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力式水稻精密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26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力式水稻精密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农业机械。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新的增产措施,采用该技术可缩短稻秧栽插的返青期,增加水稻的低节位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和成熟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目前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推广应用。但其抛秧作业主要由人工以撒抛形式完成,劳动强度大,抛秧质量差,不能成行,不便后期管理,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成行抛秧作业的高效精密抛秧机械。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比较实用的水稻抛秧机用于生产。据专利检索已有十几种撒抛式水稻抛秧机申报专利,但还没有可成行抛栽的水稻精密抛秧机面世。
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成行抛栽的高效水稻精密抛秧机。
一种气力式水稻精密抛秧机是由拖板(1)、牵引装置(2)、机架(3)、变速箱(4)、输秧拔秧装置(5)(已另案申请,专利号是ZL94211915.0)、风机(6)、导风管(7)、接秧斗(10)、导秧管(8)、喷气咀(9)组成。拖板(1)与牵引装置(2)相连、机架(3)固定在拖板(1)上,变速箱(4)和风机(6)安装在机架(3)上,风机(6)由变速箱(4)的动力输出轴带动,导风管(7)的两端分别与风机(6)的出风口和喷气咀(9)相连,输秧拔秧装置(5)安装在机架(3)的上部,在输秧拔秧装置(5)的拔秧辊下方配置有接秧斗(10),接秧斗(10)的下端均布有若干个导秧管(8),接秧斗(10)和导秧管(8)均安装在机架(3)上,喷气咀(9)安装在导秧管(8)中部,喷气方向与导秧管(8)的下部方向一致,导秧管(8)的下部垂直田面或略向前倾斜。
以下结合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气力式水稻精密抛秧机的结构简图。
气力式水稻精密抛秧机工作时由动力机带动或自配动力和行走装置,由牵引装置(2)牵引拖板(1)在田间行走。由动力机经变速箱(4)带动输秧拔秧装置(5)工作和驱动风机(6),带有秧苗的秧盘放置在输秧拔秧装置(5)的输送带上,由输秧拔秧装置(5)的拔秧辊将秧苗规则均匀地拔出,落入接秧斗(10)中,由接秧斗(10)将秧苗均布到4~8个导秧管(8)中,导秧管(8)为一“∧”型,上下两段的夹角为150°~180°,下端与地面夹角约为70°~90°,在导秧管(8)中部折弯处装有方向与下段一致的喷气咀(9),秧苗沿导秧管(8)上部运动到折弯处,在折弯处经喷气咀(9)喷出的高速气流加速后,从导秧管(8)下部抛向田间。喷气咀(9)喷出的气流速度应大于10m/s,秧苗随机器的前进成行等距地定植在田间,秧苗入土深度5~20mm。该机一次可完成4~8行抛秧作业,行距可调,株距由机器前进速度和拔秧速度而定,可在10~20cm范围内调节。当机器前进速度为3~4km/hr,行距为30cm时,生产率为6.5~9亩/小时。
气力式水稻精密抛秧机,采用对辊式输秧拔秧装置和气力式对秧苗加速原理,具有拔秧均匀规则、对秧苗损伤小、抛秧均匀、秧苗直立性好、入土深浅一致、生产效率高、工作可靠、操作方便、结构简单、适应性广等优点。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权利要求一种气力式水稻精密抛秧机是由机架、拖板、牵引装置、变速箱、输秧拔秧装置、风机、导风管、喷气咀、接秧斗和导秧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拖板(1)与牵引装置(2)相连,机架(3)固定在拖板(1)上,在机架(3)上安装有变速箱(4)和风机(6),风机(6)由变速箱(4)的输出轴带动,导风管(7)的两端分别与风机(6)的出风口和喷气咀(9)相连,输秧拔秧装置(5)安装在机架(3)上,在输秧拔秧装置(5)的拔秧辊下方配置有接秧斗(10),接秧斗(10)下端均布有若干个导秧管(8),导秧管(8)和接秧斗(10)均安装在机架(3)上,喷气咀(9)安装在导秧管(8)中部,喷气方向与导秧管(8)下部方向一致,导秧管(8)的下部垂直于田面或略向前倾。
专利摘要气力式水稻精密抛秧机是一种农业机械,用于水稻抛秧作业。解决现有人工抛秧劳动强度大、抛秧质量差和机械抛秧不能实现成行抛栽的问题。该机是由拖板、牵引装置、机架、输秧拔秧装置、变速箱、风机、导风管、喷气嘴、接秧斗和导秧管组成。秧苗被拔下后,经接秧斗均布于各导秧管中,利用喷气嘴喷出的高速气流加速从导秧管喷出后定植在田间,实现成行抛秧作业。该机具有对秧苗损伤小、抛秧均匀、直立度好等优点,可在全国水稻产区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C11/02GK2235193SQ95226849
公开日1996年9月18日 申请日期1995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1995年12月7日
发明者魏文军, 宋建农 申请人:魏文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