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逆境胁迫远缘共生及表观遗传培育抗倒伏小麦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20150发布日期:2021-06-11 21:3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育种技术领域,具体为利用逆境胁迫远缘共生及表观遗传培育抗倒伏小麦的技术。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嫁接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通过嫁接可以保持良种特性、矮化植株、提高产量和品质等,而砧木可以提高接穗的生长活力和对病害的抗性。经多项研究证实,嫁接引起植物遗传信息交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砧穗间遗传物质水平转移、遗传物质的长距离运输、表观遗传调控、砧穗与环境互作等已被广泛承认。

由于小麦与高粱作为亲缘关系甚远的两种植物,其解剖结构差异巨大,生理特征与代谢途径不同,体细胞亲和度差而导致砧穗间的接触面不易融合,如使用常规的嫁接方法,其操作难度极高,接穗成活率极低,砧穗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物质与信息交流通道,故应通过特殊2的方法进行嫁接以实现接穗高效成活的目标并完成砧穗间物质与信息交流的使命,最终获得携带了优质的遗传基因与性状的高产的超级小麦可育品系。

高粱作为高产的c4作物,其在光合作用的效率上具有以小麦为代表的c3作物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高粱粗壮的茎杆以及坚韧的秸秆外皮也是小麦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性,故为获取比传统育种方式更为抗倒伏的小麦品种,将高粱作为砧木,以小麦作为接穗进行嫁接,在人为控光控温控湿所制造的逆境胁迫下,以远缘嫁接,即远缘共生的方式来促进砧穗间各种物质与信息的交流,以此实现砧穗间遗传物质水平转移、遗传物质的长距离运输、表观遗传调控、砧穗与环境互作等效果,从而把高粱的光合作用的高效性、茎杆粗壮以及外皮坚韧的特征转移到小麦之上,再通过合适的选择与强化方式使普通小麦成为茎杆粗壮坚韧的抗倒伏作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利用逆境胁迫远缘共生及表观遗传培育抗倒伏小麦的技术,具备小麦新品系获取了矮化高粱的秸秆遗传特性与c4植物的高效光合作用特性,导致营养物质积累充足,茎杆非常粗壮,以致能够抵抗约10级大风的破坏力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小麦新品系获取了矮化高粱的秸秆遗传特性与c4植物的高效光合作用特性,导致营养物质积累充足,茎杆非常粗壮,以致能够抵抗约10级大风的破坏力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利用逆境胁迫远缘共生及表观遗传培育抗倒伏小麦的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s1、挑选适合当地气候的小麦与矮化高粱品种以及健康的种子;

s2、将春化处理之后的小麦置入低温芽箱中,在普通土壤中进行苗期培养;

s3、小麦胚芽培养至两片真叶阶段,以平切的方式进行断根处理;

s4、按农时将高粱种子播于大田,待拔节至三节以上时挖出重栽于营养钵内,以钢制钻头在高粱杆第一节以上部位,以斜角向下打孔,迅速将断根时间不足30s的小麦以两片真叶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约60度的角度插入孔中直至触底,以医用胶带缠绕砧木与接穗进行固定与封闭;

s5、将嫁接之后的砧木移至暗处,在20℃至25℃且湿度为50%的条件下培养30d之后,如接穗成活,将砧木移栽至大田进行培养;

s6、在接穗与砧木共生约90d之后,视小麦接穗的成熟状况将该麦种收获备用;

s7、将前述步骤s6中采集到的麦种分成等量的两份,随机取其中一份作为参照物留存,将另外一份进行播种,待收获之后与作为参照物的麦种进行对比,观察其性状是否存在变化;

s8、随后将作为参照物的麦种继续再重复s1到s7的步骤共三次以强化其性状并促进其分化,将最后一次收获的麦种全部播种于大田以观察并选择有益的性状,将其包含有益性状的单株选出之后继续留种并进行大田播种以选育优良品系。

优选的,所述s2中将春化处理之后的小麦置入长120cm、宽60cm且安装了功率为5w的日光灯的低温芽箱中,在温度为3℃、湿度为50%的条件下,在普通土壤中进行35d的苗期培养。

优选的,所述s4中按农时将高粱种子播于大田,待拔节至三节以上时挖出重栽于营养钵内,以直径为1.5mm左右的钢制钻头在高粱杆第一节以上部位,以40度左右斜角向下打孔约10mm深度至髓部,迅速将断根时间不足30s的小麦以两片真叶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约60度的角度插入孔中深度约1cm直至触底,以医用胶带缠绕砧木与接穗进行固定与封闭。

优选的,所述s6中将麦种随机分成等量的两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利用逆境胁迫远缘共生及表观遗传培育抗倒伏小麦的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利用逆境胁迫远缘共生及表观遗传培育抗倒伏小麦的技术,通过创造逆境胁迫下的远缘共生来促进砧穗间各种物质与信息的交流并诱导产生某些表观遗传现象,进而增强ndh复合体等物质介导的cef过程以及赋予小麦接穗所育后代的新性状以实现提高小麦光合作用效率且实现小麦茎秆粗韧抵抗倒伏的目的,使得该小麦新品系获取了矮化高粱的秸秆遗传特性与c4植物的高效光合作用特性,导致营养物质积累充足,茎杆非常粗壮,以致能够抵抗约10级大风的破坏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内容,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利用逆境胁迫远缘共生及表观遗传培育抗倒伏小麦的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s1、挑选适合当地气候的小麦与矮化高粱品种以及健康的种子;

s2、将春化处理之后的小麦置入低温芽箱中,在普通土壤中进行苗期培养;

s3、小麦胚芽培养至两片真叶阶段,以平切的方式进行断根处理;

s4、按农时将高粱种子播于大田,待拔节至三节以上时挖出重栽于营养钵内,以钢制钻头在高粱杆第一节以上部位,以斜角向下打孔,迅速将断根时间不足30s的小麦以两片真叶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约60度的角度插入孔中直至触底,以医用胶带缠绕砧木与接穗进行固定与封闭;

s5、将嫁接之后的砧木移至暗处,在20℃至25℃且湿度为50%的条件下培养30d之后,如接穗成活,将砧木移栽至大田进行培养;

s6、在接穗与砧木共生约90d之后,视小麦接穗的成熟状况将该麦种收获备用;

s7、将前述步骤s6中采集到的麦种分成等量的两份,随机取其中一份作为参照物留存,将另外一份进行播种,待收获之后与作为参照物的麦种进行对比,观察其性状是否存在变化;

s8、随后将作为参照物的麦种继续再重复s1到s7的步骤共三次以强化其性状并促进其分化,将最后一次收获的麦种全部播种于大田以观察并选择有益的性状,将其包含有益性状的单株选出之后继续留种并进行大田播种以选育优良品系。

s2中将春化处理之后的小麦置入长120cm、宽60cm且安装了功率为5w的日光灯的低温芽箱中,在温度为3℃、湿度为50%的条件下,在普通土壤中进行35d的苗期培养;s4中按农时将高粱种子播于大田,待拔节至三节以上时挖出重栽于营养钵内,以直径为1.5mm左右的钢制钻头在高粱杆第一节以上部位,以40度左右斜角向下打孔约10mm深度至髓部(孔与砧木叶片的角度为90度左右),迅速将断根时间不足30s的小麦以两片真叶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约60度的角度插入孔中深度约1cm直至触底,以医用胶带缠绕砧木与接穗进行固定与封闭;s6中将麦种随机分成等量的两份。

综上,本技术使用斜钻砧木插接接穗法,提高了把高粱和小麦这两个不同种属的禾本科植物嫁接在一起的成活率,以较低的难度及较高的成功率实现了远缘嫁接的目标,有利于细胞与组织分化成熟的高粱砧木将其茎杆粗壮及外皮坚韧的特性传递给小麦接穗,最终使普通小麦获得了高粱茎杆粗壮坚韧的特性,转变成为具有光合作用较强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特点的新品系。本育种技术的特点在于利用尚未分化完全的小麦幼苗作为接穗,以营养生长初期已全面启动光合作用的拔节数量超过三节的幼嫩矮化高粱植株作为砧木,通过在砧木第一节以上部位斜钻打孔之后将断根的小麦胚芽接穗直接插入的方式,使接穗与砧木的合体处于控光控温控湿的人造逆境下,迫使处于活跃的分化与生长状态的砧穗之间缩小生理与代谢差异、激发某些生理机能、加速断面融合并建立物质与信息的交流渠道,使接穗细胞能够在愈伤组织的生成前后逐步接收砧木的有益性状所对应的遗传物质以及调控激素并获得有益的表观遗传性状,最终产生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可育种子。这与传统育种方式比较,在不改变核染色体的情况下可快速地获取传统育种所难以产生的新性状并缩短育种周期,提高了改良作物品种的效率。

由于小麦与高粱的亲缘关系甚远导致植物体的解剖结构差异显著,本技术的难度在于精确地切割接穗以及在砧木之上的钻孔,使插入砧木孔洞中的接穗能够与砧木紧密贴合以获取足以成活的水分及营养物质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