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骨钙营养保健食品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441945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骨钙营养保健食品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一种新型天然生物骨钙营养保健食品加工方法。
现有动物骨骼加工产品仅局限于鲜骨、骨泥和骨粉等传统产品,缺乏新颖的动物骨骼深加工产品。
国外利用高新技术对骨骼进行深度加工,可直接从骨骼中提取活性成分,如药品、营养保健品和化妆品的有效成份,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尽管国内有厂家生产补钙产品,但大多都是无机钙产品,而无机钙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且营养保健功能不十分明显,特别是营养补钙作用较差,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天然生物骨钙胶囊营养保健食品的加工方法,根据骨骼的生物学特性,结合人体营养需要,选用三种有效成分(维生素D和酪蛋白磷酸肽)和超微粉碎骨泥发酵产物科学组合,复合加工,经充分混合,高压均质乳化后碳酸钙喷雾造粒加工制成营养丰富,形态美观,卫生安全和食用方便的生物骨钙胶囊,成为一种动物骨骼深加工营养保健食品。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见说明书附图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生物骨钙胶囊营养保健食品加工方法如下一、超微粉碎骨泥制备取新鲜动物骨骼如猪骨,称量,清洗干净,于超微粉碎机中超微粉碎过筛即成。
二、发酵骨泥制备称取上述制备好的超微粉碎骨泥,按1∶1比例添加饮用水,混合均匀,然后采用高温高压杀菌,其温度为120~121℃,压力0.15~0.20Mpa,杀菌45~60分钟,冷却至40℃时接种乳酸菌,置于38~42℃恒温培养箱中发酵4~6小时,冷却后即为制备的发酵骨泥。
三、复合工艺按一定配比,将制备好的发酵骨泥和维生素D、酪蛋白磷酸肽和碳酸钙混合,高压均质乳化,然后用高温高压杀菌,并经乳酸菌发酵,取发酵产物按配方加入维生素D和酪蛋白磷酸肽等有效成分,混合均匀,乳化均质,并以葛根淀粉和碳酸钙为填充物,于喷雾造粒装置中喷雾造粒,冷却后再制备成胶囊,可获得防止骨质疏松补钙的生物骨钙胶囊保健食品。
四、装瓶、密封、检验与保藏1.将制成的生物骨钙胶囊置于无毒聚酯瓶中,称量或计数包装,热合封口,然后自动旋盖密封。
2.包装好的生物骨钙胶囊经法定质量卫生检验部门分析检验,合格者即为成品,可于常温(20℃下)干燥处避光保藏24个月。
由于该方法应用科学配方、超微粉碎、乳酸发酵、高压乳化、喷雾干燥和和胶囊包装等新技术加工,使该产品色泽自然,弹性良好,形态美观,且营养丰富,保健功能明确,食用方便。骨泥经深加工提取后,提高了保健功效,同时,生物骨钙胶囊的制成增加了有益的营养素,提高了营养价值,具有确定的营养保健功能。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动物骨骼的加工深度,增强营养保健功能,促进了人体消化吸收利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了食品种类,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下根据步骤一(超微粉碎骨泥制备)取新鲜猪骨骼100kg,经超微粉碎制成超微粉碎骨泥150kg,根据步骤二(发酵骨泥制备)制得160kg发酵骨泥,将其置于混合容器中,然后根据步骤三(复合工艺)和步骤四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混合、均质、胶囊化、装瓶、密封、检验,最后可得到净重50kg(250mg×20万粒或500mg×10万粒)的合格的新型生物骨钙胶囊营养保健食品。
权利要求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生物骨钙胶囊营养保健食品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1.在生物骨钙胶囊加工过程中,将新鲜猪骨骼经超微粉碎加工成超微猪骨泥,然后用高温高压杀菌,并经乳酸菌发酵,取发酵产物按配方加入维生素D和酪蛋白磷酸肽等有效成分,混合均匀,乳化均质,并以葛根淀粉和碳酸钙为填充物,于喷雾造粒装置中喷雾造粒,冷却后再制备成胶囊,既获得防止骨质疏松补钙的生物骨钙胶囊保健食品。
2.发酵骨泥制备时称取上述制备好的超微粉碎骨泥,按1∶1比例添加饮用水,混合均匀,然后采用高温高压杀菌,其温度为120~121℃,压力0.15~0.20Mpa,杀菌45~60分钟,冷却至40℃时接种乳酸菌,置于38~42℃恒温培养箱中发酵4~6小时,冷却后即为制备好的发酵骨泥均匀乳浊物。
3.将制备好的发酵骨泥和维生素D和酪蛋白磷酸肽混合,高压均质乳化,并以葛根淀粉和碳酸钙为填充物,于喷雾造粒装置中喷雾造粒,冷却后制备成胶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一种新型猪骨骼精深加工方法,将新鲜猪骨骼经超微粉碎加工成超微猪骨泥,然后用高温高压杀菌,并经乳酸菌发酵,取发酵产物按配方加入维生素D和酪蛋白磷酸肽等有效成分,混合均匀,乳化均质,并以葛根淀粉和碳酸钙为填充物,于喷雾造粒装置中喷雾造粒,冷却后再制备成胶囊,可获得防止骨质疏松补钙的生物骨钙胶囊保健食品。该胶囊呈圆柱形或椭圆形,弹性良好。加工后的生物骨钙胶囊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功能明确,可作为人们日常补钙营养及保健食品。采用本方法加工的生物骨钙胶囊营养全面,卫生安全,食用方便,其外观色泽自然,形态美观。
文档编号A23L1/317GK101028072SQ20061005937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日
发明者李洪军, 杨学忠, 夏杨毅, 贺稚非, 尚永彪 申请人:李洪军, 杨学忠, 夏杨毅, 贺稚非, 尚永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