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孢菇培植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4261发布日期:2020-09-25 17:51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菇培养技术,尤其涉及了一种双孢菇培植工艺。



背景技术:

双孢菇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大,消费人群最广,尤其受发达国家消费者青昧的食用菌品种,在欧美各国,双孢菇栽培的特点是高度专业化,生产工业化,菌料、培养料、发酵和栽培等工序分别由专业的公司和菇场完成,各工序的参数控制,非常严格,各菇场蘑菇的单产水平均较高。中国的双孢菇栽培特点是以季节性栽培为主,农户分散经营、生产基数大,总产量较高,但蘑菇单产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单产的1/3—1/4。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双孢菇培植工艺,提高了双孢菇的产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孢菇培植工艺,包括如下制备步骤:步骤一:播种及菌丝培养:利用运料车将培养料转运至出菇房的自动化上料机处,进行播种上料作业;播种量为0.6-0.8kg/㎡,之后,在培养料的表面覆盖一层地膜,即可进行菌丝培育,此步骤中,培养料的温度控制在24-26℃,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5000-11000ppm,培养时间为13-15天,理化指标为:水分:65-67%、n:2.2-2.4%、ph:6.4-6.9;

步骤二:覆草炭土:在培养料表面均匀的覆盖一层3-4cm厚的草炭土,覆草炭土完毕后,对培养床面的草炭土浇水,浇水量为每日1-1.5l/㎡,持续8天,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0-23℃,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4-26℃,空气湿度控制在93-95%,二氧化碳浓度,前4天控制在8000-10000ppm,后4天控制在10000-13000ppm;

步骤三:搔菌:当菌丝穿透草炭土厚度的70-80%时,使用耙将草炭土表面2cm左右厚度耙松,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3-25℃,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6℃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13000-15000ppm。

步骤四:对培养床床面上的多余的草炭土用耙工具除掉,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5℃,料温控制在27℃以下,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15000-16000ppm,保持12-24小时;

步骤五:降温刺激:对培养床面的培养料浇水一次,浇水量为0.5-0.8l/㎡,将室温控制在15-17℃,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2℃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70-78%,二氧化碳浓度800-1000ppm,降温时间为30-38小时,持续约3天,当菇蕾直径为0.5-1.5cm时,再次对栽培床面进行浇水,每日2.5-3l/㎡,将草炭土水分调整在77-79%,在3天内将水浇完,此时,室温控制在16-18℃,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0-22℃左右,空气湿度控制在65-70%,二氧化碳浓度800-1200ppm;

步骤六:蘑菇采摘:菌盖形成至直径3-5cm的时候进行蘑菇的采摘,采摘四波,每次采摘周期为3-4天,采摘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培养料取出,转入新的培养料,进行下一周期的蘑菇生产,采摘过程中,室温控制在16-20℃,培养料温度控制在18-22℃,空气湿度控制在65-80%,二氧化碳浓度800-1500ppm。

包括如下步骤:在草炭土中加入碳酸钙,将草炭土的ph调整至7.5-7.8,水分调整至75-78%。

其中,所述草炭土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80-90:1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是:1、搔菌步骤中,用耙将草炭土耙松,主要目的是想将直径大于3㎝的草炭土打散,使菌丝可以更加容易和均匀的向外生长,以利于菇蕾均匀的扭结;而在此步骤中,室温、培养料温度、空气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设置范围,利于让搔菌后受伤的菌丝重新愈合;2、在调整步骤中,使用耙将床面上多余的草炭土拔掉,使长出床面的菌丝更均匀,让整个栽培室整齐扭结,为以后的统一管理、集中采摘打下基础;3、草炭土在使用之前,加入碳酸钙,目的是用于提高ph值,增加钙元素含量以及提高覆土的比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一种双孢菇培植工艺,包括如下制备步骤:步骤一:播种及菌丝培养:利用运料车将培养料转运至出菇房的自动化上料机处,进行播种上料作业;播种量为0.6kg/㎡,之后,在培养料的表面覆盖一层地膜,即可进行菌丝培育,此步骤中,培养料的温度控制在24℃,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5000ppm,培养时间为13天,理化指标为:水分:65%、n:2.2%、ph:6.4;

步骤二:覆草炭土:在培养料表面均匀的覆盖一层3cm厚的草炭土,覆草炭土完毕后,对培养床面的草炭土浇水,浇水量为每日1l/㎡,持续8天,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0℃,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4℃,空气湿度控制在93%,二氧化碳浓度,前4天控制在8000ppm,后4天控制在10000ppm;

步骤三:搔菌:当菌丝穿透草炭土厚度的70%时,使用耙将草炭土表面2cm左右厚度耙松,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3℃,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6℃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13000ppm;

步骤四:对培养床床面上的多余的草炭土用耙工具除掉,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5℃,料温控制在27℃以下,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15000ppm,保持12小时;

步骤五:降温刺激:对培养床面的培养料浇水一次,浇水量为0.5l/㎡,将室温控制在15℃,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2℃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70%,二氧化碳浓度800ppm,降温时间为30小时,持续约3天,当菇蕾直径为0.5cm时,再次对栽培床面进行浇水,每日2.5l/㎡,将草炭土水分调整在77%,在3天内将水浇完,此时,室温控制在16℃,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0℃左右,空气湿度控制在65%,二氧化碳浓度800ppm;

步骤六:蘑菇采摘:菌盖形成至直径3cm的时候进行蘑菇的采摘,采摘四波,每次采摘周期为3天,采摘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培养料取出,转入新的培养料,进行下一周期的蘑菇生产,采摘过程中,室温控制在16℃,培养料温度控制在18℃,空气湿度控制在65%,二氧化碳浓度800ppm。

包括如下步骤:在草炭土中加入碳酸钙,将草炭土的ph调整至7.5,水分调整至75%。

其中,所述草炭土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8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是:1、搔菌步骤中,用耙将草炭土耙松,主要目的是想将直径大于3㎝的草炭土打散,使菌丝可以更加容易和均匀的向外生长,以利于菇蕾均匀的扭结;而在此步骤中,室温、培养料温度、空气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设置范围,利于让搔菌后受伤的菌丝重新愈合;2、在调整步骤中,使用耙将床面上多余的草炭土拔掉,使长出床面的菌丝更均匀,让整个栽培室整齐扭结,为以后的统一管理、集中采摘打下基础;3、草炭土在使用之前,加入碳酸钙,目的是用于提高ph值,增加钙元素含量以及提高覆土的比重。

实施例二:

一种双孢菇培植工艺,包括如下制备步骤:步骤一:播种及菌丝培养:利用运料车将培养料转运至出菇房的自动化上料机处,进行播种上料作业;播种量为0.7kg/㎡,之后,在培养料的表面覆盖一层地膜,即可进行菌丝培育,此步骤中,培养料的温度控制在25℃,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8000ppm,培养时间为14天,理化指标为:水分:66%、n:2.3%、ph:6.7;

步骤二:覆草炭土:在培养料表面均匀的覆盖一层3cm厚的草炭土,覆草炭土完毕后,对培养床面的草炭土浇水,浇水量为每日1.3l/㎡,持续8天,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2℃,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5℃,空气湿度控制在94%,二氧化碳浓度,前4天控制在9000ppm,后4天控制在12000ppm;

步骤三:搔菌:当菌丝穿透草炭土厚度的75%时,使用耙将草炭土表面2cm左右厚度耙松,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4℃,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6℃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14000ppm;

步骤四:对培养床床面上的多余的草炭土用耙工具除掉,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5℃,料温控制在27℃以下,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15500ppm,保持18小时;

步骤五:降温刺激:对培养床面的培养料浇水一次,浇水量为0.78l/㎡,将室温控制在16℃,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2℃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74%,二氧化碳浓度900ppm,降温时间为34小时,持续约3天,当菇蕾直径为1cm时,再次对栽培床面进行浇水,每日2.7l/㎡,将草炭土水分调整在78%,在3天内将水浇完,此时,室温控制在17℃,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1℃左右,空气湿度控制在67%,二氧化碳浓度1000ppm;

步骤六:蘑菇采摘:菌盖形成至直径4cm的时候进行蘑菇的采摘,采摘四波,每次采摘周期为4天,采摘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培养料取出,转入新的培养料,进行下一周期的蘑菇生产,采摘过程中,室温控制在18℃,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0℃,空气湿度控制在72%,二氧化碳浓度1150ppm。

包括如下步骤:在草炭土中加入碳酸钙,将草炭土的ph调整至7.5-7.8,水分调整至77%。

其中,所述草炭土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85: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是:1、搔菌步骤中,用耙将草炭土耙松,主要目的是想将草炭土打散,使菌丝可以更加容易和均匀的向外生长,以利于菇蕾均匀的扭结;而在此步骤中,室温、培养料温度、空气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设置范围,利于让搔菌后受伤的菌丝重新愈合;2、在调整步骤中,使用耙将床面上多余的草炭土拔掉,使长出床面的菌丝更均匀,让整个栽培室整齐扭结,为以后的统一管理、集中采摘打下基础;3、草炭土在使用之前,加入碳酸钙,目的是用于提高ph值,增加钙元素含量以及提高覆土的比重。

实施例三:

一种双孢菇培植工艺,包括如下制备步骤:步骤一:播种及菌丝培养:利用运料车将培养料转运至出菇房的自动化上料机处,进行播种上料作业;播种量为0.8kg/㎡,之后,在培养料的表面覆盖一层地膜,即可进行菌丝培育,此步骤中,培养料的温度控制在26℃,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90%,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1000ppm,培养时间为15天,理化指标为:水分:67%、n:2.4%、ph:6.9;

步骤二:覆草炭土:在培养料表面均匀的覆盖一层4cm厚的草炭土,覆草炭土完毕后,对培养床面的草炭土浇水,浇水量为每日1.5l/㎡,持续8天,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3℃,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6℃,空气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前4天控制在10000ppm,后4天控制在13000ppm;

步骤三:搔菌:当菌丝穿透草炭土厚度的80%时,使用耙将草炭土表面2cm左右厚度耙松,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5℃,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6℃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15000ppm;

步骤四:对培养床床面上的多余的草炭土用耙工具除掉,此步骤中,室温控制在25℃,料温控制在27℃以下,湿度控制在95%,二氧化碳浓度16000ppm,保持24小时;

步骤五:降温刺激:对培养床面的培养料浇水一次,浇水量为0.8l/㎡,将室温控制在17℃,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2℃以下,空气湿度控制在78%,二氧化碳浓度1000ppm,降温时间为38小时,持续约3天,当菇蕾直径为1.5cm时,再次对栽培床面进行浇水,每日3l/㎡,将草炭土水分调整在79%,在3天内将水浇完,此时,室温控制在18℃,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2℃左右,空气湿度控制在70%,二氧化碳浓度1200ppm;

步骤六:蘑菇采摘:菌盖形成至直径5cm的时候进行蘑菇的采摘,采摘四波,每次采摘周期为4天,采摘完成后将使用过的培养料取出,转入新的培养料,进行下一周期的蘑菇生产,采摘过程中,室温控制在20℃,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2℃,空气湿度控制在80%,二氧化碳浓度1500ppm。

包括如下步骤:在草炭土中加入碳酸钙,将草炭土的ph调整至7.8,水分调整至78%。

其中,所述草炭土与碳酸钙的质量比为9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是:1、搔菌步骤中,用耙将草炭土耙松,主要目的是想将直径大于3㎝的草炭土打散,使菌丝可以更加容易和均匀的向外生长,以利于菇蕾均匀的扭结;而在此步骤中,室温、培养料温度、空气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设置范围,利于让搔菌后受伤的菌丝重新愈合;2、在调整步骤中,使用耙将床面上多余的草炭土拔掉,使长出床面的菌丝更均匀,让整个栽培室整齐扭结,为以后的统一管理、集中采摘打下基础;3、草炭土在使用之前,加入碳酸钙,目的是用于提高ph值,增加钙元素含量以及提高覆土的比重。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