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互花米草并恢复芦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24312发布日期:2020-09-25 17:51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理互花米草并恢复芦苇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理互花米草并恢复芦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loisel.)是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由短而细的须根和根状茎组成,根系发达。互花米草源产北美大西洋沿岸,中国在1979年将其引进后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其极强的繁殖能力,已经造成了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盐沼植物消失和近海生物栖息环境破坏,影响滩涂养殖等一系列危害。

针对互花米草的控制,目前有很多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人工或机械装置刈割、围堤淹没、碎根、遮盖)、化学法(化学除草剂)。尽管这些措施能够起到一定的恢复效果,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物理法存在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且需要反复收割,时间跨度较大。化学法通常只能去除地上部分,对地下部分效果较差,且残留的化学物质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危害较大,会破坏土壤化学平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花米草治理与芦苇恢复的方法。本发明所述治理方法能够解决入侵互花米草植被带生物多样性单一,且治理成本较高的问题,能够在控制互花米草扩张的同时恢复原有生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对互花米草植被带进行刈割,得到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和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残体,将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残体粉碎,得到粉碎后的互花米草残体;

2)将土覆盖在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上,覆盖至表层具低潮线3m以上,对覆盖土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进行固定,得到固定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

3)将粉碎后的互花米草残体铺设在固定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表层,深翻;

4)深翻后种植成株芦苇,投加蟹类。

优选的是,步骤1)所述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包括潮间带的中潮带。

优选的是,步骤1)所述刈割在晴朗、低潮的时间段进行操作。

优选的是,步骤2)所述土的来源包括河道疏浚土或潮间带内部挖掘潮沟得到的土。

优选的是,步骤2)所述固定用材料包括松木桩。

优选的是,步骤3)所述铺设后6~10d进行芦苇的种植。

优选的是,步骤4)所述种植的时间为五月上旬。

优选的是,步骤4)所述种植的密度为>5株/m2,所述成株芦苇的地上部分高度为20cm以上。

优选的是,步骤4)所述蟹类的投放量>2只/m2

优选的是,步骤4)所述种植后,还包括施加芦苇促生长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由于高潮区不适宜互花米草生长,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考虑,通过改变植被带地貌特征,提升原本中低潮区基底高程,引种成株芦苇,并利用生长促进剂促进芦苇植株生长,同时引入蟹类取食互花米草新芽,使互花米草无法快速繁殖,但芦苇能够正常生长,继而达到提高生物多样性,恢复原有生态环境。本发明所述治理方法为一项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生态安全、长期有效的生态工程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花米草治理与芦苇恢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对互花米草植被带进行刈割,得到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和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残体,将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残体粉碎,得到粉碎后的互花米草残体;

2)将土覆盖在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上,覆盖至土表层距低潮线3m以上,对覆盖土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进行固定,得到固定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形成适合芦苇生长的生态斑块;

3)将粉碎后的互花米草残体铺设在固定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表层,深翻;

4)深翻后种植成株芦苇,投加蟹类。

本发明在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对互花米草植被带进行刈割,得到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和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残体,将刈割后的互花米草残体粉碎,得到粉碎后的互花米草残体。在本发明中,所述互花米草控制区域优选包括潮间带的中潮带,具体为受互花米草入侵,生长有互花米草植被带的中潮带较高的1/3~1/2区域。在本发明中,所述刈割优选在晴朗、低潮的时间段进行操作。本发明对所述刈割和粉碎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刈割和粉碎方法即可。

将土覆盖在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上,覆盖至表层具低潮线3m以上,对覆盖土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进行固定,得到固定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在本发明中,所述土的来源优选包括河道疏浚土或潮间带内部挖掘潮沟得到的土,本发明所述土的选择优选选取土质松软且有机质含量高的土。本发明使用河道疏浚土作为治理材料,能够对河道疏浚土这一固体废物进行利用,结合海水潮位对互花米草的影响,本发明治理方法能够为芦苇提供必要的防护。本发明所需土壤为河道疏浚土壤或潮间带内挖掘的土,无需破坏环境取土,具有经济节能的效益,可以同时达到抑制互花米草和恢复芦苇双重目标。本发明所述覆盖的厚度优选为40~75cm。在本发明中,所述固定用材料优选包括松木桩、杉木桩等。本发明对所述土覆盖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采用常规覆盖方法即可,优选覆盖成岛状,外层优选用松木桩固定。

将粉碎后的互花米草残体铺设在固定后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表层,深翻。本发明所述深翻能够提高表层营养物质含量。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铺设后6~10d,更优选7d进行芦苇的种植。本发明对所述深翻的操作没有特殊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深翻方法和深度即可。

深翻后种植芦苇,投加蟹类。在本发明中,所述种植的时间优选为五月上旬。在本发明中,所述种植的密度优选为>5株/m2,所述种植的芦苇的地上部分高度优选为20cm以上,更优选为30cm以上。在本发明中,所述蟹类优选为本地蟹类,包括相手蟹、招潮蟹、方蟹等,投放量为>2只/m2。本发明对蟹类的捕获方法没有特殊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蟹类捕获方法即可,如利用陷阱桶对蟹类进行捕获。本发明所述蟹类的投加能够对互花米草实现二次清除,蟹类对互花米草新芽进行取食,能防治互花米草的二次入侵。在本发明中,所述种植后,优选还包括施加芦苇促生长剂。本发明对所述芦苇促生长剂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芦苇用促生长剂常规市售产品即可,如吲哚乙酸。本发明利用芦苇的荫蔽作用达到抑制互花米草生长的目的。

本发明针对植入本土芦苇的保护和互花米草受潮水位置的影响,通过增加潮间带基底高程,并导入蟹类控制互花米草新芽,由于高潮位芦苇具有竞争优势,最终芦苇能够在互花米草入侵植被带顺利成活。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互花米草的治理与芦苇恢复方法做进一步详细的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针对长江口横沙边滩某互花米草生长岸段开展如下治理工作,

一、选择生长有互花米草植被带的中潮带较高的1/3植被带区域。

二、选择晴朗、低潮的时间段对选定的互花米草植被带进行刈割,得到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

三、刈割产生的植物残体经粉碎机粉碎,收集待用。

四、吹填河道疏浚土,将其覆盖在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填埋厚度约为45cm,至距低潮线3米以上;

五、堆高形成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外侧利用松木桩固定;

六、在植物引种前一周将粉碎刈割植物残体均匀铺设在在互花米草控制区域表层,并进行翻耕,翻耕深度20cm,提升表层营养物质含量;

七、在五月初引种本地成株芦苇,种植密度为10株/m2,引种芦苇地上部分高度为30cm以上;

八、利用陷阱桶方法捕捉附近蟹类,投加入引种芦苇后的控制区域,投加密度2只/m2,利用蟹类取食作用清除控制区域内生长的互花米草新芽,防止二次入侵;同时施加芦苇生长剂吲哚乙酸,促进芦苇生长,利用芦苇的荫蔽作用达到抑制互花米草生长的目的。

上述技术实施后至8月份芦苇生长顺利,植被盖度达到50%以上,至第二年7月份芦苇盖度达到90%,芦苇逐步向周边扩展,无互花米草入侵现象。

本发明提供了利用河道疏浚土控制入侵芦苇带的互花米草的方法,是一项具有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生态安全、长期有效的生态工程技术,在处理河道疏浚土这一固体废物的同时利用海水潮位对互花米草的影响,为芦苇提供必要的防护。本发明所需土壤均为河道疏浚土壤,无需破坏环境取土,具有经济节能的效益,可以同时达到抑制互花米草和恢复芦苇双重目标。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设计图,在中潮区部分清除互花米草并覆土抬高,周边用松木桩防护,松木桩内部种植芦苇,并采取技术措施促进芦苇生长,抑制互花米草繁殖。

实施例2针对杭州湾北岸某互花米草生长岸段开展如下治理工作,

一、选择生长有互花米草植被带的中潮带较高的1/2植被带区域。

二、选择晴朗、低潮的时间段对选定的互花米草植被带进行刈割,得到预处理的互花米草控制区域。

三、刈割产生的植物残体经粉碎机粉碎,收集待用。

四、挖掘潮间带内部形成潮沟,挖掘出的土用来覆盖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填埋厚度约为45cm,高于低潮线3.5m;

五、互花米草控制区域外侧利用松木桩固定;

六、在植物引种前一周将粉碎刈割植物残体均匀铺设在互花米草控制区域表层,并进行翻耕,翻耕深度20cm,提升表层营养物质含量;

七、在五月初引种本地成株芦苇,种植密度为8株/m2,引种芦苇地上部分高度为30cm以上。

八、利用陷阱桶方法捕捉附近蟹类,投加入引种芦苇后的控制区域,投加密度3只/m2,利用蟹类取食作用清除控制区域内生长的互花米草新芽,防止二次入侵;同时施加吲哚乙酸促进芦苇生长,利用芦苇的荫蔽作用达到抑制互花米草生长的目的。

上述技术实施后至8月份芦苇生长顺利,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至第二年7月份芦苇区域盖度达到90%,芦苇逐步向周边扩展,无互花米草入侵现象。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