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毒弱毒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344阅读:13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毒弱毒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毒弱毒株,属生物技术领域。
中国湖北省云梦县是全国最大的笼养鸟基地之一,九十年代初该地区年存笼种鸟数百万对,94-96年间高密集养殖的鹦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导致大规模鹦鹉幼雏死亡,死亡率超过80%;并迅速波及我国其他省鹦鹉养殖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使鹦鹉养殖陷入停滞状态。发明人从病死的雏鸟体内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对其形态结构、生化特性、核酸,蛋白分析和回归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按国际病毒分类标准,确定该株病毒为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ing disease virus,BFDV),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多瘤病毒属(Polyomavirus genus ofpapovaviridae);2)发明人对该株病毒进行了生物学人工诱导培养使其BFDV强毒株成为BFDV弱毒株,可作为BFDV弱毒活疫苗的生产毒株。
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ing disease virus,BFDV)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病毒粒子无囊膜,直径45~50nm,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颗粒;对热、冻融和氯仿、甲醛、乙醚等化学试剂具有稳定性;病毒外壳为结构蛋白,分子量在14,500~60,000道尔顿,病毒的碱性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之比为1∶2.5,富含Asp、Glu和Leu,Arg和met含量较少;病毒核酸是双链DNA;核酸G+C的含量为45%,核酸分子量为3.3×106d;热变性温度Tm值得到核酸G+C的含量为45%;病毒回归试验证明该病毒是引发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的病原;与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病毒的M7株阳性血清出现交叉反应,证明与M7株有抗原相关性。
迄今,国内尚无对鹦鹉幼雏病进行疫苗防治的研究报道。德国墨尼黑大学Müller教授、美国的禽病学家曾提出BFDV-DNA对甲醛具有稳定性,对Ethylenimine(乙烯亚胺)敏感,而该试剂具有较强的致癌性;而且燃点为42℃,极不安全。9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研究在重组BFDV-VP1结构蛋白,拟进行BFD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从目前查新检索报告中未发现有相关BFDV弱毒株的资料。
本发明是为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毒弱毒疫苗提供了一种生产毒株。在通过物理、化学和其他生物诱导方法的选择实验后,确定采用生物学人工培育诱导弱毒株,使BFDV强毒株转变为弱毒株。弱毒株的特点是丧失对鹦鹉的致病力,保留良好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好。用此弱毒株生产的疫苗可有效地预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毒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生物学人工诱导培养BFDV强毒株成为弱毒株的技术方案是将BFDV强毒接种于鹦鹉胚成纤维细胞适应性传代5-6代,再转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盲传30代~42代,培养温度为37-39.5℃;以细胞病变为病毒的效价指标,以病毒抗原性检测和病毒回接试验判定弱毒指标。
实施例其步骤如下1.鹦鹉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采用9-10日龄鹦鹉胚,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胚体,匀浆;加入pH7.5 5%胰蛋白酶消化液,混匀,置37℃水浴消化40分钟,取出离心弃消化液;光镜下计数细胞数达1×107/ml;分装在100ml细胞培养瓶,加10%小牛血清M199组织培养液10ml,37℃培养16-18小时细胞形成单层。
2.取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毒强毒按5%接种鹦鹉胚成纤维细胞(单层),置38℃(37~39℃均可);不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盲传5~6代后,转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
3.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取9~10日龄鸡胚,其他方法同1。
4.取2.的病毒液,按5%接种到单层鸡胚成纤维细胞,置38℃(37~39℃均可);培养24-72小时出现细胞病变,细胞变长,细胞核肿胀、细胞间出现明显拉网,从而判定病毒效价。收集48-72小时的病毒液(在此时间范围内选择细胞病变明显的收集);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30代~42代得到的BFDV弱毒株。保藏编号为CCTCC NOV99006。
5.采用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病毒液效价,以出现明显免疫沉淀线为阳性。
6.回接试验试验组将BFDV弱毒0.2ml/只接种鹦鹉,14天用BFDV强毒0.2ml/只接种鹦鹉,观察20天,鹦鹉健康存活。
对照组将BFDV强毒0.2ml/只接种鹦鹉,10天内鹦鹉发病死亡。
BFDV弱毒株除具有与BFDV病毒强毒株形态学和理化特性相同外,还具有以下重要的生物学活性(1)第30~42代的BFDV已丧失对其原宿主动物(鹦鹉)致病力,保留了良好的免疫原性。
(2)弱毒活疫苗一次免疫即可成功,可采用自然感染途经接种,可引起整个免疫应答,产生广谱性免疫及局部和全身性抗体。
(3)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
BFDV弱毒株作为BFDV弱毒疫苗生产毒株时,具有以下优点①保留有BFDV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后能引起整个机体和局部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对BFDV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②免疫效果好、安全性好;免疫效力试验的免疫保护率99.7%。
③生产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不需要高浓度的抗原物质,只需采用鸡胚细胞增殖培养BFDV弱毒株,获得具有一定效价的病毒液既可配制疫苗,比基因工程疫苗的成本低数百倍,比亚病毒疫苗的生产成本也低数十倍,且不需使用成本高而又有致癌性的灭活剂。
④实用性强和便于接种,不需采用注射接种;可采用自然感染途径如滴鼻、喷雾、饮水等。
权利要求
1.一种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毒弱毒株(Budgerigar fledgingdisease virus)CCTCC NOV99006,其特征是A.将BFDV强毒接种于鹦鹉胚成纤维细胞适应性传代5-6代;B.转接于鸡胚成纤维细胞适应性培养,培养温度为37~39.5℃;C.培养24~72小时出现细胞病变,细胞变长,细胞核肿胀,细胞问出现拉网,从而判定病毒的效价;D.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30-42代得到的BFDV弱毒株。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毒弱毒株,其步骤是:首先将BFDV强毒接种于鹦鹉胚成纤维细胞适应性传代5-6代;其次是转接于鸡胚成纤维细胞适应性培养,37~39.5℃为培养温度;第三是培养24~72小时可出现明显细胞病变,细胞变长,细胞核肿胀,细胞间出现明显的拉网,可从而判定其病毒的活性效价;第四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30代后得到BFDV弱毒株。本发明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力持久,免疫效果好、安全可靠,作为BFDV弱毒疫苗生产时,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
文档编号C12N7/08GK1289843SQ00114488
公开日2001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7日
发明者李天宪, 陈绳亮, 冯峰, 夏韦, 赵林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