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鲟鱼受精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7545发布日期:2020-12-29 09:3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鲟鱼受精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鲟鱼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鲟鱼受精卵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鲟形目的鱼类,属于软骨赢磷鱼,鲟鱼不但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特殊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鲟鱼养殖的研究,养殖规模发展迅速。在鲟鱼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发现,鲟鱼受精卵的个体较大,成熟的卵细胞卵径在3.1mm以上,状似椭球形,卵体绿色或黑绿色,有光泽和弹性,其孵化条件比较苛刻,要求在孵化过程中具有充足的氧气、一定流速的流水及适宜的水温,所以虽然鲟鱼的产卵量大,但成活率却不高,因此,鲟鱼受精卵的孵化成了鲟鱼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制约鲟鱼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目前,鲟鱼养殖生产中受精卵的孵化主要利用专业的鲟鱼卵孵化器,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孵化器的操作复杂,孵化鲟鱼受精卵的条件达不到理想状态,孵化率不高,使用成本较高,不利于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和推广,亟需一种能够满足广大养殖者们需求的鲟鱼受精卵孵化装置。因此,研制开发一种操作简便,养殖成本低,鲟鱼孵化率高的鲟鱼受精卵孵化装置是客观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养殖成本低,鲟鱼孵化率高的鲟鱼受精卵孵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孵化池和多个圆周均布在孵化池内的孵化器,孵化池上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流量阀,孵化池中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孵化池底部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根抽水管,抽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和抽水流量阀,抽水管的端部竖直设置有布水管,布水管上上下间隔布置有多根回流管,每根回流管的出水端均与孵化池的侧壁切向连接,孵化池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置有出水流量阀,孵化池内的侧壁和底部上均设置有加热元件。

孵化器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壳体,壳体内的底部设置有两块支撑板,两块支撑板呈十字形布置,支撑板的上方依次设置有多层孵化层,每层孵化层均包括一个支撑网和多根支撑杆,多根支撑杆圆周均布在支撑网的上表面,各个孵化器的壳体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孵化池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通过竖轴与连接板传动连接,每个孵化器的下方均设置有气箱,气箱与壳体之间通过连接条连接,气箱的内部设置有气室,气箱的顶部加工有多个气孔,各个气箱之间通过连接管依次连通,其中一个气箱上设置有软管,软管上设置有气泵,孵化池的一侧设置有空气净化器,软管的进气端与空气净化器连通。

进一步的,出水管上连接有循环管,循环管上沿水的流向依次设置有储水池、水质净化器、消毒器和增氧器,循环管的端部与进水管连通。

进一步的,增氧器和进水流量阀之间的循环管上设置有预热器。

进一步的,上一层孵化层支撑网的下表面加工有与下一层孵化层支撑杆顶端相匹配的凹槽。

进一步的,壳体的内壁上沿圆周竖直均布有多根导杆,每个支撑网的边缘均加工有与导杆相匹配的导槽。

进一步的,每个支撑网上铺设有一层尼龙筛绢。

进一步的,最顶层孵化层上方的壳体内设置有顶网。

本实用新型在对鲟鱼受精卵进行孵化时,将受精卵放在孵化器内的各层支撑网上,水从进水管进入孵化池,开启加热元件对孵化池内的水进行加热,并从出水管排水,对孵化池内的水进行置换,同时开启抽水泵,孵化池内的水依次经抽水管、布水管和回流管后再次回到孵化池内,由于回流管的出水方向是与孵化池侧壁相切的,使得孵化池内的水整体呈现逆时针或顺时针的旋向流动状态,再通过气泵间歇式的向气室内充入空气,空气在水中形成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对支撑网上的受精卵进行翻动,降低受精卵堆积厚度的同时,提供充足的氧气。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可以给孵化池中补充充足的氧气,保障孵化池内具有合适的水流速度和水温,给鲟鱼受精卵提供良好的孵化条件,大幅提高鲟鱼的孵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孵化器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孵化池,2-孵化器,3-进水管,4-进水流量阀,5-温度传感器,6-抽水管,7-抽水泵,8-抽水流量阀,9-布水管,10-回流管,11-出水管,12-出水流量阀,13-加热元件,14-壳体,15-支撑板,16-支撑网,17-支撑杆,18-连接板,19-升降装置,20-竖轴,21-气箱,22-气室,23-气孔,24-连接管,25-软管,26-气泵,27-空气净化器,28-循环管,29-储水池,30-水质净化器,31-消毒器,32-增氧器,33-预热器,34-导杆,35-尼龙筛绢,36-顶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孵化池1和多个圆周均布在孵化池内的孵化器2,孵化器2的尺寸和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孵化池1上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水管3,进水管3上设置有进水流量阀4,孵化池1中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5对孵化池1内的水温进行实时监测,孵化池1底部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根抽水管6,抽水管6上设置有抽水泵7和抽水流量阀8,抽水管6的端部竖直设置有布水管9,布水管9上上下间隔布置有多根回流管10,每根回流管10的出水端均与孵化池1的侧壁切向连接,孵化池1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11,出水管11上设置有出水流量阀12,孵化池1内的侧壁和底部上均设置有加热元件13,加热元件13为现有结构,能够对水进行加热,在孵化过程中,可通过对进水流量阀4和出水流量阀12的调节,使得进水量与出水量相同,保持孵化池1内的水位高度。

孵化器2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壳体14,壳体14内的底部设置有两块支撑板15,两块支撑板15呈十字形布置,支撑板15的上方依次设置有多层孵化层,每层孵化层均包括一个支撑网16和多根支撑杆17,支撑网16可使用不锈钢丝网制作,多根支撑杆17圆周均布在支撑网16的上表面,各个孵化器2的壳体14之间通过连接板18连接,孵化池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装置19,升降装置19为现有设备,可驱动孵化器2在孵化池1内进行升降,升降装置19通过竖轴20与连接板18传动连接,每个孵化器2的下方均设置有气箱21,气箱21与壳体14之间通过连接条连接,气箱21的内部设置有气室22,气箱21的顶部加工有多个气孔23,各个气箱21之间通过连接管24依次连通,其中一个气箱21上设置有软管25,软管25上设置有气泵26,孵化池1的一侧设置有空气净化器27,软管25的进气端与空气净化器27连通。气箱21的使用过程是:经空气净化器27净化后的空气从软管25进入气箱21的气室22,再从气室22顶部的气孔23中喷出,形成的气泡在水中上升,气泡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从而提高含氧量,并翻动受精卵。孵化器2在使用过程中,先在壳体14内放入最底层的支撑网16,然后在支撑网16上放入鲟鱼受精卵,再放入上一层的支撑网16,以此类推就可以完成受精卵的放入,受精卵完成孵化后,从上到下依次取出支撑网16,放出仔鱼即可。

本实用新型在对鲟鱼受精卵进行孵化时,将受精卵放在孵化器2内的各层支撑网16上,水从进水管3进入孵化池1,开启加热元件13对孵化池1内的水进行加热,并从出水管11排水,对孵化池1内的水进行置换,同时开启抽水泵7,孵化池1内的水依次经抽水管6、布水管9和回流管10后再次回到孵化池1内,由于回流管10的出水方向是与孵化池1侧壁相切的,使得孵化池1内的水整体呈现逆时针或顺时针的旋向流动状态,既可以保证孵化池1内的水流始终具有一定的流速,还可以使孵化池1内的水温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出现孵化池1内局部水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再通过气泵26间歇式的向气室22内充入空气,空气在水中形成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对支撑网16上的受精卵进行翻动,降低受精卵堆积厚度的同时,提供充足的氧气。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可以给孵化池1中补充充足的氧气,保障孵化池1内具有合适的水流速度和水温,给鲟鱼受精卵提供良好的孵化条件,大幅提高鲟鱼的孵化率,降低养殖成本。

为了节约水资源,出水管11上连接有循环管28,循环管28上沿水的流向依次设置有储水池29、水质净化器30、消毒器31和增氧器32,循环管28的端部与进水管3连通。孵化池1内排出的水先是进入储水池29进行储存和沉淀,除去水中大颗粒杂质,需要时也可以向储水池29内补入新鲜的水源,水从储水池29排出后依次经水质净化器30、消毒器31和增氧器32进行净化、消毒和增氧,保证进入孵化池1内的水干净、无菌,且具有较高的含氧量,能够满足鲟鱼受精卵的孵化需求。

增氧器32和进水流量阀4之间的循环管28上设置有预热器33。预热器33可以对水进行预热,让水在进入孵化池1之前就达到孵化温度,防止冷水进入孵化池1后降低孵化池1内的水温,从而降低鲟鱼受精卵的孵化效率。

为了防止上一层孵化层支撑网16和下一层孵化层支撑杆17之间产生晃动,上一层孵化层支撑网16的下表面加工有与下一层孵化层支撑杆17顶端相匹配的凹槽。

壳体14的内壁上沿圆周竖直均布有多根导杆34,每个支撑网16的边缘均加工有与导杆34相匹配的导槽。导杆34与导槽的配合使用,一方面可以对支撑网16的放入和取出起到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支撑网16在壳体14内产生转动。

为了防止受精卵与支撑网16之间发生挤压为破碎,每个支撑网16上铺设有一层尼龙筛绢35。

为了防止最顶层孵化层中的受精卵在水流和气泡的作用下流到孵化池1内,最顶层孵化层上方的壳体14内设置有顶网3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