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的豆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878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的豆浆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的豆浆机,主要适用于电动豆浆机和电动 搅拌机。
背景技术
目前,巿场上出售的食物切削旋转刀具的刀片一般为水平或稍加倾斜 角度放置,刀刃跟刀片放置方向一致。所以切削的有效区域只存在于一个 平面上,大大降低刀刃与食物接触的几率,导致粉碎不均匀。另外,全自 动的豆浆机内设有的网罩, 一般设有筛网,粉碎的食物积聚于餹孔内,难 以清除,形成卫生隐患。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便于清洁、切削均 句的全自动的豆浆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全自动的豆浆机,包括桶体、盖体、电机、发 热管和旋转刀具,其结构特征是旋转刀具的刀轴表面轴向倾斜设置有二 个及以上的刀片。所述旋转刀具呈锚状或飞机尾翼形状,刀轴为长简形,中心设置有通孔与电机立轴固定,刀片与刀轴的夹角为10—80度。所述盖体下端扣接有网罩,网罩为无底简状,内壁顶部设置有卡扣, 上部均布2"个大方孔,下部均布小孔或没有孔,上部和下部通过筋条 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刀具在旋转时产生涡流,物料吸入涡流内,与刀片 接触次数更频密,另刀片轴向倾斜设置,旋转时刀刃产生旋转面,提髙与 食物接触的几率,切削效果更佳.网罩采用大方孔,粉碎的食物漂浮于上 方,更容易从大方孔排出,与桶体内液体快速混合,提髙浓度。其结构简 单合理、使用方便、寿命长。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为旋转刀具二个方位的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5为另一旋转刀具二个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l-图3,本全自动的豆浆机包括盖体1和桶体9,盖体l一侧 设置有电源插座2,内设有电机,下端设置有与其连为一体的发热管5-防干烧针3和防溢针7。电机的立轴4从盖体1的下端穿出并伸入桶体9 内,旋转刀具6固定在立轴4下端。旋转刀具6呈锚状,旋转刀具6的刀 轴6.1外表面轴向设置有四片向外倾斜的刀片6.2;中心设置有通孔6.4, 与电机立轴4套接紧固。刀片6.2呈镰刀状,刀刃63设置在外边缘上。 盖体1下端扣设有网罩8,网罩为无底简状,上部内壁设置有卡扣8.2, 上半部均布设置有三个大方孔8.1,大方孔之间筋条8.3相隔,筋条连接 网罩的上部和下半部;下半部开设有小孔8.4。也可以取消小孔,大方孔 的轴向高度为整个网罩高度的1/5—1/2。上述旋转刀具可替换为倾斜向下的爪形旋转刀具6',旋转刀具的刀 轴6.1,外表面轴向均布四片镰刀状刀片6.2,,刀刃6.3,设置在外边缘上; 刀轴6.1'中心设置有通孔6.4',如图4和图5所示。替换后不影响使用 效果。发热管表面还可设置有不粘涂层。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刀具还可以是普通的水平刀片;或者上部为水平刀 片,下部为倾斜的锚状刀片.
权利要求1. 一种全自动的豆浆机,包括桶体(9)、盖体(1)、电机、发热管(5)和旋转刀具(6),其特征是旋转刀具的刀轴(6.1)表面轴向倾斜设置有二个及以上的刀片(6.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的豆浆机,其特征是所述旋转刀具 呈锚状或飞机尾翼形状,刀轴(6.1)为长简形,中心设置有通孔(6.4) 与电机立轴(4)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的豆浆机,其特征是所述刀片与刀 轴的夹角为10—80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动的豆浆机,其特征是所述盖体 下端扣接有网罩(8),网罩为无底简状,内壁顶部设置有卡扣(8.2),上 部均布2~6个大方孔(8.1),下部均布小孔(8.4)或没有孔,上部和下部 通过筋条(8.3)相连。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动的豆浆机,其特征是所述大方孔的 轴向高度为整个网罩髙度的1/5—1/2。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的豆浆机,其特征是所述盖体内装 有电机及其控制电路,电机的立轴(4)从盖体的下端穿出并伸入桶体内, 立轴下端固定有旋转刀具;发热管(5)、防干烧针(3)、防溢针(7)设置 在盖体下端与其连为一体。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的豆浆机,其特征是所述盖体一侧 设置有电源插座(2);发热管表面设置有不粘涂层。
专利摘要一种全自动的豆浆机,包括桶体、盖体、电机、发热管和旋转刀具,其旋转刀具的刀轴表面轴向倾斜设置有二个及以上的刀片。旋转刀具呈锚状或飞机尾翼形状,刀轴为长筒形。刀片与刀轴的夹角为10-80度。盖体下端扣接有网罩,网罩为无底筒状,上部均布2-6个大方孔,下部均布小孔,上部和下部通过筋条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刀具在旋转时产生涡流,物料吸入涡流内,与刀片接触次数更频密,另刀片轴向倾斜设置,旋转时刀刃产生旋转面,提高与食物接触的几率,切削效果更佳。网罩采用大方孔,粉碎的食物漂浮于上方,更容易从大方孔排出,与桶体内液体快速混合,提高浓度。其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寿命长。
文档编号A23C11/10GK201119767SQ20072005254
公开日2008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1日
发明者丁国威 申请人:丁国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