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柑普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29876发布日期:2018-09-14 21:28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柑普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柑普茶采用纯天然的新会柑和云南普洱茶为原料,在没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融合新会柑的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的醇厚甘香之味,让柑皮与茶叶相互吸收精华而形成风味独特、口感一绝的柑普茶。柑皮与茶叶相互吸收精华的过程通常称为醇化。柑普茶具有健脾养胃、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清肺润咽、降脂减肥、养颜美容以及抗动脉硬化、抗衰老和醒酒等作用。

现有的柑普茶的制造方法是通过直接将茶叶放入去除果肉的柑壳内然后烘干制成。

然而,烘干柑壳时柑壳会收缩,容易使茶叶破碎,而且,柑壳收缩使柑壳与茶叶紧密接触,导致柑壳内不通风透气,使得柑壳与茶叶的醇化效果差,而且,新鲜的柑壳使茶叶湿透,加上不透气,很容易导致柑普茶发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柑普茶及其制造方法,提升柑壳与茶叶的醇化效果,避免柑普茶发霉。提供一种柑普茶,避免茶叶破碎,进一步提升醇化效果和防止发霉现象产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柑普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壳步骤,柑果开设第一开口,得柑盖,去除果肉,得柑壳;装茶步骤,将茶叶装入柑壳内;保存步骤;制壳步骤与装茶步骤之间还设置有定型干燥步骤,定型干燥步骤使用定型模支撑柑壳的内侧进行干燥。

优选的,定型干燥步骤通过自然晾晒干燥,干燥时间16~36h。

优选的,装茶步骤之前设置有软化茶叶步骤,水蒸汽对茶叶加湿,使茶叶变软。

优选的,保存步骤通过自然状态裸露放置进行保存。

优选的,装茶步骤和保存步骤之间设置有固封步骤,固封步骤将柑盖与柑壳固定,柑盖设置于柑壳上用于去除果肉的第一开口处。

优选的,装茶步骤和保存步骤之间设置有风干步骤,固封步骤设置于风干步骤之后。

进一步的,风干步骤通过除湿机去除水分,时间为20~36h,水分含量小于12%。

进一步的,定型模包括第一杆件,第一杆件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部,第一杆件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一弹片,第一弹片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杆件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弹片的一端与第一杆件固定,第一弹片的另一端与第一杆件滑动,第一弹片背向第一杆件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用于使柑壳的壳壁呈凹凸结构的。

一种柑普茶,采用上述制造方法,柑壳的壳壁呈凹凸状设置。

优选的,柑壳与柑盖通过线绳固定,线绳绕制成放射状,柑盖设置有用于线绳绕制的第一通孔,线绳的放射中心位于第一通孔内。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柑普茶制造方法通过在制壳步骤与装茶步骤之间设置定型干燥步骤设置,减少柑壳的收缩,避免柑壳与茶叶紧密接触,使得柑普茶内部通风透气,有利于柑壳与茶叶进行醇化,融合新会柑的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的醇厚甘香之味;而且,柑普茶内部通风透气,还有利于水分散发,避免发霉;另外,定型干燥步骤设置通过定型模对柑壳内部支撑,使得柑壳获得相应的容积,满足装入不同茶叶量的要求,减少茶叶损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柑普茶通过使柑壳的壳壁呈凹凸状,增强了柑壳的强度,减少柑壳的收缩,避免茶叶折断破碎,防止泡茶中茶叶泄漏,给饮茶者带来良好的饮用体验;同时,通过使柑壳的壳壁呈凹凸状,还使得茶叶与柑壳之间存留缝隙,有利于柑壳和茶叶互为醇化,另外,还便于通风透气,避免发霉,保证柑普茶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

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柑普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图1制造方法中定型模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一管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柑普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柑普茶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柑普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壳步骤,柑果开设第一开口23,得柑盖24,去除果肉,得柑壳21;装茶步骤,将茶叶装入柑壳21内;保存步骤。

在制壳步骤中,可以根据柑果的表面情况,选择清洗尘土或农药残留。如果表面较为干净,则可以省略。

保存步骤通常为将柑皮茶装入包装盒或包装袋等美观的外包装内。

通常,按常规方法制造柑普茶后,柑壳21逐步丧失水分,进而,柑壳21干燥收缩,使得茶叶容易受力破碎,而且,柑壳21收缩使柑壳21与茶叶紧密接触,导致柑壳21内不通风透气,使得柑壳21与茶叶的醇化效果差,还容易导致柑普茶发霉

为减少柑壳21的收缩,制壳步骤与装茶步骤之间还设置有定型干燥步骤,定型干燥步骤使用定型模支撑柑壳21的内侧进行干燥。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制壳步骤与装茶步骤之间设置定型干燥步骤设置,减少柑壳21的收缩,避免柑壳21与茶叶紧密接触,使得柑普茶内部通风透气,有利于柑壳21与茶叶进行醇化,融合新会柑的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的醇厚甘香之味;而且,柑普茶内部通风透气,还有利于水分散发,避免发霉;另外,定型干燥步骤设置通过定型模对柑壳21内部支撑,使得柑壳21获得相应的容积,满足装入不同茶叶量的要求,减少茶叶损坏。

为避免柑壳21的有效成分在定型干燥中丧失,可以使定型干燥步骤通过自然晾晒干燥,干燥时间16~36h。

为提高醇化效果,优选普洱茶叶为生茶。但生茶未经炒制,更易破碎,容易影响冲泡效果。

为避免使用普洱茶生茶所带来的问题,可以使装茶步骤之前设置有软化茶叶步骤,水蒸汽对茶叶加湿,使茶叶变软。

为了加强柑普茶与空气的交流,同时,为了节省包装费用,可以使保存步骤通过自然状态裸露放置进行保存。

为避免茶叶泄漏,装茶步骤和保存步骤之间设置有固封步骤,固封步骤将柑盖24与柑壳21固定,柑盖24设置于柑壳21上用于去除果肉的第一开口23处。

柑盖24与柑壳21固定的方式可以是金属丝、塑料条、金属钉或塑料钉等,选择卡接或缝制等方式进行固定。

为利于环保,可以使固封步骤通过线绳将柑盖24与柑壳21连接固定,

为避免固封步骤影响通风效果,可以使线绳呈放射状缝制,柑盖24设置有容置线绳的放射中心通过的第一通孔。

为避免柑普茶发霉,尤其是在使用了普洱茶生茶的情况,可以使装茶步骤和保存步骤之间设置有风干步骤,而且,固封步骤设置于风干步骤之后。

具体的,风干步骤通过除湿机去除水分,时间为20~36h,使柑普茶的水分含量小于12%。

风干步骤应设置在固封步骤之前,去除水分效率不受柑盖24影响,而且,柑盖24在风干步骤之后装入,柑盖24收缩大,柑盖24和柑壳21之间会留有便于通风和冲泡的环形通道。

如图2所示,定型干燥步骤用定型模的细节如下:

定型模包括第一杆件1,第一杆件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部2,第一杆件1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一弹片3,第一弹片3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杆件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弹片3的一端与第一杆件1固定,第一弹片3的另一端与第一杆件1滑动,第一弹片3背向第一杆件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4。

定型模通过设置第一杆件1,在第一杆件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部2,便于将柑壳21悬挂固定或支撑固定,避免泥土沾污,也方便用于干燥线干燥,提高干燥效率。

同时,定型模还通过在第一杆件1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对第一弹片3,第一弹片3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杆件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弹片3的一端与第一杆件1固定,第一弹片3的另一端与第一杆件1滑动,使得柑壳21在干燥时内部得到支撑,减少柑壳21体积缩小的量,便于装更多的茶叶。

第一弹片3优选为胶片,减少第一弹片3与第一杆件1连接的固定端断裂的风险。

此外,定型模还通过在第一弹片3背向第一杆件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起4,使得柑壳21的壳壁呈凹凸状,增加柑壳21的强度,减少后续醇化柑壳21的收缩。

另外,定型模使柑壳21的壳壁呈凹凸状,还使柑壳21与茶叶之间存留缝隙,便于通风透气,避免发霉现象发生,保证柑普茶的质量。

由于第一杆件1的端部空间小,不方便布置更多的第一弹片3,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第一杆件1远离固定部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圆盘5,第一杆件1与第一圆盘5的端面连接,第一圆盘5的径向边缘与第一弹片3铰接。

为使柑壳21的底壁也呈凹凸状,可以使第一圆盘5背向第一杆件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6。

为便于定型模的使用,第一弹片3设置有用于滑动连接第一杆件1的第一管件7,第一管件7沿第一杆件1的长度方向可调节。

如图3所示,第一管件7沿第一杆件1的长度方向可调节可以是,第一杆件1设置有第二管件8,第二管件8与第一杆件1螺纹连接,第二管件8与第一管件7转动连接。螺纹连接省力,但耗时较短,

当然,第一管件7沿第一杆件1的长度方向可调节也可以是,第一杆件1设置有限位第一管件7的第一定位销9和至少一个容置第一定位销9的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销9调节方便,耗时短,但容易出现零件丢失的情况,需要经常补充。

另外,第一管件7沿第一杆件1的长度方向可调节还可以是,第一杆件1设置有限位第一管件7的第一定位销9和容置第一定位销9滑动的螺旋滑道10,螺旋滑道10的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置第一定位销9的第一凹部11。采用第一定位销9和容置第一定位销9滑动的螺旋滑道10以及第一凹部11,既省时还不会出现零件丢失的情况。

由于柑果生长差异,柑果大小各异,单一的定型模不易通用。为不同大小的柑果定制定型模又增加生产成本。

为解决柑果大小各异带来的问题,可以使第一管件7设置有连接第一弹片3的第二定位销12,第一弹片3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置第二定位销12的第二定位孔13。

通过调节第一弹片3上第二定位销12与第二定位孔13的相对位置实现对第一弹片3的膨胀量的调节,调整有效,方便快捷。

为避免反复调节导致第一弹片3的端部断裂,可以使使第一弹片3包括相互滑动连接的第一半片、第二半片和将第一半片和第二半片可调节连接的第三定位销,同样可以起到适用于不同大小柑果的情况。

如图4所示,采用上述制造方法制造的一种柑普茶,包括容置茶叶的柑壳21。

茶叶优选采用云南普洱茶生茶,但也可以使用熟茶。

柑壳21优选为去除果肉的新会柑。将茶叶放入柑壳21内,然后裸露放置。在放置的过程中,茶叶与柑壳21会一起醇化。

醇化的过程中,新会柑的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的醇厚甘香之味,被柑皮与茶叶相互吸收,最终形成风味独特、口感一绝的柑普茶。

为避免醇化的过程中柑壳21收缩而导致茶叶破碎成渣,柑壳21的壳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凸起27,第三凸起27使柑壳21的壳壁呈凹凸状设置。

第三凸起27由定型模上的第一凸起4支撑柑壳21的壳壁形成。

本发明的柑普茶通过在柑壳21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凸起27,通过第三凸起27使柑壳21的壳壁呈凹凸状,增强了柑壳21的强度,减少柑壳21的收缩,避免茶叶折断破碎,防止泡茶中茶叶泄漏,给饮茶者带来良好的饮用体验。

同时,柑普茶还因为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凸起27使得茶叶与柑壳21之间存留缝隙,有利于柑壳21和茶叶互为醇化,另外,还便于通风透气,便于通风透气,避免发霉,保证柑普茶的质量。

常规技术条件下,为取出柑壳21内的柑肉,柑壳21设置有第一开口23,第一开口23用于取出柑肉。

由于茶叶通常远小于第一开口23,为防止茶叶泄漏,可以使第一开口23处设置有柑果皮制成的柑盖24。

柑盖24可以直接做得与第一开口23相同或略大于第一开口23,然后将柑盖24卡于第一开口23内,最后随着柑壳21的干燥收缩,柑盖24的边缘与柑壳21抵接得到固定。

然而,柑盖24做得与第一开口23相同或略大于第一开口23,则需要两个柑果才能制成一个柑普茶球,产生浪费,不利于降低成本。

为避免浪费,柑壳21设置有连接柑盖24的固定件25,固定件25可以为金属丝、塑料条、金属钉或塑料钉等,选择卡接或缝制等方式将柑盖24与柑壳21固定。

为方便取材和降低成本,固定件25为线绳,通过简单缝制即可将柑盖24与柑壳21固定。

由于常规的线绳含有化纤成分,醇化过程容易老化和产生异味。

为保证柑普茶的质量,固定件25为纯棉材质。

为减少缝制的工作量以及使柑普茶外形美观,固定件25由线绳绕制成放射状,柑盖24设置有用于线绳绕制的第一通孔,固定件25的放射中心位于第一通孔内。

第一通孔优选设置在柑盖24的中部或中心,这就使得柑盖24成型成类似古代铜钱的形状,也使得作为茶叶包装的柑壳21、柑盖24和固定件25整体美观。固定件25呈放射状排布,是指,固定件25完成将柑壳21与柑盖24的固定后,固定件25具有一个中心和沿中心往外延伸的多条射线,射线背向中心的一端与柑壳21连接。

理论上,射线与柑壳21的连接点处在同一个圆上,但由于自然变形,只能看到连接点到第一开口23边缘的距离均等。

根据柑果的大小,固定件25,也即,线绳可以与柑壳21为6点到10点连接,既可以起到固定柑盖24的作用,还便于防止茶叶漏出。

优选5点连接对于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22mm的柑壳21;优选6点连接对于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26mm的柑壳21;优选7点连接对于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30.6mm的柑壳21;优选8点连接对于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34.4mm的柑壳21;优选9点连接对于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38mm的柑壳21;优选10点连接对于圆周直径大于或等于42mm的柑壳21;本实施例图示为5点连接的柑普茶。

当然,本实施例并不限于5~10点连接,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

第一通孔优选设置在柑盖24的中心,便于对位于柑壳21中心的茶叶进行通风透气。

为方便外界空气进入柑壳21以促进醇化作用,柑盖24和第一开口23之间预留有用于透气的环形通道。环形通道还有利于泡茶时水进出柑壳21。

对于环形通道的大小,优选使环形通道的宽度为1~8mm,既保证通风透气,又避免茶叶漏出。

如图5所示,为方便空气进入柑壳21内促进醇化,柑壳21背向第一开口2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通孔26,第二通孔26用于透气和方便茶水流出。第二通孔26可以在制壳步骤中形成

以上实施例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自身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结合成新的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