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参圈套养牡蛎生态混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82113发布日期:2019-10-15 19:48阅读:17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参圈套养牡蛎生态混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海参圈套养牡蛎生态混养方法。



背景技术:

海参和牡蛎是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产品,二者单养技术较为成熟。采用单一的海参养殖,人工操作较多,且水质控制较难。同时由于夏季的持续高温天气,圈养海参出现缺氧、化皮的现象,导致大面积死亡,海参养殖风险增大,养殖成本不断走高。因此,有必要实施一种海参与牡蛎的混养模式,通过合理搭配海参和牡蛎的数量,利用牡蛎摄食过滤净化海水,同时附着在绳子和贝壳上的水草不仅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而且起到很好的遮阴作用,以此改善养殖水体底部环境(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溶解氧),降低底层水体温度,为海参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海参圈套养牡蛎生态混养方法,通过在海参圈中合理套养牡蛎,结合二者养殖周期及牡蛎养殖水体的环境优势,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利用相应的养殖管理手段,达到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海参和牡蛎养殖产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参圈套养牡蛎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骤进行:

(1)池塘面积≥20亩,水深2m以上,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系统分开;

(2)投放海参苗,选择下述投放规格及密度之一种:

海参苗规格20-40头/斤,投放密度1500-3000头/亩;

海参苗规格40-80头/斤,投放密度2500-6000头/亩;

海参苗规格80-160头/斤,投放密度5000-12000头/亩;

海参苗规格160-320头/斤,投放密度8000-24000头/亩;

海参苗规格1000-2000头/斤,投放密度30000-60000头/亩;

(3)投放牡蛎苗,投放密度为50-150吊/亩,底播少量,附着基5-20个/吊,依据苗种规格每个附着基附苗5-20个,牡蛎苗的规格为从白点苗到壳长6cm以内;

(4)投放牡蛎苗前,在池塘相向两岸打桩于岸边,对岸两桩之间为浮绳,浮绳上固定浮球,单个浮球浮力在5-10kg左右,浮绳上每间隔50-100cm吊养牡蛎一吊,各条浮绳间距5-10m;

(5)吊养牡蛎苗以扇贝壳做附着基,吊绳长0.5-1.2m不等,各附着基间距15-30cm;

(6)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10-3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通过合理搭配海参和牡蛎的数量,利用牡蛎摄食过滤净化海水,同时附着在绳子和贝壳上的水草不仅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而且起到了很好的遮阴作用,明显改善了养殖水体底部环境(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溶解氧),降低了底层水体温度,为海参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夏季高温季节,海参大多在礁内夏眠,体色鲜艳,养殖水体底层水温明显低于表层水温,未发现海参死亡现象。这种创新的生态养殖模式明显改善了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提高了养殖效益、促进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实现了“以渔治水、以渔养水和以渔净水”的效果,不仅成功抵御夏季的持续高温,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海参与牡蛎混养池塘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海参与牡蛎混养池塘截面图;

图中:桩1;浮球2;浮绳3;水面4;扇贝壳5;吊绳6;池底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发明。

本实施例以渤海沿海海域海参圈套养牡蛎生态混养试验区为例。

参见图1、图2,一种海参圈套养牡蛎生态混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构筑海参与牡蛎混养池塘:池塘面积27亩,水深2.5m,在池塘相向两岸打桩1于岸边,对岸两桩1之间为浮绳3,浮绳3上固定浮球2,单个浮球2的浮力在5-10kg左右,浮绳3上每间隔50-100cm吊养牡蛎一吊,各条浮绳3间距5-10m;且吊养牡蛎苗以扇贝壳5做附着基,吊绳6长0.5-1.2m不等,各附着基间距15-30cm。

(2)4月10日-5月20日,投放牡蛎苗,投放规格是40-60头的海参苗种1350kg。

(3)5月20日-6月30日,投放牡蛎苗,延绳吊养牡蛎3000吊。

(4)管理要点:定期换水,每月换水10次左右,每次换水10-30%。

依照上述实施例的试验区,根据监测结果显示,套养的海参、牡蛎,在夏季高温季节,海参大多在礁内夏眠,未发现海参死亡现象;8月上旬底层水温最高27.5℃,相比没养殖牡蛎的低约2℃,养殖水体溶解氧、透明度等都优于未套养牡蛎的海参池塘。可产牡蛎25吨以上,商品海参6只/斤以内的2500kg以上,纯利润达到10000元/亩左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参圈套养牡蛎生态混养方法,步骤是:池塘面积≥20亩,水深2m以上;投放海参苗,根据水深、底质、换水条件调整投放规格及密度,海参苗规格20‑40头/斤时投放密度为1500‑3000头/亩;投放牡蛎苗,投放密度为50‑150吊/亩,5‑20个附着基/吊,每个附着基附苗5‑20个;投放牡蛎苗前,在池塘相向两岸打桩,对岸两桩之间为浮绳,浮绳间距5‑10m,浮绳上固定浮球,浮绳上每间隔50‑100cm吊养牡蛎一吊,以扇贝壳做附着基,吊绳长0.5‑1.2m,附着基间距15‑30cm;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10‑30%。本发明能够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海参和牡蛎养殖产量。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斌;齐遵利;王广宇;姜延颇;张雪;王言伟;闫鹏;程佳宇;贾光辉;柴立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唐山市曹妃甸区农林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
技术研发日:2019.08.07
技术公布日:2019.10.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