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及其测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0598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及其测试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的测试方法及其测试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的测试液及其测试管。
二.
背景技术
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简称V-P试验,是常用的微生物生化试验方法之一。其原理为细菌发酵葡萄糖生成丙酮酸,某些细菌可使丙酮酸脱羧形成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溶液中,乙酰甲基甲醇可为空气中氧化成二乙酰,二乙酰再与胍基化合物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具此反应的阳性或阴性,可作为某些细菌的判断依据。具体试验方法(1)O’Meara氏法将试验菌接种于通用培养基,于36±1℃培养48h,取培养液1ml加O’Meara 试剂(加有0.3%肌酸Creatine或肌酸酐Creatinine的40%氢氧化钠溶液)1ml,摇动试管1~2min,静置于36±1℃恒温箱,若4h内不呈现红色,即判定为阴性;呈现红色则判定为阳性。
(2)Barritt氏法将试验菌接种于通用培养基,于36±1℃培养4天,培养液2.5ml先加入5℃α-萘酚(2-na-phthol)纯酒精溶液0.6ml,再加40%氢氧化钾水溶液0.2ml,摇动2~5min,阳性菌常立即呈现红色,若无红色出现,静置于室温或36±1℃恒温箱,如2h内仍不显现红色,可判定为阴性。
本试验一般用于肠杆菌科各菌属的鉴别。目前,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的传统通用方法是现场配置试剂后加入到培养液中,由于试剂的成分、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使结果出现误判,因而每批试验前需要对试剂进行质量鉴定,程序繁琐复杂。
可见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有试剂需现配现用,且试剂质量需预先测试,操作麻烦,测试成本高;另外试剂过程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严格,操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多,易出现假阴性或弱阳性反应而造成误判。
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简化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的测试步骤,缩短测试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制备出V-P试验测试液及其测试管。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由1.0~10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重量百分比)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所述的测试液由3~7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所述的测试液由1~3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所述的测试液由7~10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所述的胍基化合物为肌酸,或肌酐,或精氨酸中的一种;所述的碱溶液为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
一种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管,一端为真空密封的等截面玻璃管,另一端为密封的毛细玻璃管,在等截面玻璃管中装有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测试液在等截面玻璃管中的高度H1和等截面玻璃管留空高度H2之比为H1∶H2=1∶5~15。
所述的测试液在玻璃管中的高度H1和留空高度H2之比为H1∶H2=1∶8~12。
所述的测试管中的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由1.0~10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效果1.本发明将检测技术产品化,商品化,将配制好的测试液封装于真空玻璃管中,可直接使用。操作时只需在待测样中折断测试管的毛细管段,使待测样自动定量吸入管中与测试液发生显色反应,据此反应的阳性或阴性,可作为某些细菌的判断依据。例如,奇异变形杆菌、蜂房哈夫尼亚菌为阳性反应,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为均阴性反应。无需在每批试验前对试剂进行质量鉴定,可大大简化检测步骤,节省测试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本发明的测试液与待测物的显色反应,是在真空玻璃管中自动进行,可有效避免因试剂的成份、质量等因素影响而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误判,因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3.本发明的测试管携带、使用方便,测定简单,快速准确,保存时间长。现场检测不需其它设备仪器,可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综合成本。
4.本发明易于推广实施,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


图1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及其测试管结构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中1为等截面真空玻璃管,2为毛细管段,3为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H1为测试液高度,H2为等截面真空玻璃管留空高度。本例中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7mm,玻璃管总高度为14cm,H1为2cm,留空高度H2为10cm,毛细管段长度为2cm。
测试液配方为3.0克肌酸和1升4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使用时将测试管的毛细管段浸入待测样品液中,折断毛细管,等待测样品液吸满等截面真空玻璃管留空段时,取出反复倒置混合均匀,使之充分显色反应,约1~5min颜色稳定后,具此反应判断阳性或阴性,可作为某些细菌的依据。例如,奇异变形杆菌、蜂房哈夫尼亚菌为阳性反应,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为均阴性反应。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8mm,总高度为13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1.5cm,留空高度H2为9cm,毛细管段长度为2.5cm。
测试液配方为5.0克肌酸和1升4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6mm,总高度为13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1cm,留空高度H2为10cm,毛细管段长度为2cm。
测试液配方为9.0克肌酸和1升4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7mm,总高度为15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1.5cm,留空高度H2为11cm,毛细管段长度为2.5cm。
测试液配方为7.0克肌酐和1升4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实施例五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6.5mm,总高度为11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1cm,留空高度H2为8cm,毛细管段长度为2cm。
测试液配方为4.0克肌酐和1升4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实施例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7mm,总高度为15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2cm,留空高度H2为11cm,毛细管段长度为2cm。
测试液配方为8.0克肌酸和1升4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实施例七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8mm,总高度为9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1cm,留空高度H2为6.5cm,毛细管段长度为1.5cm。
测试液配方为5.0克精氨酸和1升4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实施例八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7.5mm,总高度为11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1.5cm,留空高度H2为7.5cm,毛细管段长度为2.0cm。
测试液配方为8.0克精氨酸和1升4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实施例九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6.0mm,总高度为13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1.5cm,留空高度H2为10cm,毛细管段长度为1.5cm。
测试液配方为2.0克精氨酸和1升4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实施例十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等截面真空玻璃管内径为7.0mm,总高度为15cm,玻璃管内测试液高度H1为2cm,留空高度H2为11cm,毛细管段长度为2cm。
测试液配方为7.0克精氨酸和1升40%的氢氧化钾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测试管的使用及结果判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不重述。
权利要求
1.一种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其特征是该测试液由1.0~10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液,其特征是测试液由3~7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液,其特征是测试液由1~3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液,其特征是测试液由7~10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液,其特征是所述的胍基化合物为肌酸,或肌酐,或精氨酸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液,其特征是所述的碱溶液为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
7.一种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管,一端为真空密封的等截面玻璃管,另一端为密封的毛细玻璃管,其特征是在等截面玻璃管中装有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测试液在等截面玻璃管中的高度H1和等截面玻璃管留空高度H2之比为H1∶H2=1∶5~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管,其特征是测试液在玻璃管中的高度H1和留空高度H2之比为H1∶H2=1∶8~1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管,其特征是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由1.0~10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的测试液及其测试管。测试液由1.0~10克的胍基化合物和1升40%的碱溶液混合配制而成;测试管一端为真空密封的等截面玻璃管,另一端为密封的毛细玻璃管,在玻璃管中装有乙酰甲基甲醇生成试验测试液,测试液在等截面玻璃管中的高度H
文档编号C12M1/34GK101029327SQ20061012831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30日
发明者白莉, 李树华, 王玲玲, 刘松彥, 王海民 申请人:白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