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盘勺夹播种机以及玉米单垄双行错株种植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6631发布日期:2020-09-29 17:48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滑盘勺夹播种机以及玉米单垄双行错株种植模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机具及其种植模式,即一种滑盘勺夹播种机以及玉米单垄双行错株种植模式。



背景技术:

勺夹式播种机是一种主要用于玉米播种作业的机具,这种播种机包括牵引架、开沟器、种子箱、排种器等部件,其中的排种器是在一个外壳里面装一个排种盘。排种盘在动力机或地轮的带动下转动工作。如图11所示,这种排种盘(2)是在轮状的圆盘周围沿直径方向开有多个滑槽(7),滑槽内设有勺夹(3),勺夹有一支外夹杆(8)和一支内夹杆(9)。所述外夹杆前端设有勺状弯钩(10),内夹杆前端与弯钩相对。结合图12可见现有的排种盘其外夹杆固定在排种盘上,其弯钩伸出排种盘,其内侧面与排种盘外边缘的距离大于玉米种子直径。内夹杆可在滑槽内滑动,内夹杆的后部装有滑轮。排种盘的一侧设有固定的轨道,排种盘转动时,滑轮沿轨道行走,即可在轨道的约束下拉动内夹杆内行。内夹杆上带有弹簧(12),弹簧的后端固定在排种盘上,弹簧前端可推压内夹杆向外伸展。在设定位置上,弹簧推动内夹杆外伸可以与外夹杆的弯钩完成夹持种子(14)的动作。结合图13可见,在另一设定位置上,滑轮在轨道的约束下,克服弹簧的推力拉动内夹杆回缩,内夹杆前端与外夹杆弯钩的距离拉大,即可抛下夹持的种子,完成播种的过程。这种排种器一次夹持一粒种子,定点抛送,特别适合玉米播种,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播种机具。可是,使用当中发现,这种勺夹式播种机存在一个缺陷:固定在排种盘上的外夹杆其前端总是凸出排种盘的边缘之外,在转动时,该凸出部总在划动种子,致使种子箱内的种子过早的进入排种器的壳体内,排种器内的种子上平面就会很快上升超过设定位置,甚至充满整个排种器的空腔。按照作业要求,种子的上平面要低于排种盘的水平中线,勺夹在种子平面以下夹持种子后,即可转出种子平面,同时裹挟的多余种子即可回落,从而只夹持一粒种子。可是,如果种子平面过高,所裹挟的种子不能脱落,就会一同播下,甚至还会连续不断的漏撒种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排种盘在两个勺夹之间设有向外凸起的凸缘,以求为弯钩开路,减少刮带。同时,排种器采用透明材料,希望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的故障。可是,由于凸缘的两头也有刮种的作用,其效果略好于无,不能彻底解决上述刮带种子的问题。加之播种作业时驾驶人员很难观察后面的情况,故障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了故障,也需要停机排除,影响播种效率。因此,排种盘外围有突出物而刮带种子的问题,成为勺夹式播种机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避免排种盘刮带种子,排种器内的种子不易超过设定位置,能够长时间持续稳定工作的滑盘勺夹播种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显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产量及粮食品质的玉米单垄双行错株种植模式。

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滑盘勺夹播种机,包括排种器,排种器内设有排种盘,排种盘一侧配装有轨道盘,轨道盘上设有轨道,排种盘周围沿直径方向开有多个滑槽,滑槽配装有勺夹,勺夹有一支外夹杆和一支内夹杆,外夹杆前端设有勺状弯钩,内夹杆前端与弯钩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夹杆的后端设有与排种盘一侧的轨道相配合的滑轮,排种盘转动时,滑轮可沿轨道滑动而带动外夹杆沿滑槽滑动,外夹杆外端即可伸出排种盘,又可缩回到排种盘内;内夹杆后端装有弹簧,弹簧后端固定在排种盘上,内夹杆可在弹簧推动下前伸与外夹杆的弯钩进行夹持种子的动作,又可在弯钩的压迫下退回排种盘内,使外夹杆的外端与排种盘边缘平齐。

所述轨道有两段,一段位于滑轮的外侧,可内拉滑轮带动外夹杆缩回排种盘内;另一段位于滑轮内侧,可外推滑轮带动外夹杆外伸以进行夹持种子的动作。

所述轨道位于滑轮的外侧,可内拉滑轮带动外夹杆内缩至排种盘内;外夹杆的后端装有可推动外夹杆外伸的外推弹簧。

所述排种盘上的勺夹2—3个为一组,组内勺夹均布,勺夹组间距离大于组内勺夹的间距。

所述排种器里面装有两个排种盘,每个排种盘上的勺夹2—3个为一组,组内勺夹均布,勺夹组间距离大于组内勺夹的间距,两个排种盘上的勺夹位置相互错开,点播的种子及植株呈单垄双行错株的形式。

所述玉米播种机配有可向玉米植株深层撒肥而在植株组间空隙停止撒肥的间歇式施肥器。

所述排种盘上的勺夹2—3个为一组,组内勺夹均布,组间距离大于组内勺夹的间距,在每组之间装有一支托种板,托种板是一支细长的杆件,安装在排种盘的滑槽内,托种板的后端设有滑轮和外推弹簧,滑轮沿轨道滚动,托种板可在滑轮的带动下内缩,也可以在外推弹簧的推动下外伸,或在双轨道的带动下进行内缩和外伸的动作,托种板的伸缩动作与后面相邻的外夹杆同步,外伸时外端超过排种盘的外周,内缩时都与排种盘的边缘平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勺夹夹持种子后立即退回排种盘内,排种盘边缘无外凸物,光滑平整,不能刮带种子,可限制排种器内种子平面的升高,防止种子的堵塞及漏撒,确保播种机持续稳定的工作,并可把两个排种盘安装在一个排种器上,完成玉米单垄双行错株种植模式的播种作业,使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第一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轨道盘的主视图;

图4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排种盘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外夹杆的主视图;

图6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内夹杆的主视图;

图7是第一种实施例的勺夹夹持种子的状态图;

图8是第一种实施例的勺夹抛放种子的状态图;

图9是第一种实施例的轨道与滑轴配合工作的示意图;

图10是第一种实施例的勺夹抛放种子的状态图;

图11是背景技术排种盘的主视图;

图12是背景技术勺夹夹持种子的状态图;

图13是背景技术勺夹抛放种子的状态图;

图14是第二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5是第二种实施例的播种效果示意图;

图16是第二种实施例的部件排种盘的主视图;

图17是第三种实施例的部件排种盘的右视图;

图18是第三种实施例的部件排种盘的左视图;

图19是第三种实施例的播种效果示意图;

图20是第三种实施例的播种施肥状态图;

图21是第三种实施例的部件肥料箱的结构图;

图22是第三种实施例的施肥方式示意图;

图23是第四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中可见:排种器1,排种盘2,勺夹3,轨道盘4,轨道5,可调轨道6,滑槽7,外夹杆8,内夹杆9,弯钩10,滑轮11,弹簧12,限位销13,种子14,外推弹簧15,肥料箱16,种子箱17,排肥轮18,凹槽19,垄20,垄中线21,行22,组23,施肥点24,托种板25。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例:图1、图2介绍了一种滑盘勺夹播种机,包括牵引架、开沟器、种子箱等部件。图中仅画出与种子箱相联系的排种器(1),其他部件因属于常规技术而未画出。这种播种机可由拖拉机拖挂进行玉米的播种作业,也可以播种大豆等作物。其中,排种器内设有排种盘(2),排种盘一侧配装有轨道盘(4)。结合图3可见,轨道盘上设有轨道(5),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可通过拉杆拉动而改变位置的可调轨道(6)。结合图4可见,排种盘周围沿直径方向开有多个滑槽(7),滑槽配装有勺夹(3)。勺夹有一支外夹杆(8)和一支内夹杆(9)。结合图5可见,外夹杆前端设有勺状的弯钩(10)。其特点是:所述外夹杆(8)的后端设有与排种盘一侧的轨道相配合的滑轮(11),图5中看到的是滑轮轴的一端。当排种盘转动时,滑轮可沿轨道滑动而带动外夹杆沿滑槽滑动,外夹杆外端即可伸出排种盘,又可缩回到排种盘内。结合图6可见,内夹杆(9)后端装有弹簧(12),弹簧后端固定在排种盘上。结合图7可见,内夹杆前端与外夹杆的弯钩内侧相对,内夹杆可在弹簧推动下前伸与外夹杆的弯钩进行夹持种子的动作,又可在弯钩的压迫下退回排种盘内,使外夹杆的外端与排种盘边缘平齐,调整限位销(13)长度,可以限定内夹杆的形成。结合图8可见,内缩的外夹杆可以在设定位置突然外伸到排种盘以外,同时,内夹杆在弹簧的推动下外伸到排种盘边缘,即可抛放所夹持的种子。同样,抛放完种子后外夹杆随着排种盘的转动而进入下面的种子平面以下,在其中再次捞取一粒种子,并且在回缩的过程中与内夹杆配合夹紧种子,进一步压缩内夹杆一起退回到排种盘内。

其中,驱动外夹杆在滑槽内滑动的机构可有多种,下面仅例举两种:

第一种,如图9所示,所述轨道有两段,一段位于滑轮的外侧,可内拉滑轮带动外夹杆缩回排种盘内。另一段位于滑轮内侧,可外推滑轴带动外夹杆外伸以进行抛放种子或夹持种子的动作。

第二种,如图10所示,所述轨道位于滑轮的外侧,可内拉滑轮带动外夹杆内缩至排种盘内。外夹杆的后端装有外推弹簧(15),可推动外夹杆外伸以进行抛放种子的动作。

上述轨道的图形仅为示意图,实际设计中,可根据外夹杆的动作要求来设定轨道的形状。

为了便于说明本排种器的特点,图11介绍了以前的勺夹式播种机的排种器。图中可见,旧式排种器也是在排种盘上开出均布的滑槽(7),滑槽内设有勺夹(3),勺夹有一支外夹杆(8)和一支内夹杆(9)。结合图12可见,所述外夹杆前端设有勺状弯钩(10),内夹杆前端与弯钩相对。外夹杆固定在排种盘上,其弯钩伸出排种盘,其内侧面与排种盘外边缘的距离大于玉米种子直径。内夹杆可在滑槽内滑动。内夹杆的后部装有滑轮,排种盘的一侧设有固定的轨道,排种盘转动时,滑轮沿轨道行走,即可在轨道的约束下拉动内夹杆内行。内夹杆上带有弹簧(12),弹簧的后端固定在排种盘上,前端可推压内夹杆向外伸展。在设定位置上,弹簧推动内夹杆外伸可以与外夹杆的弯钩完成夹持种子(14)的动作。结合图13可见,在另一设定位置上,滑轮在轨道的约束下,克服弹簧的推力拉动内夹杆回缩,即可抛下夹持的种子,完成播种的过程。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本例的滑盘勺夹式排种器与以前的旧式勺夹式排种器有了以下几点不同:

1.旧式排种器的外夹杆固定在排种盘上,外端总是凸出在排种盘的外面。本排种盘的外夹杆是可以滑动的,外伸时做完抛放种子以及夹持种子的动作之后,立即缩回到排种盘边缘以内。

2.旧式排种盘与轨道相配合的滑轮装在内夹杆的尾部,而本排种盘的滑轮则装在外夹杆的尾部。

3.内夹杆失去了滑轮带动的行程,仅能在弹簧的作用下在排种盘边缘内微小的滑动。

上述改进的好处是:因为滑轮和轨道配合所产生的驱动是强制的,强制的驱动使得外夹杆可以克服内夹杆弹簧的阻力回缩到排种盘内,使排种盘边缘光滑无凸出物,转动时与所接触的种子摩擦力小于种子间的摩擦力,从而不能刮带种子,进入排种器的种子其上平面总是保持在较低的位置。这样,当勺夹完成一粒种子的夹持动作之后,立即携带这粒种子脱离种子群体,而可能裹挟的种子会靠重力回落到种子群体当中,在轨道和滑轮的作用下于设定位置外夹杆外伸,放开夹持的种子,这粒种子即可靠重力从排种器的出口抛出而落入土壤当中。

第二种实施例:在第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改进,如图14所示,盘上的勺夹2—3个为一组,组内勺夹均布,组间距离大于组内勺夹的间距。这种排种盘所播种的形式如图15所示。即植株的距离交替变化,也就是2—3株为一组,组内间距较小,而组间距离较大。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产量和粮食品质。

第三种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改进。如图16、图17、图18所示,在一个排种器里面装有两个排种盘,每个排种盘上的勺夹2—3个为一组,组内勺夹均布,组间距离大于组内勺夹的间距,两个排种盘上的勺夹位置相互错开。图中例举的是排种盘上均布三组勺夹,每一组有两个勺夹,各组内的勺夹距离相等。相邻两组之间的距离为组间勺夹距离的2—3倍。一个排种盘上的一组勺夹恰与另一个排种盘上的一组勺夹错开半个勺夹间距。也就是有一个勺夹与另一个排种盘上的一组勺夹的中间相对。

这种排种器可以播种出图19所示的玉米种植形式。该模式是本人发明的一种新的玉米种植模式,称为玉米单垄双行错株植株模式。

此前的玉米种植方式都是在一条垄上沿中线种植一行玉米,玉米的株距尽量一致。目前较多见的是垄距600mm,株距250mm。这种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风透光性能差,对水肥的要求很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本地推广大小垄种植模式。即一垄宽,一垄窄。宽约800mm,窄约400mm,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由于本地区无霜期较短,只能种植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亩产在550—600kg之间。粮食品质较低,一等品率在85%左右。

本玉米种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同一条垄(20)上种植两行(22)玉米,两行玉米分布在垄中线(21)两侧,每行以2—3株为一组(23),组间距离大于组内株距,其中一行的一组植株与另一行的一组植株相对且相互错开。

图中介绍的是2株为一组,组间距离为2株距离的3倍,其中一行的一组植株与另一行的一组植株相对且错开半个株距的位置。

以组内株距250mm为例,组间距离就是750mm,垄内两行之间的距离70—100mm,优选80mm。相当于把原来一行上的植株每隔两株去掉两株,并且把去掉的两株移栽到两株的斜对面,即其中一行的一组植株与另一行的一组植株相对且错开125mm。

这种种植模式的好处是,在保持单位面积保苗数量不降的情况下,增加了通风透光的空隙,改善了玉米植株的生长条件,使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据连续两年的实验观察,采用这种模式,亩产玉米可增加10—15%,玉米品质提高,一等品率提高3—5%。

如果把组间的距离再缩小一点,或者组内单行株数达到3株,增产效果也很可观,特别适合地力较好的农田。当然,组间距离不能太小,一般至少要达到组内株距的2倍以上。如果和组间株距相等的话,就没有意义了,因为组内单行株数太多也会降低通风透光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播种机的施肥装置。以前,由于玉米的株距不大,而且是连续均布的,所有以前的施肥器都是连续不断的撒肥。对于本种植模式来说,植株的距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组间的空隙加大,再连续撒肥就会造成浪费。因此,本例推荐一种仅对玉米植株下面的深层进行施肥,而尽量避免在玉米的组间施肥的间歇式施肥器。显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施肥器有多种,图20、图21仅例举一种。图中可见,播种机在拖拉机牵引下工作,其中,在种子箱(17)的前面,牵引架上还装配有肥料箱(16),肥料箱下面安装有间歇式施肥器,施肥器的送肥管下口安装在开沟器的后侧。开沟器开沟时,在土垡尚未回落之前,肥料已经抛送到沟底,再被回落的土垡覆盖,形成隔离层,上面即可播种。如图19所示,肥料箱(16)下面安装间歇式施肥器有一种专用的排肥轮(18)。排肥轮外周均布多个排肥凹槽(19),进入排肥凹槽的肥料,随着排肥轮的转动而间歇的抛落。显然,通过控制排肥轮的转速,就可以如图22所示,把肥料集中施放到每组植株下方的施肥点(24)上,以更好的发挥肥效。

第四种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改进。如图23所示,排种盘上的勺夹2—3个为一组,组内勺夹均布,组间距离大于组内勺夹的间距。在每组之间装有一支托种板(25)。托种板与后面相邻外夹杆的距离最好与组内勺夹的间距相同。托种板与外夹杆一样,也是一支细长的杆件,也是安装在排种盘的一个滑槽内,托种板的后端设有滑轮和外推弹簧,滑轮沿轨道滚动,托种板可在滑轮的带动下内缩,也可以在外推弹簧的推动下外伸。当然也可以在双轨道的带动下进行内缩和外伸的动作。而托种板的伸缩动作都是与后面相邻的外夹杆同步,也就是说托种板与后面的相邻外夹杆的外端位置高度一致,外伸时都超过排种盘的外周,内缩时都与排种盘的边缘平齐。

托种板的作用是,对后面的勺夹所抛送的种子进行一次阻拦。由于勺夹分组以后,勺夹组间的距离大于组内勺夹的距离。在排种盘转速较高的情况下,组内后面勺夹抛出的种子可能要碰撞前面勺夹之后才能下落,而组内第一个勺夹因为与前面的勺夹距离较大,就不会受到阻挡而直接落下。由此造成相邻勺夹抛出的种子下落时间不等以及播种的距离不等的问题。在组内第一个勺夹的前面安装一支托种板,使得这个勺夹抛出的种子也受到同样的阻挡,即可保证各个勺夹播种的条件均等,所播出种子落点均匀一致。当然,在作业速度不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不会出现,托种板也就可以省略不用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