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回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6373发布日期:2018-06-28 01:24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回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加工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回潮装置。



背景技术:

回潮工序,是绿茶生产中的一道重要的工序。在杀青工序后,茶叶已经失去了大量的水分,即使经过风选、冷却等工序后,茶青仍然是比较干燥的,而后续的理条工序又需要茶青具备一定的含水量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回潮来使表面干燥的茶叶内部水分重新分布,促进叶脉、叶缘、叶片含水量趋于平衡,以满足后续理条等工序的要求。目前的茶叶回潮工序:静置摊凉回潮,占地面积大,回潮不彻底、不均匀,带传动动态回潮机,茶叶过于分散,达不到适度堆闷的作用,从而回潮效果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回潮装置,具有占地面小回潮均匀的优点。

为达上述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叶回潮装置,包括可以旋转的滚筒,所述滚筒一端具有开口,所述滚筒的另一端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开设有通气孔,所述滚筒用于通过转动翻拌茶叶,所述滚筒翻拌茶叶时,所述滚筒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所述滚筒的内部包括相邻的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和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所述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朝向底板方向截面减小,所述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朝向开口方向截面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和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连接处的截面外接圆直径D2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在所述底板处的截面外接圆直径D1在0.8m-1.2m之间,所述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在开口处的截面外接圆直径D3在0.8m-1.2m之间,所述D2在1.3m-1.7m之间,所述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的高H1在1.3m-1.7m之间,所述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的高H2在0.8m-1.2m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D1、D3为1m,所述D2为1.5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H1为1.5m、所述H2为1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茶叶回潮装置还包括:转动架、伸缩机构和机架,所述转动架包括转动支撑部和自所述转动支撑部向所述机架位于所述滚筒两侧的立柱延伸的铰接杆,所述交接杆用于与所述立柱铰接,所述转动支撑部具有容纳与所述地板固定连接的转轴的孔,所述孔用于支持所述滚筒转动,所述伸缩机构的两端分别与转动支撑部,所述滚筒两侧的立柱之间的连接杆铰接,所述伸缩机构用于通过伸缩活塞杆改变所述滚筒转动轴线与水平面的角度,使所述开口朝下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筒由电机驱动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筒靠近所述开口的内壁固定有多个围绕滚筒的转动轴线的卸料叶片,所述卸料叶片与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线的平面的夹角为30-6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滚筒由钢材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机构为液压缸、气压缸或电动缸。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滚筒的内部结构为相邻的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和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茶叶的回潮效果均匀,回潮的效果超过了传统的回潮方式,同时需要劳动力小,占地少。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茶叶回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茶叶回潮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3所示为与图2视图方向相对的茶叶回潮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4所示为图1的茶叶回潮装置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1的茶叶回潮装置的隐藏滚筒的立体结构图。

图6所示为图1的茶叶回潮装置的滚筒的立体结构图。

图7所示为图1的茶叶回潮装置的滚筒的内部空间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茶叶回潮装置包括滚筒1、转动架2、电机3、伸缩机构4、机架5。

滚筒1的一端为开口,滚筒1靠近进料口的内壁固定有多个围绕滚筒的转动轴线的卸料叶片1a、卸料叶片1a与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的夹角为30-60度。滚筒1的另一端固定有底板111,底板111开设有通气孔1110,底板111固定有转轴1b。

转动架2用于支撑滚筒1转动,同时转动架2与机架5铰接,转动架2包括转动支撑部21和自转动支撑部向机架5位于滚筒两侧的立柱51延伸的铰接杆22。转动支撑部21具有容纳转轴1b的孔,铰接杆22与立柱51铰接。电机3的定子与转动架2连接固定,电机3用于驱动滚筒1旋转。伸缩机构4的两端分别与转动支撑部21、滚筒两侧的立柱51之间的连接杆铰接。伸缩机构4用于通过伸缩活塞杆改变滚筒1转动轴线与水平面的角度。

图7所示为图1的茶叶回潮装置的滚筒的内部空间的立体结构图。滚筒的内部包括相邻的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120、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110,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120朝向底板方向截面减小,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110朝向开口方向截面减小,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120和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110连接处的截面外接圆直径D2相同,D2在1.3m-1.7m之间,优选1.5m。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120在开口处D2的截面外接圆直径在0.8m-1.2m之间,优选1m。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120在底板处的截面外接圆直径D1在0.8m-1.2m之间,优选1m。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120的高H1在1.3m-1.7m之间,优选1.5m,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110的高H2在0.8m-1.2m之间,优选1m。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120和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110的尺寸不能过大,过大则滚筒转动时,茶叶与内壁的摩擦或茶叶的翻转弧度会使茶叶容易破损,过小则适度堆闷的作用,从而回潮效果不均匀。申请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D1和D3为1m、D2为1.5m、H1为1.5m、H2为1m时,滚筒以3-4转每分钟的转速转动30到60分钟后翻拌400-600kg的茶叶(绿茶,具体是羊岩勾青茶)后茶叶能够从含水量55%左右均匀的提升至58%,茶叶的回潮效果均匀,回潮的效果超过了传统的回潮方式。

由于在滚筒1出料口附近的内壁上设有卸料叶片,当伸缩机构4伸长时,滚筒转动轴线倾斜,通过旋转滚筒1可以快速的卸出茶叶。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滚筒的内部结构为相邻的底板侧正六棱台形腔和开口侧正六棱台形腔,茶叶的回潮效果均匀,回潮的效果超过了传统的回潮方式,同时需要劳动力小,占地少。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和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