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胸蛙室内回型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2978发布日期:2020-11-13 12:3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棘胸蛙室内回型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物饲喂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棘胸蛙室内回型养殖池。



背景技术:

棘胸蛙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属水栖型中流水生活型蛙类,并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人从事棘胸蛙的人工饲养。

棘胸蛙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所以多数养殖户在室内建起了棘胸蛙养殖池来保证水源的质量。目前棘胸蛙从卵的孵化形成蝌蚪,蝌蚪变态到形成幼蛙,再由幼蛙到进入市场的成年蛙这个过程,需要经过漫长的三年时间。尽管一市斤棘胸蛙价格很高,但由于所限的养殖场所,平均养殖面积能养殖棘胸蛙的数量少,养殖密度提升不了,产量不能保证,最终年收益受到很大影响,很多养殖户被迫放弃养殖。因此在有限的养殖面积内,如何提高饲养池的有效面积成为养殖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此外,由于棘胸蛙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于养殖池内的水位不同,在普通棘胸蛙养殖过程中,为了解决水位的问题,需要将棘胸蛙进行转池,在更换养殖池的过程中,需要对蛙进行抓捕,抓捕等外界因素导致棘胸蛙应激大,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大批量死亡,这也是养殖人员感到头疼的问题之一。

目前开发的棘胸蛙养殖池,建造养殖池所需土地面积多,饲养过程中需要将蛙抓捕换池,这给对棘胸蛙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研发出经济安全的棘胸蛙养殖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棘胸蛙室内回型养殖池,该养殖池设置了三个矩形围墙,嵌套形成回型围墙,加上横墙和竖墙设置构成了四个蝌蚪池、四个幼蛙池和四个成蛙池,能同时满足了棘胸蛙整个生长周期的饲养,有效的利用了棘胸蛙养殖池的占地面积,节约了养殖成本;同时隔离板以及不同围墙与地面之间不同距离的设置,可以让不同阶段的棘胸蛙能够以通过水通道自由进出的方式实现主动转池,有利于棘胸蛙的健康成长,避免人工的抓捕棘胸蛙转池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减轻了养殖工人给蛙转池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棘胸蛙室内回型养殖池,包括养殖池体、进水装置和排水口,养殖池体由外围墙、中间围墙、内围墙以及横墙和竖墙组成,外围墙、中间围墙、内围墙三者均为矩形结构且三者中垂线重叠,内围墙位于中间围墙内,中间围墙位于外围墙内,横墙从左至右穿过外围墙、中间围墙和内围墙,横墙两端分别固定于外围墙的左右两端,竖墙由上至下穿过外围墙、中间围墙和内围墙,竖墙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外围墙的上下两端,横墙和竖墙交叉并相互垂直,由外围墙、中间围墙、横墙和竖墙构成了四个成蛙池,由中间围墙、内围墙、横墙和竖墙构成了四个幼蛙池,由内围墙、横墙和竖墙构成了四个蝌蚪池,每个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都设置有排水口,进水装置位于横墙上。所述养殖池设置了三个矩形围墙,嵌套想成回型围墙,加上横墙和竖墙设置构成了四个蝌蚪池、四个幼蛙池和四个成蛙池,能同时满足了棘胸蛙整个生长周期的饲养,有效的利用了棘胸蛙养殖池的占地面积,节约了养殖成本。四套一体化的养殖体系,在同一块产地内建成,地理位置相同,环境相同,方便养殖人员同时开展不同养殖技术的研发工作。

所述外围墙顶部与中间围墙顶部同高,外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大于中间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中间围墙上设置有隔离板。幼蛙饲养时,需要的水位与深度与成蛙的不同,成蛙需要的水位比幼蛙深。幼蛙长到一定程度需要转移到成蛙池,外围墙与中间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的差异设置,以及中间围墙上隔离板的设置可以实现幼蛙的主动转池。外围墙顶部与中间围墙顶部同高,外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大于中间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说明幼蛙池高于成蛙池里,转池时,打开隔离板,幼蛙池和成蛙池相通,调节幼蛙池的水位稍高于成蛙池或者与成蛙池水位同高,幼蛙就可以顺利的从幼蛙池游到成蛙池里了,这种转池方式有利于棘胸蛙的健康成长,避免人工的抓捕棘胸蛙转池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减轻了养殖工人给蛙转池的工作量。

所述中间围墙顶部与内围墙顶部同高,中间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大于内围墙到地面的距离,内围墙上设置有隔离板。蝌蚪饲养时,需要的水位与深度与幼蛙的不同,幼蛙需要的水位比蝌蚪深。蝌蚪变态完成后需要转移到幼蛙池,中间围墙与内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的差异设置,以及内围墙上隔离板的设置可以实现蝌蚪变态完成后的主动转池。中间墙顶部与内围墙顶部同高,中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大于内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说明蝌蚪池高于幼蛙池里,转池时,打开隔离板,蝌蚪池和幼蛙池相通,调节蝌蚪池的水位稍高于幼蛙池或者与幼蛙池水位同高,变态后的蝌蚪就可以顺利的从蝌蚪池游到幼蛙池里了,这种转池方式有利于棘胸蛙的健康成长,避免人工的抓捕棘胸蛙转池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减轻了养殖工人给蛙转池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提供一种棘胸蛙室内回型养殖池,该养殖池设置了三个矩形围墙,嵌套想成回型围墙,加上横墙和竖墙设置构成了四个蝌蚪池、四个幼蛙池和四个成蛙池,能同时满足了棘胸蛙整个生长周期的饲养,有效的利用了棘胸蛙养殖池的占地面积,节约了养殖成本。四套一体化的养殖体系,在同一块产地内建成,地理位置相同,环境相同,方便养殖人员同时开展不同养殖技术的研发工作。

(2)隔离板以及不同围墙与地面之间不同距离的设置,可以让不同阶段的棘胸蛙能够以通过水通道自由进出的方式实现主动转池,有利于棘胸蛙的健康成长,避免人工的抓捕棘胸蛙转池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减轻了养殖工人给蛙转池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棘胸蛙室内回型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外围墙;2—中间围墙;3—内围墙;4—竖墙;5—横墙;6—蝌蚪池;7—幼蛙池;8—成蛙池;9—隔离板;10—进水装置;11—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棘胸蛙室内回型养殖池,包括养殖池体、进水装置10和排水口11,养殖池体由外围墙1、中间围墙2、内围墙3以及横墙5和竖墙4组成,外围墙1、中间围墙2、内围墙3三者均为矩形结构且三者中垂线重叠,内围墙3位于中间围墙2内,中间围墙2位于外围墙1内,横墙5从左至右穿过外围墙1、中间围墙2和内围墙3,横墙5两端分别固定于外围墙1的左右两端,竖墙4由上至下穿过外围墙1、中间围墙2和内围墙3,竖墙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外围墙1的上下两端,横墙5和竖墙4交叉并相互垂直,由外围墙1、中间围墙2、横墙5和竖墙4构成了四个成蛙池8,由中间围墙2、内围墙3、横墙5和竖墙4构成了四个幼蛙池7,由内围墙3、横墙5和竖墙4构成了四个蝌蚪池6,每个蝌蚪池6、幼蛙池7和成蛙池8都设置有排水口11,进水装置10位于横墙5上。所述养殖池设置了三个矩形围墙,嵌套想成回型围墙,加上横墙和竖墙设置构成了四个蝌蚪池、四个幼蛙池和四个成蛙池,能同时满足了棘胸蛙整个生长周期的饲养,有效的利用了棘胸蛙养殖池的占地面积,节约了养殖成本。四套一体化的养殖体系,在同一块产地内建成,地理位置相同,环境相同,方便养殖人员同时开展不同养殖技术的研发工作。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围墙1顶部与中间围墙2顶部同高,外围墙1顶部到地面的距离大于中间围墙2顶部到地面的距离,位于幼蛙池7和成蛙池8之间的中间围墙2上设置有隔离板9。中间围墙2顶部与内围墙3顶部同高,中间围墙2顶部到地面的距离大于内围墙3到地面的距离,位于蝌蚪池6和幼蛙池7之间的内围墙3上设置有隔离板9。蝌蚪饲养时,需要的水位与深度与幼蛙的不同,幼蛙需要的水位比蝌蚪深。蝌蚪变态完成后需要转移到幼蛙池,中间围墙与内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的差异设置,以及内围墙上隔离板的设置可以实现蝌蚪变态完成后的主动转池。中间墙顶部与内围墙顶部同高,中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大于内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说明蝌蚪池高于幼蛙池里,转池时,打开隔离板,蝌蚪池和幼蛙池相通,调节蝌蚪池的水位稍高于幼蛙池或者与幼蛙池水位同高,变态后的蝌蚪就可以顺利的从蝌蚪池游到幼蛙池里了,这种转池方式有利于棘胸蛙的健康成长,避免人工的抓捕棘胸蛙转池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减轻了养殖工人给蛙转池的工作量。同理,幼蛙长到一定程度需要转移到成蛙池,外围墙与中间围墙顶部到地面的距离的差异设置,以及中间围墙上隔离板的设置可以实现幼蛙的主动转池。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