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揉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6542发布日期:2019-03-08 17:3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揉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加工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茶叶揉捻机。



背景技术:

揉捻是茶叶加工中重要的环节,通常靠揉捻机实现揉捻工艺。

当前,茶叶揉捻机主要由机架、揉筒、揉盘、压盖、运动支架、电机、丝杆机构等构成。工作时,通过电机驱动曲柄转动,进而带动人字架、揉筒和丝杆机构。揉捻过程中,压盖相对揉盘在其上方作偏心圆周运动,同时通过丝杠机构带动压盖动作,茶叶揉筒中因受压盖和揉盘上棱骨的作用而卷曲成条并实现细胞扭曲破碎。如公开号为CN10170008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茶叶揉捻盘,涉及茶叶加工机械的部件,揉捻盘、卸料盘和棱骨采用铸造方式生产,除了降低工艺复杂性外,主要是便于成型,特别是碎茶平台与带有倾斜角度的揉捻区的成型。带有倾斜角度的揉捻区配合放射状布置的棱骨,以及棱骨靠近揉捻盘中心的一端较高,而靠近边缘的一端较低的形状,利于碎茶和成茶的分离、提高成条率,也可以减少碎茶的产生;而且铸造件的表面粗糙度较高,摩擦力较大,利于揉捻成条率的提高。棱骨的截面为近半圆形,这样在揉捻茶叶的过程中,力道过渡柔和,茶叶的揉捻和翻滚速度较为均匀,不易产生碎茶,特别是在棱骨较高、茶叶翻滚较为频繁的中心区域效果尤为明显。

在实际工作中,原料受到揉盘及棱骨的阻力和摩擦力、揉筒及压盖力等多种方向力的复合作用,使茶叶原料运动中形成多个不同压力分布区。在强压区揉捻叶温湿度较高,存在失控性发酵。强压区之外,由于温度的改变和运动的不规律性,使得揉出到茶叶表面及分布在内部的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各异,易出现花杂现象。从而,在整个揉捻过程中,由于多酚类物质在不同区域发生氧化程度不一致性,为后续正常发酵工艺,尤其自动化在线监测和控制发酵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茶叶揉捻机,其通过对揉盘进行改进,使揉盘的棱骨侧面设有通入冷气、雾化水气、臭氧等的进风孔,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避免失控性发酵的进行,使得揉捻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活动程度相对较低且均匀,可为后续发酵的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优质原料基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揉捻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揉盘、通过曲柄连接在机架上并在一驱动电机驱动下在所述揉盘上作偏心圆周运动的揉筒和设置在揉筒内的压盖机构;在所述上盘上设有若干棱骨;所述棱骨设有较平坦的第一面和较陡第二面;所述第一面面向揉捻方向,所述第二面背向揉捻方向;在所述第二面上设有若干进风孔;所述揉盘上进风孔与外部连接的进风接口。通过在棱骨侧壁设置的进风孔通入冷气、雾化水气、臭氧等,可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避免失控性发酵的进行,使得揉捻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活动程度相对较低且均匀,可为后续发酵的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优质原料基础。

作为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揉盘包括上盘和下盘,在上盘和下盘之间设有一夹层空间;所述进风孔与所述夹层空间连通,所述进风接口设置在下盘底部。通过夹层结构使得外部的冷气、雾化水气、臭氧等更加均匀地从各棱骨的进风孔中送入揉盘,可进一步提高揉捻效果。

为在提高揉捻率的同时减少碎茶,所述棱骨的第一面与第二面由内向外呈逐渐溶合,第二面逐渐消失的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若干棱骨呈弧形,分内外两圈绕所述揉盘中心均布;所述若干进风孔仅设置在揉盘内圈若干棱骨的第二面上。由于揉盘的摆动使得外圈棱骨总有部分会离开揉筒,因此,使在内圈棱骨上设置进风孔,使得冷气、雾化水气、臭氧等由内面外散开,形成由于而外的分布梯度,提高揉捻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盖机构包括压盖、悬臂、立柱、设置在立柱内并与所述悬臂螺接的丝杆和丝杆驱动机构;在所述立柱的内侧壁上设有悬臂导槽;所述悬臂导槽包括一引导悬臂垂直上升的直段和引导悬臂向上和向外摆开的弧段。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棱骨侧壁设置的进风孔通入冷气、雾化水气、臭氧等,可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避免失控性发酵的进行,使得揉捻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活动程度相对较低且均匀,可为后续发酵的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优质原料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棱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棱骨的横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立柱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机架1、曲柄11、揉盘2、棱骨21、第一面211、第二面212、进风孔213、揉筒3、人字架31、压盖机构4、压盖41、悬臂42、立柱43、悬臂导槽431、丝杆44、驱动机构4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1,一种茶叶揉捻机,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揉盘2、通过三个曲柄11作摆动连接的的揉筒3和设置在揉筒3一侧上并有压盖41伸入揉筒3内的压盖机构4。该揉筒3在驱动电机(图中未示)驱动三个曲柄11带动下在所述揉盘2上作偏心圆周运动。

参见图2和图3,该揉盘2上设有内处两圈呈放射形周向均布的棱骨21。该棱骨21呈弧形,设有较平坦的第一面211和较陡第二面212;第一面面211向揉捻方向,第二面212背向揉捻方向。第一面211与第二面212从揉盘2中心由内向外呈逐渐溶合,第二面212逐渐消失的结构。在第二面212上设有多个进风孔213,孔径为1-2mm。

进风孔213通过揉盘2底部的进风接口(图中未示)与外部气源连接,通入冷气、雾化水气、臭氧等,营造出低温、低氧、湿度可控的揉捻环境。在本实施例中,内圈棱骨比外圈棱骨短,且进风孔213仅设置在更靠近揉盘2中心的内圈棱骨的第二面212上。

揉筒3固定在一人字架31上。该人字架31上的三个端点分别通过曲柄11枢接在机架1上,驱动电机通过减速齿轮箱连接并驱动曲柄11带动人字架31作偏心圆周运动,使揉筒3内的茶叶与揉盘2上的棱骨21进行相互揉磋成条。

茶叶在揉筒3内通过压盖机构4与揉盘2保持一个合理的压力。参见图4,该压盖机构4包括压盖41、悬臂42、立柱43、设置在立柱43内并与所述悬臂42螺接的丝杆44和丝杆的驱动机构45。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为一手动驱动机构。在所述立柱43的内侧壁上设有悬臂导槽431;该悬臂导槽431包括一引导悬臂垂直上升的直段和引导悬臂向上和向外摆开的弧段。

揉捻机对茶叶进行揉捻时,驱动机构45驱动丝杆44,使悬臂42沿悬臂导槽431带动压盖41下降到揉筒3内并使揉筒3内的茶叶与揉盘2保持一个压力,实现对茶叶的揉捻作业。

具体实施例是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的一种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所有这些对所述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改将包括在本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