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蝎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28167发布日期:2019-11-27 17:13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蝎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蝎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全蝎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全蝎,又名钳蝎、全虫、蝎子,全蝎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小儿惊风、痉挛抽搐、破伤作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牙痛、耳聋、疝气腹痛、虫蛇咬伤、烧烫伤等,因此全蝎的经济价值很高,其养殖过程也越来越受重视。

在恒温高密度养殖或常温农田养殖的情况下,全蝎都是群体养殖,即在较小的空间内有高密度的蝎子,而蝎子在蜕皮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会吸引其它的全蝎来残食自己;并且母蝎子在繁殖出小蝎子后,小蝎子易被其它的全蝎残食和干扰,不能上到母蝎子的背上继续吸收营养,小蝎子容易死亡。因此需要蜕皮或繁殖的蝎子会成为其它蝎子的攻击对象,饲养盒内会出现全蝎相互残杀的情况,故处于蜕皮或繁殖状态的全蝎很容易死亡,使全蝎的成活率降低;若是将蜕皮或繁殖的蝎子与不产不蜕的蝎子分离,就需要人工将这些蝎子一个个放入蜕皮器或专用容器中,如此一来,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增大,养殖蝎子的占地面积也增大。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全蝎群脱或群产时相互残杀、成活率低,人工分离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蝎养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全蝎群脱或群产时相互残杀、成活率低,人工分离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蝎养殖装置,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内并排设置有多个腔体,各个所述腔体的两端均设有封堵部,所述板体上设有多个开口、且所述开口与所述腔体一一对应,所述开口用于向所述腔体内灌入土或沙,所述土或沙与所述开口之间形成供蝎子进入所述腔体内的缝隙。

优选地,所述开口的边缘设有用于防止蝎子将所述土或沙由所述开口倒出的凸起结构。

优选地,所述板体上设有多个过渡腔,所述过渡腔与所述腔体一一对应且相连通,所述过渡腔的侧壁上设有供蝎子进入的入口。

优选地,所述封堵部的高度小于所述腔体的高度,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封堵部的上端,所述入口设置在所述过渡腔的与所述开口相对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入口的下端高于所述开口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板体为扣板或中空板或阳光板。

优选地,所述土为干的沙壤土。

优选地,所述腔体的长度为10-40cm,所述开口的高度为0.7-3cm,宽度为0.7-1.5cm。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收集已繁殖或已蜕皮或不产不蜕的全蝎的收集装置。

优选地,所述收集装置包括为全蝎提供生活环境的盒体以及一端通向所述盒体的底部的斜槽,所述斜槽的另一端与所述板体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全蝎养殖装置包括板体,板体内并排设置有多个腔体,各个腔体的两端均设有封堵部,所述板体上设有多个开口、且开口与腔体一一对应,开口用于向所述腔体内灌入土或沙,土或沙与开口之间形成供蝎子进入所述腔体内的缝隙。如此设置,腔体相当于全蝎的窝穴,蝎子具有见缝即钻、倒土能力极强、好静、怕光、识窝性强的习性,当蝎子需要繁殖或蜕皮的时候需要找安静的地方繁殖或蜕皮,蝎子会由缝隙钻入腔体内的土或沙中,当确定该腔体内无其它全蝎的干扰并寻找到进行繁殖或蜕皮的适宜的位置后,蝎子会倒土将开口处的缝隙封严,避免其它全蝎再进入该腔体内,如此则实现了繁殖或蜕皮的全蝎与不产不蜕的全蝎的分离,避免了高密度全蝎的残杀,也就提高了全蝎蜕皮或繁殖时的存活率;整个过程完美利用了全蝎的习性,无需人工分离,不会耗费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全蝎群脱或群产时相互残杀、成活率低,人工分离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板体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腔体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腔体和过渡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中:

1-板体,2-腔体,3-封堵部,4-开口,5-土或沙,6-凸起结构,7-过渡腔,71-入口,8-盒体,9-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蝎养殖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全蝎群脱或群产时相互残杀、成活率低,人工分离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全蝎养殖装置包括板体1,板体1内并排设置有多个腔体2,板体1可以设为扣板或中空板或双阳板,也可以为其它形式的板体1,腔体2的横截面形状可为圆形、方形或其它形状。各个腔体2的两端均设有封堵部3,封堵形式可以采用注塑、水泥或其它形式封堵,板体1上设有多个开口4、且开口4与腔体2一一对应,开口4的形状可以为方形或圆形或其它形状,开口4可以设在各个腔体2的上端面,也可以设在封堵部3的上端,开口4用于向腔体2内灌入土或沙5,土或沙可以为土,也可以为沙,也可以为其它的较细土或沙,腔体2两端的封堵部3能够避免腔体2内的土或沙5从两端倒出,与开口4之间形成供蝎子进入腔体2内的缝隙。

如此设置,腔体2的两端设置封堵部3能够避免腔体2内的土或沙5从两端倒出,蝎子会由缝隙钻入腔体2内的土壤中,当确定该腔体内无其它全蝎的干扰并寻找到进行繁殖或蜕皮的适宜的位置后,蝎子会倒土将开口4处的缝隙封严,避免其它全蝎再进入该腔体2内,如此则实现了繁殖或蜕皮的全蝎与不产不蜕的全蝎的分离,避免了高密度全蝎的残杀,也就提高了全蝎蜕皮或繁殖时的存活率;整个过程完美利用了全蝎的习性,无需人工分离,不会耗费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全蝎群脱或群产时相互残杀、成活率低,人工分离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各个腔体2的开口4被封严,每个腔体2内的全蝎为一只,若腔体2的数量比较少时,会出现有的腔体2内有多只全蝎的情况,但这不影响全蝎的成活率,因为同一腔体2内的多只全蝎会同时蜕皮或繁殖,若多只全蝎不同时蜕皮或繁殖时,不蜕皮或不繁殖的全蝎到了晚间需要出去进行觅食、饮水等活动,这样里面的全蝎等不产不蜕的全蝎出去以后会继续封严开口4,同样不影响成活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开口4的边缘设有用于防止蝎子将土或沙5由开口4倒出的凸起结构6,凸起结构6的高可取为0.2-3cm,凸起结构6越高,腔体2内的土或沙5越不容易被倒出。

如此设置,开口4边缘设置凸起结构6,能够有效避免全蝎进入腔体2后需要倒土将缝隙封严而使土或沙5从开口4处倒出。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板体1上设有多个过渡腔7,过渡腔7与腔体2一一对应且相连通,过渡腔7的侧壁上设有供蝎子进入的入口71,过渡腔7可以设置在腔体2的上端面,也可以设置在腔体2的一端,过渡腔7与腔体2相连通的位置即为开口4。

如此设置,腔体2比较短时,此种结构可以适用于空气加湿,腔体2比较长时,可以采用土壤加湿,让全蝎自由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空间,而设置凸起结构6的腔体2只能适用于空气加湿,不能适用于土壤加湿;而且设有过渡腔7或凸起结构6的开口4处的封严结构不会被其它全蝎破坏,当其它全蝎发现开口4处无缝隙就会出去寻找其它适合的腔体2作为窝穴,这样开口4处的封严的结构不会再被破坏;另外,腔体2和过渡腔7能够循环使用,当全蝎蜕皮或繁殖完成后,无需人工复原,其它的全蝎可再次使用该腔体2进行繁殖或蜕皮。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封堵部3的高度小于腔体2的高度,开口4设置在封堵部3的上端,入口71设置在过渡腔7的与开口4相对的侧壁上。

如此设置,腔体2的开口4以及过渡腔7的入口71设置在侧部,全蝎可通过板体1侧部的入口71进入过渡腔7和腔体2,一个板体1并排的多个腔体2为一层,多个板体1重叠相当于多个腔体2为一垛,多个板体1可相互重叠,而不会遮挡任何一个腔体2的开口4和入口71,不影响全蝎的进出,实现了全蝎的高密度养殖。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入口71的下端高于开口4的上端,即入口71的最低位置高于开口4的最高位置。

如此设置,过渡腔7的入口71和开口4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能够更有效地堵严开口4。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板体1为扣板或中空板或阳光板。

如此设置,无需单独建造多个腔体2作为全蝎的窝穴,使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高密度全蝎的养殖,减少了窝穴或腔体2的建造数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土为干的沙壤土。

如此设置,沙壤土的颗粒比较细,窗纱筛过的沙壤土更优,封堵开口4的时候不会留缝隙,封堵效果好;并且采用干的沙壤土比湿的沙壤土效果好,因为湿的沙壤土内含有水分,全蝎蜕皮或繁殖的时间通常为8-10天,经过长时间水分会蒸发,沙壤土会显得少,体积变小,就会容易出现缝隙。

具体地,一般蝎子的窝穴的长度为10-40cm,故腔体2的长度取10-40cm。蝎子腹部长度一般不会超过3cm,但有极少一部分会超过3cm,根据蝎龄的大小过渡腔7的长度以0.7-3cm为最佳,故过渡腔7的长度可取0.7-5cm;蝎子腹部宽度通常不会超过1.2cm,但有极少一部分会超过1.2cm,根据蝎龄的大小过渡腔7的入口71的宽度以0.7-1.5cm为最佳,故入口71的宽度可取0.7-3cm;同理根据蝎龄的大小过渡腔7的入口71的高度以0.7-1cm为最佳,故入口71的高度可取为0.7-3cm。同样开口4的高度可取为0.7-3cm,宽度可取为0.7-3cm。另外,当多个板体1重叠时,整体的长度、宽度、高度不限。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全蝎养殖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已繁殖或已蜕皮或不产不蜕的全蝎的收集装置。

如此设置,将不处于蜕皮或繁殖状态的全蝎从板体1上收集进收集装置中,给它们另外的生存空间,不会去影响正在蜕皮或繁殖的全蝎蜕皮或繁殖,给予处于蜕皮或繁殖状态的全蝎一个安静的空间,并且实现了蜕皮或繁殖的全蝎与不产不蜕全蝎的分离。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收集装置包括为全蝎提供生活环境的盒体8以及一端通向盒体8的底部的斜槽9,斜槽9的另一端与板体1相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多层板体1相互叠合进行高密度养殖时,可设置一个容纳所有板体1的容器,该容器的高度以15-20cm为最佳,宽度以60-100cm为最佳,长度以60-100cm为最佳。该容器的底部靠近边缘的位置开一道或两道缝隙,缝隙的尺寸不限,以长10cm、宽1cm为最佳,缝隙的下方连接斜槽9,斜槽9的斜度以70度为最佳。

如此设置,该容器能够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便于操作,能够避免蝎子掉落或爬到容器外面;已经蜕皮或繁殖完成的全蝎和不产不蜕的全蝎爬出腔体2后会在容器内爬行,当爬到容器的缝隙处会从斜槽9掉落到盒体8内,实现了全蝎的收集,斜槽9设置为70度能够避免蝎子掉落后再往上爬。

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对本全蝎养殖装置进行具体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全蝎养殖装置包括:包括板体1,板体1内并排设置有多个腔体2,各个腔体2的两端均设有封堵部3,板体1上设有多个开口4、且开口4与腔体2一一对应,开口4用于向腔体2内灌入干的沙壤土,沙壤土与开口4之间形成供蝎子进入腔体2内的缝隙;开口4的边缘设有用于防止全蝎将沙壤土由开口4倒出的凸起结构6;板体1上设有多个过渡腔7,过渡腔7与腔体2一一对应且相连通,过渡腔7的侧壁上设有供蝎子进入的入口71,封堵部3的高度小于腔体2的高度,开口4设置在封堵部3的上端,入口71设置在过渡腔7的与开口4相对的侧壁上,且入口71的下端高于开口4的上端。板体1为扣板或中空板或阳光板。全蝎养殖装置还包括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包括为全蝎提供生活环境的盒体8以及一端通向盒体8的底部的斜槽9,斜槽9的另一端与板体1相连接。

如此设置,蝎子会由缝隙钻入腔体内的土壤中,并倒土将开口处的缝隙封严,避免其它全蝎再进入该腔体内,则实现了正在繁殖或蜕皮的全蝎与不产不蜕的全蝎的分离,避免了全蝎的残杀,提高了全蝎的存活率;无需人工分离,不会耗费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全蝎群脱或群产时相互残杀、成活率低,人工分离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全蝎在蜕皮或繁殖时,放入全蝎养殖装置中的全蝎数量不限,投放的全蝎的数量以略高于腔体的数量为最佳,从而实现了全蝎养殖装置中的腔体的有效利用和精准分离。在农田、温室、大棚养殖时,投放全蝎的数量以低于腔体的数量为最佳,当发现绝大部分开口被封沿的时候,应继续增加板体或腔体的数量,来提高成活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互相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