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食品领域,主要是一种类似果冻的食品,具体涉及一种含有椰子水、椰子肉、椰浆的冷冻椰子冻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椰子是原产于东南亚的一款热带水果,椰汁和椰肉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椰子汁清如水,且相当清甜、晶莹透亮,清凉解渴,一个好椰子,大约有两玻璃杯的水,内含两汤匙糖,以及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及钙、磷、铁、钾、镁、钠等矿物质,椰肉芳香滑脆,柔若奶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营养极为丰富的美食。
椰子冻是来源于越南的一种传统的风味美食,以新鲜椰子为原料做成的美食,味道清新甜美,又营养丰富,是适合夏天吃的美食,口感清爽味道清甜,营养健康使其在引进中国后获得大家的喜爱,这两年国内的工厂也开始生产。
市场上现有存在的椰子冻大部分都是冷藏条件储存的,利用嫩椰子外壳做容器,内部装椰子冻(部分添加椰子果肉)覆膜放置于4℃条件下冷藏 ,保质期为28天,此方法所做出来的椰子冻保质期比较短;用的容器为嫩椰子,制作出来的椰子冻容易因为外壳细菌繁殖发生酸败现象,从而导致内部细菌超标。部分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使用磷酸二铵等化学成份,并且还会用漂白剂对椰子肉进行漂白,利用化学药剂浸泡外壳。据中国食品饮料网记者了解,早在今年年初河南、浙江等地就有人曝光查出越南椰子冻菌落总数超出国家标准600多倍,而越南媒体更是在2012年就曝光了椰子冻的卫生状况,但是由于国人并不知情,椰子冻在国内市场上仍旧混的“风生水起”,不正规的生产椰子冻在冲击市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是对椰子冻的口感与不耐保存的问题进行解决,让制作的椰子冻口感如布丁般嫩滑,同时可以在-18℃储存,延长保质期,解冻后可以保持产品原有的口感与品质,零下18度的储存方式方便于商超的销售与储存。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椰子冻,利用老椰子外壳做容器,由外至内依次为椰子壳、椰青层和椰浆层;椰青层包括椰子水、清水、食用胶体和白砂糖,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食用胶体:2-5%,氯化钾:0.1-0.3%,白砂糖:8-10%,清水:40-50%,椰子水:余量;椰浆层包括椰子水、食用胶体、白砂糖、椰浆、淡奶油、牛奶和清水,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食用胶体:2-5%,氯化钾:0.1-0.3%,白砂糖:8-12%,椰浆:15-25%,淡奶油:3-5%,牛奶:6-8%,清水:35-40%,椰子水:余量。
椰子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㈠椰青层制备:①按配比将食用胶体融化并加入氯化钾备用;②按配比将白砂糖加入清水和椰子水中,并煮至白砂糖溶化后离火,放入融化后的食用胶体搅匀后杀菌;③待步骤②的混合液冷却后倒入椰子壳中,封上保鲜膜,冷藏至混合液凝固,形成椰青层;㈡椰浆层制备:①按配比将食用胶体融化并加入氯化钾备用;②按配比将白砂糖、椰浆、淡奶油、牛奶和清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然后离火,放入融化后的食用胶体,均质处理后杀菌,待混合冷却后倒入椰子壳的椰青层中,盖上盖子,冷藏至混合液凝固,形成椰浆层;③将椰浆层凝固好的椰子冻放到零下-18℃进行冷冻保存。
本发明冷冻后解冻析水情况低,保持冷冻前上层布丁般嫩滑的口感,下层如果果冻般顺滑的感觉。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前述的椰子冻,其中,椰青层中,食用胶体包括魔芋胶、卡拉胶和吉利丁,魔芋胶、卡拉胶和吉利丁占所述椰青层总重量的重量百分比为:魔芋胶:0.8-2%、卡拉胶:0.7-2%、吉利丁:0.5-1%。
前述的椰子冻,其中椰浆层中,食用胶体包括魔芋胶、卡拉胶和吉利丁,魔芋胶、卡拉胶和吉利丁占所述椰浆层总量的重量百分比为:魔芋胶:0.2-0.6%、卡拉胶:0.2-0.4%、吉利丁:1.6-4%。
椰青层中,利用魔芋胶、卡拉胶、吉利丁进行复配,以魔芋胶与卡拉胶为主,吉利丁为辅,三者结合,加入其它物质形成果冻,所做出来的产品口感爽滑脆嫩,同时降低减少解冻后的析水情况。
椰浆层中利用的魔芋胶、卡拉胶、吉利丁复配,以吉利丁为主,魔芋胶与卡拉胶为辅,三者结合,产品口感软嫩绵细,入口顺滑的布丁状态;其中牛奶与淡奶油加入提升了产品的顺滑与软嫩,提高了营养价值,增加了奶香味,丰富了产品的口感。
氯化钾使用一方面增强凝胶作用,保持果冻的稳定性,另外一方面避免冷冻后解冻析出大量水形成溶胶,更好的使产品在冷冻后解冻保持原来的状态,改变产品的储存条件,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前述的椰子冻的制备方法,其中均质处理的压强为30-45Mpa。由于椰浆层里有椰浆牛奶和淡奶油,因为含有部分油性物质在里面,所以利用均质处理,使其进行油水混合,均质后再对其进行杀菌,可以有效降低分层情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⑴本发明是利用椰子做原料,椰青水做基底,椰子肉磨浆做椰浆,椰子壳做容器,将椰子完全的利用上来。
⑵利用椰青水做基底,完整保留椰青水的营养,形成独特的椰子风味。
⑶椰子肉打磨出新鲜椰浆与椰青水混合,将椰子肉营养完整保留,椰浆独特的清香的风味让整个产品更为接近自然。
⑷加入少量淡奶油与牛奶不仅提升产品的顺滑与软嫩,提高了营养价值,同时丰富了产品的口感;该产品的介于果冻和布丁之间的质构和口感,在纯椰子原料制作的基础上,形成一款健康符合现代人追求的椰子冻产品。
⑸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将储存的条件控制在-18℃下,从基本上解决产品不耐储存的缺陷,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有利于产品的储存运输与销售,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与渠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一种椰子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㈠椰青层制备:⑴按椰青层总重量的百分比称取1.5%的魔芋胶、1%的卡拉胶、0.2%的氯化钾、1%的吉利丁融化后备用;⑵将8%的白砂糖加入40%清水和48.3%椰子水中,并煮至白砂糖溶化后离火,放入融好的食用胶体搅匀后杀菌;⑶待步骤⑵的混合液凉后倒入椰子壳中,封上保鲜膜,冷藏至混合液凝固。
㈡椰浆层制备:⑴按椰浆层总重量的百分比称取0.2%的魔芋胶、0.2%的卡拉胶、0.2%的氯化钾、3%的吉利丁融化后备用;⑵将9%白砂糖、15%椰浆、3%淡奶油、6%牛奶、40%清水和23.4%的椰子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然后离火,放入溶解好的食用胶体,30-45Mpa均质后杀菌,待混合液凉后倒入椰子壳的椰青层中,盖上盖子,冷藏至混合液凝固;⑶将凝固好的椰子冻放到-18℃进行冷冻保存。
椰壳容器的制作:选形状大小均匀的老椰子,去除椰子表皮,打磨光滑,将椰子内壳上端部分切开形成开口,倒出椰子水;余下部分的椰子内壳和果肉,构成椰子容器;上端切开的椰子内壳形成盖子。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一种椰子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㈠椰青层制备:⑴按椰青层总重量的百分比称取1.5%的魔芋胶、1.5%的卡拉胶、0.15%的氯化钾、0.8%的吉利丁融化后备用;⑵将9%的白砂糖加入45%清水和42.05%的椰子水中,并煮至白砂糖溶化后离火,放入融好的食用胶体搅匀后杀菌;⑶待步骤⑵的混合液凉后倒入椰子壳中,封上保鲜膜,冷藏至混合液凝固
㈡椰浆层制备:⑴按椰浆层总重量的百分比称取0.3%的魔芋胶、0.3%的卡拉胶、0.2%的氯化钾、3.5%的吉利丁融化后备用;⑵将8%白砂糖、18%椰浆、3.5%淡奶油、7%牛奶、35%清水和24.2%的椰子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然后离火,放入溶解好的食用胶体,30-45Mpa均质后杀菌,待混合液凉后倒入椰子壳的椰青层中,盖上盖子,冷藏至混合液凝固;⑶将凝固好的椰子冻放到-18℃进行冷冻保存。
椰壳容器的制作:选形状大小均匀的老椰子,去除椰子表皮,打磨光滑,将椰子内壳上端部分切开形成开口,倒出椰子水;余下部分的椰子内壳和果肉,构成椰子容器;上端切开的椰子内壳形成盖子。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一种椰子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㈠椰青层制备:⑴按椰青层总重量的百分比称取1%的魔芋胶、1.5%的卡拉胶、0.3%的氯化钾、0.8%的吉利丁融化后备用;⑵将10%的白砂糖加入40%清水和46.4%的椰子水中,并煮至白砂糖溶化后离火,放入融好的食用胶体搅匀后杀菌;⑶待步骤⑵的混合液凉后倒入椰子壳中,封上保鲜膜,冷藏至混合液凝固。
㈡椰浆层制备:⑴按椰浆层总重量的百分比称取0.4%的魔芋胶、0.2%的卡拉胶、0.2%的氯化钾、3%的吉利丁融化后备用;⑵将10%白砂糖、20%椰浆、4%淡奶油、7%牛奶、40%清水和15.2%的椰子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然后离火,放入溶解好的食用胶体,30-45Mpa均质后杀菌,待混合液凉后倒入椰子壳的椰青层中,盖上盖子,冷藏至混合液凝固;⑶将凝固好的椰子冻放到-18℃进行冷冻保存。
椰壳容器的制作:选形状大小均匀的老椰子,去除椰子表皮,打磨光滑,将椰子内壳上端部分切开形成开口,倒出椰子水;余下部分的椰子内壳和果肉,构成椰子容器;上端切开的椰子内壳形成盖子。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一种椰子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㈠椰青层制备:⑴按椰青层总重量的百分比称取1.5%的魔芋胶、1%的卡拉胶、0.2%的氯化钾、1%的吉利丁融化后备用;⑵将10%的白砂糖加入40%清水和46.3%的椰子水中,并煮至白砂糖溶化后离火,放入融好的食用胶体搅匀后杀菌;⑶待步骤⑵的混合液凉后倒入椰子壳中,封上保鲜膜,冷藏至混合液凝固。
㈡椰浆层制备:⑴按椰浆层总重量的百分比称取0.3%的魔芋胶、0.3%的卡拉胶、0.3%的氯化钾、3%的吉利丁融化后备用;⑵将12%白砂糖、25%椰浆、5%淡奶油、8%牛奶、40%清水和6.1%的椰子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然后离火,放入溶解好的食用胶体,30-45Mpa均质后杀菌,待混合液凉后倒入椰子壳的椰青层中,盖上盖子,冷藏至混合液凝固;⑶将凝固好的椰子冻放到-18℃进行冷冻保存。
椰壳容器的制作:选形状大小均匀的老椰子,去除椰子表皮,打磨光滑,将椰子内壳上端部分切开形成开口,倒出椰子水;余下部分的椰子内壳和果肉,构成椰子容器;上端切开的椰子内壳形成盖子。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