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56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
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已在全国逐渐推广,其增产幅度在12%-18%,该技术在今后若干年内将是使杂交水稻增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该技术来讲,前期的秧盘育秧工作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在秧盘育秧工作中,不但要选择好土质与稻种,而且一定要控制好土、种的量。所以,育秧工作也是很繁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大种植者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均量的在秧盘里播土、种的双用播种器。所以,近年逐渐推出一些播种器,如zl98214333,但是这些播种器采用双层结构,利用两层之间的往复运动来实现对稻种的定位、定量播种。但是此类播种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稻种容易在双层结构之间卡壳;二是不能播土,播土还是需要用手工完成。所以这些播种器并未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以弥补现有技术之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有一平面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本体的一面有若干凸台体,每个凸台体内有穿过本体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能够自动的完成在秧盘里定位、定量播土、种的工作,而且操作简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制造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秧盘尺寸来调节本实用新型的相应尺寸,使之达到能针对不同秧盘应用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图;图2为
图1的A-A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与秧盘配合育秧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有一平面本体1,在本体1的一面有若干凸台体2,每个凸台体2内有穿过本体1的通孔3,通孔3的体积只能容纳2-4颗稻种,4为秧盘,5为秧盘洞,凸台体2的分布位置与秧盘洞的分布位置相对应。
在使用时,先将播种器放置于秧盘4之上,这样,每个凸台体2都置于秧盘洞5内,然后在本体1上撒土,再刮平,这样通孔3内和秧盘洞5下部就充满土,再提开播种器,这时通孔3内的土就下落到秧盘洞5内,就完成底土的铺设。
然后再将播种器放置于秧盘4之上,这时凸台体2都置于秧盘洞5内并将秧盘洞5内的土夯实,然后在本体1上均匀的撒稻种,再刮平。由于通孔3的体积有限,所以每个通孔3内就容纳2-4颗稻种,再提开播种器,通孔3内的稻种就下落到秧盘洞5内。
然后在秧盘4上撒土,再刮平,就完成了整个播种过程。
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有一平面本体,其特征在于在本体的一面有若干凸台体,每个凸台体内有穿过本体的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其主要技术特征是有一平面本体,在本体的一面有若干凸台体,每个凸台体内有穿过本体的通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水稻抛秧秧盘育秧技术中的自动播种器,能够自动的完成在秧盘里定位、定量播土、种的工作,而且操作简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C7/00GK2392351SQ9924138
公开日2000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1999年10月21日
发明者邓友刚, 黄月生, 曾晖 申请人:黄月生, 邓友刚, 曾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