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929638发布日期:2020-02-14 21:48阅读:15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heterochaetus)俗称禾虫,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疣吻沙蚕属。禾虫的生存环境通常为咸淡水交汇的沿海、河口的田间及浅滩淤泥沙质土,属杂食性动物,禾虫体细长稍扁,体长为30-90mm,体宽为4-8mm,体节约有62节,雌雄异体,异体受精。禾虫雌雄体色不同,雄体以红色为主,间有乳白色,雌体为青绿色或褐绿色。每逢秋冬季大潮水涨淹未稻田、浅滩时就成熟个体爬出水面飘游交配繁殖。成熟个体禾虫便是商品禾虫。商品禾虫一方面可作为鱼饵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其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过去,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禾虫,主要来自于沿海渔民的捕获,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变化,野生禾虫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已完全无法满足市场的供应,人工养殖推广前景广阔。

申请号为201610785482.5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禾虫半人工育苗滩涂养殖方法,通过禾虫的养殖滩涂准备、水体调节、苗种淡化、标粗区域放苗密度、标粗期投喂、标粗期水质管理、养殖期管理和养殖收获的步骤,以分阶段淡化和投喂等方式,帮助禾虫度过刚节幼虫期,从而实现禾虫的半人工育苗滩涂养殖,有效提高禾虫的苗种成活率和提高禾虫滩涂养殖效益。申请号为201610375310.0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禾虫的人工繁育和集约化养殖方法,通过选择亲本、人工受精、人工孵化、育苗池准备、人工育苗和集约化养殖的步骤,解决了禾虫繁育雌雄比例、繁育水环境条件、禾虫幼虫摄食、禾虫幼虫培育和禾虫池塘养殖等技术难题,从而实现了禾虫的人工繁育和集约化养殖。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集约化条件下(人工池塘)或滩涂进行禾虫的养殖,而不同养殖条件,因环境、饵料等因素的不同,会显著影响禾虫的养殖效果,不可直接挪用或套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大田养殖禾虫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适合在大田养殖禾虫的人工育苗方法和养殖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本选择:选择数量比为100:3的雌、雄禾虫作为亲本;

2)催产:将亲本放置于过滤海水中,所述过滤海水的比重为1.018,ph为8,待亲本在过滤海水中漂游20-30min后,将其捞起、挤压、爆开,然后再置于过滤海水中,倒出上部海水收集沉底的受精卵,继续加入海水和淡水混合的混水,用于降低受精卵所处水体的盐度,静置20-25min,重复多次直至受精卵所处水体盐度与大田盐度相同,培育受精卵至受精卵发育到多细胞期;

3)大田放养:选择江边大田为放养场所,待大田被潮水淹没20cm以上时,将发育到多细胞期的受精卵投放在大田中,然后施肥水素10kg/亩,养殖至下个大潮来临前,排干水体,测量苗密度,控制苗密度为450-550条/㎡,然后放水养殖,养殖过程中每15d喷施贝壳粉10kg/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其人工育苗方法,无需对禾虫的性成熟状态进行观测,便于亲本的快速选择,通过对受精卵的淡化处理,使得幼虫可直接在大田中进行孵化,能够快速适应大田的环境,在大田中禾虫摄取大田中的浮游动植物及有机碎屑,无需再单独进行投饵,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且通过控制禾虫密度,使禾虫在大田中与水稻和蔬菜等作物共生,不仅不会影响水稻和蔬菜等作物的生长,禾虫还可食用水稻老化腐烂的根须和其他作为腐烂的根须,还可为土壤通风透气,可提升大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值,该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操作简单,成本投入低,无需掌握专业技能也可学习操作,适于在一般农户之间推广,利于禾虫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对催产方法进行改进,在受精卵阶段进行淡化处理,使受精卵在大田中孵化,同时控制苗密度达到禾虫与大田内植物共生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本选择:选择数量比为100:3的雌、雄禾虫作为亲本;

2)催产:将亲本放置于过滤海水中,所述过滤海水的比重为1.018,ph为8,待亲本在过滤海水中漂游20-30min后,将其捞起、挤压、爆开,然后再置于过滤海水中,倒出上部海水收集沉底的受精卵,继续加入海水和淡水混合的混水,用于降低受精卵所处水体的盐度,静置20-25min,重复多次直至受精卵所处水体盐度与大田盐度相同,培育受精卵至受精卵发育到多细胞期;

3)大田放养:选择江边大田为放养场所,待大田被潮水淹没20cm以上时,将发育到多细胞期的受精卵投放在大田中,然后施肥水素10kg/亩,养殖至下个大潮来临前,排干水体,测量苗密度,控制苗密度为450-550条/㎡,然后放水养殖,养殖过程中每15d喷施贝壳粉10kg/亩。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其人工育苗方法,无需对禾虫的性成熟状态进行观测,便于亲本的快速选择,通过对受精卵的淡化处理,使得幼虫可直接在大田中进行孵化,能够快速适应大田的环境,使禾虫在大田中禾虫摄取大田中的浮游动植物及有机碎屑,无需再单独进行投饵,仅需施加贝壳粉即可满足生长需求,操作简单,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且通过控制禾虫密度,在大田中与水稻和蔬菜等作物共生,不仅不会影响水稻和蔬菜等作物的生长,禾虫还可食用水稻老化腐烂的根须和其他作为腐烂的根须,还可为土壤通风透气,可提升大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值,该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掌握专业技能也可学习操作,适于在一般农户之间推广,利于禾虫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降低受精卵所处水体的盐度时,每次盐度下降2-3度。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对受精卵的淡化处理,使得受精卵可直接在大田中孵化,使得幼体能够更好的适应大田环境,提高幼体放养的成活率。

进一步的,所述大田内混种有水稻和蔬菜。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控制禾虫密度,禾虫不会对水稻造成危害,同时禾虫可设置大田内的浮游动植物和有机碎屑,其排泄物可使大田土壤更为肥沃,有助于水稻和蔬菜的生产,达到稻田混养互利共生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值。

进一步的,上述的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中,还包括步骤4)收获成虫:大田放养十个月后逢大潮水涨时,关闭大田排水闸,浸泡5h,收获成熟禾虫。

由上述描述可知,浸泡5h可模拟潮水涨退时间,是利用其在野生情况下,涨潮时,变态成熟的禾虫会出泥浮出水面的特性,易于收获禾虫。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的大田在放养受精卵前使用微耕机进行犁地处理,使其泥稀浆多、松软,利于幼苗附着打孔。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的苗密度为500条/㎡。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控制苗密度控制禾虫在大田间的密度,避免过量造成生长速度慢,个体小。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亲本选择:选择个体健壮的100条雌禾虫和3条雄禾虫作为亲本;

2)催产:在直径为80cm,高度为20cm的盆中加入过滤海水,将步骤1)所得亲本放置于过滤海水中,所述过滤海水的比重为1.018,ph为8,待亲本在过滤海水中漂游20-30min后,将其捞起、挤压、爆开,然后再置于过滤海水中,滤去杂质,倒出上部海水收集沉底的受精卵;

继续加入海水和淡水混合的混水,用于降低受精卵所处水体的盐度,静置20-25min,重复多次直至受精卵所处水体盐度与大田盐度相同,逐步降低盐度的过程中,每次盐度下降2-3度,待受精卵所处水体盐度与大田盐度相同时,培育受精卵至受精卵发育到多细胞期;

3)大田放养:选择江边大田为放养场所,使用微耕机进行犁地处理,在大田内种植水稻和蔬菜,待大田被潮水淹没20cm以上时,将发育到多细胞期的受精卵投放在大田中,然后施肥水素10kg/亩,养殖至下个大潮来临前,约10d左右,排干水体,测量苗密度,控制苗密度为450-550条/㎡,然后放水养殖,养殖过程中每15d喷施贝壳粉10kg/亩。

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为:

一种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亲本选择:选择个体健壮的100条雌禾虫和3条雄禾虫作为亲本;

2)催产:在直径为80cm,高度为20cm的盆中加入过滤海水,将步骤1)所得亲本放置于过滤海水中,所述过滤海水的比重为1.018,ph为8,待亲本在过滤海水中漂游20min后,将其捞起、挤压、爆开,然后再置于过滤海水中,滤去杂质,倒出上部海水收集沉底的受精卵;

继续加入海水和淡水混合的混水,用于降低受精卵所处水体的盐度,静置20min,重复多次直至受精卵所处水体盐度与大田盐度相同,逐步降低盐度的过程中,每次盐度下降2度,待受精卵所处水体盐度与大田盐度相同时,培育受精卵至受精卵发育到多细胞期;

3)大田放养:选择江边大田为放养场所,使用微耕机进行犁地处理,在大田内种植水稻和蔬菜,待大田被潮水淹没20cm以上时,将发育到多细胞期的受精卵投放在大田中,然后施肥水素10kg/亩,养殖至下个大潮来临前,约10d左右,排干水体,测量苗密度,控制苗密度为500条/㎡,然后放水养殖,养殖过程中每15d喷施贝壳粉10kg/亩;

步骤4)收获成虫:大田放养十个月后逢大潮水涨时,关闭大田排水闸,浸泡5h,收获成熟禾虫。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疣吻沙蚕(禾虫)的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其人工育苗方法,无需对禾虫的性成熟状态进行观测,便于亲本的快速选择,通过对受精卵的淡化处理,使得幼虫可直接在大田中进行孵化,能够快速适应大田的环境,在大田中禾虫摄取大田中的浮游动植物及有机碎屑,无需再单独进行投饵,仅需施加贝壳粉即可满足生长需求,操作简单,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和管理难度,且通过控制禾虫密度,使禾虫在大田中与水稻和蔬菜等作物共生,不仅不会影响水稻和蔬菜等作物的生长,禾虫还可食用水稻老化腐烂的根须和其他作为腐烂的根须,还可为土壤通风透气,可提升大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值,该人工育苗与大田养殖方法操作简单,养殖周期短,禾虫从幼苗到成熟仅需一年左右,无需掌握专业技能也可学习操作,适于在一般农户之间推广,利于禾虫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