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茶整形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456阅读:6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珠茶整形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工程领域,涉及一种绿茶的加工机械,特别是涉及一 种珠茶整形装置。
背景技术
整形工序是珠茶加工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整形的目的就是使珠茶成圆, 圆整度是评价珠茶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到珠茶的销售定价。 目前,珠茶成圆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炒干机。炒干机用炒板推动茶叶,使茶叶在 曲轴弧形的炒板与的弧形的炒锅中做向心旋转运动,从而在运动中逐渐成圆。 炒干机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珠茶炒制的效率,实现了珠茶初加工的全程机械化, 它加工的珠茶基本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珠茶已经成为我国生产的茶叶中产量最 大的品种,并且大部分珠茶出口到世界各地,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比较稳定的 市场份额。
但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能源、人性化问题的越来越重视,珠茶炒干 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首先,珠茶炒制过程不够卫生。炒干机每加工一批 茶叶,需要分三道分工序(小锅、对锅、大锅)把茶叶逐渐炒干、炒圆,前两 道工序结束之后,茶叶必须出锅,摊晾在地面上,这就降低了茶叶的卫生状况, 而且传统的茶灶口与茶叶出料口在同一侧,煤灰可能飘入茶叶中。其次,能耗 高。炒干机的加工过程长达12小时,整个加工过程必须加热。传统的方法使用 煤作为燃料,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又可以选择电炉作为热源。但是使用煤 的成本要明显低于电炉,因此绝大部分茶农使用煤,即便如此,煤炭已经是珠 茶生产的最大成本支出,初略的估计方法是每生产lKg珠茶需要lKg煤。再次, 成品的圆整度较大地依赖于新鲜茶叶的品质与加工工人的技术水平。只有嫩茶
叶才能加工成滚圆、结实且墨绿色的珠茶,老茶叶通常只能加工成较扁的方块 状珠茶,并且比较松散,严重影响了初制茶的销售定价;初制茶的品质也受炒 茶工人技术水平的影响。最后,工人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并且工作环境非常恶 劣。加上准备工作和收尾工作,工人不仅需要至少工作14个小时,而且需要不 断地人工装载和卸载重达1(T30Kg的茶叶;又由于加工过程一直需要加热,制 茶车间的温度往往高达5(TC,并且加工过程的茶尘可能导致工人的呼吸系统疾 病。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珠茶炒制过程的卫生状况、降低能耗、提高珠茶的圆整度、改 善工作环境,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珠茶整形机,该机器能代替珠茶炒干过程的 小锅和对锅工序,它不仅极快地完成茶叶成圆的整形目的,从而极大地降低能 耗,而且实现了封闭加工,保证了加工过程的卫生状况,简化了操作,减轻了 工人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把珠茶的炒干工序分为 整形和大锅两道工序,分别由珠茶整形机和炒干机实现。珠茶整形机,包括机 架、电机、减速器、链传动、加热炉,其整形机构由纵向搓茶板、横向搓茶板 和定型压板构成,纵向搓茶板的前面部分与横向搓茶板相互垂直、重叠,纵向 搓茶板的后面部分与定型压板同向、重叠,横向搓茶板由直线往复机构驱动, 当茶叶进入整形机之后,茶叶受纵向搓茶板和横向搓茶板合力之后,在纵向搓 茶板上作轨迹为类"S"形或类"SIN"形的曲线运动,并且,在该区域下方的 次高温加热炉的作用下,在10-20秒时间内促使茶叶滚成圆形、紧凑的颗粒,然 后茶叶立即进入定型压板与纵向搓茶板之间,定型压板与纵向搓茶板同向、同 速运动,茶叶被夹于它们之间,并在该区域下方的高温加热炉的作用下,茶叶
的圆度、尺寸被稳定住,巩固整形的结果。当茶叶出了整形机之后,并待积累 足够多的茶叶之后,它们被放入炒干机中,进行大锅工序,使茶叶变得干燥、 光亮,满足珠茶品质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珠茶的炒干工序的时间(包括整形和大锅)降 低到2小时左右,将极大地降低能耗,并提高设备对茶叶原料的适应性,从而 提高了珠茶的品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側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A-A剖视图。 图6是茶叶在纵向输送带上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l.进料斗,2.纵向搓茶板,3.定型压板,4.次高温加热炉,5.高温 加热炉,6.机架,7.电机A, 8.皮带A, 9.减速器A, IO.链轮A, ll.链条A, 12. 出料斗,13.变频器,14.电机B, 15.皮带B, 16.减速器B, 17.链轮B, 18.链 条B, 19.巻筒,20.横向搓茶板,21.轴承座,22.径向轴承,23.连杆,24.偏心 轮,25.巻筒,26.中转链轮组,27.茶叶在纵向搓茶板上的运动轨迹。

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中,进料斗(1)位于机架(6)的左侧,整 形机构位于机架(6)上部,它由纵向搓茶板(2)、横向搓茶板(20)和定型压 板(3)构成,它们以紧绷的帆布在巻筒(19)上转绕的形式实现,纵向搓茶板
(2) 的前面部分与横向搓茶板(20)相互垂直、重叠,纵向搓茶板(2)与定 型压板(3)同向、重叠,横向搓茶板(20)夹在纵向搓茶板(2)和定型压板
(3) 中间,位于机架(6)右下侧的电机A (7)输出动力,经皮带A (8)、减速 器A (9)、链轮A (10)、链条A (11)的传动,促使巻筒(19)带动纵向搓茶板
(2)和巻筒(25)带动定型压板(3)在接触面同向运动。位于机架(6)左下 侧的电机B (14)输出动力,经皮带B (15)、减速器B (16)、链轮B (17)、链条 B (18)的传动,促使偏心轮(24)带动连杆(23)驱动径向轴承(22)和横向 搓茶板(20)运动,使横向搓茶板(20)做直线往复移动,通过控制变频器(13), 可调节电机B (14)的转速,从而调节横向搓茶板(20)的移动速率和往复频率。 纵向搓茶板(2)与横向搓茶板(20)重叠区域的下方是次高温加热炉(4),纵 向搓茶板(2)与定型压板(3)的重叠区域的下方是高温加热炉(5)。当茶叶 进入整形机之后,茶叶,部分茶叶进入纵向搓茶板(2)和横向搓茶板(20)之 间,另一部分茶叶进入定型压板(2)和横向搓茶板(20),定型压板(2)的这 部分区域起到搓茶的作用,茶叶受纵向搓和横向合力之后,在纵向搓茶板(2) 和横向搓茶板(20)上作轨迹为类"S"形或类"SIN"形的曲线运动,并且, 在该区域下方的次高温加热炉(4)的作用下,在10-20秒时间内促使茶叶滚成 圆形、紧凑的颗粒,当茶叶滚出此区域,茶叶立即进入定型压板(3)与纵向搓 茶板(2)之间,定型压板(3)与纵向搓茶板(2)同向、同速运动,茶叶被夹 于它们之间,并在该区域下方的高温加热炉(5)的作用下,茶叶的圆度、尺寸 被稳定住,巩固整形的结果。出料斗(12)位于机架(6)的右侧,用于收集整 形之后的茶叶。
在图3、 4、 5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料斗(1)位于机架(6)的左侧, 三组层叠布置的整形机构位于机架(6)之中,提高了机架(6)空间的利用率,
整形机构由纵向搓茶板(2)、横向搓茶板(20)和定型压板(3)构成,它们以 紧绷的帆布在巻筒(19)上转绕的形式实现,纵向搓茶板(2)的前面部分与横 向搓茶板(20)相互垂直、重叠,纵向搓茶板(2)的后面部分与定型压板(3) 同向、重叠,位于机架右下侧的电机A (7)输出动力,经皮带A (8)、减速器A (9)、链轮A (10)、链条A (11)的传动,促使巻筒(19)带动纵向搓茶板(2) 和定型压板(3)同向运动。位于机架(6)左下侧的电机B (14),电机B (14) 输出动力,经皮带B (15)、减速器B (16)、链轮B (17)、链条B (18)的传动, 并在变频器(13)的控制下循环正、反转,促使巻筒(19)带动横向搓茶板(20) 做直线往复运动。当茶叶进入整形机之后,茶叶受纵向搓茶板(2)和横向搓茶 板(20)合力之后,在纵向搓茶板(2)上作轨迹为类"S"形或类"SIN"形的 曲线运动,并且,在该区域下方的次高温加热炉(4)的作用下,在10-20秒时 间内促使茶叶滚成圆形、紧凑的颗粒,然后茶叶立即进入定型压板(3)与纵向 搓茶板(2)之间,定型压板(3)与纵向搓茶板(2)同向、同速运动,茶叶被 夹于它们之间,并在该区域下方的高温加热炉(5)的作用下,茶叶的圆度、尺 寸被稳定住,巩固整形的结果。出料斗(12)位于机架(6)的右侧,用于收集 整形之后的茶叶。
在图6中,表示了某一颗茶叶在整形区域受纵向搓茶板(2)和横向搓 茶板(20)合力之下,作类"S"形或类"SIN"形的滚动运动轨迹,然后在进 入定型区域之后,其直线移动轨迹。
权利要求1、一种珠茶整形机,包括机架、电机、减速器、链传动、加热炉,其特征是整形机构由纵向搓茶板、横向搓茶板和定型压板构成,纵向搓茶板的前面部分与横向搓茶板相互垂直、重叠,纵向搓茶板的后面部分与定型压板同向、重叠。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珠茶整形机,其特征是横向搓茶板由直线往复机构 驱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珠茶整形机,其特征是加热炉位于纵向搓茶銜的下 方,纵向搓茶板与横向搓茶板重叠区域是次高温加热炉,纵向搓茶板与定型压 板的重叠区域是高温加热炉。
专利摘要一种珠茶整形机,包括机架、电机、减速器、链传动、加热炉,机架上安装纵向搓茶板、横向搓茶板、定型压板、加热炉,纵向搓茶板的前面部分与横向搓茶板相互垂直、重叠,纵向搓茶板的后面部分与定型压板同向、重叠,纵向搓茶板与横向搓茶板重叠区域是次高温加热炉,纵向搓茶板与定型压板的重叠区域是高温加热炉。它因能极快地使茶叶成圆,从而极大地降低能耗,而且实现了封闭加工,保证了加工过程的卫生状况,简化了操作,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A23F3/12GK201004973SQ20072010728
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5日
发明者张德兴, 张方明 申请人:张方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