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力机械复合式排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0155发布日期:2020-05-29 11:49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力机械复合式排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花生、大豆和棉花等大、中粒径种子的气力机械复合式排种器。



背景技术:

精量播种具有省时、省种、省工、便于田间管理等优点,机械化精量播种作为花生、棉花等作物种植的主要方式,已被广泛应用。排种器是实现精量播种技术的核心部件,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播种质量。现有排种器主要分为机械式和气力式两大类。机械式排种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因而被农民广泛使用,但对种子的形状和大小要求较高,且充种精度不高,难以控制每次的充种数量,且难以实现高速作业;气吸式排种器工作时利用负压气流将种子吸附在排种盘型孔上,对种子外形尺寸适用性好,易实现高速作业,但由于拖拉机行进过程中产生强大的机械振动,易造成吸附的种子从型孔掉落,且当同时工作的型孔较多、孔径较大时,对风机功率要求相对较高,能耗较大。

针对机械式排种器对种子的形状和大小要求较高,且充种精度不高,并且针对气吸式排种器对中、大粒径种子吸附率低、漏播率高、对风机功率要求较高等问题,设计一种将气力式与机械式排种器取种、携种原理相结合的气力机械复合式排种器,提高充种精度和播种效率,降低能耗,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对大、中粒径的作物种子的气力机械复合式排种器,将气力式与机械式排种器取种、携种原理相结合,实现协同取种、机械携种,提高种子吸附率,降低能耗和漏播率。

为实现以上所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排种器采取以下具体结构:

一种气力机械复合式排种器,包括吸种装置、携种装置、护种装置、排种器壳体和轴14,其中,吸种装置由排种盘6和凸块9组成,所述排种盘6呈滚筒状,沿外圆周设有倒梯形轨道7,轨道上均布数个相同直径的型孔8,所述凸块9均布在轨道7上,与型孔8数量一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凸块9前端面与型孔8中心的距离,根据种子的不同,设置为4-6mm,其横截面为扇形状;所述排种盘前侧设有盖板5,盖板5与排种盘6通过螺钉固定,所述排种盘6和盖板5均通过轴14定位,固定在外定盘22上,其与外定盘22共同构成排种器负压气室,排种盘6、型孔8和凸块9的具体尺寸可根据作物种子的不同而进行变化和更换;携种装置与护种装置由排种盘轨道7、凸块9和护种板10组成,所述护种板10内侧开有矩形护种轨道11,与排种盘6上的梯形轨道7共同构成排种通道,所述护种板10下侧开有投种口12,投种口12与矩形护种轨道11连通,所述护种板10通过螺钉固定在排种器外圆盘3上,不随排种器壳体转动。

所述排种器壳体包括外圆盘3、端盖4、腰带16和外定盘22;其中,轴14为空心轴,为排种器负压气室和风机负压气管的负压气流通道,安装在排种器外定盘22上;所述外圆盘3设有进种口和两个可视窗口,分别连接有进种管1和透明端盖2,通过螺钉定位,通过透明端盖2可观察排种器内部的排种情况;在外圆盘3外侧设有排种器端盖4。

所述排种器外定盘22与排种器端盖4通过螺栓固定,并将排种器腰带16夹于两者之间,所述排种器外定盘22和端盖4内侧均设有凸台,用于定位腰带16,可避免腰带16在工作过程中产生错位,所述腰带16为环形薄板,沿圆周方向均匀布有二次投种口18,所述投种口18外侧焊有护种挡板21,内侧布有投种隔板14,与鸭嘴机构共同构成排种部分。

所述排种器还包括断气块13和种子室15,所述断气块13通过轴14定位,置于排种盘6负压气室内部,与气室内壁贴合,不随排种器转动;所述种子室15下侧开有矩形通口,以便凸块通过,后侧设有挡板,前侧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圆盘3内侧。在取种阶段,排种器外定盘22带动排种盘6和凸块9转动,在排种盘型孔8负压吸力和机械凸块9的协同作用下实现取种,运行至携种区最高点时,断气块13将负压气室与排种盘6隔断,型孔8负压吸力消失,种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排种通道滑落至前一凸块,并继续跟随排种盘6旋转,最后进入投种区,种子依靠重力下落,并在投种隔板17的作用下落入二次投种口18,继而进入鸭嘴机构中,当鸭嘴19打开时,便落入护种挡板20挖开的种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将气力式与机械式排种器取种、携种原理相结合,利用负压气流与机械凸块协同取种,增强种子流动性,避免气力不稳定及吸附力不足的问题,有效提升取种效果;

2.在携种区最高点实现断气,种子依靠自身重力滑至前一凸块,实现机械携种、投种,可减少工作过程中机械振动对携种的影响,使携种、投种过程更加稳定,提升携种效果;

3.气力机械协同取种以及机械携种、投种的方式,对负压要求小,有效降低负压能耗,提高排种合格率;

4.携种、投种装置采用倒梯形轨道与护种轨道组合而成的排种通道,具有结构简单、易加工、工作可靠和维修使用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种盘和凸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护种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断气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外圆盘和透明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腰带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外定盘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轴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种管;2-透明端盖;3-外圆盘;4-端盖;5-盖板;6-排种盘;7-倒梯形轨道;8-型孔;9-凸块;10-护种板;11-护种轨道;12-投种口;13-断气块;14-轴;15-种子室;16-腰带;17-投种隔板;18-二次投种口;19-鸭嘴;20-鸭嘴弹簧;21-护种挡板;22-排种器外定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9所示的一种气力机械复合式排种器,包括:由外圆盘3、端盖4、腰带16和外定盘22构成的排种器壳体,由吸种装置、携种装置、护种装置和排种器轴14等所构成的排种器内部结构以及进种管1、透明端盖2和鸭嘴机构等排种器外部装置。

所述排种器壳体,由外圆盘3、端盖4、腰带16和外定盘22组成,其中,排种器外定盘22与排种器端盖4通过螺栓固定,并将排种器腰带16夹于两者之间,所述排种器外定盘22和端盖4内侧均设有凸台,用于定位腰带16,可避免腰带16在工作过程中产生错位,所述腰带16为环形薄板,沿圆周方向均匀布有二次投种口18,所述投种口18外侧焊有护种挡板21,内侧布有投种隔板14,与鸭嘴机构共同构成排种部分。

所述排种器内部结构,包括吸种装置、携种装置、护种装置、轴14、断气块13和种子室15,其中,轴14为空心轴,为排种器负压气室和风机负压气管的负压气流通道,安装在排种器外定盘22上,吸种装置由排种盘6和凸块9组成,所述排种盘6呈滚筒状,沿外圆周设有倒梯形轨道7,轨道上均布数个相同直径的型孔8,所述凸块9均布在轨道7上,与型孔8数量一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凸块9前端面与型孔8中心的距离,根据种子的不同,设置为4-6mm,其横截面为扇形状;排种盘6前侧设有盖板5,盖板5与排种盘6通过螺钉固定,所述排种盘6和盖板5均通过轴14定位,固定在外定盘22上,其与外定盘22共同构成排种器负压气室,排种盘6、型孔8和凸块9的具体尺寸可根据作物种子的不同而进行变化和更换;携种装置与护种装置由排种盘轨道7、凸块9和护种板10组成,所述护种板10内侧开有矩形护种轨道11,与排种盘6上的梯形轨道7共同构成排种通道,所述护种板10下侧开有投种口12,投种口12与矩形护种轨道11连通,所述护种板10通过螺钉固定在排种器外圆盘3上,不随排种器壳体转动;所述断气块13通过轴14定位,置于排种盘6负压气室内部,与气室内壁贴合;所述种子室15下侧开有矩形通口,以便凸块通过,后侧设有挡板,前侧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圆盘3内侧。在取种阶段,排种器外定盘22带动排种盘6和凸块9转动,在排种盘型孔8负压吸力和机械凸块9的协同作用下实现取种,增强种子流动性,避免气力不稳定及吸附力不足的问题,有效提升取种效果,运行至携种区最高点时,断气块13将负压气室与排种盘6隔断,型孔8负压吸力消失,种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排种通道滑落至前一凸块,并继续跟随排种盘6旋转,实现机械携种、投种,使携种、投种过程更加稳定,提升携种效果,最后进入投种区,种子依靠重力下落,并在投种隔板17的作用下落入二次投种口18,继而进入鸭嘴机构中,当鸭嘴19打开时,便落入护种挡板20挖开的种穴内。

所述排种器外部装置,包括进种管1和透明端盖2,在排种器外圆盘3相应位置设有进种口和可视窗口,通过螺钉定位。

具体运行过程

种子由进种管1进入排种器内部的种子室15内,排种器外定盘22带动排种盘6和凸块9转动,当型孔8和凸块9转至取种区域时,在排种盘型孔8负压吸力和机械凸块9的协同作用下实现取种,可有效提升取种效果并增强种室内种子的流动性,如图3所示,运行至携种区最高点时,断气块13将负压气室与排种盘6隔断,型孔8负压吸力消失,种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排种通道滑落至前一凸块,并继续跟随排种盘6旋转,实现机械携种、投种,可减少工作过程中机械振动对携种的影响,使携种、投种过程更加稳定,提升携种效果,最后种子到达护种板上的投种口12时,种子依靠重力下落,并在投种隔板17的作用下落入二次投种口18,继而进入鸭嘴机构中,当鸭嘴19在压力作用下将排种口打开时,便落入护种挡板20挖开的种穴内,随后鸭嘴转离地面,在鸭嘴弹簧20的反作用力下将鸭嘴19与护种挡板21的开口闭合,至此,完成一次排种。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