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珠茶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27190阅读:74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茶外形呈圆珠颗粒型红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是六大基本茶类之一,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一种基本茶类,有广阔的消费巿场。红茶这一基本茶类中,常按干茶外形特征分为红条茶和红碎茶两个小类。在国际红茶巿场上以红碎茶为主。在我国国内红茶巿场上以红条茶为主。近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应的饮用红茶人群明显增加,使红茶销量明显提升,从而促进了红茶生产的发展。红茶类中的红条茶小类,其干茶颗粒的外形呈条索状,为其成为一小类的特征。我国国内主销的红条茶主要用来清饮,其质量多为高中档次。国内红茶饮用上之所以主要饮用高中档次红条茶的原因,在我们研究后看来,主要是目前中低档次质量的红条茶,其质量尚不能满足国内清饮条红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中低档次质量的条红茶,其质量在外形上多较为粗松,内质上滋味常苦涩欠醇。为此,我们近年来在搞好高档条红茶生产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中低档条红茶品质改进提高的试验研究探索工作。几年来,我们在中低档条红茶品质改善提高的试验研究中,主要对不同季节不同等次鲜叶制中低档条红茶的多种造形和干制定形工艺技术进行比较试验研究探索。我们在适宜造型的红条茶毛火工序后,分别采用烘足火,炒足干,炒制成珠,挤压成粒等工艺技术方法,进行不同工艺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炒足干”的条红茶比“烘足干”的条红茶的品质干茶条索要紧细一些。炒制成珠工艺的红茶茶粒,比炒足干的红茶茶粒更紧实一些,但还存在较多粗老大叶茶粒,仍然较粗松不紧。进一步用挤压成粒工艺,所制红茶茶粒呈颗粒状,较为紧实。为此,我们以这一技术作背景来创制红珠茶制作方法。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了一种红珠茶的制作方法。它是采用挤压制粒技术,并吸取珠茶炒圆的优良做法,创制出一种红珠茶制作方法。一种红珠茶的制作方法,是将茶鲜叶按萎凋、揉捻、“发酵”、烘或炒毛火制作工艺,制成红条茶毛火茶坯,其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在于:上述制成的红条茶毛火茶坯是:含水量34-36%,内质上发酵全面,表现为:叶底无青块与乌条、汤色浅红亮、发酵香明显浓厚、滋味醇厚,外形上感观表现为:手握不粘手、有滑爽感,紧握有弹性微成团,茶叶初步成条;将上述红条茶毛火茶坯采用“压粒炒圆”工艺可制出红珠茶,所述的“压粒炒圆”工艺包括:初压工序、合压工序、大锅炒圆工序;初压工序:每箱次投叶一满箱,起压力9mpa,并每压次提高1mpa,定时3-5分钟,压块后解块并吹120℃热风,2分钟后再压,连续压5~6次后,进行合压工序加工;合压工序:每箱次投叶两箱次初压叶,起压力14~15mpa,每压次提高0.5mpa,定时3-5分钟,压成块后投入解块机并吹120℃热风,2分钟解块之后再压;经连续合压10-12次,压块体积不再减小,茶叶多呈颗粒形,初步成粒,含水率为15%~17%;大锅炒圆工序:上述初步成粒的茶叶,通过珠茶炒干机,每锅次投已成颗粒的茶坯,约占锅体容量的80%,锅温60~70℃,炒板每摆动5~6次锅中茶坯翻转一周,翻转优良,上松下实,历时150~180分钟,炒至茶粒多已圆紧硬实、光滑呈珠,外表灰褐,含水率5~6%,足干,即可起锅完成红珠茶毛茶的制作工艺,之后再规格化加工成不同颗粒等级的红珠茶成品。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创造性运用近年新发明推广的挤压制粒机制茶技术,并吸取珠茶炒圆的优良做法,创造出一种现有红茶(主要有红条茶和红碎茶两小类)中没有的红珠茶(干茶颗粒外形呈圆珠的红茶)制作方法。本方法的创新处在制成“红条茶毛火茶坯”后,先用“挤压制粒”方法,再用“大锅炒圆”足干方法。用本发明创造的方法所制成的“红珠茶”质量,较现有方法明显优良,表现在克服了中下等级茶鲜叶用现有方法制红条茶及红粒茶产生的茶粒条形粗大偏松及不圆,内质带苦涩等质量问题。在用同等粗大茶鲜叶制红茶的条件下,用本发明方法所制得的“红珠茶”品质,比用现有方法所制红条茶或红粒茶的品质,要提高二至三个质量等级,成珠率平均提高9%以上,工效要提高30%以上,且茶粒圆紧美观流动性良好,从而使采用本发明方法的制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具体实施方式:本方法以常规茶鲜叶特别是中下等茶鲜叶为原料,用现有的萎凋、揉捻、“发酵”、烘或炒毛火技术方法制成红条茶毛火茶坯,含水量35%左右,内质上“发酵”全面,表现为:叶底无青块与乌条、发酵香明显浓厚、汤色浅红亮、滋味醇厚,外形上感观表现为:手握不粘手、有滑爽感,紧握有弹性微成团,茶叶初步成条,适宜挤压制粒。挤压制粒工艺用挤压制粒主机,初压工序每箱次投叶一满压箱,起压力9mpa,并每压次提高1mpa,定时3-5分钟,压块后解块并吹120℃热风2分钟后再压,压5~6次后,进行合压工序加工。合压工序每箱次投叶两箱次初压叶,起压力14~15mpa,每次提高0.5mpa,定时3分钟,压成块后投入解块机并吹120℃热风2分钟解块,之后再压。约经10-12余次,压块体积不再减少,茶条多呈颗粒形,就初步成粒了。大锅炒圆工艺用珠茶炒干机,每锅次投含水率为15%~17%的已成颗粒的茶坯约占锅体容量80%,锅温60~70℃,炒板摆动5~6次锅中茶坯翻转一周,翻转优良,上松下实,历时150~180分钟,炒至茶粒多已圆紧硬实、光滑呈珠,外表灰褐,含水率5~6%时,足干了,即可起锅完成红珠茶毛茶的制作工作。之后再用规格化加工技术加工成不同颗粒等级的红珠茶成品。本发明公开的红珠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了所发明的“压粒炒圆”工艺技术方法,是截止目前在红茶制作上尚没有的创新工艺技术。本发明公开的红珠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压粒炒圆”工艺技术方法,是在创造性地运用了近年新发明推广的青茶“挤压造粒”机组和现有的绿茶类“珠茶炒干机”后,经三年大量系列比较试验,筛选出的最佳工艺技术方法------“挤压制粒”后“大锅炒圆”。下面是本发明公开的红珠茶制作方法比较试验结果:1、不同等次鲜叶的四种制粒工艺品质比较表1:小一芽二、三叶原料四种不同制粒工艺茶样品质比较表工艺名称外形特点外形名次内质名次综合名次挤压成粒成团粒紧实、不象珠322.5炒制成珠成珠粒、欠紧实232.5压粒炒圆成珠粒、紧实111对照红条茶成条非珠(看内质)444表2:中一芽二、三叶原料四种不同制粒工艺茶样品质比较表工艺名称外形特点外形名次内质名次综合名次挤压成粒成团粒紧结、不象珠232.5炒制成珠成珠粒、不紧实322.5压粒炒圆成珠粒、紧结111对照红条茶成条尚紧(对内质)444表3:大一芽二、三叶原料四种不同制粒工艺茶样品质比较表工艺名称外形特点外形名次内质名次综合名次挤压成粒成团粒、尚紧、非珠222炒制成珠成珠团、欠紧333压粒炒圆成珠粒、尚紧圆111对照红条茶成条尚粗(对内质)444从表1至表3不同等次鲜叶四种工艺所制红珠茶质量比较中,以“压粒炒圆”工艺为优,排名都为第一,说明在挤压成粒后,再“炒大锅”炒圆颗粒的综合创新工艺,较其它两种单纯工艺所制红珠茶的品质为优。2、不同等次鲜叶的二种工艺制红珠茶成珠率比较在试验的四种工艺中,红条茶和红粒茶不成珠,没可比性,不参加比较,仅以“炒制成珠”和“压粒炒圆”二种工艺的三种不同等次鲜叶成珠率比较。比较方法是随机从样品中抽取10g茶样,挑选出珠形和非珠形两种,称取重量计算成珠率。表4:三种不同等次鲜叶两种工艺制红珠茶的成珠率表工艺名称中上鲜叶中下鲜叶下等鲜叶平均炒制成珠84.281.176.380.5压粒炒圆93.690.784.589.6从表4中可以看出,随着鲜叶等次下降,叶质变老,各工艺成珠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压粒炒圆”工艺的成珠率始终比“炒制成珠”工艺的成珠率高,平均高出9.1%,差异明显。3、三种工艺及红条茶工艺的制工工时比较制红珠茶的三种工艺及红条茶工艺,在毛火工序完成以前,用工是一样的,主要是干制成珠工艺的制茶用工差别。不同等次鲜叶在同一工艺中,制茶用工稍微有点差异,我们忽略不计。不同工艺的制茶用工有明显差异,这里仅以试验用50kg毛火茶坯制干所用制茶工比较。详见下表表5:三种不同工艺制干用工比较表工艺名称压粒或小锅对锅足干或大锅合计用工时挤压成粒3时2时5时中压粒炒圆3时2时5时中炒制成珠4时3时7时多烘成条茶(足干)2时(提香)1时3时少从表5可以看到,制红珠茶的三种工艺所用工时,与红条茶工艺比较,要高出33%以上,但因红珠茶的品质好,卖价高,多用一些工时也值得。在三种制红珠粒茶的工艺中,“挤压成粒”工艺和“压粒炒圆”工艺的制茶用工基本一致,但压粒炒圆工艺所制红珠茶颗粒要比挤压成粒工艺好,压粒炒圆工艺和炒制成珠工艺用工比较,每50kg毛火坯制干,要少用3小时,低75%。由此可见,还是“压粒炒圆”工艺节省制工,且制品质量好,应是优良工艺。4、红珠茶制作工艺比较试验结果经三年九季三种不同等次的中下档茶鲜叶(各重复三次),每次都分四份,分别用四种工艺制出干茶,计三十六项工艺比较试验,将按鲜叶等次将各次样品合并成三种共十二个样品,进行品质审评比较和成珠率测定比较及制茶用工时比较分析,结果是“压粒炒圆”工艺所制样品的外形和内质都最好,且成珠率较其它工艺高,所用工时相对较少,为最佳工艺。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