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8955发布日期:2019-01-22 21:14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处理装置,具体的讲是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



背景技术:

茶是采摘茶树的嫩芽或新叶当原料,经过一连串的制作过程而制成的,制茶过程为:采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初制茶) →精制 → 加工→包装→(成品)。其中,发酵分为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自然发酵是麴菌发酵与茶叶内部氧化发酵集合在一起的变化过程。在发酵过程中,翻堆步骤必不可少,翻堆,是茶发酵中人为调节茶堆温度、湿度、空气等的主要手段,也是控制发酵进程的重要措施。通过茶堆的翻动,观察发酵茶叶的变化,调整发酵茶的位置,使上下、内外进行交换,从而达到发酵程度的整齐一致。同时,平衡茶堆的温度、湿度,增加透气性,解散“结团”茶条。每次翻堆,解块透气要彻底,严禁简单的移位。操作上,春茶原料发酵的,因叶肉较厚实,不易发酵,翻堆时间间隔较长,次数较多,根据堆的大小,一般10~12天翻动一次。夏秋茶原料发酵的,因叶肉较春茶薄,身骨较轻,容易发酵,翻堆时间间隔较短,根据堆的大小,一般8~10天翻动一次。现在的翻堆都是采用人工完成的,这样不仅效率低下,且需要频繁的翻堆,带来较高的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茶叶在发酵中的翻堆采用人工进行,带来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以期望解决前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包括发酵机主体,上述发酵机主体包括固定板,上述固定板的上方设置有与固定板上下对应的框架,上述框架的下端边沿与固定板的侧边通过柔性带连接,上述框架、柔性带和固定板组成槽体结构;上述框架由至少三块纵向放置的侧板首尾相连围成。

上述框架的外侧设置有与该框架连接的升降机构,上述框架、柔性带和固定板组成槽体结构上方设置有横向延伸的滑杆,上述滑杆上设置有沿该滑杆滑动的板体和驱动该板体的驱动装置,上述板体下端固定安装有纵向设置的栅板,上述栅板伸入到上述槽体结构内。

进一步的是,上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立柱,该升降立柱上设置有滑槽,上述框架的外侧设置有与滑槽适配的凸块,上述升降立柱上端设置有定滑轮,上述升降立柱下方设置有电机,上述电机上设置有牵引绳,上述牵引绳经过定滑轮与凸块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这样的结构,方便对框架的升降。

进一步的是,上述栅板为中空结构,上述板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上述进气口、出气口与栅板的内腔连通,上述栅板上排布有细孔;上述进气口与风机连通。这样在渥堆茶时以提高透气性。

这里通过将栅板设置为中空结构,即让栅板变为气管使用,可以通过向栅板内充气,让栅板埋没在茶堆中,气流从细孔中喷出,提高茶堆内的透气程度。因为在一定温湿度作用下,茶叶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大量繁殖滋生、高分子化合物逐渐分解、聚合、降解。如果没有氧气的参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醛类、酮类、类脂、维生素C都难以氧化分解,多酚类物质的脱羟氧化也难以完成。相反的,各种厌氧菌、腐败菌将大量产生,直接导致渥堆发酵茶叶发酸、“沤”、“馊”等,破坏茶的品质。因此,茶渥堆发酵中,必须保持环境的通风透气和发酵茶堆的良好透气性。

进一步的是,上述固定板为孔板,该固定板下端设置有溢水槽,上述溢水槽上开有排水孔,以防止固定板上积水,对下层的茶堆造成不良影响,即导致茶叶败坏。

进一步的是,上述驱动装置包括液压杆,上述液压杆的推杆与板体的侧面板连接。

进一步的是,上述固定板下端设置有称重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通过简单的对上述框架进行升降工作与上述栅板进行的横向来回移动,让茶渥堆上层茶堆与下层茶堆进行位置转换,相对于采用人工多次进行翻堆,本实用新型的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翻堆效率高、效果好,省去了较高的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的发酵机主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的板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使用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为固定板、2为框架、3为柔性带、4为滑杆、5为板体、6为栅板、7为升降立柱、7a为滑槽、7b为定滑轮、8为电机、9为溢水槽、10为液压杆、11为称重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能够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4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中央”、“周向”、“上”、“内侧”、“外侧”、“另一端”、“中部”、“顶部”、“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实施例一:一种方便翻堆的茶叶发酵机,包括发酵机主体,上述发酵机主体包括固定板1,上述固定板1的上方设置有与固定板1上下对应的框架2,上述框架2的下端边沿与固定板1的侧边通过柔性带3连接,上述框架2、柔性带3和固定板1组成槽体结构。上述框架2由四块纵向放置的侧板首尾相连围成。这里的柔性带3可以是采用布料、也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膜。

上述框架2的外侧设置有与该框架2连接的升降机构,上述框架2、柔性带3和固定板1组成槽体结构上方设置有横向延伸的滑杆4,上述滑杆4上设置有沿该滑杆4滑动的板体5和驱动该板体5的驱动装置,上述板体5下端固定安装有纵向设置的栅板6,上述栅板6伸入到上述槽体结构内。这里的升降机构可以采用在立柱上设置丝杆丝母传动升降,还可以是在框架2下方设置升降机,如剪式升降机,还可以是在框架2上方设置吊装装置进行升降等。上述的驱动装置可以是采用电机驱动,也可以是液压、气压驱动,只要可以使上述板体5能顺利进行往复运动即可,上述的滑杆4可以设置为两根且水平排列。

在使用时先将框架2设置于相对于固定板1较高位置,将待发酵茶叶堆放在发酵机主体内,对发酵机内的茶叶加热加湿(采用人工或机动设备)在需要进行翻堆工作时,使用升降机构将框架2进行纵向移动,即将开始位于较高位置的框架2向下移动,这样差堆边沿的茶叶向下滑动到框架2与柔性带3组的槽中,开启上述的驱动装置,利用板体5的移动带动栅板6水平来回移动,栅板6将依然堆在固定板1上的茶堆推向两侧,然后再次升起框架2,这样开始位于上层茶堆(图中用圆圈表示初始时上层茶堆)流向了下层,上层与下层茶堆(图中用方框表示初始时下层茶堆)实现了位置转换。这里的框架2优选的应该设置的稍高,这样再对框架2进行下降运动时,框架2可以阻止茶叶落出发酵机主体。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上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立柱7,该升降立柱7上设置有滑槽7a,上述框架2的外侧设置有与滑槽7a适配的凸块,上述升降立柱7上端设置有定滑轮7b,上述升降立柱7下方设置有电机8,上述电机8上设置有牵引绳(图中未示出),上述牵引绳经过定滑轮7b与凸块固定连接,以方便对框架2的升降,这里的升降立柱7的个数根据该升降立柱7的承载能力而定。本实施例可以在框架2的四角处均设置升降立柱7,升降立柱7下方均设置有电机8,四个电机8设置为同步联动,通过电机8的驱动带动牵引绳拉动框架2进行升降。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上述栅板6为中空结构,上述板体5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上述进气口、出气口与栅板6的内腔连通,上述栅板6上排布有细孔(图中未示出);上述进气口与风机连通。这样在渥堆茶时以提高透气性。

在使用时,将风机开启,对栅板6充气,气流从进气口经过栅板6上的细孔时,部分空气溢出到茶堆中,以提高了茶堆的透气性,另一部分空气则从出气口排出。

这里通过将栅板6设置为中空结构,即让栅板6变为气管使用,这样一是可以通过向栅板6内充气,让栅板6埋没在茶堆中,气流从细孔中喷出,提高茶堆内的透气程度;二是在对固定板1上的茶堆进行推动时,通过从细孔中喷出的气体辅助推动固定板1上的茶堆。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至三任意一项的基础上,上述固定板1为孔板,该固定板1下端设置有溢水槽9,上述溢水槽9上开有排水孔,这样使用以防止固定板1上积水,对下层的茶堆造成不良影响,即导致茶叶败坏。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至四任意一项的基础上,上述驱动装置包括液压杆10,上述液压杆10的推杆与板体5的侧面板连接。采用液压杆10进行驱动,驱动较为稳定。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至五任意一项的基础上,上述固定板1下端设置有称重器11。在渥堆茶时应该合理确定渥堆茶的数量,渥堆茶数量多少、堆的大小、高低,关系到“发酵”茶的温度、微生物种群及数量、茶堆透气性、茶叶多酚类物质转化的速度和程度。通过称重器11方便对渥堆茶数量的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