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花米草防控剂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354423发布日期:2020-07-04 04:21阅读:14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沿海滩涂互花米草防治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互花米草防控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互花米草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外来物种选出的最恶性入侵种为水生植物恶草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外来入侵种名单,互花米草作为唯一的海岸盐沼植物名列其中,该植物已成为我国沿海滩涂最重要的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除控成为治理沿海滩涂生态治理、恢复沿海可持续生态良好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互花米草的防治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生态问题。互花米草的防治原理是单一或同时限制互花米草的生长、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从而达到控制扩散或完全清除的目标,其防治技术可以分为: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物替代。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又称机械防除法,包括应用人力或机械装置对互花米草采取拔除幼苗、织物覆盖、连续刈割、火烧、水淹、掩埋以及围堤等措施来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但是单一的物理防治手段很难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扩张。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法主要是应用各种药物(除草剂)来消除外来入侵种。药剂的专一性、剂量以及施药时间等很重要,施药部位、时间、剂量等不当就可能摧毁正常出现于生态系统中的本地物种。目前证实有效的互花米草除草剂包括草甘膦(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ammonium)、咪唑烟酸(imazapyr)、咪唑乙烟酸(imazethapyr)等。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以有害生物——天敌的生态平衡理论作为基本原理,依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利用一种或多种生物控制另一种生物种群的消长,具体是指从互花米草原产地引进昆虫、真菌以及病原生物等天敌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遏制其种群的爆发。

根据目前的研究,可能在对互花米草的控制中得到应用的生物主要有:玉黍螺(littorariairroratasay)、麦角菌(ciaviepspurpurea)、光蝉(prokelisiamarginata)。玉黍螺能直接取食互花米草的叶片,从而强烈抑制其生长。在willapa海湾发现麦角菌能够使互花米草感染麦角病(ergotdisease),在种子内形成菌核,降低其种子生产量,从而限制扩散。这一发现在互花米草的生物控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麦角菌对禾本科的其他一些植物也有影响(如黑麦、小麦、大麦、燕麦等),而且作为微生物其适应性和变异性都很强,引用麦角菌作为生物控制途径的生态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生物替代

生物替代技术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由竞争力强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学防治技术;但在特定地区找出快速、有效、安全的替代种以及防除方法仍是个难题,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利用芦苇、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和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等物种对互花米草进行生物替代。

以上各种方法,物理、化学及生物替代法各有优缺点,单独采用一种方法都难以彻底有效地治理互花米草,只有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目前,亚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均有互花米草防治研究的报道,其中以中国和美国最多。美国的研究集中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华盛顿州,欧洲的研究主要在西班牙。中国已在沿海多地开展,如广西、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主要通过刈割、淹水、生物替代的方式治理互花米草的扩散,国内通过化学治理的方法研究还很少,主要集中在美国沿海滩的互花米草治理中。在广西,互花米草已扩张到原移植地直径500米以外的中滩、内滩区域,严重危害了红树林等土著生物的生长,在福建省的沿海滩涂,釆用“滩涂米草除控剂”进行多区域、多方法治理,效果显著。施药一次可斩草除根,经年观察无萌芽再生,除草率最高可达100%;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利用研制出的米草净,能够在60天内连根杀死米草,米草净对水生生物安全试验表明,使用后30天后在土壤中已检测不到残留。在江苏的沿海,互花米草的年扩展速度在早期较慢,仅为23.4%,中期较快为89%,后期又减慢为48%,通过养殖池扩张、围垦基建占用、互花米草治理可以减少互花米草面积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盐蒿滩、芦苇滩、光滩、互花米草滩生态带的沉积物,发现互花米草滩面比其它生态带都具有较高的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总氮和总磷,说明互花米草滩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导致植被分布格局的改变、提高生产力和地下生物量,并且互花米草的生长特性使其在生长过程中对磷的需求量很大。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发现草甘膦可以完全抑制互花米草的有性繁殖,但无法抑制次年互花米草的无性繁殖;施用除草剂在短期内会毒害某些底栖动物,但在1年后底栖动物种群数量与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

综上,不同地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这可能与各地区互花米草生境以及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同有关,国外以化学防治为主,国内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成本低、效果快,但存在环境风险,另外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化学防控剂的应用效果差异很大;物理、生物防治、生物替代成本高、效果慢,但安全性较好。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要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互花米草防控剂及其使用方法,可以快速消除互花米草防治的不利因素,如茎叶分泌很多盐分且蜡质层厚、海滩潮汐作用、药液经海水冲刷、大部分流失、持药期短等问题。该防控剂利用不同药剂复配而成。采用本防控剂和使用方法,药剂可快速进去互花米草体内,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且安全性高,成本低,操作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如下技术内容:

一种互花米草防控剂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如下:

互花米草防控剂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2-氨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铵15-20份,2-(4,6-二甲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氨基磺酰基)苯甲酸酯8-12份,助剂20-25份,水70-80份;其中所述助剂为硫酸铵、silwet618(625)、吐温20、聚乙烯醇、sag622(1572)、山梨醇酯脂肪酸酯中的3-5种。

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互花米草防控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春季或秋季利用人工或机械将互花米草进行割除,地面留茬高度5-10cm;

第二步,配制互花米草防控剂,待互花米草新苗长到三叶一心或35cm左右时,按照防控剂不同成分比例依次混合、搅拌、溶解,形成水剂;

第三步,采用人工或无人机进行叶面喷施,防控剂用量12-18l/hm2;为防止漏喷和新发苗,2个月后重新喷施一遍。

本发明对互花米草防治效果表明,第一次喷施互花米草死亡率可在90%以上,第二遍补喷后死亡率达到100%;对底栖生物(贝类、滩涂蟹等)无显著影响,生态安全性较高。

本发明所用原材料的主要功效如下:

2-氨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铵:中文名草铵磷、草胺磷铵盐、草丁膦、保试达,分子式c5h15n2o4p,分子量198.1574。是一种广谱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该药物被喷洒到植物体上时,能够迅速通过茎叶被吸收入体内,能与atp相结合并占据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反应位点,从而不可逆地抑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受到抑制后,谷氨酰胺的合成受阻,继而植物体内氮代谢发生紊乱,蛋白质和核苷酸等物质的合成减少,光合作用受阻,叶绿素合成减少。同时细胞内铵离子的含量增加,使得细胞膜遭到破坏,叶绿体解体。最终导致植物全株枯死。该药杀草速度快,触杀且具有部分内吸作用,还具有杀草谱广、低毒、活性高和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

2-(4,6-二甲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氨基磺酰基)苯甲酸酯:中文名甲嘧磺隆,分子式c15h16n4o5s,分子量364.38。是一种磺酰脲类长效灭生性除草剂。该药剂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的乙酸乳酸合成酶的活性而使支链氨基酸合成受抑制,从而抑制植株生长端的细胞分裂,阻止杂草生长至失绿坏死。该药剂传导性强,可迅速传遍全身,杀草谱广、低毒、活性高和持效期长等特点。

助剂:选用可以增加药液延展性、分散性、增强渗透性、乳化性及消除泡沫、拮抗离子等的助剂,提高药剂的应用效果和稳定性。如silwet618(625)可以提高药液的延展性、附着性,增强药液的渗透能力;聚乙烯醇/吐温2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散剂;sag622(1572)消泡剂;山梨醇酯脂肪酸酯乳化剂;硫酸铵能够消除喷施用水中、植物茎叶上乃至植物内部组织和腺体分泌物中存在有ca、mg等阳离子的拮抗作用。本项发明选用以上品种中的3-5种。

本发明公开的互花米草防控剂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外观:黄色至褐色透明液体

比重:1.12-1.20g/cm3

ph值:4.0-7.0

总有效成分(%):25%-35%

化学性能:

互花米草专用除草剂,低毒、快速,对环境无明显影响。

本发明公开的互花米草防控剂及其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技术效果在于:

普通除草剂对互花米草防治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为互花米草茎叶分泌很多盐分且蜡质层厚,药液不易进入体内,另外,海滩潮汐作用,药液经海水冲刷,大部分流失了,起不到应有的药效。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发明利用2-氨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铵的快速触杀作用,将互花米草叶片造成损伤,再利用2-(4,6-二甲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氨基磺酰基)苯甲酸酯的快速传导作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互花米草体内,在助剂的帮助下,对互花米草根、茎、叶快速产生毒害,最终死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叙述本发明。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另外,实施方案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对这些实施方案中的物料成分和用量进行的各种改变或改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所用原料及试剂均有市售。

实施例1

一种互花米草防控剂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如下:

互花米草防控剂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2-氨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铵15份,2-(4,6-二甲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氨基磺酰基)苯甲酸酯12份,助剂20份,水70份;其中所述助剂为硫酸铵14份、silwet618(5份)、吐温20(0.8份)、sag622(0.2份)。

使用方法:

第一步,在春季或秋季利用人工或机械将互花米草进行割除,地面留茬高度5-10cm;

第二步,配制互花米草防控剂,待互花米草新苗长到三叶一心或35cm左右时,按照防控剂不同成分比例依次混合、搅拌、溶解,形成水剂;

第三步,采用人工或无人机进行叶面喷施,防控剂用量12l/hm2;为防止漏喷和新发苗,2个月后重新喷施一遍。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沿海滩涂,幼苗期(4月25日)喷施,互花米草死亡率可在95%以上,第二遍补喷后死亡率达到100%;通过96小时不间断药液培养,防控剂对白蛤、青蛤、泥螺的致死率为0,说明所选农药毒性较小,对本地底栖水生生物生存均无明显影响,生态安全性较高。

实施例2

一种互花米草防控剂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如下:

互花米草防控剂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2-氨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铵18份,2-(4,6-二甲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氨基磺酰基)苯甲酸酯10份,助剂22份,水75份;其中所述助剂为硫酸铵16份、silwet625(5份)、聚乙烯醇0.6份、sag622(0.4份)。

使用方法:

第一步,在春季或秋季利用人工或机械将互花米草进行割除,地面留茬高度5-10cm;

第二步,配制互花米草防控剂,待互花米草新苗长到三叶一心或35cm左右时,按照防控剂不同成分比例依次混合、搅拌、溶解,形成水剂;

第三步,采用人工或无人机进行叶面喷施,防控剂用量15l/hm2;为防止漏喷和新发苗,2个月后重新喷施一遍。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沿海滩涂,拔节期(5月20日)喷施,互花米草死亡率可在92%以上,第二遍补喷后死亡率达到100%;经调查对底栖生物(贝类、滩涂蟹等)无显著影响,生态安全性较高。

实施例3

一种互花米草防控剂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如下:

互花米草防控剂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2-氨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铵20份,2-(4,6-二甲基嘧啶-2-基氨基甲酰氨基磺酰基)苯甲酸酯8份,助剂25份,水80份;其中所述助剂为硫酸铵18份、silwet625(6份)、山梨醇酯脂肪酸酯0.8份、sag1572(0.2份)。

使用方法:

第一步,在春季或秋季利用人工或机械将互花米草进行割除,地面留茬高度5-10cm;

第二步,配制互花米草防控剂,待互花米草新苗长到三叶一心或35cm左右时,按照防控剂不同成分比例依次混合、搅拌、溶解,形成水剂;

第三步,采用人工或无人机进行叶面喷施,防控剂用量18l/hm2;为防止漏喷和新发苗,2个月后重新喷施一遍。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沿海滩涂,成熟期(7月20日)喷施,互花米草死亡率可在91%以上,第二遍补喷后死亡率达到100%;经调查对底栖生物(贝类、滩涂蟹等)无显著影响,生态安全性较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