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850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内试验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藻类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水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水体营养负荷过高,常会促使水柱中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出现“藻华”。目前,对于藻华的研究已经成为水环境生态学的热点。在对自然水体中藻类的生活史或者各生活阶段生理学状况进行研究时,常需要采集到大量的新鲜样品,进行检测,观察和分析。因藻类在自然水体中飘游不定,以及水体环境自身受到各种因子的干扰,使得这项研究变得更为棘手。一些藻类研究学者为了研究藻类越冬时的形态和生理状态,需要在冬季挖取大量的湖泊或河流底泥,经多轮筛洗,才能得到极少量的越冬藻类。由此可见,设计出一种专用于藻类生理学及生活史研究的试验装置,可以使研究更为便捷,省时省力。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更为方便的自然水体中藻类实验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包括搭接成钢管框架的若干钢管,与钢管框架绑定设有漂浮装置, 钢管框架内悬吊有围网。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漂浮装置为若干设置于各钢管上的浮筒。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钢管框架包括围成矩形的四根钢管,各浮筒位于矩形的钢管框架的直角位置。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钢管框架上两相对的钢管间均搭设有钢管。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围网包括位于围网上侧的上铁圈和位于围网下侧的下铁圈,上铁圈和下铁圈间设有若干两端分别系紧在上铁圈和下铁圈上的绳索,上铁圈和下铁圈间连接有围网网身,下铁圈的底部设有围网底。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围网网身为网径为200目的尼龙网。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围网底为网径为500目的尼龙网。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与下铁圈相连设有若干配重块。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自然水体中的藻类实验装置通过漂浮装置使得试验装置上浮于水面上,同时将围网悬吊于钢管框架上置于水体中,将自然水体中的藻类置于围网内,则可进行试验取样测定,此装置使用方便,且由于围网内外的水体环境一致,样本藻类仅在围网内活动,使得对藻类的研究试验能更加方便的进行。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围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
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包括搭接成钢管框架I的若干钢管2,与钢管框架I绑定设有漂浮装置,钢管框架I内悬吊有围网3。此自然水体中的藻类实验装置通过漂浮装置使得试验装置上浮于水面上,同时将围网3悬吊于钢管框架I上置于水体中,将自然水体中的藻类置于围网3内,则可进行试验取样测定,此装置使用方便,且由于围网3内外的水体环境一致,样本藻类仅在围网3内活动,使得对藻类的研究试验能更加方便的进行。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漂浮装置为若干设置于各钢管2上的浮筒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钢管框架I包括围成矩形的四根钢管2,各浮筒4位于矩形的钢管框架I的直角位置。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钢管框架I上两相对的钢管2间均搭设有钢管
2。由此可以在钢管框架I内搭设多个矩形方格,从而便于在钢管框架I中置放多个围网3。
从实验装置的漂浮装置为常见的浮筒4,浮筒4便于取材且成本低廉,将各浮筒4设置于钢管框架I的直角位置,可便于钢管框架I在水面上的平衡。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围网3包括位于围网3上侧的上铁圈31和位于围网3下侧的下铁圈32,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间设有若干两端分别系紧在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上的绳索,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间连接有围网网身33,下铁圈32的底部设有围网底34。在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间设有多根绳索,将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对称点连接起来,保证围网3在暴雨时期受到水流激烈冲击时不被毁坏、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不会脱落。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围网网身33为网径为200目的尼龙网。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围网底34为网径为500目的尼龙网。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与下铁圈32相连设有若干配重块35。作试验研究前,将钢管框架I和漂浮装置固定于出现藻类水华的河湾或者湖泊避风处,将围网3固定于钢管框架I内,为了防止水流或水体中的漂浮物刺破围网3,可用较大网径的网布缝制一上下端开口的防护实施布于钢管框架I的四周。试验研究时,捞取自然水体的藻类,尤其是用于研究的水华藻类,加入围网3中,进行试验采样测定,可以取样测定藻类随光照、温度的生理变动,以及生命活动中各时期的生理活动,对研究藻类越冬时期形态和生理活性研究极为便利。该实用新型围网3由孔径小的尼龙网布制作,可以大体保证围网3内的水体环境与围网3外的水体环境相同。由于围网3的限制,样本藻类仅在围网3内部水柱中上下移动,这为研究藻类随光照、温度及生命活动中各时期的生理活动提供了方便,对越冬时期形态和生理活性研究极为便利。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搭接成钢管框架(I)的若干钢管(2),与所述钢管框架(I)绑定设有漂浮装置,所述钢管框架(I)内悬吊有围网(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装置为若干设置于各钢管(2)上的浮筒(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框架(I)包括围成矩形的四根钢管(2),各所述浮筒(4)位于矩形的钢管框架(I)的直角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框架(I)上两相对的钢管(2)间均搭设有钢管(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网(3 )包括位于围网(3 )上侧的上铁圈(31)和位于围网(3 )下侧的下铁圈(32 ),所述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间设有若干两端分别系紧在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上的绳索,所述上铁圈(31)和下铁圈(32 )间连接有围网网身(33 ),所述下铁圈(32 )的底部设有围网底(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网网身(33)为网径为200目的尼龙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网底(34)为网径为500目的尼龙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下铁圈(32)相连设有若干配重块(3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然水体中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装置,包括搭接成钢管框架的若干钢管,与钢管框架绑定设有漂浮装置,钢管框架内悬吊有围网。此自然水体中的藻类实验装置通过漂浮装置使得试验装置上浮于水面上,同时将围网悬吊于钢管框架上置于水体中,将自然水体中的藻类置于围网内,则可进行试验取样测定,此装置使用方便,且由于围网内外的水体环境一致,样本藻类仅在围网内活动,使得对藻类的研究试验能更加方便的进行,此实用新型用于水体试验装置领域。
文档编号C12M1/00GK203128543SQ201320040888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刘乾甫, 赖子尼, 王超, 高原, 曾艳艺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