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育整齐健壮葫芦砧木幼苗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73239发布日期:2020-05-26 16:06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砧木幼苗的培育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培育整齐健壮葫芦砧木幼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葫芦作为砧木,培育西瓜嫁接苗是当前西瓜生产中防治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西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其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连茬种植往往发病严重,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而葫芦不仅对瓜类枯萎病病菌具有很强的抗性,且与西瓜亲和性也很强,作为砧木与西瓜嫁接后对西瓜品质几乎无影响,是目前培育西瓜嫁接苗最常用的砧木品种。

然而,在葫芦砧木苗的培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葫芦种子种皮厚,发芽较困难,经常出现发芽不整齐、发芽率低的情况,严重影响嫁接苗的培育,目前多采用人工破壳后再催芽的方法来提高发芽整齐度,但这种方法既不快捷又容易损伤种子,同时还由于人工的增多而使成本增加。

(2)“高脚苗”的问题。西瓜嫁接苗育苗必须在大棚等保护设施中进行,由于大棚内小气候的影响,葫芦出苗后,极易出现下胚轴迅速伸长,形成“高脚苗”,下胚轴又细又长,导致嫁接口接触面积小,既不利于嫁接操作,又影响嫁接成活率,同时下胚轴过长,幼苗易倒伏,尤其是淋水后,给后期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3)葫芦幼苗的子叶平展方向不一致,嫁接操作时要不停地变换姿势,不仅影响嫁接速度,也很容易触碰到已嫁接好的西瓜接穗,导致接穗断折或跌落。

(4)由于种子成熟度以及播种深度的不一致,使葫芦种子播种后出苗不齐、种壳不脱落(俗称“带帽”)、长势不一,到嫁接时葫芦苗大小不一,有些适合嫁接,而有些太小,不适于嫁接,甚至有些未出苗的空杯和受病虫危害的小苗、弱苗,无法进行嫁接。

(5)嫁接苗在嫁接后3天内必须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保湿,促进嫁接口愈合,这3天中嫁接苗处于密闭环境中,很容易滋生病虫害,尤其是疫病和美洲斑潜蝇。

目前,已有不同的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如针对“高脚苗”问题的公开号为cn107926342a的发明专利,先将作为砧木材料的种子进行播种催芽,待播种催芽所得的子叶展开后直至到两叶一芯期为止,采用led补光;并限定led光源为白光或红蓝光;当为白光时,光照强度为20000±2000lux;当为红蓝光时,光照强度为5000±500lux。

又如针对葫芦种子的发芽脱壳的公开号为cn104718839a、cn108886908a等发明专利,都通过调节葫芦种子发芽过程中的温湿度等物理方法来提高种子发芽率、脱壳率。在公开号为cn104718839a的发明专利中,催芽过程中的温湿度条件为分别为:催芽温度为29℃-31℃;催芽湿度:打开加湿器连续工作24小时,保持催芽室空气湿度饱和状态;保持黑暗条件;播种葫芦种子在催芽室内经过70h-80h的催芽后,开始发芽并露出基质表面;当达到60-65%发芽时即刻将育苗盘移出催芽室,整齐排列在育苗温室的床架上。

但上述技术均只是单一地解决某一个问题,而不能同时解决所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处理方法来培育整齐健壮的砧木幼苗,为后期的嫁接及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易操作,并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发芽难、“高脚苗”、“带帽”等不足的培育整齐健壮葫芦砧木幼苗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培育整齐健壮葫芦砧木幼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晒种:在晴好天气将葫芦种子置于隔垫上并于阳光下晾晒;

2)浸种:将晾晒后的种子置于浓度为10~15ppm的多效唑溶液浸泡;

3)晾种:将浸泡后的种子用水清洗后置于隔垫上并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晾种;

4)催芽:将经过晾种的种子用湿润毛巾包裹后再置于不透气的介质中,密闭后置于25~28℃条件下催芽;

5)播种:备好育苗盘,在播种前5~7天将基质装入育苗盘中,播种前1天用水或杀菌剂药液将育苗盘浇透;播种时将种子的胚根朝下,且将种子的播种方向限定为使葫芦出苗后子叶平行于育苗盘的长边,同时保证各粒种子的播种深度为同一标准;播种完成后覆盖基质至所需厚度,然后视基质干湿喷酒或不喷洒水或杀菌剂药液;

6)脱帽:完成播种后覆盖地膜保温增温,在出苗率达到50~60%时撤掉地膜,同时去除未脱落的葫芦种壳,加快子叶平展;当出苗率达到80~90%时,除去未出苗种穴的顶土,使葫芦子叶露出,助其出苗,促使砧木生长整齐;

7)挑杯:当80%以上的葫芦苗适于嫁接时,将育苗盘中的小苗、弱苗、受病虫危害的病苗以及未出苗的空杯连同其中的基质一并取出,换入合适大小的葫芦苗;

8)防病虫:在嫁接操作前1天对葫芦苗喷洒一次53%金雷多米尔锰锌500倍液+1.8%的阿维菌素3000倍液。

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步骤1)中,晾晒的时间通常为1~2天,种子在隔垫上的厚度优选为不超过3cm。

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步骤2)中,浸泡的时间通常≥36h,优选为40~48h。

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步骤3)中,晾种的时间优选为6~8h。

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步骤4)中,催芽的时间优选为2~3天。

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步骤5)中,所述的杀菌剂药液具体可以是53%金雷多米尔锰锌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药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

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步骤7)中,通常是将葫芦苗具有一叶一心时认为适于嫁接。

本发明所述方法中,所述的隔垫通常是指草席、竹席等隔热性较好且适宜晾晒的工具。在晾晒、浸泡和晾种过程中,不定期翻动种子。具体的,晒种过程中每3~4h翻动1次,使种子均匀晾晒;浸种过程中每5~6h翻动1次,避免多效唑溶液沉淀,使种子浸泡均匀;晾种过程中每2~3h翻动1次,有利于快速晾干种子表皮的水分,为种子提供良好的呼吸条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特点在于:

1、首先采取晒种来提高种子活性;其次通过晾种来晾干种子表皮的水份,为种子提供良好的呼吸条件;再者通过延长浸种时间至36h以上来增加种子吸水量,同时又提供了较长时间的无氧环境,使种子表皮的粘液被分解,使葫芦种子发芽快且整齐。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共同作用解决葫芦种子因种皮较厚水分吸收困难,以及葫芦种子表皮上的粘液抑制种子发芽等因素导致葫芦种子发芽慢且不整齐的问题。

2、利用多效唑溶液处理葫芦种子,有效抑制葫芦幼苗下胚轴的伸长,使葫芦幼苗下胚轴缩短变粗、子叶变厚,从而提高幼苗抗逆性,同时增大了嫁接口的接触面积,提高嫁接成活率。

3、通过采取以下三个措施解决嫁接操作时砧木幼苗不整齐的问题:一是在播种时统一播种深度和播种方向;二是葫芦种出苗后及时去除未脱落的种壳,当出苗率80~90%时,未出苗种穴的顶土(用细竹签轻轻扒开)助其出苗,促使砧木生长整齐;三是当大部分葫芦苗具有一叶一心适于嫁接时,将穴盘中的小苗、弱苗、受病虫危害的病苗以及未出苗的空杯连同营养土一起用勺子挖出,换入合适大小的葫芦苗,保证嫁接时砧木苗整齐一致。

4、在嫁接前一天喷洒农药,防止在接穗成活期的密闭环境下疫病和斑潜蝇等病虫为害。

5、本发明方法简单易操作,市场前景广阔,适合广范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1)晒种:播种前选晴好天气将葫芦种子平铺(厚度不超过3cm)在草席上晒种2天,每4小时翻动1次。

2)浸种:用种子体积2倍的10~15ppm多效唑溶液浸种48小时,浸种过程中,每6个小时搅拌种子一次,避免多效唑溶液沉淀,使种子浸泡均匀。

3)晾种:浸种结束后捞出种子,用清水冲洗一遍,然后将种子平铺(厚度不超过3cm)在草席上,置于避免阳光直射且干燥通风处晾种6小时,每2小时翻动1次,晾干种子表皮的水分。

4)催芽:在托盘底部铺一张塑料薄膜,然后将经过晾种的种子均匀铺在塑料薄膜上(种子厚度不超过5cm),之后在种子上覆盖湿毛巾(毛巾的湿度以拧不出水滴为宜),再用薄膜将整个托盘及其中的毛巾、种子等全部包裹好以保湿;最后将包好的托盘置于25~28℃条件下3天,即可出芽。

5)播种:育苗大棚中进行。采用5厘米×5厘米规格的营养杯培育,播种前7天将基质装杯待用,播种前1天将营养杯用53%金雷多米尔锰锌800倍液浇透,然后在营养杯中央开1.5~2.0厘米深的种穴,将种子胚根向下置于种穴内,每个营养杯播一粒发芽良好的种子(如果采用育苗穴盘进行培育,在播种时还需要将种子的播种方向限定为使葫芦出苗后子叶平行于育苗盘的长边,以便于日后嫁接);播种完成后覆盖基质1.0~1.5厘米厚,填平种穴,视土壤干湿情况喷洒少量的70%甲基托布津1000倍药液。

6)脱帽:播种后覆盖地膜保温增温,在出苗率达到50~60%时撤掉地膜,同时去除未脱落的葫芦种壳,加快子叶平展;当出苗率达到80~90%时,用细竹签轻轻扒开未出苗种穴的顶土,使葫芦子叶露出,助其出苗,促使砧木生长整齐。

7)挑杯:当80%以上的葫芦苗具有一叶一心适于嫁接时,将穴盘中的小苗、弱苗、受病虫危害的病苗以及未出苗的空杯连同营养土一起用勺子挖出,换入合适大小的葫芦苗,保证嫁接时砧木苗整齐一致。

8)防病虫:在嫁接操作前1天,将经过挑选整齐一致的葫芦苗喷洒一次53%金雷多米尔锰锌500倍液+1.8%的阿维菌素3000倍液,提前预防疫病及斑潜蝇的为害。

实验例

2017年5~6月在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的试验基地进行了葫芦砧木幼苗培育的试验,参考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试验。本试验设计了2个处理:

处理一:葫芦种用10ppm多效唑溶液浸种2天(48小时),2017年5月16日上午10时开始浸种,至5月18日上午10时,播种时尽量统一播种深度及播种方向。

处理二:清水浸种24小时,2017年5月17日上午10时开始浸种,至5月18日上午10时,播种时任意摆放。

试验品种为桂林本地“8”字形葫芦,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150粒种子。5月23日将发芽的种子播入60孔苗盘,每个重复播2盘共120粒,播种前1天将穴盘用53%金雷多米尔锰锌800倍液浇透,每穴播一粒发芽良好的种子,播后覆盖营养土1.5厘米厚,喷洒少量的70%甲基托布津1000倍药液。交叉排列,分别记录种子发芽3天的发芽势及5天的发芽率、从播种至80%幼苗出土为统计出苗期、80%幼苗具有一叶一心适于嫁接为标准统计嫁接适期、种子出土后种壳未脱落株数(总数120株)、嫁接适期时小、弱、病虫苗及空杯数量(总数120株)、嫁接适期时用游标卡尺测量株高、下胚轴粗、子叶厚、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采用手持spad-502叶绿素仪来测定,每个处理选取9片长势相同的叶片,每个叶片测3次。

本对比试验分别统计了两个处理葫芦幼苗生长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两个处理葫芦幼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如表1所示,处理一发芽势(3天)及发芽率(5天)都高于处理二,尤其是发芽势比处理二高出39.3个百分点,表明处理一种子发芽快且整齐;从出苗期及嫁接适期来看,处理一比处理二分别晚2天和3天,而小苗、弱苗处理一比处理二少3株,说明多效唑处理能延缓种子胚芽及植株的生长,使植株长势更趋于一致;通过统一播种方向,处理一幼苗子叶伸展方向整齐一致,而处理二则杂乱无序;在幼苗一叶一心期适于嫁接时,处理一的幼苗株高更矮、下胚轴更粗、子叶更厚、子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更高,幼苗更健壮,抗旱、抗倒伏等抗逆性更强;另外,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一及处理二都有一定数量的带壳苗及小、弱、病虫苗和空杯,需要及时去除种壳和进行人工挑杯来实现砧木苗的整齐一致。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将葫芦种用10ppm多效唑溶液浸种2天(48小时),使种子发芽快且整齐,幼苗更健壮,抗旱、抗倒伏等抗逆性更强;通过播种时统一播种深度和播种方向,出苗后及时去除未脱落的种壳以及嫁接前用合适大小的幼苗替换小、弱、病虫苗和空杯,保证嫁接时砧木苗整齐一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