘴豆,此外,每隔3块地膜种一行鹰嘴豆;每穴3粒种子,穴距0.8m,穴深3.5cm。鹰嘴豆品种为新疆鹰嘴豆。

鹰嘴豆种植后55d后除草,鹰嘴豆的水肥管理和棉花同步。

实施例5

棉田下铺有地膜,每块地膜上中又依据地势种有2-6行棉花,地膜上的棉行间隙为0.6m时,在行间隙的中央种1行鹰嘴豆,此外,每隔3块地膜种一行鹰嘴豆;每穴3粒种子,穴距0.5m,穴深4.5cm。鹰嘴豆品种为新疆鹰嘴豆。

鹰嘴豆种植后50d后除草,鹰嘴豆的水肥管理和棉花同步。

其中,实施例1调查结果:棉铃虫第一代发生期(5月-6月中旬)鹰嘴豆上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共4条,临近棉花上为0条;第二代发生期(6月下旬-7月中旬)鹰嘴豆上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共11条,临近棉花上共1条;第3代发生期(7月下旬-8月下旬)鹰嘴豆上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共14头,临近棉花上为0头。

实施例1-5种鹰嘴豆的试验区域,位于新疆北部地区,整体上棉铃虫发生量相对较少,因而从诱集数量上,实施例1抽样结果看到的数量少。非转基因棉花仅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调查取样中仅查到1头棉铃虫,一株棉花受害,而鹰嘴豆上在棉铃虫各发生世代均查到了棉铃虫幼虫。但从鹰嘴豆和临近棉花上棉铃虫幼虫发生量的分布看,完全体现出了鹰嘴豆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每块棉田外围还种植一行鹰嘴豆。

如此种植鹰嘴豆可以起到多重引诱棉铃虫的效果,第一重,棉田边界引诱,在棉铃虫进入棉田时优先截获,第二重,每铺设3块地膜后,南北向或东西向种植的1行鹰嘴豆,第三重,每块地膜上,棉行间距0.6m时,间隙中央种植的鹰嘴豆。

实施例7

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每块棉田外围还种植一行鹰嘴豆。

实施例8

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在每块棉田外围还种植一行鹰嘴豆。

对比实验1

对照组,方法为全种非转基因棉花,不含鹰嘴豆植物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治虫。

在大棚环境下,分别按照实施例1-8和对照组的方法,人工投放棉铃虫,研究诱集效果,调查方法同实施例1,具体诱集效果如下表1:

表1

实验发现,实施例1-8皆可满足诱集的效果,而且,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实施例6-8效果更佳,说明其进一步显延缓了棉铃虫的迁移。此外,对照组是发现棉铃虫幼虫后采用化学防治,棉花有所受害,实施例1-8棉花上棉铃虫很少,达不到防治指标,无需防治。

对比实验2

对照组,采用化学灭杀法去除棉铃虫,研究发现,实施例1-8平均亩产籽棉385-437kg,对照组试验田与实施例1-8种植的试验田平均产量接近为亩产籽棉409kg,说明采用实施例1-8的方法对产量无影响,而成本低。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