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机防溅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63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炸机防溅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副食品加工设备的改造,即油炸机防溅罩。
背景技术
油炸机是副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线中的基本设备,它将上一工序传送来的食品半成 品油炸处理,以获得产品定型、产品适当的口感和风味,及较长的产品保质期。油炸机包括底架、油炸槽、烟雾收集罩、排烟管等,其中油炸槽是具有合适深度的 长方体槽,两边是厚度较大的槽帮,槽内有金属丝编结而成的输送网带,将炸好的食品自动 输送至下一工序,槽的前端内侧有一过滤网口。油炸槽的底部外侧置有若干个加热器(一 般4-5为个)用于食用油升温,抽油泵将过滤网口流出的油送回油炸槽以构成油流循环,从 而消除特定点加热导致的油炸槽内油温不均勻现象。内置有抽油烟机的油烟收集罩位于油炸槽的大部段落之上,沸油升华的油烟经拢 集后自排烟管排出。现有油炸槽的前端无油烟收集罩覆盖,即油炸槽的前端为一敞口段落。 如此安排的作用之一是当食品碎渣在滤油网口处堵结时,便于人们用工具清理,从而维持 生产线的连续正常运行;作用之二是便于人们直接监控油炸槽内金属网线输送带运行的 异常情况。现有油炸机的敞口段落长度一般约占油炸机总长度的15%左右,也即约15%的 油烟未自排烟管排出,油烟扩散飘落到车间很大面积内的设备物件表面甚至在设备内部形 成积垢,造成环境卫生水平降低和设备物件的腐蚀;油滴微爆还不时飞溅到两边槽帮上、喷 溅到附近地面并在有水地面洇染,人员行走在有油的地面极需小心摔倒。如上产生的地面 油污每半天都需要使用化工溶剂及时清理,化工溶剂的频繁长期使用对于食品生产企业亦 属讳忌,且频繁清洗的工作量大。此外,油炸机操作人员手上和面部被飞溅油点烫红烫痛已 是太过平常。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任务是提供一种油炸机防溅罩。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油炸机防溅罩,至少其主体为透明耐高温材料制成,呈开口 向下的高拱槽形,在一个侧面的局部设置有窗口,扣盖于现有油炸机的油炸槽敞口段落。上述油炸机防溅罩是以空间折面或弧面为顶的、一端较低另一端较高的斜式扣罩。上述油炸机防溅罩的较低一端具有导油板。上述油炸机防溅罩的侧面窗口配备有透明活动盖板。上述油炸机防溅罩两侧面的下部分别置有卸油槽。上述油炸机防溅罩两侧具有向油炸槽内延伸的竖板段。上述油炸机防溅罩侧面固定有手把。上述油炸机防溅罩在不高于窗口下底边的向下连续部分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材料部分与防溅罩主体的透明材料部分铆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防溅罩扣盖于油炸机的油炸槽敞口段落,全面消除了高 温油飞溅引起的原有污染和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威胁;防溅罩一端较低另一端较高的顶部构 造利于油烟拢集后自排烟管排出;防溅罩顶部的油滴经导油板引至防溅罩侧立面内壁,防 溅罩内壁流落的所有油滴全部自卸油槽的一端被收集;防溅罩两侧向油炸槽内延伸的竖板 段保证了防溅罩扣盖于油炸机敞口段落的稳定性及可靠地沿槽帮滑行;防溅罩主体由透明 材料制作所以无碍操作人员观察炸槽内情况,位于侧面的窗口便于操作人员使用工具清理 食品碎渣堵结。

[0016]图1防溅罩A的J观图[0017]图2防溅罩B的J观图[0018]图3防溅罩C的观图[0019]图4防溅罩D的—-种直观图[0020]图5示意图拼接式的防溅罩D[0021]图6示意图防溅罩E[0022]图7直观图斜折面顶导油板[0023]图8直观图弧形顶导油板[0024]图9局部直观图载有本实用新型的油炸机(未负载导油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5和图7。防溅罩在窗口 7底边以上高度的主体部分为透明耐高 温无污染材料(图中细线所示)制作,在不高于窗口 7底边的向下连续部分为不锈钢板(图 中粗线所示)轧制,透明材料部分与不锈钢板部分通过若干铆接点10固定连接。防溅罩的顶部是一端较低另一端较高的空间折面,较高一端适合贴接于油炸机的 油烟收集罩2,其倾斜结构利于拢集油烟自排烟管3排出,消除了目前油烟在车间飘落的现 象。侧面窗口 7接近油炸槽1端部过滤网口,不需要完全掀开防溅罩即可使用工具自 窗口 7清理封堵过滤网口的碎渣。一般情况下图中左右向翻动的盖板8封闭着窗口 7,当需 要清理过滤网口处碎渣时打开盖板8。在侧面窗口 7之下的位置,防溅罩两侧均设有卸油槽11,卸油槽11将飞溅到罩内 壁并沿罩内壁流下的废油导出。防溅罩下端的平板段5置于油炸槽1的槽帮4之上,向油炸槽1内延伸的竖板段6 贴扣于油炸槽1的槽帮4内侧,平板段5和竖板段6的连续结构适宜将防溅罩稳定置于油 炸槽1的槽帮4上,及在必须完全打开油炸槽1敞口段落时方便防溅罩沿槽帮4方向滑行 (加力于手把12操作)。本例为最佳实施例。实施例2,参见图6,防溅罩的顶部为弧形,利于飞溅油滴沿内壁流入卸油槽。余同 实施例1。[0032]实施例3,参见图4,防溅罩整体为透明耐高温材料制成。必要时,在平板段5和竖 板段6欲接触油炸槽1槽帮4的一面加装薄型隔热材料层,以阻断沸油的高温通过不锈钢 槽帮4向平板段5、竖板段6的传导。余同实施例1。实施例4,参见图3,无卸油槽,飞溅在防溅罩内壁并沿罩内壁流下的油滴重新流 入油炸槽1内。余同实施例3。实施例5,参见图2,一端较低另一端较高的平板顶几乎将所有油烟拢集通过排烟 管3排出,且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简易制造。余同实施例4。实施例6,参见图1,借助排烟管3工作时的抽风作用,两端等高的防溅罩对于防油 烟扩散仍然具有明显效果,能拢集大部分油烟自排烟管3排出。供窗口 7开、闭的盖板(图 中未画出)与防溅罩主体以滑道9连接。余同实施例5。下面继续说明本实用新型。(一 )在油炸机长时间连续生产中,防溅罩顶部内壁会附有油滴,由于防溅罩两端 不等高,其部分油滴直接流至低端边口坠落,污染了油炸槽1端部的槽帮及附近地面,还不 时粘染向油炸槽1输送的食品半成品。可自外部套合(或铆接)于防溅罩较低端顶部的一 种导油板参见图7 (适配与例1的图5)或图8 (适配与例2的图6),窗口 7所在的防溅罩侧 立面紧插入位置较高的缺口 132,防溅罩另一侧立面的边含在位置较底的缺口 131内,防溅 罩顶部低端的油滴落于斜板13并流向较低端的缺口 131,且继续经防溅罩立面内侧流入卸 油槽11。与上不同的是,导油板也可以与防溅罩主体结构一体化并且更美观,但制作工艺 的难度增加较大。导油板的材料可以是透明耐高温材料或不锈钢薄板。(二)涉及实施例1-6。防溅罩主体材料或全部材料为食品级的透明耐高温PC。该 PC以聚碳酸酯为塑料原料,耐油、耐磨、耐冲击,耐化学性酸碱腐蚀、耐老化、耐蒸汽、耐高温 可达220°C,符合无毒SGS绿色环保、欧盟ROHS超低卤素含量、UL黄卡安全认证。需要说明的是油炸槽1内的沸油约250°C,防溅罩处于高温工作环境。但实施例 1-2中接触油炸槽1槽帮4的是不锈钢材料,各例中防溅罩的透明材料并不直接接触沸油, 而升腾的油蒸汽温度已大幅度降低。飞溅油点热能总量很小,即使对于防溅罩的长期使用 而言,飞溅的热油点并不至于实际破坏透明材料。防溅罩两侧卸油槽11将飞溅油导出,即 是更严格地考虑了食品安全。各例均可同于例3在防溅罩与槽帮4接触处加装薄型隔热材料层,如果有必要的 话。(三)涉及实施例1-3。卸油槽11位于槽帮4外侧,防溅罩两侧面的间距略大于 油烟收集罩2宽度,即防溅罩侧面与油烟收集罩2侧面具有缝隙。油炸槽1内油烟沿排烟 管3排出形成的热气流动力,特别是油烟收集罩2内置抽油烟机的作用,几乎不会有油烟自 上述缝隙排出(外部空气倾向于经缝隙流入油炸槽1内)。必要时,以垂直固定于防溅罩两侧面的窄板条封堵上述缝隙。(四)窗口7的盖板8与防溅罩透明主体的连接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上下双跑 道方式,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左右翻盖方式,也可以是类于图2的上下翻盖方式,还可令盖 板8与窗口 7所在侧面以一点活动铆接,盖板8绕铆接点的旋转方式等。[0046]窗口 7可以具有不同形状。盖板8具有相对应形状。(五)卸油槽11贴近油烟收集罩2的一端被封堵,以保证飞溅的油滴仅从卸油槽 11外端流出(便于收集处理)。(六)为保持清晰透明,本实用新型防溅罩应适时清洗。每台油炸机应配备两具本 实用新型防溅罩便于及时清洗更换。如必要清洗但未及清洗时,可以临时打开盖板8观察过滤网口处封堵情况,或通 过手把12拉开防溅罩全面观察油炸槽1内情况。
权利要求1.油炸机防溅罩特征在于至少其主体为透明耐高温材料制成,呈开口向下的高拱槽 形,在一个侧面的局部设置有窗口,扣盖于现有油炸机的油炸槽敞口段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炸机防溅罩,其特征是以空间折面或弧面为顶的、一端较 低另一端较高的斜式扣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炸机防溅罩,其特征是防溅罩的较低一端具有导油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炸机防溅罩,其特征是防溅罩的侧面窗口配备有透明活 动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炸机防溅罩,其特征是防溅罩两侧面的下部分别置有卸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炸机防溅罩,其特征是防溅罩两侧具有向油炸槽内延伸 的竖板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炸机防溅罩,其特征是防溅罩侧面固定有手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炸机防溅罩,其特征是防溅罩在不高于窗口下底边的向 下连续部分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材料部分与防溅罩主体的透明材料部分铆连接固定。
专利摘要油炸机防溅罩涉及食品加工设备,它扣盖于现有油炸机的敞口段落,由无污染透明材料制成,呈开口向下的高拱槽形,且可以一端较低另一端较高,在一个侧面局部设置有窗口,窗口配备有透明活动盖板。本实用新型全面消除了油烟飘散、高温油飞溅引起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威胁,且便于操员工处置油炸槽内的异常情况。
文档编号A23L1/01GK201846746SQ20102054903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6日
发明者孙毅 申请人:安徽靖童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