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分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9700发布日期:2020-06-26 22:2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分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机技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分秧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人们种植水稻的方法普遍是纯手工插秧,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二十世纪初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方法由国外引入国内并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中分秧机构是全自动移栽机的核心部件,主要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

现有的水稻钵苗移栽机的未插秧苗盘在移送至运输机构的过程通过电机或气爪完成,电动部件较多,占用空间大且容易因为运行损耗造成苗盘位置不准确,进而影响插秧效果;现有的插秧机构在一排工作面内采用单夹头完成插秧,由于夹头在夹持秧苗和插入田地需要进行较长的位移,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造成移栽机行进速度存在难以突破的上限。因此,设计苗盘进给有序和工作效率高的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分秧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分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分秧装置,包括苗盘箱,所述苗盘箱的底部设置有苗盘运送机构,所述苗盘运送机构的底部安装有插秧机构,所述苗盘运送机构包括从动轴和主动轴,所述从动轴与主动轴的外部均套接有带轮,两个所述带轮之间连接有承盘带,所述承盘带上均匀开设有承盘孔,所述从动轴和主动轴的两端设置有轴承座,且轴承座的底部连接有横移台。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轴的一端连接有运送电机,所述运送电机的一侧设置有间歇限位组件,所述间歇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齿轮,所述限位齿轮套接在运送电机的输出轴外部,所述主动轴一端的轴承座上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顶部安装有限位电机,所述限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曲柄,所述曲柄的一侧铰接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的一端铰接有限位爪,所述限位爪的一侧与限位齿轮相啮合,所述限位爪的另一侧与固定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苗盘箱的内部设置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将苗盘箱分成相等大小的矩形腔室,所述苗盘箱的底部均匀开设有方形槽,且方形槽内滑动设置有接触块,所述接触块的两侧通过焊接固定有l型杆,所述l型杆的形状与矩形腔室的内部轮廓相适应,所述l型杆的一段铰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梯形块,所述第一梯形块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滑块为配合结构,所述苗盘箱的内壁开设有第一液压腔,所述第一梯形块活动插接在第一液压腔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苗盘箱的内壁均匀开设有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二液压腔的内壁滑动插接有第二梯形块,所述第二液压腔与第一液压腔之间连接有单向阀,所述第二梯形块和第一梯形块的一端均通过焊接固定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有阀体,所述阀体与第二液压腔和第一液压腔相贯通。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的内壁中心处转动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将阀体的分为两个液体暂存腔,所述隔板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部套接有弧形挡板,所述阀体的顶部开设有弧形孔,所述转轴穿过弧形孔,所述弧形挡板与弧形孔的侧壁相接触,所述转轴的一端与第一连杆相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插秧机构包括主支撑杆,所述主支撑杆的外部均匀安装有安置板,所述支撑杆的外部套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凸轮,所述安置板的一侧对应转动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与第二凸轮为配合结构,所述安置板的一侧对应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安装有气动夹头,所述安置板的另一侧安装有角度调整电机,所述角度调整电机与第一齿轮相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轴的一侧设置有苗盘导向板,所述苗盘导向板与主动轴间隔一段距离,且苗盘导向板的形状与承盘带相适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

(1)通过设置有苗盘运送机构,其运送苗盘的履带承盘带在每行进一格时都利用限位爪实现苗盘的定位,防止秧苗被夹持时承盘带反复受力发生偏移的卡机现象;

(2)通过在苗盘箱内设置有接触块和l型杆等构件,在苗盘插秧完毕时可以利用机械感应到面盘脱落后的承盘带,并自动实现苗盘的装载,无需利用气爪等电动部件实现上料,大大节省了占用空间,避免传动损耗;

(3)通过设置有阀体、单向阀等组件,利用液体实现间歇传动,在第一梯形块收回弹出使苗盘放下后,上方由近至远的第二梯形块依次利用液力收回弹出,实现苗盘的依次下放,补料过程稳定;

(4)通过设置有第一凸轮和第二凸轮等构件,使得一排工作面内的单个秧苗夹头变成两个,两个气动夹头依次运行,弥补夹头在夹苗和插苗的间歇时间,大大提升了插苗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苗盘运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苗盘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苗盘正常状态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的苗盘降落状态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的阀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插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苗盘箱;2、苗盘运送机构;3、插秧机构;4、苗盘;5、苗盘导向板;11、接触块;12、弹簧;13、l型杆;131、滑块;141、第一梯形块;1411、滑槽;142、第二梯形块;15、单向阀;16、固定杆;171、第一液压腔;172、第二液压腔;18、第一连杆;181、第二连杆;19、阀体;191、弧形孔;192、弧形挡板;193、转轴;194、隔板;21、从动轴;22、主动轴;23、带轮;24、承盘带;241、承盘孔;25、横移台;26、运送电机;261、限位齿轮;27、间歇限位组件;271、限位爪;272、限位电机;273、曲柄;274、第一限位杆;275、第二限位杆;276、固定架;31、主支撑杆;311、安置板;32、气动夹头;321、安装板;33、角度调整电机;34、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51、第一凸轮;36、第三齿轮;361、第二凸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2,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分秧装置,包括苗盘箱1,苗盘箱1的底部设置有苗盘运送机构2,苗盘运送机构2的底部安装有插秧机构3,苗盘运送机构2包括从动轴21和主动轴22,从动轴21与主动轴22的外部均套接有带轮23,两个带轮23之间连接有承盘带24,承盘带24上均匀开设有承盘孔241,从动轴21和主动轴22的两端设置有轴承座,且轴承座的底部连接有横移台25,当使用时启动横移台25,横移台25带动整个装置水平往复移动,使得苗盘内每个小隔间依次被插秧机构3不同工作面的夹头分秧和插秧,实现不间断持续运转,承盘孔241用于装载苗盘4,承盘带24被主动轴22和从动轴21分别驱动,来运送苗盘4;

如图2,主动轴22的一端连接有运送电机26,运送电机26的一侧设置有间歇限位组件27,间歇限位组件27包括限位齿轮261,限位齿轮261套接在运送电机26的输出轴外部,主动轴22一端的轴承座上安装有固定架276,固定架276的顶部安装有限位电机272,限位电机272的输出轴连接有曲柄273,曲柄273的一侧铰接有第一限位杆274,第一限位杆274的一端铰接有第二限位杆275,第二限位杆275的一端铰接有限位爪271,限位爪271的一侧与限位齿轮261相啮合,限位爪271的另一侧与固定架27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当运行时启动运送电机26,运送电机26为步进电机,被控制器控制每次旋转一定的角度,转动时限位齿轮261转动的同时限位电机272转动,利用第一限位杆274和第二限位杆275带动限位爪271抬起和落下,限位爪271抬起时限位齿轮261可以转动,放下时限位齿轮261被限制住,其运送苗盘的履带承盘带24在每行进一格时都利用限位爪2711实现苗盘4的定位,防止秧苗被夹持时承盘带24反复受力发生偏移的卡机现象;

如图3-5,苗盘箱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隔板,隔板将苗盘箱1分成相等大小的矩形腔室,苗盘箱1的底部均匀开设有方形槽,且方形槽内滑动设置有接触块11,接触块11的两侧通过焊接固定有l型杆13,l型杆13的形状与矩形腔室的内部轮廓相适应,l型杆13的一段铰接有滑块131,滑块13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梯形块141,第一梯形块141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411,滑槽1411与滑块131为配合结构,苗盘箱1的内壁开设有第一液压腔171,第一梯形块141活动插接在第一液压腔171的内部,当一组苗盘4用完且脱落于承盘带24时,由于接触块11与方形槽内设置有弹簧12,接触块11下压并带动l型杆13下降,l型杆13带动第一梯形块141向第一液压腔171内运动并缩回,其上卡接的苗盘4落下,落至承盘孔241内,此时接触块11与苗盘4接触向上运动,l型杆13向上运动带动第一梯形块141伸出,实现自动上苗盘4,自动实现苗盘4的装载,无需利用气爪等电动部件实现上料,大大节省了占用空间,避免传动损耗;

苗盘箱1的内壁均匀开设有第二液压腔172,第二液压腔172的内壁滑动插接有第二梯形块142,第二液压腔172与第一液压腔171之间连接有单向阀15,第二梯形块142和第一梯形块141的一端均通过焊接固定有第二连杆181,第二连杆181的一端铰接有第一连杆18,第一连杆18的一端设置有阀体19,阀体19与第二液压腔172和第一液压腔171相贯通,工作时第一梯形块141回缩,将液体从第一液压腔171经过单向阀15排至上方的各个第二液压腔172,第一液压腔171排空对上方各个腔进行补给,由于液体越高的地方压强越大,上方的第二液压腔172逐渐变少,其中与第一液压腔171相邻的第二液压腔172液位变化最多,此时第二梯形块142外移,其上的苗盘4位置不发生变化,当第一连杆18运动至终端时,阀体19导通使得第二液压腔172流入阀体19,阀体19的液体在第一梯形块141外移时对其进行补给,当第二梯形块142回缩完成时,其上的苗盘4下落至第一梯形块141上,接着第二液压腔172上方的液压腔再通过彼此相邻的阀体19对其进行液体的补给,使得上方的苗盘4有序下落至下方的第二梯形块142上,如此往复,利用液体实现间歇传动,在第一梯形块141收回弹出使苗盘4放下后,上方由近至远的第二梯形块142依次利用液力收回弹出,实现苗盘4的依次下放,补料过程稳定;

如图6,阀体19的内壁中心处转动连接有隔板194,隔板194将阀体19的分为两个液体暂存腔,隔板194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有转轴193,转轴193的外部套接有弧形挡板192,阀体19的顶部开设有弧形孔191,转轴193穿过弧形孔191,弧形挡板192与弧形孔191的侧壁相接触,转轴193的一端与第一连杆18相铰接,当第一连杆18的一端移动至合适位置时,转轴193带动隔板194转动,此时第二液压腔172与第一液压腔171相互导通,液体暂存进阀体19内,当第一连杆18归位时其中一个液体暂存腔压缩,液体被压进第一液压腔171内,实现液体的暂存于液体的补给;

如图7,插秧机构3包括主支撑杆31,主支撑杆31的外部均匀安装有安置板311,支撑杆31的外部套接有第三齿轮36,第三齿轮36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凸轮361,安置板311的一侧对应转动安装有第二齿轮35,第二齿轮35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轮351,第一凸轮351与第二凸轮361为配合结构,安置板311的一侧对应安装有第一齿轮34,第一齿轮34的一侧安装有安装板321,安装板321的一侧安装有气动夹头32,安置板311的另一侧安装有角度调整电机33,所述角度调整电机33与第一齿轮34相固定,气动夹头32由控制器控制,在移动到苗盘4处时收缩夹持,在移动到田地水平面时松开插苗,使用时启动角度调整电机33,其输出轴带动第一齿轮34转动,第一齿轮34与第二齿轮35啮合转动并由于其与第三齿轮36啮合,两个第二齿轮35带动气动夹头32以行星状运动,秧苗夹持后,第一凸轮351与第二凸轮361相互啮合,此时第一齿轮34与第二齿轮35不发生相互转动,由于支撑杆31与外部转矩连接,整个安置板311转动并带动气动夹头32由夹持工位下落到插秧工位,插秧结束后第一凸轮351与第二凸轮361正好脱合,气动夹头32整体的角度又可以变化,使得气动夹头32的朝向始终朝前,运行轨迹成扁圆形,更加贴合正常使用的工位变化,整个设计使得一排工作面内的单个秧苗夹头变成两个,两个气动夹头32依次运行,弥补夹头在夹苗和插苗的间歇时间,大大提升了插苗的工作效率;

如图1,主动轴22的一侧设置有苗盘导向板5,苗盘导向板5与主动轴22间隔一段距离,且苗盘导向板5的形状与承盘带24相适配,苗盘导向板5用于将承盘带24上的苗盘4弯曲,防止苗盘4脱离分秧位置,苗盘导向板5在与插秧机构3相邻的地方开设孔,便于气动夹头32夹持秧苗。

实施例:当使用该分秧装置时,将秧苗盘4放入苗盘箱1,接着启动苗盘运送机构2对苗盘4进行运送,利用插秧机构3夹取秧苗进行栽种,由于间歇限位组件27的限位作用,承盘带24的每次位移被限定为每个轮齿的弧形半径,防止秧苗被夹持时承盘带24反复受力发生偏移的卡机现象;同时在一组苗盘4用完时,利用接触块11探测到后各组梯形块依次由下向上间隔伸缩,使苗盘4有序进给,实现苗盘4的依次下放,补料过程稳定;夹持秧苗时两个气动夹头32依次运行,弥补夹头在夹苗和插苗的间歇时间,大大提升了插苗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