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92945发布日期:2020-03-17 14:08阅读:7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机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



背景技术:

甘薯又称红薯、地瓜等,甘薯种植主要以扦插移植为主,最普遍的方式是单纯手工扦插移植或借助工具进行手工扦插移植。借助工具进行的扦插移植首先是在土壤中形成空穴并浇足水,然后利用工具将甘薯苗插入空穴中,最后用土埋住甘薯苗下部的根茎,保留地上部2-3片叶即可成活。现有技术中,手工扦插甘薯苗的常见工具是用长条状的竹板、木板或铁板,使用这种工具扦插甘薯苗的弊端是:(1)在扦插过程中甘薯苗根部容易被折断,影响缓苗期和成活率,缓苗期是指甘薯苗移栽后出现的一段适应环境的扎根活棵延缓生长的时间;(2)使用竹板、木板或铁板扦插移植的甘薯苗根部在土壤中处于竖直状态或倾斜状态,并且有折叠部分,导致根部薯块过分集中,集中生长的薯块只能吸收根部小范围土壤中的养分,而薯块周围更大面积的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则被浪费,严重限制了甘薯产量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使甘薯苗的根部横向生长、提高甘薯产量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包括把手、连杆和弯钩,所述连杆的上端与把手连接,连杆的下端与弯钩连接,所述弯钩的外周面上设有朝外敞口的凹槽。

上述的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还包括挖土刀;所述把手为套筒,所述套筒两端部的内壁设有带螺纹的台肩,所述挖土刀设有刀柄和带刀尖的刀杆,所述刀杆连接在刀柄和刀尖之间,在刀柄外周设有螺纹,挖土刀通过螺纹连接在套筒内部。

上述的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所述连杆包括锥筒和弯管,所述锥筒上端与套筒连接,所述弯管连接在锥筒下端和弯钩之间。

上述的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还包括塑胶保护层,所述塑胶保护层固定连接在凹槽表面。

上述的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所述凹槽的断面为直角形。

上述的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所述凹槽的断面为圆弧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设置了把手、连杆和弯钩,所述连杆的上端与把手连接,连杆的下端与弯钩连接,所述弯钩的外周面上设有朝外敞口的凹槽。用这种栽苗器种植甘薯苗,具有操作方便快捷、降低劳动强度、保证栽种质量的特点,其有益技术效果是:甘薯苗的栽种深度和根部形态更加标准统一,可减少断根现象,甘薯苗成活率能提高5%以上,甘薯产量能提高8%-15%。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图3中的b-b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挖土刀安装在套筒右部的结构示意图。

各部件标号为:弯钩1、弯管2、锥筒3、台肩4、刀柄5、挖土刀6、套筒7、刀杆8、刀尖9、塑胶保护层10、凹槽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植甘薯的栽苗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种植甘薯苗之前,首先将土地施肥浇水,经过深翻和整理后可以开始栽种甘薯苗。操作方法是,操作者按照合理的行距和株距确定栽种位置,一手拿着甘薯苗放在土表,另一只手持栽苗器,将凹槽11对准甘薯苗下压,使其进入土中合理深度,使部分甘薯苗的茎叶露出地面即可。固定在凹槽11表面的塑胶保护层10可以避免甘薯苗与栽苗器接触的部位受到硬伤害。如果栽种位置的土地不平整或有硬土块,可以将挖土刀6逆时针转动取出,然后将刀柄5从套筒7另一侧拧进去,这样栽苗器具有小镐头的功能,可以砍击硬土块或整理地面使其平整,方便栽种甘薯苗。挖土刀6用过之后再重新拧进套筒7内部,方便携带保存。为了生产制造方便,根据现有材料的型材,本实用新型的凹槽11断面可以是直角形,也可以是圆弧形。

与传统的栽苗工具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植甘薯的栽苗器,栽苗的成活率约高出5%左右,缓苗期提前约12h,抗旱性也进一步增强;栽苗的深度更加一致化,埋于土壤层的根部形态更加标准统一,使用起来更加便捷、省力。与传统栽苗设备相比,该器件的使用减少了断根现象,弧度化设计保证了根部不受伤害;同时,地下部薯块分布更均匀、合理,块根结薯数量增加1-2块/株,薯型大小更加均匀,增产约5-10%。该模式下栽苗所结甘薯中等薯率更高,小薯率更少。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