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饲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4662发布日期:2020-06-02 18:27阅读:896来源:国知局
液态饲喂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态饲喂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养殖行业,饲料制备技术是养殖的关键技术组成。传统的饲料制备都是人工进行各种原料配比调配,然后将各种原料加入搅拌罐内进行混合搅拌、并根据需要向搅拌罐内加入高纤维物等精料或药品等辅料,各种物料混合之后形成养殖饲料。然后养殖人员再对各个养殖区进行饲料投喂。由于养殖区数量庞大,各养殖区所养殖的动物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导致所需要制备的饲料有多种规格。则需要人工进行各种不同原料的提取并按要求倒入搅拌罐内,耗费大量人力资源且效率低下,造成巨大的饲养成本。

且现有技术中,混合饲料的搅拌罐内通常只设置有搅拌杆或搅拌叶片,液态饲料或需要加水的饲料制备时,各种原料进入搅拌罐搅拌混合容易出现部分颗粒或粉末状原料结块的现象,造成混合效果不好;而加入菌粉或红糖或药剂等辅料也会出现不易混合、部分轻质原料会漂浮在水面上的问题,导致制备的饲料混合不均匀、质量较低,容易造成饲养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各种物料混合不均匀、制备的饲料质量较低的问题以及如何节省人力、一定程度提高制备效率以节约饲养成本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态饲喂系统,其能够解决物料混合不均匀、制备的饲料质量较低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力、提高了制备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态饲喂系统,包括有:多个料仓,各个所述料仓用于储备原料;多个搅拌罐,每个所述料仓均通过输料管系统的输料管道与各个所述搅拌罐的入料口连通,所述输料管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每一个所述料仓与各个所述搅拌罐导通或截止的第一阀门,各个所述搅拌罐的罐腔内均设置有搅拌装置且所述罐腔设置有供物料流出的通料口;第一注水装置,一端与水源连通、另一端与各个所述搅拌罐连通;汇流箱,所述汇流箱上设置有两个开口,其中第一开口通过通料管道与各个所述搅拌罐的通料口连通、第二开口通过分回流管道系统中的回流管道与各个所述搅拌罐的入料口连通,所述通料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口与各个所述搅拌罐导通或截止的第二阀门,所述分回流管道系统还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分回流管道系统增压的第一增压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口与各个所述搅拌罐导通或截止的第三阀门及供所述物料流出的出料管道;辅料添加装置,设置有用于容纳辅料的混合腔、向所述混合腔内加水的第二注水装置及用于混合所述辅料与水的混合件,所述混合腔通过辅料管道与各个所述搅拌罐分别连通且所述辅料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混合腔与各个所述搅拌罐导通或截止的第四阀门。

优选地,所述输料管系统还包括有用于输送各个所述料仓的原料的输送装置;所述辅料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增压泵;各个所述搅拌罐上均设置有用于测量并显示所述搅拌罐的重量的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连接于所述搅拌罐的下方,所述称重传感器电连接有用于显示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感测数值的显示装置。

优选地,所述分回流管道系统还包括有多个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出料管道连通的饲喂管、设置在每个所述饲喂管上的多个下料结构,各个所述下料结构均包括有与所述饲喂管连通的饲喂口及用于导通或阻断所述饲喂口的阀门结构。

优选地,所述下料结构包括有与所述饲喂管连通的下料主管、及第一端与所述下料主管连通的多个下料分管,所述阀门结构位于所述下料主管上,各个所述下料分管的第二端的管口形成各个所述饲喂口。

优选地,所述分回流系统包括有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的分流管,所述分流管通过三通阀门设置有两个分支,其中一个与所述回流管道连通、另一个与所述出料管道连通,所述三通阀门形成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一增压泵位于所述分流管上。

优选地,各个所述饲喂管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贯穿所述侧壁的下料口,所述下料口的个数与所述下料主管的个数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阀门结构的阀腔的轴向一端与所述下料口相接合。

优选地,还包括有与各个所述饲喂管的第二端均连通的回水箱,所述回水箱上设置有供箱体内的物体流出的排泄口,且各个所述第二端处设置有用于导通或阻断所述第二端的第五阀门;所述回水箱通过回水管道与各个所述搅拌罐的入料口分别连通,所述回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三增压泵。

优选地,各个所述搅拌罐的罐腔内设置有与罐腔顶壁连接的第一搅拌轴及与罐腔底壁连接的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搅拌轴的轴向分布的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价设置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搅拌轴的周向分布的叶片及套设在所述叶片外周的套筒;所述第二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叶桨,所述搅拌叶桨的上边沿设置有向旁侧弯折的折边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有位于所述搅拌罐罐腔内并用于向所述罐腔内喷水的清洗件;所述分流管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分流管连通的风干装置。

优选地,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出料管道上的流量计量装置和连接在所述饲喂管上并沿饲料流动方向处于所述第五阀门前方的物料感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液态饲喂系统包括有多个搅拌罐、均与各个搅拌罐的入料口分别连通的料仓和第一注水装置及辅料添加装置、及汇流箱。第一注水装置用于向各个搅拌罐内注水。料仓设置有多个、用于盛放和存储制备饲料的各种原料。每个料仓都通过输料管系统的输料管道与各个搅拌罐连通、且输料管系统还包括有用于控制每一个料仓与各个搅拌罐导通或截止的第一阀门,则通过控制第一阀门的开闭可以实现件将所需原料自动注入搅拌罐内;且液态饲喂系统包括多个料仓且每个料仓都与各个搅拌罐连通的设置,使得可以根据各种饲料制备的具体所需,有针对性的打开所需的料仓向搅拌罐内自动注入所需的各种原料;多个搅拌罐的设置可以实现多种组成成分不同的饲料同时制备,从而液态饲喂系统可以避免人工进行各种原料的提取和将各种原料倒入搅拌罐内的操作,并显著提高饲料制备效率。

而各个搅拌罐内均设置有搅拌装置、以使各种原料和水混合。辅料添加装置用于向各个搅拌罐内添加菌种、红糖或药剂等各种辅料。且辅料添加装置设置有用于容纳辅料的混合腔、向混合腔内注水的第二注水装置、用于使水和辅料混合的混合件及第四阀门。则辅料添加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使用,并使辅料与水提前进行混合、再将混合液注入到搅拌罐内与物料进行混合。如此设置,可以使轻质物料或辅料与水进行均匀混合、防止漂浮在液面上。

汇流箱的第一开口通过通料管道与各个搅拌罐的通料口连通、以使各个搅拌罐内的混合物料进入汇流箱;汇流箱的第二开口通过分回流管道系统的回流管道与各个搅拌罐的入料口连通、以使汇流箱内的混合物流再次进入搅拌罐内进行二次搅拌。如此设置,搅拌罐内的混合物料流入汇流箱进行集中汇聚然后再次进入搅拌罐内进行二次搅拌,可以使混合物料进行首次搅拌、流动混合、汇聚和再次搅拌的混合过程,可以有效解决部分物料结块及物料混合不均匀的问题、提高饲料制备的质量。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态饲喂系统可以同时制备多种不同规格的饲料、节省人力并提高饲料制备效率,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有效解决饲料制备过程中各种物料混合不均匀、部分轻质物料漂浮和部分物料结块的问题,提高饲料制备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态饲喂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辅料添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回流管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搅拌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阀门结构的剖视图。

图1-图7中:

料仓-1、第一阀门-101、输料管道-102、搅拌罐-2、称重传感器-201、第一搅拌轴-202、搅拌组件-203、第二搅拌轴-204、通料口-205、第一注水装置-3、辅料添加装置-4、混合腔-401、辅料管道-402、混合件-403、第二增压泵-404、流液口-405、汇流箱-5、第二阀门-501、通料管道-502、分回流管道系统-6、分流管-601、回流管道-602、第一增压泵-603、饲喂管-604、下料结构-605、下料主管-651、下料分管-652、饲喂口-653、阀门结构-606、阀体-661、阀腔-662、连接套管-663、第五阀门-607、三通阀门-608、回水箱-7、风干装置-8、清洗件-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态饲喂系统,其能够解决物料混合不均匀、制备的饲料质量较低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力、提高了制备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考附图1-7,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态饲喂系统,其包括有搅拌罐2、与搅拌罐2的入料口连通的料仓1和第一注水装置3及辅料添加装置4、及汇流箱5。第一注水装置3用于向各个搅拌罐2内注水。料仓1设置有多个、用于盛放和存储制备饲料的各种原料。每个料仓1都通过输料管系统的输料管道102与搅拌罐2连通、且输料管系统还包括有用于控制每一个料仓1与搅拌罐2导通或截止的第一阀门101。第一阀门101有多个,可以包括位于输料管道102上的与各料仓1一一对应的阀门,也可以包括位于各个料仓1的供原料流出的供料口处的阀门。则通过控制各个阀门的开闭可以件将各种所需原料自动注入搅拌罐2内,且可以通过控制各阀门开通的时长来控制与该阀门所对应的原料的注入量、以此来调配不同原料之间的配比。如此设置,本实施例的液态饲喂系统可以避免人工进行各种原料的提取和将各种原料倒入搅拌罐2内的操作,实现自动化操作;且料仓1有多个、每个料仓1都与各个搅拌罐2连通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各种饲料制备的具体所需原料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打开所需的料仓1向搅拌罐2内自动注入所需的各种原料,极大的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操作便捷性,节省人力。

同时,本实施的液态饲喂系统中,搅拌罐2也设置有多个,每个料仓1都与各个搅拌罐2连通,第一阀门101还包括位于各个搅拌罐2的入料口处的阀门,以使工作人员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或依次性地打开各搅拌罐2进行不同规格的物料的注入。则多个搅拌罐2的设置可以实现多种组成成分不同的饲料的同时制备,从而本实施例的液态饲喂系统可以显著节省人力并显著提高饲料制备效率。

而各个搅拌罐2内均设置有搅拌装置、以使各种原料和水混合,并设置有供混合物料流出的通料口205。

辅料添加装置4用于向各个搅拌罐2内添加菌种、红糖或药剂等各种辅料。且辅料添加装置4设置有用于容纳辅料的混合腔401、向混合腔401内注水的第二注水装置、用于使水和辅料混合的混合件403及用于控制混合腔401与各个搅拌罐2导通或截止的第四阀门。第四阀门可以位于混合腔401的供混合液流出的流液口405处、也可以位于辅料管道402上。辅料添加装置4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使用、并可选地与各搅拌罐2连通;且混合腔401及混合件403可以使辅料与水提前进行混合、再将混合液通过辅料管道402注入到搅拌罐2内与物料进行混合。如此设置,一来可以使轻质物料或辅料与水进行均匀混合、防止漂浮在液面上,二来可以避免人工爬到不同搅拌罐2的入料口处添加各种辅料、增加操纵便捷性。

汇流箱5设置有两个开口,第一开口通过通料管道502与各个搅拌罐2的通料口205连通、以使各个搅拌罐2内的混合物料进入汇流箱5,通料管道50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开口与各个搅拌罐2导通或截止的第二阀门501,第二阀门501可以位于各个通料口205处、也可以位于与各个搅拌罐2一一对应的通料管道502上。第一开口的个数可以与通料管道502的个数相等并一一对应。汇流箱5的第二开口通过分回流管道系统6的回流管道602与各个搅拌罐2的入料口连通、以使汇流箱5内的混合物流再次进入搅拌罐2内进行二次搅拌。分回流管道系统6还包括有用于为分回流系统增压的第一增压泵603、用于控制第二开口与各个搅拌罐2导通或截止的第三阀门及供混合物料流出的出料管道。第一增压泵603可以位于回流管道602上并靠近第二开口的位置处,第三阀门可以包括有位于第二开口处的阀门及位于出料管道处的阀门。如此设置,一方面搅拌罐2内的混合物料流入汇流箱5进行集中汇聚然后再次进入搅拌罐2内进行二次搅拌,可以使混合物料进行首次搅拌、流动混合、汇聚和再次搅拌的混合过程,可以有效解决部分物料结块及物料混合不均匀的问题、提高饲料制备的质量;另一方面,汇流箱5与各个搅拌罐2连通,可以使多个搅拌罐2内的不同种类的饲料进行混合。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态饲喂系统可以同时制备多种不同规格的饲料、节省人力并提高饲料制备效率,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有效解决饲料制备过程中各种物料混合不均匀、部分轻质物料漂浮和部分物料结块的问题,提高饲料制备质量。

具体地,如图1所示,注水装置可以包括有与水源连通的水管和位于水管上的增压泵,还可以包括用于盛放水的储水容器。

如图2所示,辅料添加装置4的混合腔401可以是呈漏斗状的结构件、位于箱体上,混合腔401的腔口处可以设置有可掀开或闭合的盖板、以防止杂质进入混合腔401内。第二注水装置中与水源连通的水管的出水端贯穿盖板并伸入至混合腔401内,混合件403位于混合腔401内、对注入的水和辅料进行混合。具体地,第二注水装置除了包括水管之外还可以设有位于水管上的增压泵。混合件403可以是用电机带动的搅拌轴或搅拌件,也可以是连接在水管的出水端的旋转清洗球。旋转清洗球开启之后可以旋转喷水,使水分散喷出。将辅料逐渐倒入分散喷出的水中,可以逐渐溶解并防止辅料直接倒入大量水中会结块的现象,使水和混合腔401内的辅料充分混合。而混合腔401的底壁设置有供混合液流出的流液口405,辅料管道402与混合腔401的外壁连接并与流液口405连通。第四阀门可以是位于流液口405处的阀门。

为使各种原料或辅料自动注入搅拌罐2内,可以使各个料仓1的供料口的高度高于各搅拌罐2的入料口、辅料添加装置4的混合腔401的流液口405的高度高于各搅拌罐2的入料口。或者,本实施例中,输料管系统上设置输送各个料仓1原料的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可以是位于输送管道上的螺旋输送机或螺旋给料机,也可以是位于输送管道上的风力输送装置、如与空气压缩机连接的鼓风机。辅料管道402上设置有第二增压泵404。第二增压泵404还可以对混合腔401流出的混合液进行增压,混合液在泵腔或辅料管道402内流动时,受压力作用会和腔壁、管道发生碰撞,可以将混合液中的块状物冲击开。

而各种原料或辅料注入搅拌罐2的重量的控制,除了采用上述对阀门的开启时长的控制来实现外,还可以如图4所示,在各个搅拌罐2上均一一对应地设置称重传感器201。称重传感器201是现有技术中的称重传感器201、可测量并显示所测对象的重量变化。称重传感器201可以连接于每个搅拌罐2的下方、处于搅拌罐2与地面之间。称重传感器201电连接有用于显示称重传感器的感测数值的显示装置。称重传感器201就是现有技术中的称重传感器,可以是型号为sb-1t或sb-2t的称重传感器。显示装置可以由现有技术中的处理器和显示屏组成,也可以是称重显示器,如型号为ds822-t3的称重显示器。本方案并不涉及对称重传感器201和显示装置结构上的改进,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每个搅拌罐2的各个支脚上均连接有一个称重传感器201。如此,可以精确地测量个搅拌罐2的重量变化。只需要将各种原料或辅料依次注入搅拌罐2内,通过对比称重传感器201显示的原始重量和加入某种原料之后的重量数据,来得知原料的已加入重量。在原料的加入重量达到预设的重量值时通过第一阀门101截止物料添加即可。从而可以控制各种所加入的物料的重量、实现饲料的各组成成分的配比控制。

通过在输料管系统上设置输送装置、在辅料管道402上设置第二增压泵404及在各搅拌罐2上设置称重传感器201,只需要通过控制第一阀门101中各个搅拌罐2的入料口处的阀门开闭及用于控制各个料仓1的阀门的开闭,即可以实现各种原料和辅料的注入及注入重量的控制。然后通过第二阀门501的开闭可以控制各个搅拌罐2内的混合物料进入汇流箱5,然后通过控制第一增压泵603和第三阀门的开闭可以实现汇流箱5内的混合物料的回流。将各个阀门设置为电动阀门或气动阀门,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各个阀门的开关即可实现饲料制备的整个过程的控制。当饲料制备完毕,可以通过在从搅拌罐2上设置开口、直接流出,也可以进入汇流箱5然后通过分回流管道系统6上的出料管道流出。

汇流箱5上可以再设置一个第三开口,出料管道可以直接与汇流箱5的第三开口连通、与和第二开口连通的回流管道602形成汇流箱5的两个分支。通过第三阀门中分别位于第二开口和出料管道上的阀门,来控制汇流箱5中混合物料是进入回流管道602还是进入出料管道。或者,如图3所示,分回流管道系统6设置有一个与第二开口连通的分流管601,分流管601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口连通、第二端通过三通阀门608形成两个分支。三通阀门608的第一个阀口与分流管601的第二端连通、第二个阀口与回流管道602连通形成一个分支、第三个阀口与出料管道连通形成另一个分支。

进一步地,为解决人工向各个养殖区投喂饲料会消耗大量人力造成养殖成本的问题,本实施提供液态饲喂系统还可以包括与出料管道连通的投喂装置。如图1和图3所示,出料管道上连通有多个饲喂管604,各个饲喂管604伸入到养殖区域内、用于向各个养殖区输送饲料。第一增压泵603设置在分流管601上,可以分别为回流管道602、出料管道及各个饲喂管604提供输送压力。每个饲喂管604上均设置有多个下料结构605,可以是每个下料结构605对应一个养殖区。且每个下料结构605上均设有供饲料流出的饲喂口653及用于导通或阻断饲喂口653的阀门结构606。如此设置,可以来实现对各个养殖区的自动投喂;则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态饲喂系统可以实现从饲料制备到饲料投喂的整个过程的自动化。

具体地,每个下料结构605可以是如下设置:下料结构605包括有与饲喂管604连通的下料主管651及多个下料分管652,各个下料分管652的的第一端与下料主管651连通、第二端的管口形成各个饲喂口653,阀门结构606位于下料主管651上、同时控制同一个下料结构605上的个多个饲喂口653。一个下料结构605对应一个养殖区,而多个下料分管652可以延伸至养殖区的不同位置,对养殖区进行多点投喂。

在投喂结束后,液态饲喂系统的搅拌罐2、汇流箱5及各个饲喂管604内均会残留饲料,若不进行清理,残留饲料将会变质并随同下一次输送的饲料投喂到养殖区、造成疾病隐患。为解决此问题,可以在投喂结束后,通过第一注水装置3向各个搅拌罐2内注入清水进行清洗。进一步地,本实施中,各个搅拌罐2的罐腔内还设置有清洗件9,清洗件9可以设置为喷淋头也可以是旋转清洗球、连接在注水装置的向搅拌罐2内注水的一端。如此设置,向需要搅拌罐2内注水进行饲料制备时,也可以通过清洗件9注水;当需要对搅拌罐2和各管道等组件进行清洗时,通过清洗件9向搅拌罐2内喷淋水,可以将搅拌罐2的罐腔清洗干净、防止饲料残留在罐腔的周侧壁上。清洗搅拌罐2之后的水顺着汇流箱5和分回流管道系统6的投喂路线将各个组件也进行冲洗,最后混合饲料的水可以通过各个饲喂口653或各个饲喂管604的第二端的管口流出。

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清洗用水可以从各个饲喂管604的第二端的管口流出、以防止清洗用水流到饲料投喂点。进一步地,为将清洗用水回收利用,如图1所示,各个饲喂管604的第二端均连接并连通到回水箱7上,回水箱7通过回水管到与各个搅拌罐2的入料口连接。且回水管道上设有第三增压泵,回水箱7上设置有排泄口。各个饲喂管604的第二端处均设置有用于导通或阻断第二端的第五阀门607。在投喂饲料时,第五阀门607关闭、防止饲料从第二端的管口流出;在清洗时,将清洗用水回流至回水箱7内进行沉淀,残留饲料被沉积下来并可以通过排泄口清理出去。而沉淀之后的清水通过第三增压泵和回水管道回流至各个搅拌罐2内进行再利用,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

进一步地,为防止残留饲料清洗不彻底,如图1和图6所示,各个饲喂管604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该侧壁的下料口,分流管601连接在各个饲喂管604的侧壁上、与下料口连通。如此可以,避免使用三通或四通等连通件连接各分流管601,防止在各分流管601与饲喂管604之间的连通件内残留饲料。

而阀门结构606位于分流管601上,若清洗时,水不从各个饲喂口653流出,则清洗时阀门结构606的阀腔662处于关闭状态。如图7所示,为防止阀门结构606与饲喂管604之间的那截分流管601内残留饲料、不能被清洗,阀门结构606的阀腔662的轴向一端与饲喂管604上的下料口直接连接并连通,分流管601连接在阀腔662的轴向的另一端、阀门结构606位于饲喂管604和分流管601之间。如此设置,当清洗时,阀门结构606的阀腔662关闭,饲喂管604和下料结构605之间基本不会残留饲料,当饲喂管604内经水流冲洗时,可以使整个饲喂管604和饲喂管604通往分流管601的连接处均没有饲料残留。

如图6所示,阀门结构606包括有连接套管663和与连接套管663连接的阀门组件。阀门组件包括有阀体661、位于阀体661内的阀腔662和用于导通或阻断阀腔662的启闭构件,阀门组件即为现有技术中的阀门,其具体结构和原理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所示的阀门组件是气动夹管阀的结构,阀腔662侧壁上的贯通孔为启闭构件中供气源进入的气孔,而气源供给装置和气源开关并未展示。阀体661的对应于阀腔662轴向一端的端面与连接套管663外壁连接,且连接套管663侧壁上设置有贯通孔与阀腔662相对正连通。将连接套管663套设在饲喂管604上、且贯通孔与下料口相对正,可以实现将阀门结构606直接连接在饲喂管604的外壁上、且阀腔662与下料口直接连通。连接套管663可以是一体连接结构、直接套设在饲喂管604上,也可以是如图6中所示,由均具有凹腔的上盖和下盖扣合形成。上盖与下盖扣合连接,且二者闭合后,两个凹腔相扣合形成供饲喂管604穿入的连接套管663的内腔。上盖及下盖的凹腔的边沿均有沿径向凸出的凸条,上盖的凸条与下盖的凸条上均设置有供螺钉或螺栓穿过的螺孔,螺钉或螺栓贯穿上盖及下盖的螺孔使上盖和下盖扣合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态饲喂系统还包括有用于干燥各个管道的管腔的风干装置8。风干装置8包括有空气压缩机、与空气压缩机的出风端口连通的鼓风机和与鼓风机的出风端口连通的出风管,出风管一端与出风端口连通、另一端连接在分流管601的侧壁上并与分流管601连通。如此设置,在清洗完毕后,风干装置8可以通过出风管向分流管601内通入干燥风流,将与分流管601连通的各个管道均风干。

为对投喂量进行调控,可以在出料管道的靠近三通阀门608的位置处设置流量计量装置,如液体流量计或计量泵,对流出的饲料进行计量,以得知并调控投喂的饲料总量,在投喂总量达到预设值时,可以停止投喂。而在各个饲喂管604上且处于第五阀门607前方的位置处设置有物料感应装置,如超声波感应开关或微博感应开关,在物料感应装置感应到饲料流动到此处时,及时使第五阀门607处于关闭状态。

本实施例的液态饲喂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系统,上述第一阀门101、第二阀门501、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607和阀门结构606中的阀门组件均可以是电动阀门或气动阀门,而各阀门的开关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第一增压泵603、第二增压泵404、第三增压泵、第一注水装置3、第二注水装置、风干装置8、流量计量装置、物料感应装置及称重传感器201都与控制系统电连接。而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器中可以存储各种不同饲料的组成配比,通过在每次启动液态饲喂系统时,选择需要置备的饲料规格并输入所需要投喂的饲料量,控制系统可以打开所对应的一个料仓1的阀门、向搅拌罐2内注入该原料。并通过称重传感器201的数据变化来得知各原料的注入量。当该原料的注入量达到所选规格对应的数值时,关闭该原料所在料仓1的阀门、打开下一个所需原料对应的料仓1的阀门、向搅拌罐2内注入第二种原料。依次进行,至所有的所需原料注入完毕。然后控制系统打开第一注水装置3的阀门,向搅拌罐2内注入水并通过称重传感器201控制注水量。随后,启动搅拌罐2的搅拌装置进行搅拌。并在辅料添加装置4的第二注水装置和混合件403启动后,通过控制系统启动第二增压泵403向搅拌罐2内自动注入辅料。辅料注入完毕,关闭第二增压泵。当搅拌时长达到预设值时,关闭搅拌装置。并打开通料口205的阀门和第二阀门501,向汇流箱4内通入混合物料,并通过第一增压泵603和三通阀门608打开回流管道602将物料回流至搅拌罐内进行二次搅拌。当二次搅拌达到预设时长时,通过三通阀门608关闭回流管道、打开出料管道,向各个饲喂管604内通饲料并打开阀门结构606向各个养殖区投喂饲料,同时流量计量装置开始计量流过的饲料的流量。当饲料流到最后一个下料结构605时,通过物料感应装置及时关闭第五阀门607。当流量计量装置计量的数值达到预设值时,关闭阀门结构停止饲料投喂。然后打开第一注水装置3的管道上的阀门和清洗件9的开关,开始清洗。并打开第五阀门607和第三增压泵将清洗用水回流至个搅拌罐2内。当清洗完毕,打开风干装置8的开关向各管道内送入干燥风。最后关闭管道上的各个阀门和风干装置8。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整个液态饲喂系统的自动控制。

搅拌罐2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搅拌罐2,搅拌罐2内的搅拌装置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搅拌装置。但为提高搅拌质量、使各种注入的物料均匀混合,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搅拌罐2内的搅拌装置可以进行如下设置。罐腔内设置有与罐腔顶壁连接的第一搅拌轴202及与罐腔底壁连接的第二搅拌轴204。优选方案,第一搅拌轴202的下端靠近第二搅拌轴204的上端。第一搅拌轴202上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搅拌轴202的轴向分布的搅拌组件203,搅拌组价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搅拌轴202的周向分布的叶片及套设在叶片外周的套筒;第二搅拌轴204上设置有搅拌叶桨,搅拌叶桨的上边沿设置有向旁侧弯折的折边结构。

上述搅拌装置的结构设置可以有如下有益效果,一方面,第二搅拌轴204和搅拌叶桨位于罐腔底部、可以防止物料沉积在罐底。二方面,第一搅拌轴202和第二搅拌轴204上下分布,搅拌区域在竖直方向可以基本覆盖整个罐腔,有效地对整个罐腔内的混合物料进行搅拌。

三方面,各个搅拌组件203包括套设在各叶片外周的套筒,同一搅拌组件203的多个叶片均位于套筒内、并将套筒的内腔分隔成多个流通区间。套筒可以通过与叶片或第一搅拌轴202的连接实现随第一搅拌轴202和叶片共同转动。当第一搅拌轴202带动搅拌组件203转动,若罐腔内的物料液位处于套筒上即位于套筒的轴向的区间内,则叶片和套筒之间形成的各个流通区间会和套筒外部空间形成压力差值、对物料形成吸力,使物料向上涌动、进入各流通区间后从套筒的上方逸出、回流至套筒外部,从而在水平方向形成涡流的基础上、使物料具有在竖直方向上下流动的效果,全方位的混合物料。

四方面,第二搅拌轴204上设置有搅拌叶桨,搅拌叶桨设置有多个、沿第二搅拌轴204的周向分布。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各个搅拌叶桨的片体呈梯形结构,梯形结构的斜边作为片体的上边沿、靠近罐腔的顶壁,梯形结构的相平行的两个对边中、较长的对边与第二搅拌轴204相连接。搅拌叶桨的片体呈如此结构,利于形成搅拌涡流。搅拌叶桨的片体的斜边的边沿即靠近罐腔的顶壁的边沿,设置有向片体旁侧弯折的折边结构。优选地,该折边与剩余片体部分的夹角角度处于钝角角度范围。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二搅拌轴204附近的物料形成向上涌动的流动状态、和上方的物料进行交换混合。

综合一、二、三、四方面而言,搅拌罐2内的搅拌装置可以使整个罐腔内的物料在竖直方向进行涌动并在水平方向形成涡流转动,使全部物料均匀混合并防止物料沉积在罐底。

套筒可以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搅拌轴202连接,如二者之间设置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连接第一搅拌轴202、另一端连接套筒的边缘,以将套筒和第一搅拌轴202固定连接。或者,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套筒的内壁与各个叶片的第一端相连接、叶片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搅拌轴202上。如此设置,可以使各个流通区间彼此隔开,套筒内壁和叶片的第一端之间不存在缝隙,防止块状物料被塞在缝隙内、无法出来,造成饲料残留;也可以使套筒和第一搅拌轴202之间不需要连接件,避免阻挡物料的上下循环涌动路径。

各叶片的第二端可以直接焊接在第一搅拌轴202上,也可以通过轴套连接。各叶片的第二端焊接在轴套外壁上,轴套套设在第一搅拌轴202上、与第一搅拌轴202固定连接。轴套和第一搅拌轴202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更换搅拌组件203。轴套的内径可以与第一搅拌轴202的外径过盈配合,或者轴套和第一搅拌轴202螺纹连接。

搅拌叶桨与第二搅拌轴204的连接可以与上述叶片与第一搅拌轴202的连接做相同的结构设计,如采用轴套套设在第二搅拌轴204上。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互相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