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皮叶黑茶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1795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黄皮叶黑茶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黑茶属全发酵茶,出现于103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六大茶类之一,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不仅能抗氧化延缓衰老、杀菌消炎、利尿解毒,同时在降血脂、降血压、降糖、减肥、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黄皮叶,主要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叶片,《岭南采药录》中记载:有疏风解表,除痰行气。治温病身热,咳嗽哮喘,气胀腹痛,黄肿,疟疾,小便不利,热毒疥癞等功效。到了近代,有实验研究(覃国忠,廖曼云.黄皮叶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广西植物,1987,(02):185-188.)表明,黄皮叶在降血脂方面也有着良好的效果。目前市面上尚没有将黄皮叶和黑茶两者结合起来的的茶叶,因此,本发明的制作完成,将对黑茶种类的多元化有这重要意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皮叶黑茶及其制备工艺,即将黄皮叶和黑茶两者混合配制成黄皮叶黑茶,使其能将黄皮叶的药用价值与黑茶的保健功效相结合,避免了用黄皮叶单独制茶叶时特有的苦涩味,也强化了黑茶本身的利尿、降血脂等功能,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一种黄皮叶黑茶,将黄皮叶和黑毛茶按1:(5-10)重量份比均匀混合后制成的一种黑茶,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鲜叶的采摘,摊放,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其中,根据茶叶等级的不同,黄皮叶及黑毛茶鲜叶的采摘标准也有区别:特级茶采用黄皮叶叶芽,其他等级采用当年新叶;黑毛茶鲜叶的采摘则从3月中下旬开始,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五、六叶不等;特级、一级不采紫色叶、病虫叶、对夹叶、雨水叶,二级、三级不采病虫叶、隔年叶、老叶。进一步的,所述黄皮叶黑茶的摊放厚度为5-10cm;特级、一级的摊放时间为4-6小时,二级、三级的摊放时间为2-4小时,四级茶无需摊放即可进行杀青。进一步的,所述黄皮叶黑茶的杀青过程为:选用口径80-90cm的铁锅,铁锅斜嵌入灶中呈35°倾斜面,灶高80-100cm;备好草把和用长15-20cm的松树枝丫制成的炒茶叉。将铁锅升温至280-300℃后,投入4-5kg的摊放完毕的黄皮叶黑茶,亮叉与渥叉交替进行,每次4-4.5min,炒至茶叶软绵带粘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茶香显出。其中,亮叉为用双手匀翻快炒至烫手后改用炒茶叉抖炒;渥叉为出现水蒸气时,右手持叉左手握草把,将茶叶转滚闷炒。其中,炒茶叉和加热铁锅的柴火均选用生长于茶树附近的松树枝,通过人工炒茶时控制的力度,及柴火添加的频率,茶叶不易破碎,受热均匀,同时使杀青后的茶叶夹杂着淡淡的松木香味。进一步的,所述初揉过程为:将刚出锅经过杀青的茶叶装入揉筒中进行初揉,其中,特级、一级茶的投叶量为揉桶体积的3/4,二、三、四级投叶量为3/4-1;揉捻机转速为40-45r/min,揉捻时间15-16min,至嫩叶成条、粗老叶褶皱、茶汁流出、叶色黄绿,细胞破坏率为15-30%。进一步的,所述渥堆过程为:特级、一级、二级茶叶初揉后解散团块后堆于蔑垫上,厚度15-25cm,喷洒泉水后加盖棉麻布,每隔2-3小时进行手工翻堆,并于表层喷洒泉水;三、四级茶初揉后的茶柸及时堆积,堆高至1m后加盖覆盖物,当堆温超过45℃时进行翻堆。渥堆的房间温度保持在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避免阳光直射;渥堆时间,春季12-18h,夏秋季8-12h;渥堆至茶柸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结束。其中,将渥堆厚度控制在15-25cm,便于后期的翻堆及促进泉水的更快吸收,加快发酵速度及质量,每隔2-3小时进行翻堆洒水,可以实时把握堆温,消灭发酵死角,同时,泉水中特有的mg2+、zn2+、mn2+、ca2+、fe2+等离子可以激活酶的活性,使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加快发酵速度,使茶叶中的茶多糖含量保留完整不易损失。进一步的,在渥堆结束后,将茶柸装入揉捻机复揉6-8min,特级、一级、二级茶复揉至茶叶条索紧卷,三级茶复揉至茶叶成“泥鳅条”状,四级茶叶复揉至叶片成折叠状;复揉结束后,将黄皮黑毛茶置于阳光下晒2-3天干燥,至茶梗易折断、手捏叶可成粉末、茶叶色泽油黑后,置于晒簟上摊凉至与室温,装袋入库保存。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黄皮叶单独制茶,茶水中会带有黄皮叶特有的苦涩味,口感不佳,常人难以接受,而将黄皮叶以特定的比例加入黑毛茶鲜叶后进行混合制茶,黑茶的独特制作工艺,去除了其大部分的苦涩味,冲泡后,茶香中带着淡淡的松木香味,口感极佳;黄皮叶中的有效成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能够使人们在享受品茶的过程中达到利尿、降血脂的保健功效;茶多糖含量高,糖尿病患者长期饮用可达到缓和的效果;同时,本发明的茶叶分有不同的等级,可适应不同消费水平的爱茶人,市场范围广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它并不是本发明的限定。全部以特级茶为例,即黄皮叶选用黄皮叶叶芽。实施例1将黄皮叶和黑毛茶鲜叶按所述1:5的重量份比混合均匀后进行摊放4小时,摊放厚度为5cm。选用口径80cm的铁锅,铁锅斜嵌入灶中呈35°倾斜面,灶高80cm;备好草把和支长15cm的松树枝丫制成的炒茶叉;将铁锅升温至280℃后,投入4kg的黄皮叶和黑毛茶鲜叶混合物;亮叉与渥叉交替进行,每次4min,炒至茶叶软绵带粘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茶香显出。将刚出锅的杀青叶装入揉筒进行初揉,投叶量为揉桶体积的3/4;揉捻机转速为40r/min,揉捻时间15min,至嫩叶成条、粗老叶褶皱、茶汁流出、叶色黄绿,细胞破坏率为15%。将初揉后的茶叶解散团块后堆于蔑垫上,厚度15cm,喷洒泉水后加盖棉麻布,每隔2小时进行手工翻堆,并于表层喷洒泉水;渥堆的房间温度保持在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避免阳光直射;渥堆时间,春季12h,夏秋季8h;渥堆至茶柸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结束。渥堆结束后,将茶柸装入揉捻机复揉6min;复揉结束后,将黄皮黑毛茶置于阳光下晒2天干燥,至茶梗易折断、手捏叶可成粉末、茶叶色泽油黑后,置于晒簟上摊凉至与室温,装袋入库保存。实施例2将黄皮叶和黑毛茶鲜叶按所述1:10的重量份比混合均匀后进行摊放6小时,摊放厚度为10cm。选用口径90cm的铁锅,铁锅斜嵌入灶中呈35°倾斜面,灶高100cm;备好草把和支长20cm的松树枝丫制成的炒茶叉;将铁锅升温至300℃后,投入5kg的黄皮叶和黑毛茶鲜叶混合物;亮叉与渥叉交替进行,每次4.5min,炒至茶叶软绵带粘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茶香显出。将刚出锅的杀青叶装入揉筒进行初揉,投叶量为揉桶体积的3/4;揉捻机转速为45r/min,揉捻时间16min,至嫩叶成条、粗老叶褶皱、茶汁流出、叶色黄绿,细胞破坏率为30%。将初揉后的茶叶解散团块后堆于蔑垫上,厚度25cm,喷洒泉水后加盖棉麻布,每隔3小时进行手工翻堆,并于表层喷洒泉水;渥堆的房间温度保持在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避免阳光直射;渥堆时间,春季18h,夏秋季12h;渥堆至茶柸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结束。渥堆结束后,将茶柸装入揉捻机复揉8min;复揉结束后,将黄皮黑毛茶置于阳光下晒3天干燥,至茶梗易折断、手捏叶可成粉末、茶叶色泽油黑后,置于晒簟上摊凉至与室温,装袋入库保存。实施例3将黄皮叶和黑毛茶鲜叶按所述1:8的重量份比混合均匀后进行摊放5小时,摊放厚度为8cm。选用口径85cm的铁锅,铁锅斜嵌入灶中呈35°倾斜面,灶高90cm;备好草把和支长18cm的松树枝丫制成的炒茶叉;将铁锅升温至290℃后,投入4.5kg的黄皮叶和黑毛茶鲜叶混合物;亮叉与渥叉交替进行,每次4.2min,炒至茶叶软绵带粘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茶香显出。将刚出锅的杀青叶装入揉筒进行初揉,投叶量为揉桶体积的3/4;揉捻机转速为43r/min,揉捻时间15min,至嫩叶成条、粗老叶褶皱、茶汁流出、叶色黄绿,细胞破坏率为22%。将初揉后的茶叶解散团块后堆于蔑垫上,厚度17cm,喷洒泉水后加盖棉麻布,每隔2.5小时进行手工翻堆,并于表层喷洒泉水;渥堆的房间温度保持在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2%,避免阳光直射;渥堆时间,春季15h,夏秋季10h;渥堆至茶柸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结束。渥堆结束后,将茶柸装入揉捻机复揉8min;复揉结束后,将黄皮黑毛茶置于阳光下晒3天干燥,至茶梗易折断、手捏叶可成粉末、茶叶色泽油黑后,置于晒簟上摊凉至与室温,装袋入库保存。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选用的黄皮叶与黑毛茶鲜叶的重量份比为1:12。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选用的黄皮叶与黑毛茶鲜叶的重量份比为1:3。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渥堆时未加盖棉麻布,未在表层喷洒泉水,以及没有及时手工翻堆。功效验证将上述6种黄皮叶黑茶成品,采用相同的杯具,泉水,工艺进行冲泡,每种10杯,选取10名有20年以上茶史的老人进行品尝,结果如下表所示:色泽黄亮香味浓郁醇厚不苦涩实施例1999实施例28108实施例31099对比例1563对比例2741对比例3211由此可见,按本发明的工艺将黄皮叶和黑毛茶鲜叶以特定的重量份比进行混合配制,所得到的黄皮叶黑茶,口感醇正,色味俱佳。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