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多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849阅读:7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嵌入式多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细胞的共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细胞培养是使细胞处于体外条件下进行生长和繁殖,在培养过程中可对活细胞的形态结构等进行观察、监测及数据记录。细胞的体外培养可以采用单独培养方式或多种细胞共同培养方式。常用的细胞培养装置主要为单细胞系气液相平面培养,其单一性和固定性限制了细胞培养的多向发展,不能满足对细胞相互作用等复杂体系的深入研究。目前虽然也存在商品化的共培养装置,但存在不同细胞之间易出现污染与混杂等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2181306,公告日为2012年4月4日,发明名称为“多种细胞共培养支架以及多种细胞共培养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细胞共培养装置,其设置有一培养支架,该支架包括支架面和与支架面连接的支撑架,支架面上开有固定孔。支架面边缘处连接有支撑架。培养支架放入培养皿中,培养支架的固定孔用于悬挂培养小室,每一个培养小室用于一种细胞的培养。则该培养皿、共培养支架和悬挂式培养小室成为一多种细胞共同培养的培养体系。各种细胞分别生长于不同的培养小室或培养皿内。在培养小室的底部设置有大小不同的孔径,可允许液体自由通过,而细胞不能通过。这种共培养装置适合于某些细胞的共培养方式。而且,对于孔径的大小设置难以保握,不适用小细胞的培养。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功能实用、操作性强、可实现多细胞系、气液固多相体系的多重组合培养的多细胞共培养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嵌入式多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底座及培养皿盖,还包括若干无底框架,所述无底框架包括环形上框、环形下框及围绕于环形上框与环形下框外周的由透性膜材料构成的环形侧壁,所述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设置有若干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所述无底框架的环形下框底部与所述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相适配地连接固定,从而将所述培养皿内腔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小室。不同直径的无底框架相互套叠,形成相互包含的培养小室。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设有两圈以上的同心圆结构的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两个以上的不同直径的无底框架与所述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相适配的连接固定。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设有两条以上的互不干涉的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两个以上的直径相等或不等的无底框架与所述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相适配的连接固定。每一个无底框架均限定出一个独立的培养小室。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无底框架的设置将整个培养皿分隔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培养空间,并通过透性膜材料的选择透过性来实现细胞因子等代谢产物的交换。本实用新型针对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系统化和精确化,建立新型实用的共培养式细胞培养装置,功能实用简便,可操作性强,可实现多细胞系、气液固多相体系的多重组合培养,更为真实的模拟体外多细胞相互作用和扩增过程,便于对完整生物体系的细胞相互作用进行整体系统研究。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培养皿底座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框架的支撑架示意图。图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培养皿底座俯视图。其中,培养皿底座1.00凹槽1.01第一框架上环1.11第一框架下环1.12透性膜
1.13第二框架上环1.21第二框架下环1.22透性膜1.23培养皿盖2.00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嵌入式多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底座1.00、培养皿盖2.00及设置于培养皿底座1.00内腔的无底框架。培养皿底座1.00具有一圆形底平面及从底平面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圆形底平面设置有若干环形的凹槽1.01,凹槽1.01 一方面用于固定支架,另一方面也把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培养皿底座的内腔设置有若干个无底框架,从实际应用考虑,以环形框架为宜,数量可以为2个或2个以上,视实验需要而定。本例中,设置有不同直径的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小径的第二框架位于大径的第一框架中心,且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直径均分别与培养皿底座底平面的两圈凹槽1.01的直径相对应。优选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以同心圆的方式套设。位于内圈的第二框架高度低于位于外圈的第一框架的高度。第一框架由第一框架上环1.11、第一框架下环1.12及围绕于上、下环外周的透性膜1.13构成。上、下环之间可以设置多条支撑条,如图3所示。同理,第二框架由第二框架上环1.21、第二框架下环1.22及围绕于上、下环外周的透性膜1.23构成。下环嵌设于凹槽1.01内,从而令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固定于培养皿底座,将培养皿底座内腔分隔成三个相互套设的培养小室。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培养皿底座内腔设置多个互不干涉的无底框架,平均分布于培养皿底座底平面,如图4所示。这些无底框架可以是等径的也可以是不等径的,视实验需要而定。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除了设置凹槽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环形突起的形式,相应地,无底框架底部采用凹陷结构与该环形突起相配合。培养皿1.00及培养皿盖2.00可采用现有的标准培养皿装置,采用常用光透性细胞培养材料制造。无底框架可根据不同的透性膜材料选择透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在整个细胞培养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不同的透性膜支架,以改变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种类及浓度。现以应用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实施例1将第一第二无底框架固定于培养皿底座,形成三个依次套设的培养空间,分别种三种不同的贴壁或悬浮细胞celll、ce112、ce113于三个环形区间内,细胞在各自独立的空间内贴壁或悬浮生长,培养液中存在不同种类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通过各种因子相互作用来促进细胞在多细胞复杂体系中的生长。实施例2将第一第二无底框架固定于培养皿底座,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培养空间,分别种贴壁细胞celll、ce112、ce113于三个环形区间。其中,无底框架的透性膜采用孔径为nl的亲水透过性膜材料。培养一个周期后,更换为孔径为n2的亲脂透过性膜材料支架,以改变外层细胞与内层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的种类,以进行后续的培养。实施例3将第一第二无底框架固定于培养皿底座,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培养空间,分别种三种不同的贴壁或悬浮细胞celll、ce112、ce113于三个环形区间内,细胞在各自独立的空间内贴壁或悬浮生长。培养一个周期后,取下位于内层的第二无底框架,内外层细胞相互接触并扩张生长空间,形成接触式共生长,以进行后续培养。
权利要求1.一种嵌入式多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底座及培养皿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无底框架,所述无底框架包括环形上框、环形下框及围绕于环形上框与环形下框外周的由透性膜材料构成的环形侧壁,所述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设置有若干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所述无底框架的环形下框底部与所述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相适配地连接固定,从而将所述培养皿内腔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小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多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设有两圈以上的同心圆结构的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两个以上的不同直径的无底框架与所述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相适配的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多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设有两条以上的互不干涉的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两个以上的直径相等或不等的无底框架与所述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相适配的连接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嵌入式多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底座及培养皿盖,还包括若干无底框架,所述无底框架包括环形上框、环形下框及围绕于环形上框与环形下框外周的由透性膜材料构成的环形侧壁,所述培养皿底座的底平面设置有若干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所述无底框架的环形下框底部与所述环形凹槽或环形凸起相适配地连接固定,从而将所述培养皿内腔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小室。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无底框架的设置将整个培养皿分隔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培养空间,并通过透性膜材料的选择透过性来实现细胞因子等代谢产物的交换,可实现多细胞系、气液固多相体系的多重组合培养,便于对完整生物体系的细胞相互作用进行整体系统研究。
文档编号C12M1/22GK203048951SQ201320040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张雁, 易桦林 申请人:中山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