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44825发布日期:2019-11-15 23:23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最大、利用价值最高的优质牧草,其产业化日渐兴起。欧美一些国家将其看作“绿色黄金”、“立国之本”。我国苜蓿草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当前,我国苜蓿种子生产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全国每年仅能生产苜蓿种子4-5万吨,还需进口苜蓿种子2000-5000吨,才能满足国家退耕还草、生态修复及发展草牧业之所需。目前,苜蓿种子生产中的灌溉技术已从漫灌或喷灌灌溉方式逐步发展为先进的滴灌节水灌溉技术,漫灌灌水量大严重浪费水资源,喷灌受气象条件限制且在苜蓿花期不宜实施,对苜蓿授粉带来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该方法将滴灌技术与覆膜相结合,播种前覆膜,在膜上播种,通过宽窄行间隔种植,并在苜蓿种植行的行间铺设滴灌带,结合苜蓿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灌溉处理,提高苜蓿种子产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该方法为:

s1、整地:在年降水量为150mm~200mm、≥10℃年积温为2800℃~3500℃的地区,于苜蓿播种前7天~10天,耕地深翻,翻耕深度为25cm~30cm,然后耙地,耙出杂草根茎、耙碎土块、混拌基肥,使地表平整,再耱地,耱碎土块,耱实土壤,最后镇压;

s2、播种:于秋季温度为10℃~25℃时进行苜蓿播种,播种量为40g/亩~60g/亩,播种深度为1cm,采用宽窄行间隔种植,窄行的行距为40cm~50cm,宽行的行距为70cm~80cm,穴播株距为18cm~27cm,播种前覆膜,在膜上播种;

播种量决定着建植密度,是直接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发明的播种量控制在40g/亩~60g/亩,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苜蓿为小粒种子,播种过深不易出苗,从而造成出苗不全,选择播种深度为1cm,有利于出苗;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覆膜种植可改善苜蓿生长的微环境从而达到增效增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保温,能增加土壤的有效积温;第二,节水保墒,减少了土壤蒸发,提高土壤的持水性和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第三,控草,膜下的高温能抑制杂草出苗和生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除草剂等农药的施用;第四,抑制病虫害,覆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越冬的病虫数量,对翌年病虫害控制有良好效果;

宽窄行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苜蓿株间通风透光条件,与等行距种植模式相比,提高了苜蓿群体的光合效率,单株表现为分枝适中,个体生长发育健壮,同时可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苜蓿结荚率和种子产量;本发明中窄行的行距为40cm~50cm,宽行的行距为70cm~80cm,当窄行过狭窄时,一是影响苜蓿正常冠幅大小,且植株向靠近宽行的一侧倾斜,二是窄行密植使株丛透光性差,易造成授粉不良致使小花败育率高;宽行间距过大时,植株空间利用不充分,浪费了土地资源,同时裸露的部分土地也增加了土壤水分蒸发和杂草入侵;

s3、滴灌带铺设:灌溉方式采用地面浅埋式滴灌,浅埋的深度为3cm~5cm,滴灌带铺于苜蓿种植窄行的行间,滴灌带的间隔宽度为120cm;

s4、灌溉:苜蓿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1950m3/hm2,灌溉时的滴头间距为30cm,灌溉时的滴头流量为1.0l/h,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的灌溉量为600m3/hm2,灌溉时长12h;现蕾期的灌溉量为750m3/hm2,灌溉时长15h;开花期的灌溉量为300m3/hm2,灌溉时长6h;结荚期的灌溉量为150m3/hm2,灌溉时长3h;成熟期的灌溉量为150m3/hm2,灌溉时长3h;

本发明中的灌溉方式为膜下滴灌,较传统的漫灌、喷灌和无覆膜滴灌相比,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水、肥、气、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起到高效节水、减药减肥、驱盐抑盐、防控病害、省工增产的作用;

制种生产在苜蓿不同生育时期的灌水比例不同,本发明的苜蓿制种灌溉制度为返青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的灌溉量按照4:5:2:1:1的比例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可供给水分和养分,促进苜蓿新芽萌动,应给予较多的灌溉量;现蕾期灌溉要充足,促使苜蓿生殖器官发育良好,产生更多的花序数;开花期要减少灌水量,使苜蓿产生一定的水分胁迫,有利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结荚期和成熟期时严格控水,灌水量最少,防止刺激无限生长;

现有苜蓿种子生产灌溉技术中仍存在漫灌或喷灌等灌溉技术,漫灌灌水量大严重浪费水资源,喷灌在苜蓿花期不宜实施,对苜蓿授粉带来不利影响,本发明采用膜下滴灌方式,较漫灌、喷灌相比,节水率高,水溶性肥料直接作用于根区,肥料使用量少,同时滴灌避免了漫灌和喷灌所造成的田间长时间积水,降低了田间湿度和病菌孢子的传播,可有效防控苜蓿根腐病、褐斑病的发生;制种苜蓿采用喷灌时,投资成本高、运行起来较费工费时耗能,喷灌对当地气候有要求,当风速超过5.5~7.9m/s时喷射的水雾有漂移,易造成灌溉不均匀,在花期喷灌影响授粉昆虫的传粉;

s5、施肥:在苜蓿现蕾期施入磷酸一铵,磷酸一铵随灌溉施入;

s6、收获:在60%~70%的苜蓿荚果变成黄褐色时,进行收获,得到苜蓿种子。

优选地,s1中所述基肥由有机肥、p2o5和钾肥组成,所述有机肥的施入量为1000kg/亩~2000kg/亩,所述p2o5的施入量为10kg/亩,所述钾肥的施入量为4kg/亩。

优选地,s5中所述磷酸一铵的施入量为5kg/亩。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将滴灌技术与覆膜相结合,播种前覆膜,在膜上播种,通过宽窄行间隔种植,在苜蓿种植窄行的行间铺设滴灌带,滴灌带间距为120cm,滴头间距为30cm,滴头流量为1.0l/h,结合苜蓿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不同灌溉处理,可提高苜蓿种子产量。苜蓿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1950m3/hm2,按照灌溉制度4:5:2:1:1的灌溉量比例分别于返青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进行膜下滴灌,采用膜下滴灌和宽窄行建植苜蓿制种田,可产生较多花序数和荚果,获得籽粒饱满的苜蓿种子,增产优势明显。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该方法为:

s1、整地:在年降水量为150mm、≥10℃年积温为3500℃的地区,于苜蓿播种前7天,耕地深翻,翻耕深度为25cm,然后耙地,耙出杂草根茎、耙碎土块、混拌基肥,使地表平整,再耱地,耱碎土块,耱实土壤,最后镇压;所述基肥由有机肥、p2o5和钾肥组成,所述有机肥的施入量为2000kg/亩,所述p2o5的施入量为10kg/亩,所述钾肥的施入量为4kg/亩;

s2、播种:于秋季温度为25℃时,对苜蓿进行播种,播种量为40g/亩,播种深度为1cm,采用宽窄行间隔种植,窄行的行距为40cm,宽行的行距为80cm,穴播株距为27cm,播种前覆膜,在膜上播种;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覆膜种植可改善苜蓿生长的微环境从而达到增效增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保温,能增加土壤的有效积温;第二,节水保墒,减少了土壤蒸发,提高土壤的持水性和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第三,控草,膜下的高温能抑制杂草出苗和生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除草剂等农药的施用;第四,抑制病虫害,覆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越冬的病虫数量,对翌年病虫害控制有良好效果;

宽窄行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苜蓿株间通风透光条件,与等行距种植模式相比,提高了苜蓿群体的光合效率,单株表现为分枝适中,个体生长发育健壮,同时可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苜蓿结荚率和种子产量;

s3、滴灌带铺设:灌溉方式采用地面浅埋式滴灌,浅埋的深度为5cm,滴灌带铺于苜蓿种植窄行的行间,滴灌带的间隔宽度为120cm;

s4、灌溉:苜蓿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1950m3/hm2,灌溉时的滴头间距为30cm,灌溉时的滴头流量为1.0l/h,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的灌溉量为600m3/hm2,灌溉时长12h;现蕾期的灌溉量为750m3/hm2,灌溉时长15h;开花期的灌溉量为300m3/hm2,灌溉时长6h;结荚期的灌溉量为150m3/hm2,灌溉时长3h;成熟期的灌溉量为150m3/hm2,灌溉时长3h;

本发明中的灌溉方式为膜下滴灌,较传统的漫灌、喷灌和无覆膜滴灌相比,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水、肥、气、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起到高效节水、减药减肥、驱盐抑盐、防控病害、省工增产的作用;

苜蓿制种生产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灌水比例不同,本发明的苜蓿制种灌溉制度为返青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的灌溉量按照4:5:2:1:1的比例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可供给水分和养分,促进苜蓿新芽萌动,应给予较多的灌溉量;现蕾期灌溉要充足,促使苜蓿生殖器官发育良好,产生更多的花序数;开花期要减少灌水量,使苜蓿产生一定的水分胁迫,有利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结荚期和成熟期时严格控水,灌水量最少,防止刺激无限生长;

现有苜蓿种子生产中的灌溉技术仍存在漫灌或喷灌等灌溉技术,漫灌灌水量大严重浪费水资源,喷灌在苜蓿花期不宜实施,对苜蓿授粉带来不利影响,本实施例采用膜下滴灌方式,较漫灌、喷灌相比,节水率高,水溶性肥料直接作用于根区,肥料使用量少,同时滴灌避免了漫灌和喷灌所造成的田间长时间积水,降低了田间湿度和病菌孢子的传播,可有效防控苜蓿根腐病、褐斑病的发生;制种苜蓿采用喷灌时,投资成本高、运行起来较费工费时耗能,喷灌对当地气候有要求,当风速超过5.5~7.9m/s时喷射的水雾有漂移,易造成灌溉不均匀,在花期喷灌影响授粉昆虫的传粉;

s5、施肥:在苜蓿现蕾期施入磷酸一铵,磷酸一铵随灌溉施入;所述磷酸一铵的施入量为5kg/亩;

s6、收获:在60%的苜蓿荚果变成黄褐色时,进行收获,得到苜蓿种子。

本实施例得到的苜蓿种子的产量为58.77kg/亩。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该方法为:

s1、整地:在年降水量为200mm、≥10℃年积温为2800℃的地区,于苜蓿播种前10天,耕地深翻,翻耕深度为30cm,然后耙地,耙出杂草根茎、耙碎土块、混拌基肥,使地表平整,再耱地,耱碎土块,耱实土壤,最后镇压;所述基肥由有机肥、p2o5和钾肥组成,所述有机肥的施入量为1000kg/亩,所述p2o5的施入量为10kg/亩,所述钾肥的施入量为4kg/亩;

s2、播种:于秋季温度为10℃时,对苜蓿进行播种,播种量为60g/亩,播种深度为1cm,采用宽窄行间隔种植,窄行的行距为50cm,宽行的行距为70cm,穴播株距为18cm,播种前覆膜,在膜上播种;

s3、滴灌带铺设:灌溉方式采用地面浅埋式滴灌,浅埋的深度为3cm,滴灌带铺于苜蓿种植窄行的行间,滴灌带的间隔宽度为120cm;

s4、灌溉:苜蓿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1950m3/hm2,灌溉时的滴头间距为30cm,灌溉时的滴头流量为1.0l/h,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的灌溉量为600m3/hm2,灌溉时长12h;现蕾期的灌溉量为750m3/hm2,灌溉时长15h;开花期的灌溉量为300m3/hm2,灌溉时长6h;结荚期的灌溉量为150m3/hm2,灌溉时长3h;成熟期的灌溉量为150m3/hm2,灌溉时长3h;

s5、施肥:在苜蓿现蕾期施入磷酸一铵,磷酸一铵随灌溉施入;所述磷酸一铵的施入量为5kg/亩;

s6、收获:在70%的苜蓿荚果变成黄褐色时,进行收获,得到苜蓿种子。

本实施例得到的苜蓿种子的产量为58.20kg/亩。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的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该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为s2中播种前未覆膜,直接播种;

本对比例得到的苜蓿种子的产量为46.92kg/亩,实施例1与对比例1相比,得到的苜蓿种子增产量为11.85kg/亩,增产率为25.26%,实施例1的经济效益显著,覆膜成本增加40元/亩,增产增加经济效益474元/亩,实际增加经济效益434元/亩,说明播种前覆膜有利于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覆膜种植可改善苜蓿生长的微环境从而达到增效增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保温,能增加土壤的有效积温;第二,节水保墒,减少了土壤蒸发,提高土壤的持水性和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第三,控草,膜下的高温能抑制杂草出苗和生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除草剂等农药的施用;第四,抑制病虫害,覆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越冬的病虫数量,对翌年病虫害控制有良好效果。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的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该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为s2中播种采用等行间距种植,行距为60cm。

本对比例得到的苜蓿种子产量为51.23kg/亩,实施例1与对比例1相比,得到的苜蓿种子增产量为7.54kg/亩,增产率为14.72%,说明采用宽窄行间隔种植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宽窄行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苜蓿株间通风透光条件,与等行距种植模式相比,提高了苜蓿群体的光合效率,单株表现为分枝适中,个体生长发育健壮,同时可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苜蓿结荚率和种子产量。

对比例3

本对比例的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方法,分成3个对照组,每个对照组的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为:

对照组1:s4中苜蓿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1725m3/hm2,灌溉时的滴头间距为30cm,灌溉时的滴头流量为1.0l/h,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的灌溉量为600m3/hm2,灌溉时长12h;现蕾期的灌溉量为750m3/hm2,灌溉时长15h;开花期的灌溉量为225m3/hm2,灌溉时长4.5h;结荚期的灌溉量为75m3/hm2,灌溉时长1.5h;成熟期的灌溉量为75m3/hm2,灌溉时长1.5h。

对照组2:s4中苜蓿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2175m3/hm2,灌溉时的滴头间距为30cm,灌溉时的滴头流量为1.0l/h,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的灌溉量为600m3/hm2,灌溉时长12h;现蕾期的灌溉量为750m3/hm2,灌溉时长15h;开花期的灌溉量为375m3/hm2,灌溉时长7.5h;结荚期的灌溉量为225m3/hm2,灌溉时长4.5h;成熟期的灌溉量为225m3/hm2,灌溉时长4.5h。

对照组3:s4中苜蓿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2400m3/hm2,灌溉时的滴头间距为30cm,灌溉时的滴头流量为1.0l/h,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的灌溉量为600m3/hm2,灌溉时长12h;现蕾期的灌溉量为750m3/hm2,灌溉时长15h;开花期的灌溉量为450m3/hm2,灌溉时长9h;结荚期的灌溉量为300m3/hm2,灌溉时长6h;成熟期的灌溉量为300m3/hm2,灌溉时长6h。

实施例1得到的苜蓿种子的产量为58.77kg/亩,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1950m3/hm2,在苜蓿的5个重要生育时期灌溉量分配比例适宜,在该灌溉制度下能促进苜蓿植株缓慢而连续生长,植株分枝数适中,花序数多、结荚率高、种子饱满,较本对比例中的对照1组~对照3组增产效果好。

对照组1得到的苜蓿种子的产量为54.58kg/亩,灌溉定额较实施例1少225m3/hm2,结实期水分胁迫稍显过度,因此苜蓿种子较实施例1的种子欠饱满,千粒重低,造成种子减产4.19kg/亩。

对照组2得到的苜蓿种子的产量为52.01kg/亩,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2175m3/hm2,较实施例1多灌溉225m3/hm2,水分的增多使生育期延长,同时植株易发生落花和落荚现象,使实际种子产量受到损失,与实施例1相比,造成种子减产6.76kg/亩。

对照组3得到的苜蓿种子的产量为50.59kg/亩,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为2400m3/hm2,较实施例1多灌溉450m3/hm2,水分的增多使生育期延长,激发出苜蓿无限生长的特性,不利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使株高增加,易于倒伏,同时水分的增加使每花序小花数减少、落花数和落荚数增加,实际种子产量降低,与实施例1相比,造成种子减产8.18kg/亩。

由此可知,制种生产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在苜蓿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合理灌溉。实施例1的苜蓿制种灌溉制度为:返青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的灌溉量按照4:5:2:1:1的比例进行膜下滴灌;返青期应供给较多的灌溉量,促进苜蓿新芽萌动;现蕾期灌溉要充足,促使苜蓿生殖器官发育良好,产生更多的花序数;开花期要减少灌水量,使苜蓿产生一定的水分胁迫,有利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结荚期和成熟期时严格控水,灌水量最少,防止刺激无限生长,可使苜蓿种子高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