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凉茶饮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糖凉茶植物组合物及利用其制备饮品和颗粒的方法。
背景技术:
糖在带给大家美味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甜蜜的负担”,近年来,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龋齿等多发病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产生都与人民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有关。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糖摄入指南,强烈推荐将儿童和成年人的糖摄入量都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以预防肥胖、龋齿等健康问题。我国最新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参考了WHO的建议,首次提及控制糖分摄入量,建议每天糖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由于肥胖和糖尿病威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注意力转向无糖食品或低糖食品,高糖类型食品中的蔗糖渐渐被取代,能够减少能量和低热能的产品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并且逐渐成为潮流,无糖食品作为健康产品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与接受,也使得无糖产品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凉茶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品。凉茶配方根据中医理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多选取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除燥的植物来组方,凉茶饮品相关专利多达百种,且大部分凉茶甜味剂多采用白砂糖,且含糖量较高,如申请号为201410249318.3(公开号为CN103999984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凉茶及其制备方法,其甜味剂主要为白砂糖,组方中白砂糖量为60~100份;申请号为201410832579.8(公开号为CN104431204A)的专利公布了一种桂木凉茶及其制备方法,其甜味剂为白砂糖,组方中白砂糖含量为7.5%;申请号为201310108968.1(公开号为CN104068163A)的专利公布了一种红梅凉茶及其制备方法,其甜味剂为白砂糖,组方中每100mL中白砂糖添加量为6~12g。根据调查目前凉茶市场占有率较大的几个品牌凉茶糖含量均在9%左右。由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近年来凉茶销量逐渐下降,因此开发无糖凉茶饮品是消费者对健康的需要,无糖凉茶植物饮品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行有效的无糖凉茶专利较少,如申请号为200910040351.4(公开号为CN101606699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无糖型保健凉茶及其制备方法,其组方及其重量含量是:凉粉草0.5~2%,夏枯草0.1~1%,菊花0.1~0.5%,金银花0.1~0.5,糖醇2~8%,高倍甜味剂0.005~0.05%,其余为水。但未见以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三种功能糖复配的无糖凉茶植物饮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糖凉茶植物组合物及利用其制备饮品和颗粒的方法,由于目前的制品在满足清热解毒、润肠排毒、预防上火的同时,又要满足糖尿病人、肥胖人群以及追求无糖、低能量健康饮品人困难。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糖植物凉茶组合物,该植物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凉茶浓缩汁、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四个组分的依次按重量比称取:0.5~1.5%:0.2~3%:0.1~2.2%:0.001~0.025%;所述的凉茶浓缩汁包括以下按重量百分比的本草原料:凉粉草30~60%、金银花10~20%、菊花5~10%、罗汉果1~10%、鸡蛋花3~8%、桑叶1~6%、布渣叶1~6%、淡竹叶1~5%、夏枯草3~8%、甘草3~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三种甜味剂进行复配的功能性甜味剂,既具有低能量、又不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的功能,可以预防肥胖、糖尿病及龋齿等疾病发生。凉茶主要原料通过凉粉草、金银花、菊花、罗汉果、鸡蛋花、桑叶、布渣叶、淡竹叶、夏枯草、甘草十种草本植物相互配伍,具有清热解毒、降暑败火、润肠排毒的功效。本发明无糖凉茶植物饮品,可满足糖尿病人、肥胖病人及对低热量需求人群的健康需要,同时可以对其起到清热解毒、降暑败火、润肠排毒的作用,达到预防上火及促进肠道功能的功效。选用的赤藓糖醇、低聚果糖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且其甜味纯正,不引起血糖升高特点,适用于白砂糖替代物。但糖醇及低聚糖甜味均相对较低,同时食用量过大会引起腹泻,并且本发明无糖凉茶所用十味药材具体较明显的药材苦味,因必须用较高的甜味才能掩盖本草原料苦味,而三氯蔗糖具有甜度高,安全性好,稳定性高、不引起血糖值升高等特点,因此将三氯蔗糖、与赤藓糖醇、低聚果糖复配,并结合罗汉果天然甜味剂作用,复配的甜味剂可以达到与白砂糖相同的甜度及甜味的饱和感,克服本草原料苦味特点,保证开发产品具有较好的口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凉茶浓缩汁占比为1%,赤藓糖醇占比为1.5%,低聚果糖1%、三氯蔗糖0.004%。进一步,所述的凉茶浓缩汁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本草原料:凉粉草50%、金银花12%、菊花8%、罗汉果1~10%、鸡蛋花3~8%、桑叶1~6%、布渣叶1~6%、淡竹叶1~5%、夏枯草3~8%、甘草3~8%。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选用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三种功能性甜味剂进行复配,与十味本草原料搭配提取的凉茶浓缩汁,按照饮品制作工艺生产出的无糖凉茶植物饮品,既具有清热解毒、降暑败火、润肠排毒的功效,同时满足糖尿病人、肥胖人群以及追求无糖、低能量健康饮品人群对健康的需要。
一种无糖凉茶植物饮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如所述凉茶浓缩汁中的本草原料:凉粉草、金银花、菊花、罗汉果、鸡蛋花、桑叶、布渣叶、淡竹叶、夏枯草、甘草,清洗除杂后投入提取罐;
S2,加入这些药材总重量10~20倍的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提取1~3小时,提取结束放出提取液,药渣继续留在提取罐中,10~20倍的水,重复提取2-3次,将每次的提取液合并,浓缩、过滤、杀菌获得凉茶浓缩液;
S3,按照重量比称取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用50~90℃水溶解并保温10~20分钟,用滤布过滤;
S4,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S2中制备的凉茶浓缩液,用30~100倍水溶解,水温60~70℃,用滤布过滤;
S5、将所述S3过滤后的液体与所述S4过滤后的液体混合,搅拌均匀,然后调整混合液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2~5%,调配后用滤布过滤;
S6,将S5中过滤后的液体灌装,灭菌,冷却,装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仅仅具有清热解毒,降暑败火功效,同时具有清咽润喉,润肠排毒的功效,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饮品。本发明选用的赤藓糖醇、低聚果糖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且其甜味纯正,不引起血糖升高特点,保证开发产品具有较好的口感。
进一步,所述的S6中灌装,灭菌,冷却,装箱的步骤具体为:
S61,用热水清洗罐体,将所述S5中过滤后的液体灌装,在灌装瓶中充氮气,封盖;
S62,将所述S61中的灌装好的液体,装入灭菌釜中进行蒸汽灭菌,灭菌温度121℃,时间20分钟;
S63,将所述S62中灭菌完的液体冷却至45℃以下,装箱。
进一步,所述S2中,浓缩采用真空浓缩,真空浓缩至可溶性固形物≥25%。
进一步,S2中的过滤、杀菌具体为,将浓缩液趁热用200目滤网过滤,通过片式热交换器杀菌,温度115℃,时间10秒。
一种无糖凉茶植物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1,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凉茶浓缩汁中的本草原料:将凉粉草、金银花、菊花、罗汉果、鸡蛋花、桑叶、布渣叶、淡竹叶、夏枯草、甘草,清洗除杂后投入提取罐;
A2,加入这些药材总重量10~20倍的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提取1~3小时,提取结束放出提取液,药渣继续留在提取罐中,继续10~20倍的水,重复提取2-3次,将每次的提取液合并,浓缩、过滤、杀菌获得凉茶浓缩液;
A3,将A2中的凉茶浓缩液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5g/cm3的膏状凉茶浓缩液,趁热过滤,通过片式热交换器杀菌,获得膏状凉茶浓缩液;
A4,按照重量比称取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放入湿法制粒机,制成颗粒;
A5,将A4中的颗粒放入A3中的膏状凉茶浓缩液,混合;
A6,将A5中混合物转入干燥机中干燥,用12-20目筛过滤,得到固体无糖凉茶植物颗粒。
进一步,所述A2中的浓缩汁过滤、杀菌具体为,将浓缩液趁热用200目滤网过滤,通过片式热交换器杀菌,温度115℃,时间10秒。
进一步,所述A5中的混合时间为3~5分钟。
进一步,所述A6中的干燥机中温度为55~6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具有清热解毒、降暑败火、润肠排毒的功效,可满足糖尿病人、肥胖病人及对低热量需求人群的健康需要,同时可以对其起到清热解毒、降暑败火、润肠排毒的作用,达到预防上火及促进肠道功能功效。同时固体缩小空间,易于存储和摆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无糖凉茶植物组合物及利用其制备饮品和颗粒的生产工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赤藓糖醇(Erythritol),化学名1,2,3,4-丁四醇,又名原藻醇、赤藓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甜味清凉纯正,无异味,是一种天然的糖醇类填充型甜味剂,溶于水后形成无色的溶液,且溶液的黏度很低。赤藓糖醇与蔗糖的甜味特性十分接近,无不良苦后味,甜度约为蔗糖的60%~70%。在水中溶解时有很强的制冷作用,食用时口感凉爽。赤藓糖醇的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或很少依赖胰岛素,进入机体的赤藓糖醇中有90%随尿排出,基本不会引起血糖的变化,糖醇类产品在饮料中添加还涉及到耐受量的问题,而赤藓糖醇具有相对较高的耐受量,且无副作用。除赤藓糖醇外,糖醇均是通过化学加氢制得,处于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考虑,日本、欧美等国家饮料生产商多年前就已经不经常使用这类甜味剂,纷纷转向了更健康、更天然的零热值配料—赤藓糖醇。赤藓糖醇是真正零热量糖醇,在低能量、无糖食品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低聚果糖又称寡果糖或蔗果三糖族低聚糖,是一种存在于水果、蔬菜、谷物等物质中的天然活性成分。低聚果糖不被小肠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后段肠道内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v不1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此外,低聚果糖也可抑制植酸与矿物质结合,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维持体内的矿物质平衡。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低聚果糖在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动物肠道发育、降低血脂、促进矿物质吸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功效,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果糖甜度约为蔗糖30%~60%,且较蔗糖甜味清爽,味道纯净,不带任何后味,在饮料食品加工中有降低甜度和改善味质的作用,是无糖型、低热值、高纤维食品配料。体内测量的低聚果糖热值仅为2.276kJ/g,热值极低,在食品中添加低聚果糖可以极大降低和减少热量。低聚果糖食后不引起蛀牙,不引起血糖升高而集膳食纤维和双歧因子于一体,同时又是一种新型食糖,且口味纯正,不带任何后味,具有低热值等特点,不会导致肥胖,因此低聚果糖广泛运用于无糖、低糖、低热值食品中。
三氯蔗糖是非营养型高倍甜味剂,三氯蔗糖的口感清爽自然,问世至今已有多个试验结果证实了它的食用安全性。三氯蔗糖在人体内几乎不被吸收,热量值为零,可供肥胖、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患者食用,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高倍甜味剂。目前三氯蔗糖已获得美国等约七十多个国家的批准使用,其在世界范围应用比较多,迄今为止已在全球约3000多种食品中添加使用,三氯蔗糖可以在许多饮料生产中添加使用,在营养饮料机能性饮料生产中,使用三氯蔗糖还可以掩蔽维生素和各种机能性物质产生的苦味、涩味等不良味道,由于三氯蔗糖本身的稳定性能极好,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作为甜味剂在饮料生产中添加使用时,不会对饮料的香味、色调、透明性、粘性等稳定性指标产生任何影响,易于使用。三氯蔗糖和赤醉糖醇一样,是一种属于低热量不易于消化吸收的糖质,适用于在低热量食品生产中添加使用,另外,三氯蔗糖对牙齿无腐蚀性,因此,食用三氯蔗糖后不会产生虫齿,是一种适合于消费者健康要求的食品生产用甜味剂,三氯蔗糖的口感醇和、浓郁,稳定性能好,热量低,有利于消费者健康。作为甜味剂,三氯蔗糖可以和传统的甜味剂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即使是单独使用三氯蔗糖生产的食品,其甜味口感也非常理想,三氯蔗糖可以在许多饮料生产中添加使用,在营养饮料、机能性饮料生产中,使用三氯蔗糖还可以掩蔽维生素各种机能性物质产生的苦味、涩味等不良味道。
罗汉果是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干燥果实,别名拉汗果、假苦瓜、光果木鳖、金不换、罗汉表、裸龟巴,被人们誉为“神仙果”,性味甘、凉,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的功效。现代医学证明,罗汉果对支气管炎、高血压等疾病有显著疗效,起到防治冠心病、血管硬化、肥胖症的作用。中医药学认为,罗汉果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滑肠排毒、润肺化痰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嗽、咽喉肿痛、大便秘结、消渴烦躁诸症。罗汉果的主要功效成分是罗汉果甜甙,罗汉果苷是天然的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甜度的300倍,且有的糖尿病患者也可服用。
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为多年生草本,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痫肿疗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一般认为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是金银花的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解毒、消炎、利胆和保肝的药效,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癌和清除氧自由基的功效。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为多年生草本,性味甘、苦、凉,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疗疮、肿毒等。菊花有效成分复杂,菊花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而绿原酸则是其抗菌主要有效成分。
鸡蛋花是夹竹桃科鸡蛋花属鸡蛋花的干燥叶,又名缅栀子、蛋黄花、印度素馨、大季花等。干燥的鸡蛋花常用于入药,治湿热下疮、咳嗽等症,亦能清热、润肺解毒,鲜花浸膏可做食品香精和化妆品,主要用于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亦能清热,鸡蛋花还有延缓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凉粉草又名仙草、仙人草、薪草,为唇形科植物凉粉草的全草,性味涩、甘、寒,具有消暑解渴、凉血之功效,可治疗中暑、高血压、肌肉及关节疼痛。凉粉草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约为6%,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降低血压的作用。槲皮素是凉粉草黄酮类物质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好的祛痰、止咳、平喘作用,此外还有降低血压、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还可辅助治疗冠心病及高血压。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其临床应用广泛,药典中载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夏枯草还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免疫抑制以及抗肿瘤等作用。夏枯草主要含有酚酸、三萜、甾醇、皂苷、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等成分,夏枯草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迷迭香酸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活性。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皂苷类和黄酮类,皂苷类的代表物是甘草酸,具有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血栓等作用,是评价甘草药材、成药质量、制剂稳定性和制订药品质量标准最重要的指标性成分,黄酮类的代表物质是甘草苷,是反映甘草黄酮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布渣叶又名破布叶、烂布渣、火布麻、山茶叶等,为岭南习用草药,以椴树科植物破布叶的干燥叶入药,具有清热消滞、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布渣叶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退黄和促消化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感冒、湿热食滞之脘腹痛、食少泄泻、湿热黄疸。布渣叶中富含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牡荆苷具有降血压、止痉挛、抗感染、抗菌以及清除自由基的药理作用。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性味甘、淡、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竹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多糖及其它有效成分,如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萜类内酯、特种氨基酸和活性肤、锰、锌、硒等微量元素。竹叶中所含的功能因子主要是黄酮糖苷和香豆素类内酯。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生物活性均与银杏叶具有可比性。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性味甘、苦、寒。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现代医学中,桑叶在中西医都有广泛的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叶在抗凝血、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血栓形成、抑菌、抗炎、抗病毒等方面都有作用。桑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有黄酮类、生物碱、植物甾醇、γ-氨基丁酸和多糖类。其中黄酮类主要是芦丁、槲皮素。
一种无糖植物凉茶组合物,该植物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凉茶浓缩汁、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四个组分的依次按重量比称取:0.5~1.5%:0.2~3%:0.1~2.2%:0.001~0.025%;所述的凉茶浓缩汁包括以下按重量百分比的本草原料:凉粉草30~60%、金银花10~20%、菊花5~10%、罗汉果1~10%、鸡蛋花3~8%、桑叶1~6%、布渣叶1~6%、淡竹叶1~5%、夏枯草3~8%、甘草3~8%。
每1000mL凉茶中,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凉茶浓缩汁1%,甜赤藓糖醇1.5%、低聚果糖1%、三氯蔗糖0.004%。凉茶浓缩汁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本草原料:凉粉草50%、金银花12%、菊花8%、罗汉果5%、鸡蛋花6%、桑叶1%、布渣叶4%、淡竹叶3%、夏枯草6%、甘草5%。
凉茶浓缩汁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本草原料:凉粉草50%、金银花12%、菊花8%、罗汉果1~10%、鸡蛋花3~8%、桑叶1~6%、布渣叶1~6%、淡竹叶1~5%、夏枯草3~8%、甘草3~8%。
如图1所示,一种无糖凉茶植物饮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凉茶浓缩汁中的本草原料:凉粉草、金银花、菊花、罗汉果、鸡蛋花、桑叶、布渣叶、淡竹叶、夏枯草、甘草,清洗除杂后投入提取罐;
S2,加入这些药材总重量10~20倍的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提取1~3小时,提取结束放出提取液,药渣继续留在提取罐中,10~20倍的水,重复提取2-3次,将每次的提取液合并,采用真空浓缩,浓缩至可溶性固形物≥25%,将浓缩液趁热用200目滤网过滤,通过片式热交换器杀菌,温度115℃,时间10秒,获得凉茶浓缩液;
S3,按照重量比称取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用50~90℃水溶解并保温10~20分钟,用滤布过滤;
S4,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S2中制备的凉茶浓缩液,用30~100倍水溶解,水温60~70℃,用滤布过滤;
S5、将所述S3过滤后的液体与所述S4过滤后的液体混合,搅拌均匀,然后调整混合液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2~5%,调配后用滤布过滤;
S6,用热水清洗罐体,将所述S5中过滤后的液体灌装,在灌装瓶中充氮气,封盖;
S7,将所述S6中的灌装好的液体,装入灭菌釜中进行蒸汽灭菌,灭菌温度121℃,时间20分钟;
S8,将所述S7中灭菌完的液体冷却至45℃以下,装箱。
一种无糖凉茶植物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1,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凉茶浓缩汁中的本草原料:将凉粉草、金银花、菊花、罗汉果、鸡蛋花、桑叶、布渣叶、淡竹叶、夏枯草、甘草,清洗除杂后投入提取罐;
A2,加入这些药材总重量10~20倍的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提取1~3小时,提取结束放出提取液,药渣继续留在提取罐中,继续10~20倍的水,重复提取2~3次,将每次的提取液合并,浓缩、过滤、杀菌获得凉茶浓缩液;
A3,将A2中的凉茶浓缩液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5g/cm3的膏状凉茶浓缩液,趁热过滤,将浓缩液趁热用200目滤网过滤,通过片式热交换器杀菌,温度115℃,时间10秒,获得膏状凉茶浓缩液;
A4,按照重量比称取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放入湿法制粒机,制成颗粒;
A5,将A4中的颗粒放入A3中的膏状凉茶浓缩液,混合时间为3~5分钟;
A6,将A5中混合物转入干燥机中干燥,温度为55~60℃,用12-20目筛过滤,得到固体无糖凉茶植物颗粒。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每1000mL无糖凉茶饮品,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凉茶浓缩汁1.5%、赤藓糖醇1%、低聚果糖1.5%、三氯蔗糖0.005%。本实施例凉茶浓缩液中原料配比为:凉粉草30kg、金银花20kg、菊花10kg、罗汉果10kg、鸡蛋花8kg、桑叶5kg、布渣叶5kg、淡竹叶2kg、夏枯草7kg、甘草3kg。
上述实施例无糖凉茶植物饮品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照上述重量比称取各原料、清洗除杂后投入提取罐;
步骤(2),加入药材量15倍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提取1.5小时,其间不断搅拌,提取结束放出提取液,药渣继续留在提取罐中;再加入药材量10倍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提取1.5小时,其间不断搅拌,提取结束放出提取液,药渣弃去;合并两次提取液,真空浓缩至可溶性固形物≥25%,浓缩液趁热用200目滤网过滤,通过片式热交换器杀菌,温度115℃,时间10秒,获得凉茶浓缩液。
步骤(3),按照实施例1中无糖凉茶植物饮品配方,每1000mL无糖凉茶植物饮品添加上述凉茶浓缩液15g、赤藓糖醇10g、低聚果糖15g、三氯蔗糖0.05g。按照配方,称取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用85℃水溶解并保温15分钟,用滤布过滤,得到无糖甜味剂溶液;
步骤(4)按照实施例1无糖凉茶植物饮品配方称取上述制备的凉茶浓缩液,用50倍水溶解,水温60~70℃,用5μm滤布过滤得到凉茶浓缩汁还原液;
步骤(5)将步骤3、步骤4中无糖甜味剂溶液,凉茶浓缩汁还原液混合,定容,搅拌均匀,调整溶性固形物含量在3.15±0.15%,调配液用5μm滤布过滤,得到无糖凉茶植物饮品调配液;
步骤(6)用热水清洗罐体,灌装,灌装温度75℃,充氮气,封盖;
步骤(7)将灌装好的半成品,装入灭菌斧中进行蒸汽灭菌,装箱灭菌温度121℃,时间20分钟。
步骤(8)将步骤(7)中灭菌完的液体冷却至45℃以下,吹干罐体水分,装箱。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每1000mL无糖凉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凉茶浓缩汁0.8%、赤藓糖醇1.5%、低聚果糖1%、三氯蔗糖0.01%。本实施例凉茶浓缩液中原料配比为:凉粉草60kg、金银花10kg、菊花5kg、罗汉果3kg、鸡蛋花3kg、桑叶2kg、布渣叶6kg、淡竹叶4kg、夏枯草3kg、甘草4kg。本实施例中每1000mL无糖凉茶饮品中
本实施例所述无糖凉茶植物饮品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每1000mL无糖凉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浓缩汁1%、赤藓糖醇2%、低聚果糖1%、三氯蔗糖0.015%。本实施例凉茶浓缩液中原料配比为:凉粉草40kg、金银花18kg、菊花5kg、罗汉果3kg、鸡蛋花3kg、桑叶2kg、布渣叶6kg、淡竹叶4kg、夏枯草3kg、甘草4kg。
本实施例所述无糖凉茶植物饮品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按照每1000mL无糖凉茶中浓缩汁含量为1%、赤藓糖醇1.5%、低聚果糖1%、三氯蔗糖0.005%添加比例进行混合,干燥制粒。本实施例凉茶浓缩液中原料配比为:凉粉草55kg、金银花10kg、菊花5kg、罗汉果1kg、鸡蛋花7kg、桑叶3kg、布渣叶2kg、淡竹叶1kg、夏枯草8kg、甘草8kg。
上述实施例无糖凉茶植物颗粒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照上述重量比称取各原料、清洗除杂后投入提取罐;
步骤(2),加入药材量15倍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提取1.5小时,其间不断搅拌,提取结束放出提取液,药渣继续留在提取罐中;再加入药材量10倍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提取1.5小时,其间不断搅拌,提取结束放出提取液,药渣弃去;合并两次提取液,真空浓缩至可溶性固形物≥25%,趁热用200目滤网过滤,通过片式热交换器杀菌,温度115℃,时间10秒,得到凉茶浓缩液;
步骤(3)将凉茶浓缩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5g/cm3的膏状凉茶,趁热用200目滤网过滤,通过片式热交换器杀菌,温度115℃,时间10秒,获得膏状凉茶浓缩液。
步骤(4)称取赤藓糖醇、低聚果糖、三氯蔗糖,放入湿法制粒机,制成颗粒;
步骤(5)将步骤(4)中的颗粒放入A3中的膏状凉茶浓缩液,混合;
步骤(6),步骤(5)制备的混合料转入干燥机中于55~60℃干燥,过16目筛,得到凉茶颗粒。
食用时,1重量份的凉茶颗粒,加入150~200重量份的水充分溶解后即可。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按照每1000mL无糖凉茶中浓缩汁含量为1%、赤藓糖醇2%、低聚果糖1%、三氯蔗糖0.01%添加比例进行混合,干燥制粒。本实施例凉茶浓缩液中原料配比为:凉粉草50kg、金银花12kg、菊花8kg、罗汉果5kg、鸡蛋花6kg、桑叶1kg、布渣叶4kg、淡竹叶3kg、夏枯草6kg、甘草5kg。
本实施例所述无糖凉茶植物颗粒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同。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按照每1000mL无糖凉茶中浓缩汁含量为0.8%、赤藓糖醇1%、低聚果糖2%、三氯蔗糖0.01%添加比例进行混合,干燥制粒。本实施例凉茶浓缩液中原料配比为:凉粉草50kg、金银花12kg、菊花8kg、罗汉果5kg、鸡蛋花6kg、桑叶1kg、布渣叶4kg、淡竹叶3kg、夏枯草6kg、甘草5kg。
本实施例所述无糖凉茶植物颗粒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同。
效果例1
采用实施例1的液体无糖凉茶植物饮品进行试验:
无糖凉茶植物饮品减轻“上火”症状实验
1、试验材料:配方所得产品。
2、试验人员及方法:选择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自身对照,对比是否饮用凉茶对缓解“上火”症状的作用。
对照组实验:12名志愿者于上午9:00记录基本情况,12:00摄入易引发“上火”类饮食(如烧烤、薯片),同时饮用1000mL与凉茶同等糖含量的糖水,当天下午15:00至次日9:00,记录志愿者的体感表现。
无糖凉茶组实验:同样12名志愿者间隔7天后,于上午9:00记录基本情况,12:00摄入易引发“上火”类饮食(如烧烤),同时饮用1000mL本发明无糖凉茶,当天下午15:00至次日9:00,记录志愿者的体感表现。
3、实验结果
表1饮用凉茶前后体感记录
注:表中√表示出现该情况,×表示未出现该情况。
由表1可见,在摄入易引发“上火”类饮食后,不饮用凉茶会出现牙龈肿痛、口干、咽喉痛等典型的“上火”症状,而饮用凉茶后,各症状均未出现。说明本发明凉茶产品可有效缓解上火症状,具有清热解毒、降暑败火、润肠排毒的作用。
效果例2
采用实施例4的无糖凉茶植物颗粒进行试验:
凉茶颗粒食用以1重量份的凉茶颗粒,分别用200重量份的40℃的水冲泡。
1、试验材料:配方所得产品。
2、试验人员及方法:选择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自身对照,对比是否饮用凉茶对缓解“上火”症状的作用。
对照组实验:12名志愿者于上午9:00记录基本情况,12:00摄入易引发“上火”类饮食(如烧烤),同时饮用1000mL与凉茶同等糖含量的糖水,当天下午15:00至次日9:00,记录志愿者的体感表现。
凉茶组实验:同样12名志愿者间隔7天后,于上午9:00记录基本情况,12:00摄入易引发“上火”类饮食(如烧烤),同时饮用1000mL本发明凉茶,当天下午15:00至次日9:00,记录志愿者的体感表现。
3、实验结果
表2饮用凉茶前后体感记录
注:表中√表示出现该情况,×表示未出现该情况。
由表2可见,在摄入易引发“上火”类饮食后,不饮用凉茶会出现牙龈肿痛、口干、咽喉痛等典型的“上火”症状,而饮用凉茶后,各症状均未出现。说明本发明无糖凉茶产品可有效缓解上火症状,具有清热解毒、降暑败火、润肠排毒的作用。
效果例3
采用实施例1的液体无糖凉茶植物饮品特殊人群试饮试验
1、试验材料:配方所得产品。
2、试验人员及方法:选择30名糖尿病患者试饮,测试其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饮用方式为每天早晚饮用此发明无糖凉茶2罐(约600mL),持续饮用30天,观察受试患者血糖值及异常反应。
3、试验结果
受试30名糖尿病患者连续饮用此发明无糖凉茶植物饮品30天后,检测其血糖值,无明显变化,同时也无其他异常反应。
综合上述三个效果试验例,说明此发明无糖凉茶植物制品,可有效缓解上火症状,具有清热解毒、降暑败火、润肠排毒的作用。且适合于对糖类摄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
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