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纤维糕点生产工艺中的混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7555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生产粉料混匀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粗纤维糕点生产工艺中的混匀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高度发达,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膳食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富贵病(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肠道癌和便秘等)越来越普遍。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预防肥胖,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变肠道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预防肠胃疾病等保健功效,被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膳食纤维提取方法朝着工艺简单、提取纯度高、提取率高、投资少、污染少和耗能少等方向发展;保健功能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膳食纤维应用的不断开发,膳食纤维将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在糕点中加入膳食纤维可以改变糕点的口感,同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以大豆膳食纤维冰淇淋为例,以大豆膳食纤维2%、甜味剂14%、复合乳化稳定剂0.4%、脂肪6%制作出的冰淇淋色泽自然、风味独特、组织细腻润滑、滋味和顺、香气纯正,具有高保健功能性。

制作糕点时往往需要将玉米、小米、大麦、小麦皮(米糠)和麦粉(黑面包的材料)等糕点原料混匀,常用的混匀装置多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不能大容量装料,不适宜小批量的糕点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灵活方便的混匀装置,其主要的技术方案如下:

粗纤维糕点生产工艺中的混匀装置,其包括:

料筒(1),所述料筒(1)包括柱状料仓(11)以及设于柱状料仓(11)底部且可接通其内部的输料管(13),于柱状料仓(11)与输料管(13)之间设置有外径逐渐变小的锥形管(12),所述输料管(13)侧壁的低端设置有料斗(15),于锥形管(12)的外侧壁设有出料口(14);

沿料筒(1)轴向布置的垂直螺旋轴(2),所述垂直螺旋轴(2)的一端与输料管(13)的端部可转动固定,所述垂直螺旋轴(2)的另一端形成有延伸至料筒(1)外部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固定有带轮Ⅰ(21);

固定于料筒(1)外侧壁的电动机(3),所述电动机(3)主轴的自由端固定有带轮Ⅱ(31),所述带轮Ⅱ(31)与带轮Ⅰ(21)之间设置有传动带(4)。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垂直螺旋轴(2)于柱状料仓(11)内的螺旋段(d)设置有内套筒(5),于内套筒(5)顶侧的垂直螺旋轴(2)上设置有甩料板(6),所述甩料板(6)的底面与内套筒(5)端部之间形成有甩料出口(7)。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输料管(13)的端部设置有轴承(8),垂直螺旋轴(2)的一端与轴承(8)相套后可转动固定。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料筒(1)的外侧壁还固定有支撑脚(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垂直螺旋轴可将待混匀的多种富含膳食纤维的原料从料筒的底部提升至上部,在甩料板的作用下被抛落到料筒周围慢慢落下,如此循环直至原料混合均匀,最后由出料口排出,具有配用动力小,占地面积少,一次装料多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粗纤维糕点生产工艺中的混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 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粗纤维糕点生产工艺中的混匀装置,其由料筒1、垂直螺旋轴2及电动机3组成,料筒1包括柱状料仓11以及设于柱状料仓11底部且可接通其内部的输料管13,于柱状料仓11与输料管13之间设置有外径逐渐变小的锥形管12,输料管13侧壁的低端设置有料斗15,于锥形管12的外侧壁设有出料口14;垂直螺旋轴2沿料筒1的轴向布置,垂直螺旋轴2的一端与输料管13的端部可转动固定,垂直螺旋轴2的另一端形成有延伸至料筒1外部的自由端,自由端固定有带轮Ⅰ21;固定于料筒1外侧壁的电动机3,电动机3主轴的自由端固定有带轮Ⅱ31,带轮Ⅱ31与带轮Ⅰ21之间设置有传动带4。工作时,启动电动机3,将待混匀的原料由料斗15投入,垂直螺旋轴2将待混匀的各种原料从料筒1的底部提升至上部的柱状料仓11内,在柱状料仓11内混合均匀后由出料口14排出。

为了使得柱状料仓1内的原料混合后更加均匀,垂直螺旋轴2于柱状料仓11内的螺旋段d设置有内套筒5,于内套筒5顶侧的垂直螺旋轴2上设置有甩料板6,甩料板6的底面与内套筒5端部之间形成有甩料出口7,垂直螺旋轴2可将待混匀的原料从料筒1的底部提升至上部的柱状料仓11内,在甩料板6的作用下被抛落到料筒1的周围慢慢落下,如此循环直至原料混合均匀,最后由出料口14排出。

为了便于垂直螺旋轴2的转动,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输料管13的端部设置有轴承8,垂直螺旋轴2的一端与轴承8相套后可转动的固定。

为了提高工作时的稳定性,于料筒1的外侧壁还固定有支撑脚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发明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