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然富硒茶油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10080发布日期:2020-05-29 12:59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油生产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硒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对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和防止衰老具有重要意义。硒在人体内无法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然而,硒在自然界分布极不均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地区、中国大部分的县市均存在缺硒和严重缺硒的情况,形成了对植物、动物直至人类的缺硒链,严重威胁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大力开发富硒食品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油脂消费在逐渐减少,对植物油消费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茶油和橄榄油,因此,优质茶油的生产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现有的茶油富硒含量较低、品质不高,无法满足人们健康生活对硒元素需求的问题。如果能将微量元素硒赋予人们每天饮食需要的食用油之中,借助茶油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性质,来提高茶油中的硒在机体的吸收利用率,可以满足广大缺硒人群对硒的一定需求。尤其在环境污染加剧、人们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发生显著改变的今天,选择优质富硒油茶品种,在适宜地区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及先进的茶油制取方法,无疑是一条生产天然富硒茶油的最有效、最安全的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硒含量高、品质好、产量高的天然富硒茶油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天然富硒茶油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富硒油茶良种选育、环境和土壤选择、油茶种植、果实采收、茶果加工、压榨取油和除杂处理,具体如下:

(1)富硒油茶良种选育:选择云南省认定的5个含硒量高的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良种,良种指标为:树冠投影产果量≥1.40㎏/㎡,单果重≥20.0g,鲜果出籽率≥40%,种子含油率超过40%;所述5个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为:窄叶西南红山茶1号、窄叶西南红山茶2号、窄叶西南红山茶3号、窄叶西南红山茶4号、窄叶西南红山茶5号;

(2)环境和土壤选择: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造林,要求土壤为ph值5.0~6.5的紫色土、红壤、黄棕壤、黄壤之一,年平均气温14℃~21℃,6月-7月平均气温27℃~29℃,10月-11月平均气温14℃~21℃,≥10℃活动积温4500℃~7500℃,年降雨量≥1000㎜,无霜期≥26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0%~86%,全年日照时数1800h~2000h,海拔800m~1750m,坡度在20°以下,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

(3)油茶种植:

a.无性系配置:从云南省认定的5个含硒量高的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良种中选择至少3个均匀混合栽培,要求配比组合的花期、成熟期基本一致;

b.整地方式:坡度≦100的造林地实行全垦整地,整地深度为25cm~30cm;坡度>100的造林地实行穴状整地或水平阶梯整地,水平阶梯整地为沿等高线开挖宽1.5m~2.5m种植台;

c.挖定植穴:以定植点为中心开挖长×宽×深=50cm×50cm×40cm的定植穴,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

d.苗木选择与定植:选择粗壮直立,上下均匀,嫁接口愈合良好,顶芽饱满,叶色暗绿,无病虫害和无机械损伤,木质化充分,根系良好的1年-2年生ⅰ级或ⅱ级嫁接容器苗,于6月-8月进行定植,将苗木放入定植穴内,使嫁接口露出地面;所述嫁接容器苗的培育方法是,用普通白花油茶种籽培植芽苗做砧木,采集5个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穗条作接穗嫁接育苗;

e.回土与基肥:每穴用表土与3kg~5kg腐熟的农家肥与n:p:k=15:15:15质量比的复合肥150g~200g拌匀,回填至定植穴穴深的3/4处,再回填心土,回土高出地表10cm~20cm;

f.种植密度:土壤肥厚的山脚,株行距3.0m×2.0m,每亩种110株;中等肥厚的山腰,株行距2.5m×2.0m或2.0m×2.0m,每亩种133株或167株,各植株的位置互相交错;

g.田间管理:每年进行松土、锄草2次-3次,并结合抚育,进行施肥;

h.整形修剪:幼树高生长至60cm~70cm时,剪除顶芽定干,在主干上选留不同方向生长旺盛的3个-4个分枝作为主枝,每枝上选留2个-3个侧枝,培养形成圆头型或自然开心形为主的树形;

(4)果实采收:待油茶果实含水量在40%~50%、种仁含量达40%~45%,从外皮形态上看,果实微裂,果壳坚硬、果皮呈现油光发亮,果皮逐渐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果毛脱尽时,采收茶果;

(5)茶果加工:

a.脱粒和干燥:将采收后的茶果放到通风、干燥的晒场上翻晒,让茶果自然风晒脱粒,再将去壳后的茶籽晒至含水量低于8%以下备用;

b.剥壳和分选:将茶籽剥壳后,进行仁壳分离,分选出茶壳和茶仁;

(6)压榨取油:将分选出的茶仁用榨油机压榨得到初榨茶油;

(7)清杂处理:将初榨茶油按质量比加入50%的水和3%的盐充分混合进行水洗,再经过沉淀、过滤、离心分离后即得到质量标准符合《油茶籽油》(gb/t11765-2018)的富硒茶油。

进一步地,所述油茶种植,在苗木定植后的当年雨季结束前或者第二年雨季,用相同品种苗木进行补植。

进一步地,所述田间管理时,在油茶林内种植矮杆豆类或花生或药材,以耕代抚,促进苗木生长。

本发明通过选育出含硒量高的窄叶西南红山茶油茶良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使得收获的果实不仅产量高,而且富含硒元素,再通过对果实的科学加工,使得果实中的硒元素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得到天然的富硒食用油。本发明方法可使硒元素稳定地存在于茶油中,从而提高茶油的硒含量和质量,克服了传统茶油产品的缺点。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茶油,富硒≥0.02㎎/㎏,色泽淡黄色至橙黄色,清澈,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0,不溶性杂质含量≦0.05,酸价≦2.0㎎/㎏。本发明将微量元素硒赋予人们每天饮食需要的食用油之中,借助茶油极易为人体消化吸收的性质,提高茶油中硒的人体吸收利用率,更大地发挥了茶油的保健功能,满足了人们健康生活对硒元素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天然富硒茶油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富硒油茶良种选育、环境和土壤选择、油茶种植、果实采收、茶果加工、压榨取油和除杂处理,具体如下:

(1)富硒油茶良种选育:选择中国云南省认定的5个含硒量高的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良种,良种指标为:树冠投影产果量≥1.40㎏/㎡,单果重≥20.0g,鲜果出籽率≥40%,种子含油率超过40%;所述5个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为:窄叶西南红山茶1号(良种证编号:滇r-sc-cp-040-2010)、窄叶西南红山茶2号(良种证编号:滇r-sc-cp-041-2010)、窄叶西南红山茶3号(良种证编号:滇r-sc-cp-042-2010)、窄叶西南红山茶4号(良种证编号:滇r-sc-cp-043-2010)、窄叶西南红山茶5号(良种证编号:滇r-sc-cp-044-2010);

(2)环境和土壤选择: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造林,要求土壤为ph值5.0~6.5的紫色土、红壤、黄棕壤、黄壤之一,年平均气温14℃~21℃,6月-7月平均气温27℃~29℃,10月-11月平均气温14℃~21℃,≥10℃活动积温4500℃~7500℃,年降雨量≥1000㎜,无霜期≥26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0%~86%,全年日照时数1800h~2000h,海拔800m~1750m,坡度在20°以下,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

(3)油茶种植,具体方法如下:

a.无性系配置:云南省认定的5个含硒量高的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良种中选择至少3个均匀混合栽培,要求配比组合的花期、成熟期基本一致,可以大幅提高产量。采用至少3个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均匀混合栽培,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因素,如果只用1个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大面积栽培,或者用2个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混合栽培,都会出现结果极少甚至不结果的问题,导致收成极低甚至没有收成;

b.整地方式:坡度≦100的造林地实行全垦整地,整地深度为25cm~30cm;坡度>100的造林地实行穴状整地或水平阶梯整地,水平阶梯整地为沿等高线开挖宽1.5m~2.5m种植台;

c.挖定植穴:以定植点为中心开挖长×宽×深=50cm×50cm×40cm的定植穴,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

d.苗木选择与定植:选择粗壮直立,上下均匀,嫁接口愈合良好,顶芽饱满,叶色暗绿,无病虫害和无机械损伤,木质化充分,根系良好的1年-2年生ⅰ级或ⅱ级嫁接容器苗,于6月-8月进行定植。定植时,除去不可降解的容器,将苗木放入定植穴内,使嫁接口露出地面。所述嫁接容器苗的嫁接培育方法是采用芽苗砧嫁接。所述嫁接容器苗的培育方法是,用普通白花油茶种籽培植芽苗做砧木,采集5个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系穗条作接穗嫁接育苗。

e.回土与基肥:为促进苗木生长发育,种植前每穴用表土与3kg~5kg腐熟的农家肥与n:p:k=15:15:15质量比的复合肥150g~200g拌匀,回填至定植穴穴深的3/4处,再回填心土,回土高出地表10cm~20cm;

f.种植密度:土壤肥厚的山脚,株行距3.0m×2.0m,每亩种110株;中等肥厚的山腰,株行距2.5m×2.0m或2.0m×2.0m,每亩种133株或167株,各植株的位置互相交错,以获得充足的阳光,有利于油茶生长和结出更多的富硒果实;

g.在苗木定植后的当年雨季结束前或者第二年雨季,可用相同品种苗木进行补植;

h.田间管理:每年进行松土、锄草2次-3次,并结合抚育,进行施肥。施肥时树塘周围的土壤翻挖,塘里浅锄。可以在油茶林内种植矮杆豆类或花生或药材,以耕代抚,促进苗木生长。造林后每年施追肥一次。每次每株施复合肥0.2kg,施肥方法为穴施,即在树冠投影边缘挖圆形或长方形施肥沟,沟的宽和深均为30cm~40cm,施肥后覆土;

i.整形修剪:幼树高生长至60cm~70cm时,剪除顶芽定干,在主干上选留不同方向生长旺盛的3个-4个分枝作为主枝,每枝上选留2个-3个侧枝,培养形成圆头型或自然开心形为主的树形;

(4)果实采收:待油茶果实含水量在40%~50%,种仁含量达40%~45%左右,从外皮形态上看,果实微裂,果壳坚硬、果皮呈现油光发亮,果皮逐渐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果毛脱尽时,采收茶果;

(5)茶果加工:

a.脱粒和干燥:将采收后的茶果依据果实大小、成熟度进行分类处理,分类处理后的茶果再放到通风、干燥的晒场上,通过对茶果进行翻晒,让其自然风晒脱粒,再将去壳后的茶籽晒至含水量低于8%以下以备榨油;

b.剥壳和分选:选取籽大、饱满,果壳坚硬、果皮呈现油光发亮,具有油茶籽固有的清香味,无霉变的茶籽,将茶籽剥壳后,进行仁壳分离,分选出茶壳和茶仁;

(6)压榨取油:采用双螺旋榨油机,将分选出的茶仁经双螺旋榨油机的料斗内螺旋喂料轴,强制将茶仁喂入榨油机的榨膛内进行压榨,即可得到初榨茶油;

(7)清杂处理:将初榨茶油加入50%的水和3%的盐充分混合进行水洗,再经过沉淀、过滤、离心分离后即可得到富硒茶油,其富硒≥0.02㎎/㎏,色泽淡黄色至橙黄色,清澈,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0,不溶性杂质含量≦0.05,酸价≦2.0㎎/㎏,质量标准符合《油茶籽油》(gb/t11765-2018)国家标准。

本发明方法经过9年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良种苗造林,成活率高达97%以上,且第三年就开花结果,丰产性好,茶油中的硒含量和品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天然富硒茶油生产成效应用情况分述如下:

一组选用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1号、2号、3号、4号、5号均匀混合栽培,营造的5年生窄叶西南红山茶油茶林,平均树高2.3m、地径7.5cm,枝下高57cm,冠幅1.2×1.3m。植株生长健壮、顶端优势明显、树体优良、成枝力强、保存率达95%、第三年开始开花结果,丰产性好,第五年进入初产期,每亩产果量837㎏/亩,亩产富硒茶油84㎏/亩,鲜果出籽率66.7%,种仁含油率51.9%,产量超对照39.6%。榨取的茶油,粗脂肪54.97%,富硒≥0.02㎎/㎏,色泽淡黄色至橙黄色,清澈,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0,不溶性杂质含量≦0.05,酸价≦1.3㎎/㎏。

一组选用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1号、2号、3号、4号均匀混合栽培,营造的7年生窄叶西南红山茶油茶林,平均树高2.9m、地径8.3cm,枝下高70cm,冠幅1.3×1.4m。植株生长健壮、顶端优势明显、树体优良、成枝力强、保存率达93%,丰产性好,每亩产果量939㎏/亩,亩产富硒茶油110㎏/亩,鲜果出籽率69.3%,种仁含油率53.6%,产量超对照41.3%。榨取的茶油,粗脂肪55.73%,富硒≥0.02㎎/㎏,色泽淡黄色至橙黄色,清澈,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0,不溶性杂质含量≦0.05,酸价≦1.3㎎/㎏。

一组选用窄叶西南红山茶优良无性1号、2号、3号均匀混合栽培,营造的9年生窄叶西南红山茶油茶林,平均树高3.7m、地径9.9cm,枝下高87cm,冠幅1.7×2.1m。植株生长健壮、顶端优势明显、树体优良、成枝力强、保存率达91%,丰产性好,每亩产果量978㎏/亩,亩产富硒茶油130㎏/亩,鲜果出籽率70.6%,种仁含油率55.7%,产量超对照43.6%。榨取的茶油,粗脂肪56.56%,富硒≥0.02㎎/㎏,色泽淡黄色至橙黄色,清澈,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含量≦0.10,不溶性杂质含量≦0.05,酸价≦1.3㎎/㎏。

以上三组使用均获得成功,采用这一天然富硒方法,使硒元素稳定地存在于茶油中,从而提高了茶油的硒含量和质量,并符合《油茶籽油》(gb/t11765-2018)国家标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