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剂及其制备方法_5

文档序号:9424099阅读:来源:国知局
过程的参数,成功的制备了粒径大小为 0. 65微米~8微米的微胶囊,其中实施例1-实施例3中制备得到的微胶囊的粒径分别为 4.2微米、2.2微米和650纳米,扫描电镜照片如图1(A)-(C)所示,并且由于实施例1-3中 采用相同浓度的牛血清蛋白作为致孔剂,由照片可W看出,制备得到的氯虫苯甲酯胺微胶 囊粒径分布均一。因此,实施例1-实施例7也验证了制备过程中聚合物浓度越小,过膜压 力越大,膜孔尺寸越小,过膜次数越多,PVA浓度越大,会使得制备得到的微球粒径越小的结 果。
[0203] 似致孔剂的浓度对微胶囊表面结构的影响 阳204] 实施例8-14考察了致孔剂的浓度对微胶囊表面结构的影响,其中,实施例8中未 添加有任何致孔剂,实施例9-实施例11中分别添加了质量体积浓度为25mg/mL、50mg/mL 和lOOmg/mL的牛血清蛋白度SA),实施例12-实施例14中分别添加了质量浓度为0. 5%、 1 %和2%的聚乙締醇(PVA),其他条件完全一致。 阳205] 1)BSA作为致孔剂
[0206]实施例8-实施例11制得的微胶囊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2(A)-图2做所示,由该 图可W看出,在加入BSA后,微球表面由光滑变粗糖,且随着BSA的用量增加,微球的表面孔 数目逐渐增加。 阳207]按照实施例8-11中相同的方法制备氯虫苯甲酯胺微胶囊,仅将BSA的质量浓度分 别设置为2. 5%、5%、8%、15%、30%,通过氮气等溫吸附测定不同654浓度制备得到的氯 虫苯甲酯胺微胶囊的比表面积和比孔体积。等溫气体吸附/脱附法在BK222 (精微高博)上 测定。在氮气吸附条件下,孔径分析范围为1.7~300皿。化unauer-Emmett-Teller度ET) 理论和Barrett-Joyner-Halenda度JH)理论分别用于分析颗粒内部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阳20引计算不同BSA的浓度下微胶囊的比表面积和比孔体积。实验结果如图4(A)和图 4度)所示,由图可W发现,在BSA用量为2. 5%~30%的范围内,本发明微胶囊的比表面积 与孔体积与BSA用量呈线性关系。因此,本发明中通过调节内水相BSA浓度,可W调节微球 的表面结构。 阳209]2)PVA作为致孔剂 阳210] 实施例12-实施例14制得的微胶囊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3(A)-图3(C)所示,由 该图可W看出,在加入PVA后,微球表面由光滑变粗糖,且随着PVA的用量增加,微球的表面 微孔孔径变大,而微胶囊的粒径基本不变。 阳211] 通过氮气等溫吸附测定不同PVA浓度制备得到的氯虫苯甲酯胺微胶囊的平 均孔径和最可几孔径。等溫气体吸附/脱附法在BK222(精微高博)上测定。在氮气 吸附条件下,孔径分析范围为1. 7~300皿。化unauer-Emmett-Teller度ET)理论和 Barrett-Joyner-Halenda度JH)理论分别用于分析颗粒内部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0212] 计算不同PVA的浓度下微胶囊的孔径尺寸,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0213] 表2、内水相PVA浓度与微胶囊表面孔径尺寸的关系 阳214]
[021引由表2可W看出,通过氮气等溫吸附测定发现PVA浓度增加到2%,孔径尺寸明显 增加,且最可几粒径增加到llOnm。PLA浓度不变,增大PVA浓度,发现微球的粒径基本没有 变化(由图3可W看出),而微孔的孔径随BSA浓度增加而增大。因此,通过调节内水相PVA 浓度,可W调节微球的表面结构。
[0216] (3)不同粒径及表面形貌微胶囊作为农药载体对氯虫苯甲酯胺释放行为的影响
[0217] 微胶囊剂的优势之一就是有效成分可缓慢释放,W氯虫苯甲酯胺原药和氯虫苯甲 酷胺商用制剂(20%氯虫苯甲酯胺悬浮剂,上海生农生化)作为对比,本实施例还考察了上 述不同实施例中制备得到的不同粒径和不同的表面形貌的微胶囊作为农药载体时对氯虫 苯甲酯胺释放行为的影响。具体分别考察了不同粒径的微胶囊,不同致孔剂浓度制得的不 同表面形貌的微胶囊对氯虫苯甲酯胺释放行为的影响。
[0218] 采用透析袋法进行测定,具体操作如下:室溫下,准确称取0.lOOOg载药微胶囊 干粉,用lOmL缓释介质(含50%乙醇的去离子水)分散并放于透析小袋(截留分子量 SOOODa)中,将其浸入盛有90mL缓释介质(含50%乙醇的去离子水)的烧杯中;同时,W原 药为对照剂,不同时间间隔取缓释介质5mU并立即补充5mL缓释介质,用紫外方法测定样 品中氯虫苯甲酯胺的含量,绘制其累积释放曲线。
[0219] 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结果显示,与原药与商用制剂相比,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氯虫 苯甲酯胺微胶囊的释放大大缓慢;对于不同粒径的微胶囊,粒径越小,药物释放速度越快, 如图5(A),运是因为粒径小的微胶囊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壳层包覆药物的渗透与扩散;对 于不同形貌微胶囊,BSA用量越大,PVA用量越小,药物释放速度越快,如图5度)和图5 (C), 即微球表面微孔越多,孔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有利于药物的释放。
[0220] 实施例17、氯虫苯甲酯胺微胶囊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阳221] 评价一种新剂型的优劣最终要归结于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将商用制剂 (20%氯虫苯甲酯胺悬浮剂,上海生农生化)用0. 1%化itonX-100溶液配成5~7个浓度 梯度。将本发明的微胶囊直接用蒸馈水分散,也配成相同的浓度梯度。将圆白菜叶片浸于 药液中20s,取出,惊干后放入9cm无菌培养皿,每皿接入10头小菜蛾=龄幼虫,每浓度处理 设3次重复。W蒸馈水所浸溃叶片处理的试虫为对照,将所有处理置于溫度25±rc、相对 湿度为55~75%、光暗周期L:D= 14:10的饲养条件下正常饲养,4化、7化后分别检查死 亡虫数(用小毛笔轻触虫体,无明显反应者即为死亡)。
[0222] 不同氯虫苯甲酯胺制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W看出,本 发明微胶囊制剂比商用微乳剂的LCw要小,实施例11中LCw较大可能是因为微胶囊表面孔 径较大导致微胶囊内部进水,不利于微胶囊在叶面的分散。此外,微胶囊粒径越小,表面的 多孔化,LCw越小。结果表明微胶囊粒径越小,表面微孔越多,其毒力有效性越好,且与商用 制剂毒力相当。 阳223]表3、不同微胶囊药物释放的模拟计算结果 阳224]
【主权项】
1. 一种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 将氯虫苯甲酰胺分散水中,得到氯虫苯甲酰胺悬浮液,作为内水相; (2) 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有机溶 液,作为油相; (3) 将步骤(2)得到的油相与步骤(1)得到的内水相混合,超声,得到油包水初级乳 液; (4) 将稳定剂溶解于水中,得到稳定剂水溶液,作为外水相; (5) 将步骤(3)得到的油包水初级乳液加入步骤(4)得到的外水相中,通过机械搅拌进 行预乳化,得到水包油包水预复乳液; (6) 将步骤(5)得到的水包油包水预复乳液倒入膜乳化装置中,在氮气压力下过膜,得 到水包油包水复乳液; (7) 对步骤(6)得到的水包油包水复乳液依次进行搅拌、离心收集沉淀、水洗和干燥, 即可得到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剂。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氯虫苯甲酰胺悬浮 液中氯虫苯甲酰胺的质量百分含量为〇. 5~20% ;所述氯虫苯甲酰胺悬浮液中还添加有致 孔剂;所述氯虫苯甲酰胺悬浮液中,致孔剂的质量体积浓度为〇~200mg/mL ;所述致孔剂为 牛血清蛋白或聚乙烯醇。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生物可降解高 分子材料有机溶液中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质量体积浓度为1~200mg/mL ;所述生物可 降解高分子材料为下述1)或2): 1) 醋酸酯淀粉、琥珀酸酯化淀粉、酰化壳聚糖、马来酰化壳聚糖、丙三醇壳聚糖、烷基化 壳聚糖、丁酸壳聚糖和羟丙基壳聚糖中的任一种; 2) 聚乙交酯、聚乳酸、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 聚(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聚(乙交酯-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聚(乙交酯-聚乙 二醇醚)共聚物、聚(丙交酯-聚乙二醇醚)共聚物、聚(己交酯-聚乙二醇醚)共聚物、 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醚)共聚物、聚(丙交酯-己内酯-聚乙二醇醚)共聚物 和聚(乙交酯-己内酯-聚乙二醇醚)共聚物中的任一种;且分子量为5, 000~500, 000, 其中聚乙二醇醚段的分子量为200~20, 000 ; 所述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二氯乙烷中的任一种。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混合 时,步骤⑵得到的油相与步骤⑴得到的外水相的体积比为(2~50) :1 ;所述超声的功 率为50~500W,时间为6~240秒。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稳定剂 水溶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〇. 5~5. 0% ;所述稳定剂为聚乙烯醇、明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中 的任一种。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油包水 初级乳液与所述外水相的体积比为1 : (5~50);所述机械搅拌的速度为50~2000转/分, 时间为0.5~30. 0分钟。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氮气的 压力为20~1300千帕;所述过膜的次数为1~10次;所述膜的孔径可为0. 2~30微米。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搅拌的 速度为50~2000转/分,时间为2~24小时;所述水洗的次数为1~5次;所述干燥为冷 冻干燥;步骤⑴-步骤(7)均在0~50°C下进行。9.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剂。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微 胶囊剂的平均粒径为〇. 2~15微米,孔径为5~150纳米; 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剂的比表面积为5~50m2/g,比体积为0. 01~0. 3cm3/g。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氯虫苯甲酰胺分散水中,得悬浮液,作为内水相;2)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得有机溶液,作为油相;3)将油相与内水相混合,超声,得油包水初级乳液;4)将稳定剂溶解于水中,得稳定剂水溶液,作为外水相;5)将油包水初级乳液加入外水相中,通过机械搅拌进行预乳化,得水包油包水预复乳液;6)将水包油包水预复乳液倒入膜乳化装置中,在氮气压力下过膜,得到水包油包水复乳液;7)对水包油包水复乳液依次进行搅拌、离心收集沉淀、水洗和干燥。本发明采用内核载药方式,大大提高了载药量,保证了其作为缓释剂的有效性,还可药物控制释放速度。
【IPC分类】A01N43/56, A01P7/04, A01N25/28
【公开号】CN105145583
【申请号】CN201510555451
【发明人】吴德成, 刘宝霞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日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