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肉质改良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5290阅读:8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肉质改良剂,具体是涉及一种能够提升肌间脂肪,改善脂肪组分的畜禽肉质改良剂,属于牲畜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禽产品的丰富,畜禽肉质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不仅要求肉品营养丰富,而且有较好的口味和感观性状。然而,为提高生产性能而进行的遗传选育及常规管理产生的应激,降低了肉品质量。肉品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发生自由基引发的自动催化的脂肪氧化,加速肉品失色,增加滴水损失,形成异味物质,并在贮存和加工过程中形成过热味道。因此改善畜禽肉品品质便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又一热点。

常规肉质的判定评价指标:①感官特征;②技术指标;③营养指标;④卫生指标。对消费者而言,肉品的外观、质地、风味是判定其质量的感官特性。通常用肉色、pH值、滴水损失、剪切力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等指标来量化肉的质量。肌肉显现的颜色是肌红蛋白、氧化肌红蛋白以及正铁肌红蛋白转化的结果。肌肉pH值对肌肉的嫩度、滴水损失、肉色等有直接的影响。动物屠宰后,pH值降低与肌糖原酵解有关。应激条件会加速体内糖原的酵解,使肌肉pH值迅速降低。滴水损失是肌肉保持水分性能的指标。肌肉系水力在接关系到肉品的质地、风味和组织状态。剪切力是肌肉嫩度的指标。它是肉品内部结构的反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肉中肌原纤维、结缔组织以及肌肉脂肪含量、分布和化学机构状态。肉品种TBARS值与肉品的酸败、异味、过热味等直接有关,是肉品脂质过氧化程度的间接量化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最终影响肉品口感的是饲料或添加剂的选择,有些饲料或添加剂加工时加入了微生物成分后,会改变肉品的肉质,饲料添加剂作为肉质调理剂具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随着人们对肉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食品安全工程的实施,如何在实现高产高效的同时,生产出健康安全、肉质鲜美的肉品是目前畜禽养殖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提升肌间脂肪,改善脂肪组分的畜禽肉质改良剂,能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且对肉质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在保持肌肉肉色、大理石纹、pH值正常的情况下,可降低失水率,提高熟肉率,降低贮存损失,同时改善肉的嫩度。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畜禽肉质改良剂,由以下组分组成:

酵母硒2~10份;硫酸镁5~15份;小苏打5~20份;维生素E 0.2~1.5份;小肽5~20份;苏氨酸2~10份;甜菜碱5~15份;胆碱5~10份;黄芪5~10份;甘草0.5~1.5份;党参0.5~1.5份;杜仲0.5~2.5份;黑芝麻0.2~1.5份;菟丝子0.5~2.5份;载体0~60份;上述各组分之和为100份。

优选地,该畜禽肉质改良剂,由以下组分组成:

酵母硒5~8份;硫酸镁7~10份;小苏打10~15份;维生素E 0.5~1份;小肽10~15份;苏氨酸5~8份;甜菜碱7~10份;胆碱6~8份;黄芪6~8份;甘草0.8~1份;党参0.8~1份;杜仲1~2份;黑芝麻0.5~1份;菟丝子1~2份;载体0~40份;上述各组分之和为100份。

优选地,该畜禽肉质改良剂能够提升肌间脂肪,改善脂肪组分。

优选地,载体为沸石粉。

优选地,小肽为诱食肽、抗菌肽和/或营养肽;更优选地,该小肽是鱼蛋白酶解产物与益生菌发酵产物的混合物;其中,鱼蛋白酶解产物是将深海鱼压榨后固液分离,得到其鱼蛋白沉淀后经酶解、浓缩、喷雾干燥后的产物,益生菌发酵产物是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经液体发酵、烘干后的产物。

更优选地,诱食肽为鱼蛋白酶解诱食肽,优选为深海鳕鱼蛋白经蛋白酶酶解而得的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具有鱼腥香味和发酵味。

更优选地,抗菌肽为益生菌发酵抗菌肽,优选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菌在深层液体发酵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类具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或前体多肽。

更优选地,营养肽为鱼蛋白营养肽,优选为鱼蛋白经蛋白酶酶解得到的由2-1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形成的直键肽,多为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

上述任一所述的畜禽肉质改良剂的应用,是作为饲料添加剂。

优选地,该畜禽肉质改良剂使用时与饲料的质量百分比为0.5~1.5%,优选为1%。

本发明所用组成的性状及功能如下:

1、酵母硒:属于优质的有机硒源,吸收率高,硒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硒蛋白发挥的,表现在抗氧化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在满足动物对硒的生理需求后,还可以在动物体内储存,避免短期内再次缺硒。

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是导致膜损伤和促进老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由于硒是若干抗氧化酶(GPX、TR等)的必需组分,硒还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必要组成成分,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完整,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它通过消除脂质氢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而起到防病作用。因此,机体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机体抗氧化能力,以及对相关疾病的抵抗能力。

适宜硒水平对于保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必须的。免疫系统以抗产生活性氧来杀灭外来微生物或毒物。如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产生大量H2O2来消灭入侵细菌,出现炎症反应。

保证肠道脂肪酶活性、促进乳糜粒正常形成、从而促进脂类及其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吸收的作用;对降低肉的滴水损失(有机硒能防止PSE肉的形成,它与VE、VC等共同作用,能显著降低肉品的滴水损失),改善肌肉品质有很好效果(通过防止脂质过氧化的发生来提高肉质),能改善畜禽肥育性能,加深肌肉红色度,提高肉色评分。

2、硫酸镁:饲料级硫酸镁作为饲料加工中镁的补充剂,是多种酶系统的辅助因子,是畜禽体内参与造骨过程和肌肉收缩时不可缺少的因子,是畜禽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对畜禽体内的物质代谢和神经功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降低由钙产生的神经肌肉刺激和减少神经冲动引起的乙酸胆碱分泌,也能降低神经末梢和肾上腺儿茶酚胺的释放,它通过抑制屠宰前应激所导致的糖原分解反应来改善肉质;若畜禽机体缺镁,会导致物质代谢和神经功能紊乱,供给失调,影响畜禽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

3、小苏打:在体内有维持正常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等作用,对促进畜禽的消化、免疫、抗应激等能力以及提高生产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4、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水解产物为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作为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能够防止细胞膜上的磷脂被氧化、维细胞膜的完整性、防止胞浆外流、从而减少滴水损失,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提高抗应激能力;此外,维生素E还能阻止脂质氧化,间接延缓氧合肌红蛋白的氧化,从而使肉的红色度及颜色饱和度增加,黄色度减小,起到改善肉色作用。

5、小肽:是蛋白质酶解产生的由2~1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形成的直键肽,主要是二肽和三肽,它们以完整形式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而被组织利用,具有在肠道内吸收快、与氨基酸吸收无竞争并能减少氨基酸之间吸收的竞争性抑制等特点,能促进动物蛋白质合成、矿物质吸收利用和免疫性能的提高,并具有诱食和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其中,

酸乳杆菌可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不良微生物的增殖,对致病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双歧杆菌在人体肠内发酵后可产生乳酸和醋酸,能提高钙、磷、铁的利用率,具有治疗慢性腹泻、治疗便秘、保护肝脏、改善乳糖消化等的作用;

枯草芽孢杆菌能迅速消耗环境中的游离氧,造成肠道低氧,促进有益厌氧菌生长,并产生乳酸等有机酸类,降低肠道pH值,间接抑制其它致病菌生长,刺激动物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激活T、B淋巴细胞,提高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水平,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提高群体免疫力。

酿酒酵母菌富含维生素B、蛋白质和多种酶,治疗消化不良,提高畜禽生长速度。

6、苏氨酸:补充畜禽日粮中苏氨酸不足,平衡日粮氨基酸组成,提高动物机体免疫能力。

7、甜菜碱:具有调节体内渗透压,缓和应激,促进脂肪代谢和蛋白质合成,提高瘦肉率的功能;通过影响生长代谢调控轴激素和氨基酸、脂肪代谢来促进畜禽生长、改善饲料利用率、降低背膘厚、提高瘦肉率及肉质等功能。

8、胆碱:胆碱是一种强有机碱,是卵磷脂的组成成分,也存在于神经鞘磷脂之中,是机体可变甲基的一个来源而作用于合成甲基的产物,同时又是乙酰胆碱的前体。胆碱对脂肪有亲合力,可促进脂肪以磷脂形式由肝脏通过血液输送出去或改善脂肪酸本身在肝中的利用,并防止脂肪在肝脏里的异常积聚,胆碱一般和肌醇合作来进行对脂肪与胆固醇的利用;胆碱可以乳化胆固醇,避免胆固醇积蓄在动脉壁或胆囊中。胆碱可作为甲基供体,部分替代蛋氨酸合成肉碱,促进畜禽脂肪氧化分解,从而降低畜禽体脂含量,提高瘦肉率及肉质等。

9、黄芪: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10、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11、党参:健脾补肺,益气生津。

12、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13、黑芝麻:养血益精,润肠通便。

14、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泻。

15、载体:沸石粉是斜发沸石和丝光沸石细粉而成的粉状物,呈灰白色。沸石粉的添加,可以吸收饲料中有害物质,促进畜禽对饲料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虽然本发明涉及的各个原料的常规用途如上所述,但是发明人意外的发现当上述组分作为一个整体,按照特定的配比组成饲料添加剂饲喂畜禽时,能够有效的改进畜禽的肉质,特别是可显著改善肉色和嫩度,可提高肌肉中脂肪比例,并能显著提高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特别是其中的α-亚麻酸、γ-亚麻酸的含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畜禽肉质改良剂具有以下优势:

1、小肽中富含鱼蛋白酶解诱食肽,适口性好,大大提供动物采食量;且富含抗菌肽,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死淘率。

2、有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改善生产性能的趋势,且对肉质有较好的提高作用。

3、在保持肌肉肉色、大理石纹、pH值正常的情况下,可降低失水率,提高熟肉率,降低贮存损失,同时改善肉的嫩度。

4、能显著提高肌肉中的α-亚麻酸、γ-亚麻酸的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畜禽肉品营养价值。

5、肌肉中未检测出汞,砷、铅含量亦达标,肉品是绿色、环保、安全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完整地说明,但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定。以下所用试剂或设备均为市售品种,如无特殊说明,均按照说明书操作,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的畜禽肉质改良剂中的配方:以每100份含量,其中:

酵母硒:6份;硫酸镁:15份;小苏打:15份;维生素E:0.5份;小肽:15份;苏氨酸:8份;甜菜碱:15份;胆碱:8份;黄芪7份;甘草1份;党参1份;杜仲1份;黑芝麻0.5份;菟丝子1.5份;余量为载体,各组分之和为100份。

从猪场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体重100kg左右的杂交猪18头,随机分成两栏饲养(两栏分别命名为畜禽肉质改良剂组和对照组),每栏9头,公母比例一致,畜禽肉质改良剂组喂基础日粮+1%的畜禽肉质改良剂,对照组喂基础日粮。实验时间为40天,实验设预试期,时间7天,期内进行驱虫、防疫注射(猪瘟、五号病)、编号,预试期末称重,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猪一律用干粉料生喂,日喂二餐,吃饱不剩并详细记载饲料耗量, 饮水器自由饮水。

肥育阶段按组记录饲料消耗量,并分别于实验开始及结束时称试猪空腹重,并计算两组平均日增重(ADG)和经济效益。育肥饲养实验结束后,从每组随机挑选1公2母共3头试猪进行屠宰实验,空腹24h屠宰,测定胴体品质及肉质指标:取肉样送检验部门按常规方法测定肌肉中的化学成分、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和重金属残留量、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含量。其中屠宰24h后生鲜肉样本剪切力采用嫩度计C-LM3测定,而肉色测定采用CR-400色差计。

实验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初步处理后,采用t测验。

表1畜禽肉质改良剂对猪肉肉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对照表

注:同列肩标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反之则差异显著(差异显著(P<0.05)时采用a和b为肩标,不显著(P>0.05)时标示相同字母或不标字母);同列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育肥期间日增重,畜禽肉质改良剂组较对照组高(P>0.05);畜禽肉质改良剂组和对照组的肉色、大理石纹均处于正常范围;而畜禽肉质改良剂组的失水率比对照组低(P<0.05);畜禽肉质改良剂组的熟肉率比对照组高(P>0.05);畜禽肉质改良剂组的贮存损失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间屠宰后24h生鲜肉样本剪切力(24h嫩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畜禽肉质改良剂能降低失水率,提高熟肉率,减少贮存损失,还有改善肉的嫩度的趋势。

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两组间所测定的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及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P>0.05)。

背最长肌矿物元素镁、钠、钾、磷的含量,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畜禽肉质改良剂组的铜含量与对照组相当(P>0.05);锌的含量,畜禽肉质改良剂组比对照组高(P<0.05);钙的含量,畜禽肉质改良剂组比对照组高P<0.01);铁的含量,畜禽肉质改良剂组比对照组高(P<0.01)。

肌肉中占主要成分的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棕榈烯酸甲酯、反油酸甲酯含量差异较大,畜禽肉质改良剂组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畜禽肉质改良剂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或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而两组间油酸甲酯、反亚油酸甲酯、顺-11-二十碳烯酸甲酯和榆树酸甲酯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α-亚麻酸甲酯,畜禽肉质改良剂组较对照组高(P<0.01);同时畜禽肉质改良剂组γ-亚麻酸甲酯含量是对照组的10.75倍,差异极显著(P<0.01)。

饱和脂肪酸含量,畜禽肉质改良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畜禽肉质改良剂组的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肌肉中未检测出汞,而砷、铅含量完全符合农业部NY-5029无公害食品猪肉标准,猪肉安全。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日粮中添加畜禽肉质改良剂,与对照组比较,不论肉色还是嫩度都有显著改善,并有提高肌肉中脂肪比例的趋势,并能显著提高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特别是其中的α-亚麻酸、γ-亚麻酸的含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差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配比为酵母硒:5份;硫酸镁:8份;小苏打:9份;维生素E:0.2份;小肽:8份;苏氨酸:8份;甜菜碱:8份;胆碱:10份;黄芪5份;甘草0.5份;党参0.5份;杜仲0.5份;黑芝麻0.2份;菟丝子0.5份;余量为载体,各组分之和为100份。

实施例2所得结果与实施例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与实施例1的结果存在一致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差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配比为酵母硒:9份;硫酸镁:6份;小苏打:14份;维生素E:1.5份;小肽:12份;苏氨酸:12份;甜菜碱:13份;胆碱:6份;黄芪10份;甘草1.5份;党参1.5份;杜仲2.5份;黑芝麻1.5份;菟丝子2.5份;余量为载体,各组分之和为100份。

实施例3所得结果与实施例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与实施例1的结果存在一致性。

最后有必要在此说明的是:上面结合表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