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肥机起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8023发布日期:2020-04-17 16:5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肥机起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施肥机起垄结构。



背景技术:

起垄是农业土壤耕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可以通过对土地耕作层底层的土翻至表面,充分接受太阳暴晒,达到有效杀死寄生在地下害虫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极大降低了农药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目前,现有技术中的起垄施肥机在种植黄烟、花生及薯类以及其它农作物等起垄过程中,使用起垄铲将土垄起,进行起垄作业;然而在起垄时,仍存在起垄平稳性较差,碎土能力差,同时起垄土壤的松软度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肥机起垄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肥机起垄结构,其包括起垄铲,起垄铲通过连接杆设置在施肥机上;起垄铲包括第一铲体和设置在第一铲体下端的第二铲体,第二铲体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铲体的倾斜角度;第一铲体和第二铲体的中部均向外凸出,且由中部向两侧呈弧形内凹;第一铲体为空心结构,第二铲体为实心结构,且第一铲体的前、后端面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第一铲体的上端面设有一开口,第一铲体的上端面连接有一盖板,通过盖板扣合该开口,第二铲体的宽度由与第一铲体的连接处至其自由端处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第二铲体的前端面设置有若干个导向槽,且导向槽纵向间隔设置;导向槽内纵向间隔布置有凸棱,凸棱的横向截面呈三角形;且导向槽内、位于相临两个凸棱之间交错设置有锥刺,锥刺呈三棱锥状。

进一步地,第一铲体的前端面上、位于通孔的侧周环绕设置有锥刺,锥刺呈三棱锥状。

进一步地,第一铲体的上端面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盖板上设置有与安装孔相配合的装配孔;盖板上、朝向开口的一面设置有凸块,凸块的尺寸与开口的尺寸相同;盖板扣合在第一铲体上端面时,凸块卡入开口内并与第一铲体的内壁抵触接触。

进一步地,盖板上设置有一转动棒,转动棒插入至第一铲体的腔体内,转动棒由位于盖板上方的电机驱动转动,转动棒与盖板通过轴承连接;转动棒上、插入至第一铲体腔体内的部位设置有打碎叶片,打碎叶片为与转动棒连接的、呈横向设置的多棱柱结构。

进一步地,连接杆包括与第一铲体后端面贴合设置的第一杆体和与第二铲体后端面贴合设置的第二杆体,第二杆体与第二铲体高度的二分之一处贴合设置;且第二杆体上与第二铲体后端面相贴合的一面呈斜坡结构,而第二杆体上与斜坡结构反向的一面呈直线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铲体的铲壁厚度大于1cm,第一铲体与第二铲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设置在第一铲体的前端面的通孔的孔径大于设置在第一铲体的后端面的通孔的孔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施肥机起垄结构的第一铲体和第二铲体的中部均向外凸出,且由中部向两侧呈弧形内凹,并令第二铲体的宽度由与第一铲体的连接处至其自由端处逐渐减小;同时将第一铲体为空心结构,第二铲体为实心结构,并在第一铲体的前、后端面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其通过对其结构的有效设计,提高了起垄效果,提高了在起垄过程中的平稳性,提高起垄土壤的松软度,便于后续的施肥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施肥机起垄结构的起垄铲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施肥机起垄结构的结构的导向槽示意图。

图3为施肥机起垄结构的起垄铲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施肥机起垄结构的锥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施肥机起垄结构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施肥机起垄结构的起垄铲的a-a处的切割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铲体;2、第二铲体;3、通孔;4、开口;5、盖板;6、自由端;7、导向槽;8、凸棱;9、锥刺;10、安装孔;11、装配孔;12、凸块;13、转动棒;14、腔体;15、打碎叶片;16、第一杆体;17、第二杆体;18、斜坡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同时为了简单起见,以下内容省略了该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技术常识。

如图1所示,该施肥机起垄结构包括起垄铲,起垄铲通过连接杆设置在施肥机上;具体地,起垄铲的背面连接连接杆,并将连接杆的上端连接在施肥机的前端;当然也可采用多个起垄铲间隔安装的方式,以便能够同时进行多个起垄。在此应该说明的是,由于起垄结构安装在施肥机上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且本申请保护的要点并非在于起垄铲在施肥机上的安装方位及方式,因此对其安装方式不做限制,采用常规的安装方式即可。

在本申请中,本申请改进的起垄铲包括第一铲体1和设置在第一铲体1下端的第二铲体2,第二铲体2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铲体1的倾斜角度;其中,第二铲体2起主要的插入土壤起垄作用;具体地,第二铲体2对垄沟进行起挖,在行进中的产生的挖土阻力将第二铲体2整体压入土中,第一铲体1起辅助起垄作用,使得整个起垄铲在起垄过程中不会产生跳动现象,整个起垄铲运行更加平稳。

该施肥机起垄结构的第一铲体1和第二铲体2的中部均向外凸出,且由中部向两侧呈弧形内凹,且第二铲体2的宽度由与第一铲体1的连接处至其自由端6处逐渐减小。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对其结构的有效设计,不仅降低行进中的阻力,而且方便排土不会出现壅土现象。且第一铲体1设置为空心结构,第二铲体2设置为实心结构,同时在第一铲体1的前、后端面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3,且优选设置在第一铲体1的前端面的通孔3的孔径大于设置在第一铲体1的后端面的通孔3的孔径。

在具体实施中,在起垄过程中,通过起垄铲翻起的泥土向起垄铲的上方向以及起垄铲的两侧移动,进行排土作用。其中,较大的石头和土块被推动至起垄铲两侧,部分向上翻起的泥土运动至第二铲体2处时,从第二铲体2前端面的通孔3处进入第二铲体2内,泥土中包含的小石头等块状泥土留在第二铲体2的腔体14内,而松散的泥土从第二铲体2后端面的通孔3处漏出,提高起垄的效果,提高起垄土壤的松软度,便于后续的施肥工作。

该施肥机起垄结构的第一铲体1的上端面设有一开口4,第一铲体1的上端面连接有一盖板5,通过盖板5扣合该开口4。在具体实施中,在起垄工作时,用盖板5扣合该开口4,当腔体14内过滤出的小石头等块状泥土较多时,可打开盖板5,将腔体14内的小石头等块状泥土取出,再进行后续的起垄工作,确保起垄的高效。

在具体实施中,在第一铲体1的上端面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10,盖板5上设置有与安装孔10相配合的装配孔11;当需要将盖板5固定在第一铲体1上时,只需将盖板5的装配孔11与第一铲体1上的安装孔10对其,通过螺钉旋入即可,拆卸方便。且在盖板5上、朝向开口4的一面设置有凸块12,凸块12的尺寸与开口4的尺寸相同;当盖板5扣合在第一铲体1上端面时,凸块12卡入开口4内并与第一铲体1的内壁抵触接触,起到一个定位与抵触接触提高结构强度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之外,还有优选一种实施例,即:在盖板5上设置一转动棒13,转动棒13插入至第一铲体1的腔体14内,转动棒13由位于盖板5上方的电机驱动转动,电机可直接设置在盖板5上端,也可在盖板5上端安装置物架的方式放置,还可设置在施肥机架上,具体方位不做限制也不赘述。

其中,转动棒13与盖板5通过轴承连接,在转动棒13上、插入至第一铲体1腔体14内的部位设置有打碎叶片15,通过转动转动棒13,带动打碎叶片15的转动,进而可实现对位于第一铲体1腔体14内块状泥土的打碎,使其能够从第一铲体1的后端面的通孔3处漏出,提高土壤的松软度和石子的去除效率,以及提高第一铲体1腔体14的利用率。在具体实施中,优选打碎叶片15为与转动棒13连接的、呈横向设置的多棱柱结构,提高打碎效果。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为:第二铲体2的前端面设置有若干个导向槽7,且导向槽7纵向间隔设置。在导向槽7内纵向间隔布置有凸棱8,凸棱8的横向截面呈三角形;且导向槽7内、位于相临两个凸棱8之间交错设置有锥刺9,锥刺9呈三棱锥状;同时,还可优选第一铲体1的前端面上、位于通孔3的侧周环绕设置有锥刺9,锥刺9呈三棱锥状。通过对其结构的有效设计,使得在推动土壤过程中,可对结块的土壤的进行一定程度的破碎,提高起垄的土壤的松软度。

如图6所示,该施肥机起垄结构的连接杆可包括与第一铲体1后端面贴合设置的第一杆体16和与第二铲体2后端面贴合设置的第二杆体17,第二杆体17与第二铲体2高度的二分之一处贴合设置;且第二杆体17上与第二铲体2后端面相贴合的一面呈斜坡结构18,而第二杆体17上与斜坡结构18反向的一面呈直线结构。通过对其结构的限定,提高起垄过程的稳定性。且还可优选第一铲体1的铲壁厚度大于1cm,第一铲体1与第二铲体2一体成型,确保其结构强度。

在以上描述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示例”等等的引用表明如此描述的实施例或示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但并非每个实施例或示例都必然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另外,重复使用短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虽然有可能是指代相同实施例,但并非必然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是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使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