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蛭弧菌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074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蛭弧菌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菌及其应用,特别涉及一种蛭弧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蛭弧菌(Bdellovibrio)中的“Bdello”有水蛭或“吸血鬼”之意。其中研究得较为详细的是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uorus,简称Bd菌)。噬菌蛭弧菌于1962年由Stolp和Petiold首次从菜豆叶烧病假单胞菌中发现,该菌所具有的独特“寄生”和“噬菌”生物特性被微生物界学者所关注,以后世界各国相继从土壤、自然水体、海水中分离到Bd菌,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d菌有一个双相的生活周期,它们有一个不生长的运动攻击期和一个不运动的细胞内繁殖期,在攻击期它们的运动十分活跃,不断去寻找宿主攻击,随着蛭弧菌吸附到宿主细胞壁上,它们开始进入繁殖期。接着蛭弧菌穿过外膜和肽聚糖层停留在宿主细胞周质之间繁殖,同时失去鞭毛。Bd菌是一类攻击、侵染、裂解宿主菌的寄生菌,有类似噬菌体的作用。Bd菌菌体较小,是约为0.25-0.4μm×0.8μm×1.2μm的革兰氏阴性菌,呈弧状或杆状,菌体尾部有一长鞭毛,运动极活泼。
欧、美等国在Bd菌的基础研究方面较为深入,研究重点主要在Bd菌的生物学特性、蛋白合成、DNA组合、溶菌物质等方面。最近几年我国科研人员在用Bd菌防治家禽、家畜肠道细菌性传染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种生物防治的新技术。
微囊藻(Microcystis)是蓝藻门、蓝藻纲、蓝球藻目的微生物,是造成水污染的罪魁祸首,微囊藻中含有的微囊藻毒素甚至与同样纯度的眼镜蛇的蛇毒毒性相当。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湖泊的富营养化愈演愈烈,各地湖泊频频爆发以蓝藻为优势藻种的水华,其中以滇池的水华较为严重。滇池水华是以微囊藻为绝对优势藻种的蓝藻水华,国家和云南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理滇池,但依然未能得到控制和解决。目前治理微囊藻造成的水污染一般采用微絮凝、臭氧、活性炭等工艺,但由于成本及除藻剂本身效率的问题,除藻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控藻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治理水华技术,发明创造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溶解微囊藻的蛭弧菌。
本发明所提供的能溶解微囊藻的蛭弧菌是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已于2003年11月2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保藏号为CGMCC №1045。
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自北大蔚秀园池塘里的水样分离得到。
实验证明,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能够有效地溶解微囊藻。作为微囊藻的生物控藻因子,既可以单独施放到被污染的水中进行溶藻,也可配合其它溶藻因子(如溶解鱼腥藻的PdY3等其它溶藻因子),协同作用,在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特别是蓝藻水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场潜力巨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蛭弧菌S-23的负染电镜照片图2为蛭弧菌S-23侵染微囊藻的初始阶段的电镜照片图3为侵染微囊藻细胞中增殖的蛭弧菌S-23的电镜照片图4为蛭弧菌S-23与对照分别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结果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的分离、菌学特性、营养方式、溶藻方式1、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的分离自北大蔚秀园池塘里取水样,将水样加到纯培养的微囊藻中,光照培养,3-5天后,藻液变黄,将溶藻液滴在无菌滤纸片上,覆盖在微囊藻铺成的双层藻板中,滤纸片周围会出现溶藻空斑,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斑不断扩大,取空斑边缘处的琼脂块,投放到纯培养微囊藻中,待溶藻后,用0.45um滤膜过滤溶藻液,得到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
2、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的菌学特性(1)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的形态特征蛭弧菌的大小介于0.22um和0.45um之间,它能通过0.45um的滤膜,而不能通过0.22um的滤膜,它的形态结构如图1所示,菌体呈弧状。按常规方法进行鞭毛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该菌体尾部有一长鞭毛,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2)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的生理生化特征S-23是一种寄生性的细菌,不能在普通的培养基上独立生长,实验中,一直是以微囊藻作为它的宿主,它通过寄生于微囊藻细胞内获得营养。当温度低于24℃时,S-23失去侵染微囊藻的功能。
(3)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的营养方式蛭弧菌S-23的营养方式分为两个营养阶段即感染性的运动期和非感染性的繁殖期。运动期蛭弧菌S-23处于微囊藻细胞外,带有鞭毛,能专一性地侵染微囊藻,通过一系列水解酶的作用进入到微囊藻细胞内,同时失去鞭毛,以吸收藻细胞营养进行繁殖,过渡到繁殖期;繁殖到一定时期后重新生成鞭毛,裂解微囊藻细胞,释放出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再去侵染新的微囊藻。
(4)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的溶藻方式通过取不同溶藻时期的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溶藻液,在油镜下观察,发现刚开始溶藻时,微囊藻内有一些褐色的小颗粒,许多微囊藻旁边聚集着弧状的菌,随着时间的延长,只有越来越少的微囊藻内有褐色的小颗粒,而溶藻三个星期以上的溶藻液中几乎没有褐色颗粒,同时溶液中的弧状菌越来越多,经实验证明褐色颗粒是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的增殖体。根据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的菌学特性可以判断它为一种新的蛭弧菌。
实施例2、用本发明的蛭弧菌S-23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分别取3瓶60ml纯培养的微囊藻,藻细胞浓度为108个/ml,一瓶作为对照,向另外两瓶微囊藻中各加入1ml的蛭弧菌S-23微囊藻溶藻液(S-23的浓度为109个/ml),3天后加了S-23的藻液变黄,一周后藻细胞全部解体,溶液变清(结果如图4所示)。
权利要求
1.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及其突变体及变异体。
2.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应用。
3.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在治理蓝藻水华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蛭弧菌及其应用,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溶解微囊藻的蛭弧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蛭弧菌为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它具有溶解微囊藻的特性,本发明的蛭弧菌(Bdellovibrio sp.)S-23 CGMCC №1045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特别是蓝藻水华,市场潜力巨大。
文档编号C12N1/20GK1624108SQ20031011712
公开日2005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3日
发明者安成才, 石苗, 刘新尧, 邹莉, 廖永红, 吴为中, 温东辉, 张仲凯 申请人: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