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扩张式鱼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0320发布日期:2020-03-31 16:1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扩张式鱼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钩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扩张式鱼钩。
背景技术
:户外钓鱼更是历史悠久、经久不衰的活动,鱼钩是钓鱼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垂钓时用于悬挂钓饵以吸引鱼类上钩的工具,现在鱼钩的发展很快,种类繁多,有不锈钢的,有碳素材料的合金钢,大小型号分类也比较多,扩张式鱼钩是在鱼咬食时触发相对的弹性机构,使得另外一幅或以上的鱼钩迅速向外扩张,增加上鱼的概率,但是现有的扩张式鱼钩通常是通过扩张附带鱼钩的方式进行,导致鱼仍容易从钩尖开口挣脱,影响使用效果。技术实现要素:(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新型扩张式鱼钩,解决了现有的扩张式鱼钩通常是通过扩张附带鱼钩的方式进行,导致鱼仍容易从钩尖开口挣脱,影响使用效果的问题,达到上钩后对钩尖开口进行封闭,使鱼嘴难以滑出,减少脱钩提高使用效果的优点。(二)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扩张式鱼钩,包括钩柄、钩尖、倒刺、线柄和稳固机构,所述钩柄底端一体铸造有钩尖,所述钩尖顶端设置有倒刺,所述钩柄上方设置有线柄,所述稳固机构底部焊接在钩柄上,并且稳固机构顶部与线柄滑动连接,所述稳固机构由壳体、销孔、套管、支座、第一弹簧、推板、稳固架、限位板、扭簧、套环、拉线和固定机构组成,所述壳体前侧底端设置有销孔,所述套管一体成型在壳体顶侧中心处,所述第一弹簧顶端通过支座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底端通过强力胶竖直粘接有推板,所述推板底部一体成型有稳固架,所述限位板后端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底端固定安装在壳体上,并且扭簧顶部与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顶侧右端通过注塑一体方式与套环进行固定,所述拉线底部缠绕固定在套环上,所述固定机构顶端粘接固定在推板上,所述壳体底侧中部与钩柄进行焊接,所述套管内壁与线柄滑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由套壳、第二弹簧和卡块组成,所述套壳内壁右端焊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卡块外壁与套壳滑动连接,所述套壳顶部与推板粘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稳固架的内部截面呈正方形状,并且稳固架底部前端为与倒刺相吻合的斜面。进一步的,所述支座顶端通过一体成型方式固定在壳体上,所述扭簧后端与壳体进行插接。进一步的,所述卡块右端通过强力胶与第二弹簧进行粘接,并且卡块外侧通过销孔与壳体进行插接。进一步的,所述扭簧的最小形变力大小为3.5n,所述第一弹簧的放置弹力大小为2.5n。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顶侧与推板紧固贴合,并且限位板和推板相对间的连接处为圆弧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材质为不锈钢。进一步的,所述拉线的材质为紫铜线。(三)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为解决现有的扩张式鱼钩通常是通过扩张附带鱼钩的方式进行,导致鱼仍容易从钩尖开口挣脱,影响使用效果的问题,通过在钩柄上设置了稳固机构,在通过线柄对拉线施力,并使限位板通过套环受力,令限位板在壳体内转动,取消与推板的接触固定,使推板在第一弹簧的推力下带动稳固架在壳体内推出,使稳固架底端与钩尖上的倒刺进行贴合,并通过固定机构是推板与壳体固定,令稳固架垫与钩尖紧固贴合,达到上钩后对钩尖开口进行封闭,使鱼嘴难以滑出,减少脱钩提高使用效果的优点,并且通过在推板上设置了固定机构,使卡块在第二弹簧的推力下与销孔进行连接固定,达到便捷的对推板进行固定,使稳固架与钩尖紧固贴合,提高使用稳定性的优点。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稳固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区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钩柄-1、钩尖-2、倒刺-3、线柄-4、稳固机构-5、壳体-501、销孔-502、套管-503、支座-504、第一弹簧-505、推板-506、稳固架-507、限位板-508、扭簧-509、套环-510、拉线-511、固定机构-512、套壳-5121、第二弹簧-5122、卡块-512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扩张式鱼钩:包括钩柄1、钩尖2、倒刺3、线柄4和稳固机构5,钩柄1底端一体铸造有钩尖2,钩尖2顶端设置有倒刺3,钩柄1上方设置有线柄4,稳固机构5底部焊接在钩柄1上,并且稳固机构5顶部与线柄4滑动连接,稳固机构5由壳体501、销孔502、套管503、支座504、第一弹簧505、推板506、稳固架507、限位板508、扭簧509、套环510、拉线511和固定机构512组成,壳体501前侧底端设置有销孔502,套管503一体成型在壳体501顶侧中心处,第一弹簧505顶端通过支座504与壳体501固定连接,第一弹簧505底端通过强力胶竖直粘接有推板506,推板506底部一体成型有稳固架507,限位板508后端与壳体501转动连接,扭簧509底端固定安装在壳体501上,并且扭簧509顶部与限位板508固定连接,限位板508顶侧右端通过注塑一体方式与套环510进行固定,拉线511底部缠绕固定在套环510上,固定机构512顶端粘接固定在推板506上,壳体501底侧中部与钩柄1进行焊接,套管503内壁与线柄4滑动连接。其中,所述固定机构512由套壳5121、第二弹簧5122和卡块5123组成,所述套壳5121内壁右端焊接有第二弹簧5122,所述卡块5123外壁与套壳5121滑动连接,所述套壳5121顶部与推板506粘接固定,对稳固架507进行固定,使其与倒刺3贴合固定。其中,所述稳固架507的内部截面呈正方形状,并且稳固架507底部前端为与倒刺3相吻合的斜面,使其能够与倒刺3进行贴合,提高使用的固定效果。其中,所述支座504顶端通过一体成型方式固定在壳体501上,所述扭簧509后端与壳体501进行插接,使其进行相对稳定的放置安装,提高使用便利性。其中,所述卡块5123右端通过强力胶与第二弹簧5122进行粘接,并且卡块5123外侧通过销孔502与壳体501进行插接,令卡块5123插入销孔502后对稳固架507进行固定,提高使用效果。其中,所述扭簧509的最小形变力大小为3.5n,所述第一弹簧505的放置弹力大小为2.5n,使扭簧509对限位板508施力,使其能够有足够的力对第一弹簧505进行放置固定。其中,所述限位板508顶侧与推板506紧固贴合,并且限位板508和推板506相对间的连接处为圆弧面,便于提高推板506的移出使用和移入复位时的便利性,增加使用效果。其中,所述第一弹簧505和第二弹簧5122的材质为不锈钢,不易生锈。其中,所述拉线511的材质为紫铜线,弯折性好。材料耐锈性强差不锈钢√高碳钢√根据上表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弹簧505和第二弹簧5122采用不锈钢,可以达到不易生锈的效果。本专利所述的扭簧509可以存储和释放角能量或者通过绕簧体中轴旋转力臂以静态固定某一装置,它端部被固定到其他组件,当其他组件绕着簧中心旋转时,便会将它们拉回初始位置,产生扭矩或旋转力,所述的第一弹簧505和第二弹簧5122是一种存储机械能的弹性物体,利用它的弹性可以控制机件的运动、缓和冲击或震动、储蓄能量和测量力的大小等,广泛用于机器和仪表中。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外部钓鱼线缠绕固定在线柄4上,然后将鱼饵放置在钩尖2上,随后,便可以将本装置抛掷在水内,待鱼咬住钩尖2后,垂钓者受力后上提钓竿时,便会带动钩尖2上移,当鱼挣脱下拉动钩尖2时,便会使其钩尖2带动钩柄1对套壳501施加向下的拉力,并通过使使用者对线柄4施加向上的拉力,使拉线511随之受力,并使限位板508随之通过套环510受到向上的拉力,令限位板508在壳体501内进行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取消与推板506的接触和限制,使推板506随之在第一弹簧505的推力下带动稳固架507在壳体501内向下推出,使稳固架507底端与钩尖2上的倒刺3进行贴合,此时,当推板506下移时,便会带动套壳5121在壳体501内下移,当套壳5121底端抵住壳体501内壁底部使,此时,由于卡块5123左端移动到了销孔502处,没有了壳体501的格挡,便会使卡块5123通过第二弹簧5122的弹力在套壳5121中滑动插入到销孔502内,使推板506固定,使稳固架507稳定的与倒刺3进行贴合,在钩尖2的上方形成密闭空间,使鱼嘴在挣脱时仍无法滑出,提高成功率,当使用完成后,需要将鱼移出时,便可以对卡块5123施加压力,使其滑动没入到销孔502内,再稳固架507施加向上的推力,使其带动推板506在壳体501内向上滑动,通过卡块5123左端的圆弧结构使其随之滑入到壳体501内壁,完成在套壳5121中的缩回,随后,使推板506对限位板508施加向上的推力,使限位板508随之进行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并对扭簧509施力,使推板506推入到限位板508上方后使限位板508通过扭簧509的弹簧进行回复位,与推板506进行相抵固定,并使第一弹簧505随之在推板506的推入后进行压缩产生弹力,以便下次使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