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ranswell实验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260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Transwell实验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实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是新世纪人类第一杀手,对人类生存构成最严重的威胁。WHO警告称,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全球将有2600万新增癌症病例,死亡例数将跃至1700万。恶性肿瘤所致的绝大部位死亡都是因为肿瘤出现转移。原发肿瘤细胞转移到远离原发肿瘤的部位。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扩散到整个机体的过程。恶性肿瘤细胞要扩散到整个机体,必须首先越过或绕过邻近细胞。它们通过重构细胞骨架(cytoskeleton);以及通过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表面的蛋白质(proteins),附着于其它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能向前迁移靠细胞将其“部分身体”向前延伸,再让后部分跟着而前移动。细胞就这样向前爬行直到撞上它不能绕过的障碍。这个障碍常常是围绕着组织的一层厚厚的蛋白质和糖蛋白(glycoproteins),称为基底层或基底膜(basal lamina or basement membrane)。为了穿过这层基底膜,恶性肿瘤细胞必须分泌一种酶(enzymes)的混合物,将基底膜的蛋白质降解,以便穿过这层膜。由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的酶有一组叫做间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ases) (MMP)0这些酶充当“分子剪刀”将这些阻挡肿瘤细胞移行的蛋白质剪断。一旦穿过基底膜,肿瘤细胞便可以多种方式转移到全身。比如通过血液转移,即肿瘤细胞从血管内皮细胞间挤过而进入血流,随血流播散到全身。一旦进入血流,肿瘤细胞则以悬浮飘逸方式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它要到达的地方,然后,进入组织,驻扎下来。在新的部位,它们开始生长、增殖,形成新的肿瘤。目前,肿瘤转移的模型包括体外浸润模型和体内转移模型。体外研究多为浸润模型研究,多数是为了了解肿瘤细胞对周围相连组织的侵润性,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研究肿瘤细胞对结缔组织上皮细胞基质分子的降介力,这些基质由很多生物大分子组成,肿瘤细胞只有穿透基质屏障,才能从原位组织中脱落或在新的组织中着床后生长。因此,这些在体外作用的药物分子的作用结果可以反映实际体内的一些情况。此外,一些复合膜,如Matrigel膜(包含LN、IV胶原、接触蛋白、肝素硫酸多糖等构建的类似生物膜)也能进行体外的浸润研究,且更接近于体内药物作用结果。在室温条件下,Matrigel聚合形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三维基质,模拟体内细胞基底膜的结构、组成、物理特性和功能,有利于体外细胞的培养和分化,可用于对细胞形态、生化功能、迁移、侵染、基因表达等多项研究。由于Matrigel在常温条件下很快就发生聚合,因此在使用Matrige l的实验中,必须使用预冷的移液管、枪头等。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前期需要进行如下准备:(I) Transwell培养板准备,所有操作均需无菌操作;(2) _20°C保存的Matrigel在冰上保2V 8°C过夜融化;(3)在冰上用预冷的枪头吸取IOOiIl Matrigel加入冰预冷的300 无血清培养基中,充分混均;(4)取上述稀释的Matrigel 25 U I加入Transwell板上室,覆盖整个聚碳酯膜,37°C, 30 min,使Matrigel聚合成胶。现有技术的实验操作会遇到以下困难:(I)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枪头、吸管等要预冷,一般情况是放在冰箱的_20°C预冷,但实验时必须取出,如果是一批实验这样很难保证所用枪头、吸管等的温度;(2) Matrigel对温度要求控制比较高,如果温度高了,Matrigel就会发生聚合,无法确保实验质量。(3)这些操作平常为了保持低温状态,需要在冰上进行。而这项实验所有的操作均需无菌,因为需要观察的时间往往都比较长,为6-24h不等。然而制冰机的制冰通常使用的是自来水,在实验过程中Transwell板,枪头盒及Matrigel等等都放在冰上处理,非常容易被污染。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实验装置,确保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能够在温度稳定且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批量操作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实验装置,用于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确保实验能够在恒温的条件下进行批量操作,且防止污染。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包括盒体和制冷机构,所述盒体为透明的双层玻璃盒,盒体内部由分隔板隔离,构成-20°C -18°C的预冷区以及OV 4°C的操作区,所述盒体顶面对应预冷区和操作区各设有至少一个门。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冷机构可采用常规机构,例如半导体制冷器、蒸发式制冷机构
坐寸O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门为移门,在盒体顶面设有4个所述移门,每一移门上设有手柄。移门结构便于拿取实验材料并保持温度。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移门之间设有密封条,移门下方设有滑轨。一般地,所述预冷区内设有枪头盒放置区、插入式细胞培养皿放置区和试管架放置区。所述枪头盒放置区由3部分构成,分别放置大、中、小枪头盒。所述操作区由试管架放置区、与Matrigel包装瓶匹配的凹槽、实验操作台区构成。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操作区的内壁上,位于实验操作台区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紫外灯和一对日光灯,装置外壁上设有温控开关、紫外灯开关和日光灯开关。紫外灯用于实验前灭菌,以提供无菌操作环境,日光灯对实验操作台提供充分照明。上述技术方案中,装置的长度为60 70cm,宽度为40 45cm,高度为20 25cm。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实用新型将预冷区和操作区紧靠在一起,使得操作更加方便,能够确保实验室温度稳定,对于批量操作十分有利,且设有专门放置Matrigel的凹槽,保证Matrigel温度的稳定,有效避免Matrigel因温度过高而发生聚合。2.实验操作台旁侧对称设有一对紫外灯,可以消毒灭菌,防止污染。3.实验操作台旁侧对称设有一对日光灯,使得操作区更加明亮,便于操作。4.本 实用新型盒体顶面设有四个透明移门,一方面易于观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随时开关移门,确保温度稳定。

图1是实施例一中装置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2是实施例一中盒体的顶面俯视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装置的正面视图。其中:1、预冷区;2、操作区;3、双层玻璃盒;4、枪头盒放置区;5、插入式细胞培养皿放置区;6、试管架放置区;7、凹槽;8、日光灯;9、紫外灯;10、温控开关;11、日光灯开关;12、紫外灯开关;13、移门;14、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3所示,一种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包括盒体、制冷机构和支撑台,所述盒体为透明的双层玻璃盒3,其顶面设有4个移门13,移门13上设有手柄14,所述移门之间设有密封条,移门下方设有轨道,以方便拿取和保持温度。所述盒体内部相邻设有预冷区I和操作区2,通过制冷机构,使得预冷区的温度保持在-20°C -18°C,操作区的温度保持在(TC 4°C,所述预冷区I内设有枪头盒放置区4、插入式细胞培养皿放置区5和试管架放置区6,所述操作区2内设有试管架放置区6,其内壁上对称设有一对紫外灯9和一对日光灯8,所述支 撑台上设有温控开关10、紫外灯开关12和日光灯开关11。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区内设有一凹槽7,其大小与市售Matrigel包装瓶相匹配,用于放置Matrigel包装瓶,以保证Matrigel处于最佳恒温状态。本实施例中,设有3个枪头盒放置区4,分别用于放置大、中、小枪头盒。所述实验装置长度为60-70cm,宽度为40_45cm,高度为20_25cm。
权利要求1.一种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包括盒体和制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为透明的双层玻璃盒,盒体内部由分隔板隔离,构成-200C -18°C的预冷区以及0°C 4°C的操作区,所述盒体顶面对应预冷区和操作区各设有至少一个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为移门,在盒体顶面设有4个所述移门,每一移门上设有手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门之间设有密封条,移门下方设有滑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冷区内设有枪头盒放置区、插入式细胞培养皿放置区和试管架放置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枪头盒放置区由3部分构成,分别放置大、中、小枪头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区由试管架放置区、与Matrigel包装瓶匹配的凹槽、实验操作台区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区的内壁上,位于实验操作台区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对紫外灯和一对日光灯,装置外壁上设有温控开关、紫外灯开关和日光灯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的长度为60 70cm,宽 度为40 45cm,高度为20 25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Transwell实验用装置,包括盒体和制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为透明的双层玻璃盒,盒体内部由分隔板隔离,构成-20℃~-18℃的预冷区以及0℃~4℃的操作区,所述盒体顶面对应预冷区和操作区各设有至少一个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能够确保实验在恒温的条件下进行批量操作,且防止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污染。
文档编号C12M1/00GK203112816SQ2013201065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0日
发明者秦立强, 徐加英, 焦旸, 柴之芳, 樊赛军 申请人:苏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