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桑黄菌株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7556阅读:1084来源:国知局
一株桑黄菌株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株桑黄菌株及其应用。该桑黄菌株栽培相对简单,管理相对容易,出芝相对高产、可进行大面积大棚栽培。该菌株于2014年3月07日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8854。本发明的桑黄菌株采用人工袋栽工艺经大量的培养实践证明,可实现真正桑黄的人工培养,并且单个子实体大小可以根据开口大小人为控制,桑黄人工袋栽,把野生稀缺资源、再生漫长的资源,人工短期再生。
CGMCC No. 8854
2014.03.07
【专利说明】一株桑黄菌株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株桑黄菌株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桑黄,中药名,见《中药大辞典》。分类上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 (Basig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xtales)刺革菌目(Hymenochaxtaceae),是硬质的 多孔菌,为中、日、韩等地著名的药用真菌。现代研究证实桑黄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轻 抗癌剂的副作用,所以可用来辅助肿瘤病人的放疗和化疗,另外,桑黄对女性月经不调等妇 科疾病也有疗效。现有的药用桑黄多为野生,这是由于真正的桑黄人工栽培方法出菇较难, 人工培育生长情况不好,产率低,而且有效成分并不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栽培相对简单,管理相对容易,出芝相对高产、可进行大面积大棚 栽培的桑黄菌株。
[0004]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桑黄菌株在制备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0005]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株桑黄菌株桑都1号,该菌株于2014年3月07日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 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 8854。本发明的桑黄菌种可作为母种栽培生产桑黄子实 体,得到的产品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低,个头比其他菌种得到的子实体较大。
[0007] 本发明的桑黄菌 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 Wu, T. Hatt. &Y. C. Dai 来自浙江省 淳安千岛湖桑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从千岛湖桑树上寄生的野生桑黄子实体中经组织分 离、传代复壮获得。该菌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 菌科(Hymenochaetaceae) 〇
[0008] 生物学特征为:桑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C,最适pH值为6. 5,母种生长最适培 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最适生长袋料培养基是桑树木屑培养基。以该菌体接种于桑树木 屑培养基中栽培所得子实体形态为菌盖扇形、贝壳形、马蹄形,上表面无瘤状凸起和裂纹, 菌盖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其它生理生化特征为:水分不得过10. 0% ;总灰分不得过6% ;水 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5% ;多糖以无水葡萄糖(C6H12O6)计,不得少于2. 50%。该菌株 于2014年3月07日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 8854。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本发明保藏 提供的生物材料为桑都1号,分类命名为:桑黄Inonotus sanghuang。
[0009] -种所述的桑黄菌株的培养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0] (1)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黄菌株作为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 黄原种;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栽培种;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 养基主要是由桑枝木屑、麦皮、玉米粉和石膏粉混合而成;
[0011] (2)将桑黄栽培种接种到菌棒中进行出芝培养;
[0012] 菌棒的制备:菌棒的组成同原种培养基,将桑枝木屑进行全面喷水预湿,湿度控 制在60% -70%,充分预湿后加入麦皮、玉米粉和石膏粉进行拌料,混合均匀后装塑料袋, 袋体直径为15_17cm,长度< 35cm,得到用于培养桑黄的菌棒;菌棒经灭菌后采用桑黄栽 培种进行接种;接种后的菌棒放入培养室内避光培养,温度控制在20-30°C,湿度控制在 40-50%,培养2个月以上;
[0013] (3)出芝管理:
[0014] 当桑黄菌棒开始转色变成黄色或者棕黄色时,移入大棚栽培,进行散射光培养,大 棚温度控制在15_32°C,湿度控制在80-90% ;培养10天以上,待菌棒完全转色成黄色或者 棕黄色之后,将菌棒逐个进行封口切除工作,然后照原样直立放回土内;继续培养待菌棒 封口切口处的菌丝重新长满菌棒袋口,进行菌棒开口工作;首先,将菌棒封口朝下放置,每 个菌棒外壁面开口 3-4个,然后埋入土中,埋入深度3-4厘米;大棚每天通风2-3次,每次 30-40分钟;培养60-90天后得到桑黄子实体。
[0015] 一种所述的桑黄菌株在制备保健食品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桑黄菌种可作为母种栽 培生产桑黄子实体,得到的产品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低,个头比其他菌种得到的子实 体较大。在制备保健食品方面,可以制成口服液,食品等等,功效显著。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桑黄菌株采用人工袋栽工艺经大量的培养实践证 明,可实现真正桑黄的人工培养,并且单个子实体大小可以根据开口大小人为控制,桑黄人 工袋栽,把野生稀缺资源、再生漫长的资源,人工短期再生。而且人工袋栽子实体成分含量 跟野生桑黄成分含量相当。目前的培养规模约为35亩、25万袋,长成桑黄成扇形、马蹄形, 子实层(子实体腹面)具有孔状结构、表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老时变为黄棕色。菌肉黄色、 棕色或具光泽的木色,在菌盖表面附近颜色较深。子实层为有光泽的木色至深棕色,常分为 两层或多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多糖含量分析的葡萄糖标准曲线;
[0018] 图2是12种不同来源桑黄的多糖的含量;
[0019] 图3是水浸出物分析的氨基酸标准曲线图;
[0020] 图4是各种来源桑黄的氨基酸含量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的菌棒处理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发 明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 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0023] 在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为重量单位,所有的设备和原料等均 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行业常用的。
[0024] 实施例1 :
[0025] a、菌种的制作:
[0026] (1)、桑黄菌种按使用目的可以分为生产用菌种和保藏用菌种;按生产繁殖程序可 分为母种(可称试管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3个级别。
[0027] (2)、母种是指通过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并经过纯化、培养获得的桑黄菌丝纯培养。 容器为试管,故又称为试管种或一级种。它既适于用试管斜面移植,再次扩大繁殖,供生产 上使用,又适于纯种保藏。
[0028] 采用本发明的桑黄菌株桑都1号作为母种进行培养,母种培养基配方(PDA培养 基):马铃薯200克,蔗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0029] (3)、原种是由母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种,本发明的桑黄原种为固体原种。容器多 为无色的750毫升小口径的菌种瓶或者聚乙烯塑料袋。此菌种必须要严格检查,无杂菌污 染的纯菌种方可用于生产。
[0030] 菌种培养基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麦皮10%,玉米粉10% (粒度 0. 1-0. 5mm),石膏粉1 %,余量为桑枝木屑(粒度0. 5-1. Ocm)。
[0031] (4)、栽培种是由原种扩大繁殖而成的菌种。培养基和容器与原种相同。
[0032] b、菌棒的制备:
[0033] 菌棒的组成同原种培养基,将桑枝木屑进行全面喷水预湿,湿度控制在 60%-70%;次日加入麦皮10%,玉米粉10% (粒度0.1-0. 5mm),石膏粉1%,进行拌料。培 养基混合均匀后装聚乙烯袋(袋体直径为15-17cm,长度< 35cm),得到用于培养桑黄的菌 棒。
[0034] c、菌棒灭菌:
[0035] 菌棒进行高压或常压灭菌,高压灭菌时压力为3-5个大气压,温度120°C,灭菌时 间为6-8小时;常压灭菌时压力为1个大气压,温度KKTC,灭菌时间为24-36小时;灭菌后 冷却18小时以上至室温。
[0036] d、接种:
[0037] (1)、在接种开始前,要对接种箱进行清洗,然后把气雾消毒剂按照每立方米8克 的点燃消毒。
[0038] (2)、将灭菌冷却后的菌棒、桑黄栽培种放置在已消毒过的接种箱内,接种箱内用 菌用气雾消毒剂8g进行消毒,半小时左右,气雾消失后进行接种。
[0039] (3)、接种人员准备接种前,双手用清洁的水洗净,伸入接种箱内,用70% -75%的 酒精棉擦洗双手,然后把医用不锈钢镊子进行酒精消毒灭菌。完毕后打开栽培种、菌棒袋 口,用镊子取栽培种直径3-4cm,厚度0. 5-lcm放入菌棒袋口,用手捏紧菌棒袋口,将栽培种 往菌棒袋中按结实,然后套上套环及套环盖封口,逐个接种。
[0040] (4)、接种后的菌棒放入培养室内避光培养,温度控制在20-30°C,湿度控制在 40-50%,培养 60-90 天。
[0041] e、出芝管理:
[0042] (1)、当接种了桑黄的菌棒开始转色变成黄色或者棕黄色时,移入大棚栽培,进行 散射光培养。在移入前对大棚内放置菌棒处进行松土,松土深度IOcm以上,松土后用石灰 水进行消毒。在摆放时,应把菌棒直立摆放,菌棒的封口朝上放置,间距在IOcmX 10cm。大 棚温度控制在15-32 °C,湿度控制在80-90%。
[0043] (2)、培养10天左右,待菌棒完全转色成黄色或者棕黄色之后,将菌棒逐个进行封 口切除工作,然后原样直立放回土上。即切除封口之后切除封口的部位朝上,见图5。
[0044] (3)、继续培养4天后,待菌棒切口处的菌丝重新长满菌棒袋口,进行菌棒开口工 作。首先,将菌棒切口朝下,每个菌棒开口 4个,将菌棒的柱面分成四边,在相对的两边各开 1个口,开口距地面6厘米,见图5。另外相对两边在距地面12厘米处开口,使4个开口呈 品字型交错。开口要求:对菌棒外塑料袋向上开弧形口,使子实体长成后成形美观。然后, 将菌棒直立,菌棒切口处埋入土中,埋入深度3-4厘米。
[0045] (4)、大棚必须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40分钟。培养60天以上得到桑黄子实体。
[0046] 根据本发明方法得到的桑黄子实体出现在桑黄培养口处,收货时横切面呈弧形 口,成型美观。单个子实体的重量较大。长6-12厘米,厚3-6厘米,单个子实体重15克-50 克。
[0047]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鲜品子实体颜色金黄色,干品子实体颜色棕黄色,子实体 无柄,形状呈扇形,少许呈马蹄形,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干品15_30g。
[0048] 采收时,随机取3个子实体进行测量:
[0049] 子实体鲜品长为12cm,宽6cm,厚3cm,重量为30g。
[0050] 子实体鲜品长为9cm,宽5cm,厚2. 6cm,重量为24g。
[0051] 子实体鲜品长为6cm,宽3. 5cm,厚2cm,重量为15g。
[0052] 实施例2 :
[0053] 具体方法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采用的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的各原料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麦皮12%,玉米粉12%,石骨粉1%,余量为桑枝木屑。
[0054] 本发明的人工袋栽工艺经大量的培养实践证明,可实现真正桑黄的人工培养,并 且单个子实体大小可以根据开口大小人为控制,桑黄人工袋栽,把野生稀缺资源、再生漫长 的资源,人工短期再生。而且人工袋栽子实体成分含量跟野生桑黄成分含量相当。目前的 培养规模约为35亩、25万袋,长成桑黄成扇形、马蹄形,子实层(子实体腹面)具有孔状结 构、表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老时变为黄棕色。菌肉黄色、棕色或具光泽的木色,在菌盖表面 附近颜色较深。子实层为有光泽的木色至深棕色,常分为两层或多层。
[0055] 不同来源的桑黄有效成分分析
[0056] 以下实验采用的是本发明栽培得到的桑黄子实体(简称为桑都1号),其他品种的 桑黄均购自市场,其中,金寨桑黄购自安徽省金寨县绍新食药用菌研究所,桑都2-4号为本 发明人从千岛湖桑树上采集。
[0057] -、水分分析
[0058] 样品预处理测定用的供试品,一般先破碎过80目筛。
[0059] 水分测定法取供试品2?5g,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厚度不超过 5mm ;疏松供试品不超过IOmm ;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05°C干燥5小时,将瓶盖盖好, 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密称定,再在上述温度干燥1小时,冷却,称重,至连续两次 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结果如表1所 /Jn 〇
[0060] 表1五种不同来源桑黄中水分含量表
[0061]
[0062]

【权利要求】
1. 一株桑黄菌株桑都1号,该菌株于2014年3月07日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 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 8854。
2. -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黄菌株的培养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黄菌株作为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 种;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栽培种;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 主要是由桑枝木屑、麦皮、玉米粉和石膏粉混合而成; (2) 将桑黄栽培种接种到菌棒中进行出芝培养; 菌棒的制备:菌棒的组成同原种培养基,将桑枝木屑进行全面喷水预湿,湿度控制在 60%-70%,充分预湿后加入麦皮、玉米粉和石膏粉进行拌料,混合均匀后装塑料袋,袋体直径 为15-17cm,长度< 35cm,得到用于培养桑黄的菌棒;菌棒经灭菌后采用桑黄栽培种进行接 种;接种后的菌棒放入培养室内避光培养,温度控制在20_30°C,湿度控制在40-50%,培养2 个月以上; (3) 出芝管理: 当桑黄菌棒开始转色变成黄色或者棕黄色时,移入大棚栽培,进行散射光培养,大棚温 度控制在15-32°C,湿度控制在80-90% ;培养10天以上,待菌棒完全转色成黄色或者棕黄色 之后,将菌棒逐个进行封口切除工作,然后照原样直立放回土内; 继续培养待菌棒封口切口处的菌丝重新长满菌棒袋口,进行菌棒开口工作;首先,将菌 棒封口朝下放置,每个菌棒外壁面开口 3-4个,然后埋入土中,埋入深度3-4厘米;大棚每天 通风2-3次,每次30-40分钟;培养60-90天后得到桑黄子实体。
3. -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黄菌株在制备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文档编号】A23L1/29GK104285669SQ201410477690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8日
【发明者】王建功, 蔡为明, 金群力, 鲁浙安, 余建妹, 潘飞云, 王建立, 方锦棋, 童云山, 宋德富 申请人:淳安千岛湖桑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